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保护感觉器官 表格式教案 科学粤教粤科版(2024)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7 保护感觉器官 表格式教案 科学粤教粤科版(2024)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年)科学二年级上册
《保护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课题 2.7保护感觉器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理解爱护和保护的行为内涵,明确爱护主要是对身边人、事、物的关心与照料,保护侧重于防范伤害、维持安全状态。 2.认识到爱护和保护行为对个人、社会、环境的积极意义,建立 “人人参与爱护保护,共建美好世界” 的科学认知。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判断不同行为是否属于爱护和保护,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从行为表现归纳本质特征。 2.结合生活实例,思考爱护和保护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水平,学会举一反三。
探究实践: 1.能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的方法,辨别爱护和保护行为,设计并实践简单的爱护保护行动(如校园文明监督、家庭环保小举措 )。 2.学会记录、分享自己及他人的爱护保护行为,提升实践操作与交流能力。
态度责任: 1激发主动参与爱护和保护的意识,养成自觉爱护身边人、事、物,保护生活环境的习惯。 2.增强社会责任感,体会爱护保护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美好家园的重要性,培养积极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准确辨别爱护和保护行为,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2.设计并实践简单的爱护保护行动,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为。
难点: 1.深入理解爱护和保护行为的本质区别与联系,能结合复杂情境准确判断。 2.持续坚持爱护保护行为,形成稳定的态度与习惯,而非短期冲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情境创设 —— 爱心小剧场: 教师播放 / 讲述两个情景: 情景 1:小明帮同学整理散落的书本,陪受伤同学去医务室 。 情景 2:小李在校园里制止同学踩踏草坪,给花草浇水 。 提问:“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爱护(关心他人、事物 )” 和 “保护(防范伤害、维持良好状态 )” 的行为,引出课题。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一)活动 1:行为大辨别 —— 认识爱护和保护行为(10 分钟) 1.实验 / 分析步骤: (1)行为卡片分类: 教师发放 “行为卡片”(如帮同学、扶老人、制止破坏公物、给宠物喂食、垃圾分类、关紧水龙头 ),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合作,将卡片分为 “爱护行为” 和 “保护行为” 两类,填写分类表(示例 ): 爱护行为保护行为不确定行为帮同学、扶老人、给宠物喂食制止破坏公物、垃圾分类、关紧水龙头/
(3)汇报交流:每组分享分类结果,说明分类理由(如 “帮同学是爱护他人,制止破坏公物是保护公共环境” )。 (4)总结归纳:梳理爱护行为(侧重关心、照料,让他人 / 事物更好 )和保护行为(侧重防范伤害、维持安全 / 良好状态 )的特点,明确二者的联系(都是积极行为,共同营造美好环境 ) 。 2.结论:爱护是主动关心、照料,保护是防范伤害、维持良好状态;二者协同,让生活更美好 。 3.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理解行为,如 “垃圾分类保护的是环境,也是对资源的爱护” ,强化联系。 (二)活动 2:情景模拟 —— 实践爱护和保护行为(10 分钟) 1.实验 / 实践步骤: (1)情景设计:设置校园、家庭、社区三类情景: 校园:同学摔倒、水龙头没关、走廊有垃圾 。 家庭:家人疲惫、宠物脏了、电器待机未关 。 社区:老人提重物、乱贴小广告、垃圾桶满溢 。 (2)角色扮演: 小组抽签选择情景,分配角色(如 “摔倒同学”“环保小卫士”“社区居民” )。 组内排练,用 “爱护” 或 “保护” 行为解决情景问题(如校园情景中,帮摔倒同学→爱护;关水龙头、捡垃圾→保护 ) 。 (3)展示评价:小组上台表演,其他组评价 “行为是否合理”“属于爱护还是保护”“还有哪些改进建议” 。 2.现象: 学生能通过表演,展现 “主动关心(爱护 )” 和 “防范 / 维持(保护 )” 的行为,如帮老人提东西(爱护 )、清理小广告(保护 ) 。 3.结论:在不同生活场景中,我们可以用爱护和保护行为解决问题,让环境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 4.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角色扮演时尊重他人,避免过度夸张或不恰当行为;注重团队协作,鼓励创意解决方法(如 “制作环保标语” 保护社区环境 ) 。 (三)活动 3:行动计划书 —— 设计爱护保护行动(10 分钟) 1.实验 / 实践步骤: (1)分组规划:学生分组,选择 “校园”“家庭”“社区” 其中一个场景,设计 “爱护保护行动计划”。 (2)计划内容: 明确目标(如 “一周内让校园走廊更整洁”“家庭宠物更健康” )。 列出具体行动(如 “每天课间检查走廊垃圾,主动捡起;帮同学整理书包→爱护;制止不文明行为→保护” )。 安排分工(组内谁负责提醒、谁负责实践 )。 (3)分享完善:每组分享行动计划,全班讨论补充(如 “加入‘宣传爱护保护知识’环节,影响更多人” ) 。 2.结论:爱护和保护需要实际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持续坚持,就能带来改变 。
课堂 小结 知识回顾:总结爱护(关心、照料 )和保护(防范伤害、维持良好状态 )的行为特点,强调二者共同营造美好环境。 行动倡导:鼓励学生 “从今天开始,做爱护和保护的小卫士,用行动影响身边人” 。
板书设计 保护感觉器官 爱护行为保护行为共同目标关心他人(帮同学、陪老人 )保护环境(垃圾分类、关水龙头 )让生活更美好照料事物(给宠物喂食、整理书本 )防范伤害(制止破坏、安全提醒 )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行为分类与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爱护和保护行为,避免单纯说教;分组合作提升参与感,强化团队协作与思维能力 。 联系生活实际:从校园、家庭、社区场景切入,学生有共鸣,便于将理念转化为行动 。 (二)不足与改进 行为深度挖掘不足:对 “爱护和保护的长期影响”(如爱护他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保护自然利于生态 )涉及较少,学生理解较浅显 。 → 改进:下次教学补充 “爱护保护行为的长远意义” 案例(如 “坚持垃圾分类,保护的是未来环境” ),提升认知深度 。 行动持续性关注不够:虽设计行动计划,但未充分引导学生 “如何坚持”,可能导致行动流于形式 。 → 改进:增加 “行动打卡表” 环节,让学生记录每日爱护保护行为,每周分享;设置 “最佳小卫士” 奖励,激励持续参与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