【大单元教学】岭南版八上第4课《雕塑着色变彩身》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岭南版八上第4课《雕塑着色变彩身》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雕塑着色变彩身》教学设计(第4课)
课题 雕塑着色变彩身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感受彩绘雕塑 “立体造型 + 平面色彩” 的融合之美,辨析中西方彩绘雕塑(如中国凤翔泥塑、西方凤雕)的色彩风格与文化差异。2.艺术表现:掌握超轻黏土雕塑的基础技法(捏、接、贴、压、戳)及着色流程(底色铺垫、细节绘制),能完成一幅彩色雕塑作品。3.创意实践:结合动物、植物或想象主题,自主设计雕塑形态与色彩搭配,通过色彩赋予作品个性(如用对比色体现活力、邻近色体现柔和)。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4.文化理解:体会中国民间彩绘雕塑(如凤翔泥塑、惠山泥人)的色彩象征意义(红 = 吉祥、黄 = 尊贵),理解艺术与文化的关联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属于岭南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核心是 “雕塑与绘画的艺术融合”。通过对比雕塑(三维立体)与绘画(二维平面)的差异引入主题,以英国因卡 修尼巴尔《凤雕》、中国陕西凤翔《马上封侯》泥塑为典型案例,解析 “图案绘制、色彩运用、文化表达” 三大融合路径;结合超轻黏土实操,讲解 “造型 — 着色 — 完善” 全流程,最终通过创意实践实现知识转化,并拓展纸雕塑、软陶等材质的彩绘可能性,深化 “艺术源于生活” 的认知。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基础手工制作能力(如黏土捏制、简单涂色),对立体造型有直观认知,但对 “雕塑与绘画融合” 的艺术形式接触较少。优势在于动手兴趣浓厚,能快速接受具象操作;不足在于对色彩搭配逻辑(对比色 / 邻近色)、文化内涵(色彩象征)理解较浅,创作中易出现 “造型松散”“色彩杂乱” 问题,需通过分层示范与针对性指导突破。
教学重点 理解彩绘雕塑的核心特征:融合雕塑的立体形态与绘画的色彩、图案元素。2.掌握超轻黏土雕塑制作(捏、接、贴、压、戳)及着色技巧(底色晾干后画细节、色彩协调搭配)。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教学难点 1. 实现雕塑造型与色彩的协调统一(如造型简洁则色彩可丰富,造型复杂则色彩宜简约)。2.理解不同文化彩绘雕塑的色彩寓意(如中国民间的传统色彩象征、西方现代的抽象色彩表达)。
教学方法 对比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示范教学法、实践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 展示两组作品图片(图 1:纯色雕塑,图 2:彩绘绘画),提问:“这两件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雕塑是立体的,绘画是平面的,怎样才能让雕塑也拥有绘画的色彩魅力呢?”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雕塑着色变彩身》,一起探索如何给雕塑‘穿上彩色外衣’,让两种艺术形式碰撞出精彩。” 1. 观察图片,对比回答:“图 1 是能摸出形状的雕塑,图 2 是平的绘画;雕塑没有颜色,绘画有丰富色彩。”2. 明确本节课核心 —— 给雕塑着色,激发实践期待。 1. 用直观对比建立 “雕塑(立体)” 与 “绘画(平面)” 的认知差异,为 “融合” 概念铺垫。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2. 以 “穿彩色外衣” 的生活化比喻,降低抽象概念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解析融合方法 展示中西方经典案例,组织小组讨论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中国陕西凤翔《马上封侯》泥塑:“雕塑表面画了什么图案?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英国因卡 修尼巴尔《凤雕》:“这件作品的色彩和中国泥塑有什么不一样?艺术家如何用色彩让雕塑更立体?”播放彩绘雕塑制作视频,引导思考:“视频里的艺术家是先做造型还是先涂色?色彩在雕塑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 总结核心方法:- 融合路径:图案绘制(借鉴绘画纹样)、色彩运用(划分区域、塑造层次)、文化表达(色彩象征)。- 着色原则:先做造型再涂色,先涂底色再画细节,色彩搭配要协调(对比色 / 邻近色)。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1. 分组讨论,记录发现:
- 中国泥塑:“有花卉、云纹图案,用红、黄、绿,红色应该代表吉祥。”
- 西方凤雕:“色彩很抽象、对比强,用明暗让雕塑看起来更立体,和中国泥塑的传统风格不一样。”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2.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先做造型再涂色;色彩能让雕塑更醒目,还能突出形态。”
3. 记录核心方法,标注重点(如 “底色晾干再画细节,避免混色”)。 1. 用中西方案例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融合” 的具体方式,同时渗透文化差异,落实文化理解目标。2. 视频直观展示制作流程,让学生清晰掌握 “造型 — 着色” 的先后顺序,为实践铺垫。
环节三:实践创作,完成彩色雕塑 1.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着色方法;2. 示范超轻黏土雕塑制作与着色步骤:- 造型阶段:“用‘捏’搓出主体(如动物身体),‘接’合部件(头 + 身体),‘贴’上细节(耳朵、花纹),‘压’出纹理,‘戳’出小孔装饰,确保造型牢固。”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着色阶段:“先涂大面积底色(如动物身体涂黄色),晾干 5 分钟,再用细笔绘制细节(如黑色眼睛、红色花纹),注意色彩不要超出轮廓。”3. 布置创作任务:“主题‘我的彩色雕塑’,要求:①用超轻黏土制作 10~15cm 作品(动物 / 植物 / 想象造型);②色彩搭配协调,体现作品个性;③完成后给作品起名字。”3. 巡视指导,针对问题提示: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1.观看视频,学习着色方法;2. 跟随教师示范,模仿练习 “捏、接、贴” 等基础动作,感受黏土塑形技巧。3. 确定创作主题,简单绘制草图。4. 动手创作:先完成雕塑造型,晾干后涂色,添加细节图案,遇到问题及时请教。 1. 跟随教师示范,模仿练习 “捏、接、贴” 等基础动作,感受黏土塑形技巧。2. 确定创作主题(如 “彩虹小恐龙”“奇幻多肉”),简单绘制草图。3. 动手创作:先完成雕塑造型,晾干后涂色,添加细节图案,遇到问题及时请教。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环节四:作品展示与交流 组织 “雕塑色彩展”:“请同学们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依次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造型灵感、色彩选择的原因、作品名称)。”2. 引导互评:“我们从三个维度评价:① 造型是否完整牢固?② 色彩搭配是否协调?③ 作品是否有个性(如色彩是否体现了主题特点)?大家可以说说优点,也可以提出小建议。”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3. 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创意(如 “用邻近色表现温柔的小兔子很贴切”),指出共性问题(如 “部分同学底色未晾干就画细节,导致色彩混色”),给出改进方向。 1. 上台介绍作品:“我做的是‘彩虹小恐龙’,用了红、橙、黄邻近色,因为想让它看起来很温暖,名字叫‘阳光恐龙’。”2. 参与互评:“他的恐龙造型很可爱,要是给爪子加白色细节会更生动。”3. 倾听教师点评,记录改进建议(如 “下次涂色要等底色晾干”)。 1. 展示与交流为学生提供表达平台,培养语言表达与审美判断能力。2. 互评与教师点评结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与不足,深化对 “造型与色彩协调” 的理解。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重点:“我们学习了彩绘雕塑的融合方法(图案、色彩、文化),掌握了超轻黏土造型与着色技巧,还创作了自己的彩色雕塑。”升华主题:“彩绘雕塑不仅是艺术创作,还承载着不同文化的内涵,比如中国民间泥塑的色彩象征,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关注身边的彩绘艺术。”
课后作业 完善课堂创作的彩色雕塑:给作品添加简短的创作说明(如 “作品名称:XX,造型灵感:XX,色彩寓意:XX”),装饰在自己的书桌或书架上。观察任务:留意身边的公共彩绘雕塑(如公园、校园里的雕像),用文字或草图记录它的造型特点和色彩搭配。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拓 展 纸雕塑:纸雕塑以纸为材料,制作的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纸材雕塑的作品。2.其他雕塑作品讲解
教学反思 重点关注学生对超轻黏土造型技法的掌握程度、色彩搭配的合理性,以及对中西方彩绘雕塑文化差异的理解深度;针对 “造型松散”“色彩混色” 等共性问题,调整下次教学中的示范细节(如增加黏土接合技巧演示);收集学生对创作主题的兴趣倾向,为后续课程设计更贴合学生喜好的实践任务。)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图形
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