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一)课标要求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对联系的认识,正确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科学精神:通过理解联系的特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习目标重难点(一)重点1.联系的含义、基本特征2.整体的含义、部分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二)难点1.系统的含义与基本特征2.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方法论要求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基本特征3.整体的含义、部分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4.系统的含义与基本特征5.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方法论要求自主学习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特点①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1)联系的普遍性 P28一段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1、联系的含义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联 系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外部联系)(内部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实验中学与宜春中学班级同学之间②表现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联系的特征(1)联系的普遍性 P28一段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思考:联系既然是普遍的,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比如教室里的你与太平洋里的一条鱼有联系吗?为什么??你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具有条件性①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思考:疫情面前,大家能当病毒不存在吗?【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2)联系具有客观性:P28二段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2、联系的特点(人类产生前早已经存在)②表现P28二段①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通过实践产生,有“人化”特点)如:太阳与地球如:港珠澳大桥例:鱼与水的关系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为事物的联系为什么也是客观的①联系产生的条件:需要客观事物、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②联系产生的过程: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③联系产生的结果: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呈现出“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类的目的性、计划性,但它仍然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地震② 海啸③美国派出航空母舰赴日本救灾④东京电力公司用钢墙拦高放射性污水⑤地震引发日本岛部分沉没⑥中国政府对日本紧急援助2万吨燃油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① ② ⑤③ ④ ⑥判断:以下现象否是联系?若是,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1.666,888——顺顺顺,发发发2.乌鸦叫丧、喜鹊报喜3.海啸4.人类破坏雨林,最终导致沙尘暴的出现5.计算机网络化将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6.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三地之间的联系不是联系不是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1.人类可以建立(改变)具体(新)的联系2.人类可以建立(改变)固有的联系3.人类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具体(新) 联系4.人类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具体(新)联系5.人们可以创造或消灭联系√××√×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总结【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注意:人不能改变、创造、消灭联系,只能改变条件和状态易考易错点: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联系。2、联系的特点(3)联系的多样性 P29二段①含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②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本质联系,苹果落地是非本质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必然联系开车出门撞到了树上:偶然联系家人之间和家庭与社会:家人之间是内部联系,家庭与社会实外部联系原理总结【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具有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包括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启示(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结联系的特征小结1、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方法论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原理方法论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原理方法论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多样的,具体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 (2023·江苏省高考真题)有些同学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有研究表明,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越不熟悉背景音乐歌词的语言,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越小;当学习任务比较难时,越不熟悉背景音乐歌词的语言,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越大。这启示我们A.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局部的变化制约整体功能C.事物的量变必然促成质变 D.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直击高考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令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讨论:斩断之手,还是好手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①含义不同整体部分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阶段空间时间(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P30一段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P30一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如:钟表上的一颗螺丝不具备计时功能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易混易错·矫正1.我们要立足关键部分,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矫正: 我们要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对关键部分的性能起决定作用。矫正: 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P30末段强调部分强调整体如:短板效应(木板与木桶)思考:下列现象体现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什么关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花在枝则生,离枝则死国家离不开匹夫花朵离不开树枝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思考:下列现象体现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什么关系?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部分----整体部分----整体部分----整体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③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区别 含义不同 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②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②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相互影响 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影响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小结: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当部分以有序、优化、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2。“三个和尚没水喝”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2。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示例:高中作为一个整体由各个班级和部门构成高中的发展是由初创、发展、壮大等各个阶段构成全局局部全过程各个阶段如:一个高中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功能,各个部分(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好、总务处等)服从服务于一高中这一整体。(1)系统的含义2、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如:人体系统、教育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机构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每一个系统或体系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注意区分】整体与系统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者都强调整体性;但又有区别,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①整体性②有序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田忌齐威王下等马上等马中等马负胜胜着眼系统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局限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按照马的等级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一本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样,一本书到最后可能变成简单的几张图来,书也就读“薄”了。宋代苏轼读书用的是“八面受敌”法。一本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从这一角度读,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从另一角度读,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如此步步深入,最后就掌握了这本书的全体,书也就读“薄”了。强调了系统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强调从多角度入手将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系起来,优化组合,注重知识的整体性讨论:以下两种读书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原理 原理内容 要求(方法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P31末段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方法论)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方法论)2、系统的含义3、系统的基本特征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与联系)课堂小结1.2024年4月,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对外公布、省委编办关于“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的改革案例上榜。其主要内容包括: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空壳单位”“僵尸单位”以及特定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的事业单位一律撤销;同时将精简收回的机构编制资源向高质量发展、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此项改革( )①坚持问题导向,直击相关单位定位不准、结构不优、效率不高等痛点②着眼提质增效,通过对各局部进行优化布局实现整体效能提升③聚焦整体重构,是在生产关系层面进行的颠覆性变革④符合历史规律,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自我完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课堂巩固2.2024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习近平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这体现了( )①思维和存在是辩证统一的,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②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③把握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④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更加重视本质的、长远的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课堂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