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章声现象易错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一、单选题1.下列图中属于噪声波形的是( )A. B.C. D.2.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描述的是声音的( )A.速度 B.响度 C.音色 D.音调3.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约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约振动30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通过听蜜蜂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了。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与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相比( )A.音调较高 B.音调较低 C.音调相同 D.声速变小4.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的鱼能听到马达声,附近空中飞翔的鸟、岸边散步的人也能听到。若三者与快艇的距离都相等,则最先听到快艇的马达声的是( )A.鸟 B.鱼C.人 D.鱼、鸟和人同时听到5.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B.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C.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D.外耳道→听小骨→耳蜗→鼓膜→听神经6.人耳能分辨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你面向一面高墙喊话,如果想分辨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应(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s)( )A.大于34m B.大于17mC.小于17m D.等于34m7.声让我们通过听觉感知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图乙: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C.图丙: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D.图丁:航空母舰上的甲板引导员戴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入耳8.在打开窗户时,小华戴上了降噪耳机,噪声一下减小了很多。降噪耳机的工作原理是:采集环境噪声,分析主要噪声源的频率,如图甲所示;然后发出相同频率的新噪声,恰能将原噪声的振动抵消。图乙中能够抵消噪声源振动的新噪声的振动图像是( )A.A B.B C.C D.D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鱼惊”是因为液体可以传声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音色没变10.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二、填空题11.音乐厅正举行音乐会。音乐会的乐声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 效应。12.跳广场舞时,大妈尽可能调小音响的音量是在 减弱噪声;小明在房间写作业时关上门窗是在 减弱噪声。13.人们在挑选西瓜时,往往用手指在西瓜上弹几下。如果声音较清脆,音调就 (选填“高”或“低”),知道是 (选填“生”或“熟”)瓜;如果声音较沉闷,音调就 (选填“高”或“低”),就是 (选填“生”或“熟”)瓜。14.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它的翅膀在1分钟内振动了24000次,则它的翅膀的振动频率是 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15.某地老旧小区改造中有一项做保温层的惠民工程,简单地说就是在楼房的外层贴上保温材料。保温层不仅保温,还可以有效隔音,这是在 减弱噪声。16.从物理学角度讲,物体 发出的声音叫作噪声。图甲、乙所示的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图 属于噪声。三、实验题1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使现象更容易观察,这种方法叫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被弹起来。此现象说明 可以传声。(3)假设将上述图甲、乙两个实验均移至月球上进行,还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是图 。18.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 ,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19.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小明观察到演奏二胡时可通过按压、松开、滑动弦线等指法配合产生优美旋律。于是他提出问题:二胡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思考后他进行了猜想:二胡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长度、粗细和松紧有关。实验次数 1 2 3 4钢丝粗细程度 粗 细 细 ____AB间距/cm 50 50 50 30钩码个数/个 3 3 4 4(1)为了探究小明的猜想,请将表格空格处补充完整: 。(2)实验中,在钢丝末端悬挂不同数量的钩码是为了改变钢丝的 。(3)第1、2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二胡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弦的 的关系。拨动钢丝后发现第1次实验中钢丝发声比第2次实验中钢丝发声的音调低,则可初步得出结论:当弦的长度和松紧相同时,弦越 ,发声的音调越高。(4)第3、4两次实验时,发现第3次实验中钢丝发声的音调低。在二胡演奏活动中,如图2所示,小明想要让二胡弦发出音调较低的声音,此时最简单合理的操作是松开 (选填“中指”或“食指”),理由是 。20.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②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四、计算题21.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的回声,就是反射回来的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若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离障碍物至少要有17m,则声音向前传播17m后又返回到原处,共需要多少时间?(2)一名同学站在山脚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后听到回声,那么该同学距该山崖大约多少米?22.海岭又称海脊,有时也称“海底山脉”,是狭长延绵的大洋底部的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两侧海底.如图所示,对某海岭进行勘测时,某勘探船停在该海岭底部的A处正上方,向海底发出声呐信号,后收到回波信号。之后勘探船行驶到达海岭最高点B处正上方,停下后,该船再次向海底发出声呐信号,经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求A处海水的深度;(2)B处比A处高多少米?《第2章声现象易错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B A B B D B D1.D【详解】选项A、B和C都是有规律的波形,属于乐音,D是杂乱无章的,属于噪声的波形图,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2.B【详解】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速度、音色和音调,均不符合 “轻声” 的描述,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3.B【详解】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440次,则频率为440Hz,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300次,则频率为300Hz,所以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与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相比,频率较低,音调较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4.B【详解】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水中的声速是1500m/s,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所以在距离相同情况下,最先听到快艇启动的马达声的是鱼,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速度慢。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5.A【详解】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6.B【详解】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的最短时间为0.1s,则人的喊话声传到高墙的时间由可得,人至少到高墙的距离即人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大于17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7.B【详解】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乒乓球被弹开是因为音叉在振动,它在发声的同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从而把这种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使其弹开,这清楚地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弦振动的频率,最终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而不是音色。音色主要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自身特性,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C.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是因为音箱发出的声音具有能量,声音传播过程中这种能量使周围空气振动,进而影响到烛焰使其“舞动”,这很好地说明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航空母舰上的甲板引导员戴耳罩,是因为航母甲板上噪音较大,戴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也就是防止噪声传入人耳,对人耳起到保护作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8.D【详解】原噪声振动图像已知,要抵消需新噪声与原噪声频率相同、振动相反,分析图像,D的振动图像与原噪声频率相同、相位相反,能抵消。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9.B【详解】A.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类似笛子、箫、葫芦丝等这类管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般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C.“鱼惊”是因为液体可以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乡音无改”指声音的音色没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D【详解】大多数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而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频率小于,不在人类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所以次声波可传入人耳,但人类听不见,并不是大象发出“声音”响度小。故D正确,ABC错误。11.双耳【详解】人有双耳,都能感知声音,所以在双耳效应的作用下,感知到的声音具有立体感。12. 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详解】[1]调小音量,声音响度变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关闭门窗,阻断噪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3. 高 生 低【详解】[1][2]用手指在西瓜上弹几下,如果声音清脆,根据生瓜振动较快,音调高,就知道是生瓜:[3][4]如果声音较沉闷,根据熟瓜振动较慢,音调低,就是熟瓜。14. 400 能【详解】[1][2]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它的翅膀在1分钟内振动了24000次,则它的振动频率是,因为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因此人类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15.传播过程中【详解】减弱噪声可从三个方面: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老旧小区改造中有一项做保温层的惠民工程,简单的说就是在楼房的外层贴上泡沫层,保温层不仅保温,还可以有效的隔音,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6. 做无规则振动 乙【详解】[1][2]从物理学角度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叫作噪声。 观察波形中的甲图,其波形图是有规律的,是乐音的波形;而乙图的波形图是杂乱无章的,是无规则振动的波形,所以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图乙属于噪声。17.(1) 振动 转换法(2)空气(3)甲【详解】(1)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通过乒乓球放大微小振动,这种方法是转换法;(2)敲响右边音叉,左边乒乓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3)月球上是真空,甲实验中音叉振动(发声体振动),乒乓球会被弹开;乙实验中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左边乒乓球不会弹起。所以还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是图甲。18.(1)不变(2) 有关 见解析(3)用分贝仪代替人耳【详解】(1)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测量反射声音的强弱。(2)[1]由表可知,当反射面的材料不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也不同,说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2]由表可知,大理石、玻璃板、木板这一类表面光滑的材料充当反射面时,反射声音较强;棉布、毛巾、海绵这一类表面粗糙的材料充当反射面时,反射声音较弱。可得:整体来看,反射面越光滑,反射声音越强。(3)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可以用分贝仪代替人耳检测反射声音的强弱。19.(1)细(2)松紧程度(3) 粗细 细(4) 中指 其他因素相同时,钢丝长度越长,音调越低【详解】(1)由表可知,1、2两次实验钢丝的粗细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探究的是音调高低与钢丝的粗细的关系;2、3两次实验钩码个数不同,则钢丝的松紧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探究的是音调高低与钢丝的松紧的关系;3、4两次实验应探究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所以应控制钢丝的粗细和松紧(钩码个数)相同,改变钢丝的长度,故表格空格处应填细。(2)钩码个数不同,则对钢丝的拉力不同,钢丝的绷紧程度就不同。所以在钢丝末端悬挂不同数目的钩码是为了改变钢丝的松紧程度。(3)[1]1、2两次实验钢丝的粗细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探究的是音调高低与钢丝的粗细的关系。[2]第1次实验中钢丝更粗,发出声音的音调低,说明当弦的松紧和长度相同时,弦越细,发声的音调越高。(4)[1][2]3、4两次实验钢丝的长度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探究的是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结果第3次实验中钢丝更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低,说明其他因素相同时,钢丝长度越长,音调越低。所以小明想要让二胡弦发出音调较低的声音,此时最简单合理的操作是松开中指,使二胡弦更长。20.(1)固体能够传声(2) a和d 没有控制材料相同【详解】(1)土电话能实现10m间通话,声音是通过棉线传递的,说明固体能够传声。(2)[1]要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材料和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琴弦进行实验,所以应选择琴弦a和d。[2]琴弦c和d的材料 、长度不同,粗细相同,要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保持琴弦的材料相同。该同学探究过程中没有控制材料相同。21.(1)0.1s(2)272m【详解】(1)声音向前传播17m后又返回到原处,传播的路程;声音向前传播17m后又返回到原处,共需要的时间;(2)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该同学距该山崖的距离。22.(1)(2)【详解】(1)声呐信号从海面到A处海底的时间根据,A处海水的深度(2)声呐信号从海面到B处海底的时间B处海水深度B处比A处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