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章光现象易错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一、单选题1.下列诗句中的有关描述用光学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雾雨当空飞彩虹——光的色散B.风吹草低见牛羊——光的折射C.绿树荫浓夏日长——光的反射D.浮萍破处见山影——光的直线传播2.某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的大型电子钟的显示如上图所示。若回头直接看钟,则它的显示应为( )A.20:15 B.21:05 C.21:15 D.20:053.提词器是演讲时常用的工具,如图所示。使用时,将显示演讲稿的平板电脑水平放置,在与平板电脑成45°夹角的光滑平整屏幕中就能看到演讲稿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屏幕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B.屏幕中成的是演讲稿的虚像C.屏幕中演讲稿的像是放大的 D.增大夹角,屏幕中的像会变小4.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面呈现一幅动人的画卷,柔软的“云海”中,它们身姿曼妙,如同舞者在空中翩翩起舞( )A.观众能看到舞者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B.能看到红色舞裙是因为舞裙吸收了红光C.水中的白云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D.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实像5.小徽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从环境亮度考虑,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B.实验时玻璃板必须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C.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D.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6.下列我国古代计时工具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日晷 B.滴漏C.香钟 D.沙漏7.如图所示是《社戏》中所描写的“乌篷船”,它灵活地穿梭在水道阡陌纵横的水乡。以下现象中可以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 )A.水面下看似折断的船桨 B.岸上柳树在水里的倒影C.风吹水面泛起波光粼粼 D.映在船上的船夫的影子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与事实相符的是( )A.甲图:当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像变小B.乙图:在玻璃板后竖直放置一纸板,在任何位置都看不到像C.丙图:测量物距和像距D.丁图:若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像与蜡烛仍关于玻璃板对称9.小明走近办公楼的自动感应门时,门自动平移打开,他在玻璃门中的像( )A.变小,随门平移 B.变大,不随门平移C.是虚像但不随门平移 D.是实像且随门平移10.周末琴琴同爸妈一起逛商场,在商场楼下过道上看到一个超大平面镜,走近镜面,发现如图所示的奇特场景。像这样多次反复成像所需要的平面镜至少( )A.1块 B.2块 C.3块 D.4块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经过入射点O并垂直于反射面EF的直线ON叫 ; 是入射角, 是反射角。12.在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如下图所示,光沿直线进入光纤,在玻璃纤维与玻璃层的界面上多次,从A端到达B端。若减小A端入射光线的入射角,B端反射光线的反射角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13.检查视力时要求眼睛与视力表相距5m,某同学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如图方式检查,此时她坐的位置距视力表 m。若该同学向平面镜走去,则她在镜子里的像会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14.如图所示的是金星湖公园湖面上立着的一只白鹭,水中的“白鹭”是由光的 形成的虚像。当白鹭飞离水面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白鹭离水面3m时,白鹭在水中的像到白鹭的距离为 m。15.学校经常给同学们进行夏季安全教育,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如图所示,漫画中的人认为池水不深的原因是池底 的太阳光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 的缘故。(以上两空均选填“反射”“折射”或“直线传播”)生活中千万不要因为水看起来很浅而下水游玩。16.如图a,顾客站在倾斜放置的平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1)用AB表示站在平面镜前的顾客,在图b中画出其在镜中的像 ;(2)顾客在镜子里看不到自己鞋子的像,她应 (选填“远离”“靠近”)平面镜移动,才能看到自己鞋子的像,顾客移动过程中,鞋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实验题17.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将平面镜放置在水平面上,纸板垂直于镜面,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前后转动,如图所示。(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可以在纸板上呈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2)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填写字母);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的夹角 B.沿ON向后转动纸板F(3)小明用量角器测出反射角为40°,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请评价小明由此得出结论有何不妥之处: 。18.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磊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除了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需要一种测量工具是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应从蜡烛 (选填“A”或“B”)所在一侧观察,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4)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19.探秘眼镜中的“镜子魔法”,眼镜是融合虚拟与现实的神奇设备,其核心部件半透半反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原理,原理图如图甲所示。为了搞清楚原因,他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在AR眼镜中,人眼看到的是通过光的 形成的 像。(2)想要更清晰的看到AR眼镜中的图像,实验应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3)点燃蜡烛A并放置在玻璃板前,取未点燃的相同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使之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主要是为了说明像和物的 关系。若将蜡烛远离平面镜,则平面镜成像的大小 。(4)小汪将玻璃板沿CD逆时针旋转,俯视如图丙,则蜡烛A的像应在图中的 处。20.图甲是小龙参观博物馆全息文物数字展厅时拍的照片。询问老师后知道,这实际上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于是小龙利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如图乙,实验时小龙选择玻璃板而没选择平面镜,是为了便于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与蜡烛A外形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发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无法完全重合,理由可能是 ;(3)小龙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丙所示,发现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用刻度尺测得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4)小龙还想表演一个魔术: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若蜡烛的像位置如下图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① B.② C.③ D.④(5)小龙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采用了彩色LED光源进行实验,现有“ARX”三种字母形状的光源供选择,你认为最佳选择是 (选填字母)。四、计算题21.如图所示为成功发射升空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当该望远镜正常工作后,利用电磁波(其速度与光速相同)向地面接收站发回一条观测信息需要5s才能到达接收站,则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离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光速为3×105km/s)2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设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相同)(1)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才能到达地球。请你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2)从地球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信号,经月球反射,返回地球。已知地月距离约为,求需要多少秒可以在地球上接收到信号;(3)如果用超声波代替(2)中的激光信号可行吗?请说出理由《第4章光现象易错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B A C A A D C B1.A【详解】A.雨后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现象,故A正确;B.草被风吹低后露出牛羊,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使原本被遮挡的牛羊可见,与折射无关,故B错误;C.树荫是光沿直线传播时被树遮挡形成的影子,故C错误;D.浮萍散开处看到的山影是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而非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故选A 。2.B【详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是20:15,则物是21:05,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3.B【详解】A.屏幕成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错误;BCD.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屏幕中成的是演讲稿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增大夹角,屏幕中的像大小不变,综上分析知,故B正确,CD错误。故选B。4.A【详解】A.台下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舞者因为光在舞者身上发生了漫反射,所以台下各个位置均能看到舞者,故A正确;B.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来决定,因此观众能看到红色舞裙是因为舞裙反射了红光,故B错误;C.水中的白云是白云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D.看到的鱼,是鱼身上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经水面折射形成的靠上的虚像,故D错误。故选A 。5.C【详解】A. 在较暗的环境中,蜡烛的像会更清晰。若环境光线过强,烛焰的像会被周围物体的反射光干扰,导致难以观察。例如,在明亮的室内,玻璃板可能会反射周围物体的光线,使蜡烛的像变得模糊。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 若玻璃板倾斜,蜡烛 A 的像会与蜡烛 B 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导致无法用蜡烛 B 准确替代蜡烛 A 的像,从而无法验证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例如,当玻璃板向蜡烛 A 倾斜时,像会向上移动,蜡烛 B 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所以,实验时玻璃板必须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 该实验比较像与蜡烛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而非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用蜡烛 B 替代蜡烛 A 的像,当蜡烛 B 与像完全重合时,说明像与蜡烛 A 大小相等。这种方法通过用一个等效的对象(蜡烛 B)来替代难以直接测量的像,从而实现大小的比较。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多个因素对某一物理量的影响时,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而本实验中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并非研究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因此不属于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符合题意;D. 仅进行一次实验可能会因偶然因素导致结论片面。多次改变蜡烛 A 的位置并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从而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例如验证像与物的大小始终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始终相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6.A【详解】A.日晷通过太阳照射晷针在晷面上形成影子来计时,影子的形成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被不透明物体遮挡;故A符合题意;B.滴漏利用水流速度恒定的特性,通过容器内水位变化计量时间,与光学原理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香钟依靠燃烧香柱的长度变化计时,燃烧过程涉及化学变化而非物理光学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沙漏通过细沙在重力作用下匀速流动来计时,其原理属于力学范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7.A【详解】A.船桨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船桨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船桨折断,因此该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岸上柳树在水里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风吹水面泛起波光粼粼,是光在水面发生反射,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映在船上的船夫的影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当光源发出的光射在不透明的船夫时,会在其背后形成影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8.D【详解】A.甲图:当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像大小始终与蜡烛大小相同,像大小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B.乙图:在玻璃板后竖直放置一纸板,在蜡烛一侧通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像,故B不符合题意;C.物距与像距分别是物体、像到成像的玻璃面的距离,丙图中,玻璃板的左面成像,故图中是物距, 不是像距,故C不符合题意;D.平面镜成像中,像与蜡烛关于玻璃板对称;丁图:若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像与蜡烛仍关于玻璃板对称,故D符合题意。故选D。9.C【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玻璃门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像和人大小相等,像和人关于玻璃门对称,所以门自动平移打开,小明在玻璃门中的像不随门平移,故C正确,符合题意,AB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10.B【详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可知,若只有对面的一块平面镜只能成一次像,根据成像的情况,说明有另一块平面镜与其相对且平行放置,因此出现这样的场景至少需要2块平面镜,A在左右两个平面镜中分别成像为A1、A2,左边的像A1会在右边镜中成像为A3,以此类推,如图所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 法线【详解】[1]经过入射点O并垂直于反射面EF的直线ON叫法线;[2][3]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则是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则是反射角。12. 反射 减小【详解】[1]光在光纤中传播时,在玻璃纤维与玻璃层的界面上多次改变传播方向,这种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介质中的现象是光的反射,所以光沿直线进入光纤,在玻璃纤维与玻璃层的界面上多次反射,从A端到达B端。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减小A端入射光线的入射角时,经过在光纤中多次反射后到达B端的光线,其入射角也会减小,因为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所以B端反射光线的反射角将减小。13. 1 不变【详解】[1]要求眼睛与视力表相距5m,此时她坐在平面镜前,看到平面镜中的视力表的像,那么视力表的像到眼睛的距离为5m,此时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那么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m,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3m,故视力表到人的距离为1m。[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像与物体等大,若该同学向平面镜走去,物体的大小不变,则她在镜子里的像会不变。14. 反射 不变 6【详解】[1]水中的“白鹭”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2]平面镜成的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当白鹭飞离水面时,像的大小不变。[3]平面镜成的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白鹭离水面3m时,像到水面的距离也为3m,所以,像到白鹭的距离为3m+3m=6m。15. 反射 折射【详解】[1][2]透过水池中的水看池底,是池底反射的光斜射到水面时,发生折射远离法线后进入眼睛。而我们逆着光的方向看见的池底的虚像,所以看上去比实际位置浅。16.(1)(2) 靠近 不变【详解】(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故过A作平面镜的对称点A’,过B作平面镜的对称点B’,由于成的是虚像,故用虚像连接A’B’,即为AB的像,如下图所示:(2)[1]顾客在镜子里看不到自己鞋子的像,此时她应面镜移动,才能看到自己鞋子的像,因为人面镜时,由下图可知,A点的像A′会向右上方移动,而人的眼睛向左运动(面镜)时可以使A点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后进入人眼。[2]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像与物体等大,当物体靠近时,物体的大小不变,则像的大小不变。17.(1)漫(2)B(3)见解析【详解】(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可以在纸板上呈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纸板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2)实验中将纸板F向后折转,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3)小明只由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为了得出普遍的规律,应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这样才能避免结论的偶然性。18.(1)较暗(2)刻度尺(3)A(4)虚【详解】(1)为使成像清晰,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环境中进行;(2)要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除了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需要一种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它的作用是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3)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应从蜡烛A所在一侧观察,因为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反射光线射入人眼,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4)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19.(1) 反射 虚(2)暗(3) 大小 不变(4)【详解】(1)[1][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AR眼镜中,人眼看到的是通过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2)在较暗的环境中,周围环境的光线较弱,光的反射所成的像相对更清晰,所以想要更清晰的看到 AR 眼镜中的图像,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3)[1]取未点燃的相同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使之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是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像和物的大小关系。[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若将蜡烛远离平面镜,则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不变。(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当玻璃板沿CD逆时针旋转时,蜡烛A的像也会绕着对称点旋转,根据对称关系可知,蜡烛A的像应在图中的处。20.(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3)相等(4)C(5)R【详解】(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既可以成像,又便于找出并确定像的位置。(2)由于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所以当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时,蜡烛透过玻璃板在另一侧成的蜡烛A的像会偏向上方或下方,移动B蜡烛时,始终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3)平面镜所成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用刻度尺测得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要使像移到烧杯中,需要增大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故③符合题意。(5)由图知道,三个模型分别为A、R、X,从模型上看,只有R左右不同,而A、X左右相同,用模型A、X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有R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21.1.5×106km【详解】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离地球的距离约为s=vt=3×105km/s×5s=1.5×106km22.(1)(2)(3)不可行,真空不能传声【详解】(1)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2)在地球上接收到反射器反射回来的信号时间为(3)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超声波代替(2)中的激光信号不可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