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运用感觉器官 表格式教案 科学粤教粤科版(2024)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 运用感觉器官 表格式教案 科学粤教粤科版(2024)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
《运用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课题 2.6运用感觉器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理解多种感觉器官(眼、鼻、舌、皮肤等 )在全面认识事物中的协同作用,明确不同感觉器官可获取事物的不同信息(如视觉辨形态颜色、嗅觉辨气味等 )。 2.认识到合理运用感觉器官,能更准确、全面地感知和认识周围世界,构建 “感觉器官协同工作提升认知准确性” 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体验、对比不同情境下感觉器官的运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从现象中归纳出感觉器官协同或单独工作的规律。 2.学会基于古诗、生活场景等信息,分析感觉器官的运用方式,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探究实践: 1.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体验活动(如蒙眼辨物、单一感觉器官辨物等 ),探究感觉器官的运用方法,熟练记录实验现象与结论。 2.学会运用 “控制变量” 思路(如蒙眼时控制视觉变量,突出其他感觉作用 )开展探究,提升实践操作与科学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 1激发探索感觉器官运用奥秘的兴趣,养成主动运用感觉器官观察、感知世界的习惯。 2.体会感觉器官对认知世界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感觉器官的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耐心与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运用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掌握不同感觉器官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 2.能结合古诗《梅花》及生活实例,分析感觉器官的运用方式,总结运用规律。
难点: 1.设计有效实验,验证感觉器官协同作用对准确认识事物的影响,清晰阐述实验逻辑与结论。 2.深入理解 “在不同情境下,感觉器官运用方式不同(协同或单一 )”,并能灵活举例说明。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情境创设 —— 古诗激趣: 教师朗诵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提问:“诗人是怎么知道那不是雪,而是梅花的?用到了哪些‘小帮手’来认识梅花?” 2.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思考(“暗香来” 关联嗅觉,“遥知不是雪” 关联视觉等 ),引出 “运用感觉器官认识事物” 的课题。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一)活动 1:古诗解码 —— 分析《梅花》中感觉器官的运用(8 分钟) 1.实验 / 分析步骤: (1)诗句拆解:逐句分析《梅花》,引导学生思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人用 眼睛(视觉 ) 看到梅花的形态、生长位置 。 “遥知不是雪”:用 眼睛(视觉 ) 观察颜色、形态(梅花与雪外观差异 ),初步判断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用 鼻子(嗅觉 ) 闻到梅花香气,最终确认是梅花 。 (2)总结归纳:梳理诗人认识梅花用到的感觉器官(眼、鼻 ),明确 “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帮诗人准确认识梅花,区分梅花与雪” 。 (3)结论:认识事物时,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运用,能更准确判断事物特征 。 2.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想(如 “雪是白色、冰冷,梅花有香气、粉色 / 红色” ),辅助理解诗句中感觉器官的运用。 (二)活动 2:蒙眼辨物 —— 验证感觉器官协同作用(10 分钟) 1.实验步骤: (1)材料准备:准备不同物品(如香蕉、苹果、文具 ),眼罩若干 。 (2)实验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 2 - 3 件物品,成员轮流蒙眼辨物 。 (3)操作流程: 第一轮(单一感觉器官 ):蒙眼后,仅用 手摸(触觉 ) 或 鼻闻(嗅觉 ) 辨物,记录判断结果(如 “摸到长条形、弯弯的,判断是香蕉” ) 。 第二轮(多种感觉器官 ):蒙眼后,可同时用 手摸、鼻闻、轻咬尝味(安全物品 ) 等方式辨物,记录判断结果 。 (4)对比分析:小组内对比 “单一感觉器官” 与 “多种感觉器官协同” 时的判断准确率 。 2.现象: 单一感觉器官辨物时,易出错(如仅用手摸,可能把香蕉误判为黄瓜 ); 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时,判断更准确(摸形状、闻气味、尝味道后,能准确识别香蕉 ) 。 3.结论:认识事物时,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运用,能提升判断的准确性,更全面认识事物 。 4.注意事项: 选择安全、无刺激性物品(如水果、文具 ),避免学生因尝味误吞危险物品;尝味仅限苹果、香蕉等可食用且明确无过敏的物品 。 蒙眼时确保学生安全,活动区域无障碍物 。 (三)活动 3:生活挑战 —— 单一 vs 多种感觉器官辨物(8 分钟) 1.实验步骤: (1)情境设置:列举生活场景,让学生判断 “仅用一种感觉器官能否准确认识事物”,如: 场景 1:判断 “热水是否烫手”—— 用 皮肤(触觉 / 温度觉 ) 即可(摸一下感知温度 ) 。 场景 2:判断 “鲜花的品种”—— 需用 眼睛(视觉:看颜色、形态 ) + 鼻子(嗅觉:闻气味 ) 协同,才能准确判断(如玫瑰与月季,外观、香气有差异 ) 。 (2)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列举更多生活场景,分析 “单一” 或 “多种” 感觉器官运用的情况,填写下表(示例 ): 活场景需用感觉器官单一 / 多种原因辨别糖水和盐水舌(味觉 )单一仅靠味道可区分识别真假水果玩具眼(视觉 )+ 手(触觉 )多种看外观、摸质地,判断是否为真水果
(3)总结规律:梳理 “单一感觉器官适用场景”(特征明显、差异大,如判断冷热 )和 “多种感觉器官适用场景”(特征复杂、易混淆,如辨别相似物品 ) 。 2结论:简单、特征明确的事物,单一感觉器官可认识;复杂、易混淆的事物,需多种感觉器官协同 。 (四)活动 4:“错误发现” 模拟 —— 推理感觉器官运用(4 分钟) 1.分析步骤: (1)情境呈现:展示教材中 “钢琴课上老师发现弹奏错误” 的图片 / 文字,提问:“老师没看小朋友的手,怎么发现错误的?” (2)推理引导:引导学生思考 “弹奏错误会产生异常声音”,老师用 耳朵(听觉 ) 听到错误旋律,发现弹奏问题 。 2.拓展延伸:列举类似场景(如 “妈妈没进厨房,闻到焦味知道菜糊了” ),强化 “感觉器官可通过‘接收异常信号’,发现问题” 的认知 。 3.结论:感觉器官能捕捉事物的 “异常信息”,帮我们发现问题,运用时要关注细节 。
课堂 小结 知识回顾:总结 “运用感觉器官认识事物” 的要点 —— 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能更准确、全面认识事物(如《梅花》辨物、蒙眼辨物实验 ) 。 简单事物可单一感觉器官认识,复杂事物需多种协同 。 实践倡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感觉器官观察(如观察植物、辨别食物 ),同时保护好感觉器官 。
板书设计 运用感觉器官 认识事物方式 感觉器官运用 示例 协同工作 眼 + 鼻 + 手 + … 《梅花》辨梅、蒙眼辨物 单一工作 眼 / 鼻 / 皮肤… 辨冷热(皮肤)、尝味道(舌) 关键:灵活运用,准确认知!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古诗融入:用《梅花》串联教学,将科学知识与语文诗词结合,既理解感觉器官运用,又提升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兴趣 。 实践体验:蒙眼辨物、生活场景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亲身验证、归纳,深刻理解 “感觉器官协同作用”,突破教学重难点 。 (二)不足与改进 实验局限性:蒙眼辨物时,部分学生因触觉 / 嗅觉敏感,仍能快速辨物,导致 “单一 vs 多种” 对比效果不明显;且可辨物品有限(受安全、材料限制 ) 。 → 改进:增加 “干扰项”(如外观、气味更相似的物品,如香蕉与芭蕉 ),强化对比;提前筛选物品,确保实验效果 。 深度拓展不足:对 “感觉器官运用的个体差异”(如盲人依赖听觉、触觉认识世界 )涉及较少,未充分体现 “科学与生活的多元联结” 。 → 改进:下次教学补充 “特殊人群运用感觉器官” 的案例(如盲人摸象故事新解、盲人用听觉辨位 ),拓宽学生认知,增强人文关怀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