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 必修2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复习课件 必修2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高考总复习
必修2 经济与社会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01
体系建构
03
微点澄清
01
核心知识精讲
04
命题角度演练
课标要求
1.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解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评析经济发展中践行社会责任的实例。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体系建构:
二、核心知识精讲:
课时1 贯彻新发展理念
考点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
基本内涵 具体要求 侧重点
①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的目的
(出发点)
②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的动力
(动力点)
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的趋向
(落脚点)
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心、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
二、核心知识精讲: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重要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
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 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模块融合] 多模块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政治与法治》:
③《哲学与文化》:
人民性
人民
人民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
路线;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二、核心知识精讲:
考点二 
坚持 发展
2.贯彻新发展理念:
(1)原因:
①时代需要
②国情需要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二、核心知识精讲:
2.贯彻新发展理念:
(2)基本内涵:
内容 解决的 问题 意义 要求
发展动力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
我们应当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加快推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携手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
①创新
发展
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
,不断推进
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一动力
核心地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二、核心知识精讲:
2.贯彻新发展理念:
(2)基本内涵:
内容 解决的 问题 意义 要求
发展不平衡
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②协调
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
促进
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核心知识精讲:
2.贯彻新发展理念:
(2)基本内涵:
内容 解决的 问题 意义 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
③绿色
发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是
件和
现,生态文明建设是
的千年大计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
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
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
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必要条
永续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
的重要体
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核心知识精讲:
2.贯彻新发展理念:
(2)基本内涵:
内容 解决的 问题 意义 要求
④开放
发展
发展内
外联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
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
的开放战略,遵循
则,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
互利共赢

共商共建共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
必由之路
二、核心知识精讲:
2.贯彻新发展理念:
(2)基本内涵:
内容 解决的 问题 意义 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⑤共享
发展
社会公
平正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
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
方向稳步前进
本质要求
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共同富

二、核心知识精讲:
2.贯彻新发展理念:
(2)基本内涵:
A省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发展互联网销售、建立大数据平台,并尝试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销售,产品畅销海内外;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发展绿色产业;
在一些贫困乡镇,实行精准扶贫,使原来的贫困镇变成“魅力乡镇”。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强与京津两地的合作,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创新发展
共享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协调发展
结合材料,说明A省的成功做法是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什么内在联系?
二、核心知识精讲:
2.贯彻新发展理念:
(3)联系和要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①联系:
②要求:
三、微点澄清: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纠正:
2.理念需要行动的指引,一定的发展理念是由一定的发展实践来引领的。
纠正:
3.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才能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
纠正:
创新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
来引领的。
二、核心知识精讲:
课时2 推动高质量发展
考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高质量发展:
(1)含义
(2)特点 :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注意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
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
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
的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方方
面面
所有地区
长期坚持
二、核心知识精讲:
1.高质量发展:
(3)原因 :



①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 阶段转向
阶段
高速增长
高质量发展
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
③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牢牢把握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④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重要性)
二、核心知识精讲:
考点二 构建新发展格局
2.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1)构建新发展格局:
内涵 : 以 为主体、 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 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措施 :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出口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国内大循环
国内国际双循环
开放
②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
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
①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和 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 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措施包括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代化经济体系
促进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等
二、核心知识精讲:
2.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2)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④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⑥多远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6体系,1体制)
创新发展
共享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核心知识精讲:
2.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①原因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②措施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
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讯业、商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2)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核心知识精讲:
2.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 优先发展,巩固拓展 成果,加快建设 ,扎实推动
农业农村
脱贫攻坚
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振兴,
农业强国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核心知识精讲:
2.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
,优化 (四战略一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和国土空间体系。
区域重大战略 是指国家针对特定区域实施的全局性发展规划,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一项国土空间规划战略。 其核心目标是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划分和管理。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以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模式,通过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构建新型社会关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
重大生产力布局
重大生产力布局是指国家或地区根据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发展阶段和战略需求,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和产业体系进行空间配置与优化的系统性安排,
重大生产力布局涵盖三个层次:
①国家层面:统筹构建国土空间框架,如能源基地、交通网络等战略性基础设施的规划;②区域层面:依据功能定位差异化发展,例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③城市层面:培育产业集群和增长极,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同布局。
二、核心知识精讲:
2.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5)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稳步扩大
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
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
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规则、规制、管理、标准
贸易
多元稳定
(1)构建新发展格局: ①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②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四战略一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5)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二、核心知识精讲:
2.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三、微点澄清:
1.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量的有效提升和质的合理增长。
纠正:
2.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立足国际大循环,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纠正:
3.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纠正: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要立足国内大循环
4.我们要坚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纠正: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1.(2023·海南卷)“春色满园关不住”,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不仅道出了浓郁春色,也暗含着些许隔栏相望的怅惘。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无界公园,拆墙透绿,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市民获得了更加开阔的观景视野、休闲空间。建设无界公园是( )
①深化与细化现代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
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有力举措
③维护社会稳定和城市秩序的内在要求
④“以人为本”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①错误,建设无界公园有利于深化与细化现代城市管理,但不是“必由之路”。
③错误,建设无界公园与“维护社会稳定”无必然联系。
考向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命题角度演练:
2.(2023·浙江卷)下图为2011—2020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部分指标变动情况。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增长》,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0月版。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 )
①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②缓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③体现了创新发展的理念
④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②无关,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图示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但看不出缓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④无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贯彻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理念,有利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但图示看不出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考向2 新发展理念
四、命题角度演练:
3.(2023·浙江卷)无人驾驶公交车自动变道超车,智能算法模型对企业用水量精细化预测,工业质检、零件计数、语音交互……人工智能应用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行业实现了智能化升级。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 )
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②解决了发展动力问题
③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④赋能实体经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错误,创新发展解决了发展动力问题。
③错误,人工智能技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但它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考向2 新发展理念
四、命题角度演练:
4.(2023·江苏卷)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我们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下列传导路径中,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是( )
A.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扩大我国对外投资规模
B.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增加货币供给量→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C.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D.整合国有企业资源→优化国有经济结构→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考向3 经济高质量发展
A错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是针对国内市场提高竞争力,与对外投资无关。
B错误,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会使货币供给减少。
C错误,构建统一大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市场竞争会导致收入差距增加
四、命题角度演练:
5.(2023·浙江卷)2017—2022年我国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如下: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 )
A.国民经济增长率稳步上升 B.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
C.三大需求的贡献率之间无互补关系 D.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内容 时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GDP增长率(%) 6.9 6.6 6.1 2.3 8.1 3.0
内需 最终消费(%) 58.8 76.2 57.8 -20.8 65.4 32.8
资本形成(投资)(%) 32.1 32.4 31.2 91.7 13.8 50.1
外需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9.1 -8.6 11.0 29.2 20.8 17.1
A错误,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但增长率并没有稳步上升。
B错误,按内需外需增长率对比情况来看,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弱。
C错误,三大需求的贡献率之间呈互补关系。
考向3 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命题角度演练:
高考加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