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大单元学程设计——七年级上册学习主题 第二单元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师寄语:探秘夏商周的科技之光,触摸中华文明的源头瑰宝;每一片甲骨、每一件青铜、每一首诗赋,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愿你在探索中感受传统的温度,在思考中传承文化的力量。【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成就(天文、历法、医学)与文化成就(甲骨文、青铜器、《诗经》《楚辞》)的时空分布、核心特征及历史意义;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科技文化中的体现。〖学习策略〗1.课前预学:预学教材第44—49页,勾画各子目核心词句(如“甲骨文成熟”“司母戊鼎”“二十四节气”),在子目旁对应批注“科技成就”或“文化成就”(例:“天文、历法和医学”批注“科技成就”,“甲骨文与青铜器”批注“文化成就”);完成《实践与探究丛书》“知识清单”,初步梳理各时期成就的时间、特点。2.课中探学:①结合教材及史料,自主梳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各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完成时空坐标表格;②分组合作,分析甲骨文造字特点、青铜器功能、文学作品内涵,探讨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联;③结合三星堆文物,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3.课后延学:查阅资料,尝试用甲骨文书写自己的名字,并分析其造字法;完成《实践与探究丛书》“过程自评”并预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达成目标〗1.能准确梳理夏商周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科技(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化(文字、青铜器、文学)成就,掌握其时空分布。2.能结合史料(如甲骨文卜辞、《诗经》诗句)分析甲骨文的成熟性、青铜器的礼制意义,理解《诗经》《楚辞》的文学价值,提升史料实证能力。3.能通过三星堆文物与中原青铜器的关联,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涵养家国情怀。4.能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总结本课知识,初步掌握“时空定位—成就梳理—意义分析”的历史学习方法。【课中探学】【第一篇章:文明之光——夏商周的科技探索】1.自主探学:结合教材及下列材料,梳理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成就,整理成表格。材料1—1“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西周日食记录)——《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材料1—2“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世界最早哈雷彗星记载)——《春秋 文公十四年》材料1—3“癸未卜,争贞:旬亡祸?三日乙酉夕,月有食,闻。八月”(商朝月食记录)——甲骨文卜辞2.合作探学:结合材料分析扁鹊四诊法和《黄帝内经》的价值。(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为何能成为中医传统诊疗手段?《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对现代健康观念有何启示?材料2—1“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切脉诊断首创)———《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材料2—2“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思想)———《黄帝内经 素问》【第二篇章:匠心独运——夏商周的文化瑰宝】1.自主探学——图说历史:观察汉字的演变,你有什么发现?(见课件)2.自主探学——图说历史:请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下列物品的特点。3.合作探学: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三星堆基本信息填表,并说说其发现的重大历史意义。4.合作探学:请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对《诗经》与楚辞的表格信息对比,同时说说下列材料中的诗句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第三篇章:薪火相传——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合作探学:——小组辩论 影响分析辩题:“夏商周时期哪项科技文化成就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建构体系】请以设计思维导图或构画时间轴等适合自己的方式梳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理解记忆。〔可写在课本上〕【课后延学】1.查阅资料,尝试用甲骨文书写自己的名字,并分析其造字法。2.完成《实践与探究丛书》“过程自评”并预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新课标˙新教材——2025年秋季使用(共26张PPT)单元主题二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5课时)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____文明的曙光 科技与文化的奠基【学习导入】【学习导入】前1046-前771前770-前476东周春秋前475-前221西周商夏战国【学习目标】【素养目标】(第5课时)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结合考古成果(如甲骨文、青铜器),了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文字、文学等领域的核心成就,能梳理其发展脉络。(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分析甲骨文造字特点、青铜器工艺及《诗经》《楚辞》内容,理解夏商周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探讨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如汉字演变、中医发展、诗歌传统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家国情怀、历史解释)【预学检测】1.请结合《实践与探究丛书》“知识清单”速览本课内容,并在子目处对应做出勾画、批注。时期关键时间节点科技文化标志性成就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2.结合预习,快速完成表格归纳,感知“时空坐标”。约公元前 2070 - 前 1600 年可能出现早期历法(《夏小正》雏形)约公元前 1600 - 前 1046 年甲骨文成熟、司母戊鼎铸造、干支纪日约公元前 1046 - 前 771 年金文发展、何尊 “宅兹中国” 铭文公元前 770 - 前 476 年《诗经》编订、哈雷彗星记载(《春秋》)公元前 475 - 前 221 年二十四节气确立、扁鹊四诊法、《楚辞》诞生【课中探究】文明之光——夏商周的科技探索【课中探究】文明之光——夏商周的科技探索民以食为天,时以农为【课中探究】文明之光——夏商周的科技探索1.自主探学:结合教材及下列材料,梳理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成就,整理成表格。材料1—1“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西周日食记录)——《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材料1—2“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世界最早哈雷彗星记载)——《春秋 文公十四年》材料1—3“癸未卜,争贞:旬亡祸?三日乙酉夕,月有食,闻。八月”(商朝月食记录)——甲骨文卜辞【课中探究】文明之光——夏商周的科技探索1.自主探学:结合教材及下列材料,梳理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成就,整理成表格。领域时期具体成就历史意义天文西周天文春秋历法商朝历法战国记载公元前776年日食传世文献最早确切日期日食记载哈雷彗星(前613年)世界最早哈雷彗星确切记录一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年终置闰形成成熟的阴阳历体系确立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沿用至今【课中探究】2.合作探学:结合材料分析扁鹊四诊法和《黄帝内经》的价值。(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为何能成为中医传统诊疗手段?《黄帝内经》的“治未病” 思想对现代健康观念有何启示?材料2—1“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切脉诊断首创)———《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材料2—2“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 思想)———《黄帝内经 素问》四诊法整合临床经验,强调全面诊断,奠定中医诊疗体系基础;《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治未病”体现预防医学思维,影响深远。文明之光——夏商周的科技探索【课中探究】匠心独运——夏商周的文化瑰宝【课中探究】匠心独运——夏商周的文化瑰宝文字是文明的载体,青铜是权力的象征,诗歌是情感的表达【课中探究】匠心独运——夏商周的文化瑰宝1.自主探学——图说历史:观察汉字的演变,你有什么发现?甲骨文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与汉字演变一脉相承。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标准宋体文字的演变【课中探究】2.自主探学——图说历史:请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下列物品的特点。特点①: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鼎簋(guǐ)酒器食器爵铜铲农具兵器青铜钟乐器铜镜(生活用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匠心独运——夏商周的文化瑰宝【课中探究】3.合作探学: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三星堆基本信息填表,并说说其发现的重大历史意义。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玉璋青铜树地点时代代表文明特点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格局匠心独运——夏商周的文化瑰宝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古蜀文明)夏商时期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青铜人、玉璋等三星堆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说明了三星堆遗址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关系【课中探究】4.合作探学:请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对《诗经》与楚辞的表格信息对比,同时说说下列材料中的诗句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类别时期内容特点代表作品 / 价值《诗经》楚辞“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 秦风 无衣》秦国军民同仇敌忾、尚武精神匠心独运——夏商周的文化瑰宝西周 - 春秋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关注现实《秦风 无衣》(反映军人民族精神),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战国楚国方言,情感浓郁,想象丰富屈原《离骚》(爱国情怀,抒情长诗)【课中探究】学史崇德:简述屈原“忧国忧民、投江明志”事迹,感悟家国情怀。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匠心独运——夏商周的文化瑰宝【课中探究】薪火相传——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叁【课中探究】薪火相传——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夏商周的科技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如“薪火”般代代相传,深刻塑造了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课中探究】合作探学:—— 小组辩论 影响分析辩题:“夏商周时期哪项科技文化成就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分组任务:组1:甲骨文(汉字演变)组2:青铜器(礼制与工艺)组3:《诗经》《楚辞》(文学传统)组4:二十四节气(农业与生活)辩论要求:结合文档史料,举例说明(如组1可举“小篆、隶书源于甲骨文”,组3可举“唐诗宋词受《诗经》《楚辞》影响”)《离骚》书影薪火相传——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课中探究】合作探学:—— 小组辩论 影响分析辩题:“夏商周时期哪项科技文化成就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离骚》书影各项成就相互关联 —— 文字传承文化,文学凝聚情感,科技服务民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 “根” 与 “魂”薪火相传——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课中探究】西周·何尊:最早记载“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德”的写法。薪火相传——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课堂小结】构建体系:请以设计思维导图或构画时间轴等适合自己的方式梳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理解记忆。〔可写在课本上〕【素养测评】课堂检测1.下列文物记述了周武王伐纣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的是( )2.甲骨文包含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页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AB课堂检测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鼎文化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已出现了陶制的鼎。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其目的在于“别上下,明贵贱”,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又载:“铸九鼎,象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鼎,但也有四足的方鼎。思考: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分封制遭破坏。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诸侯势力崛起。【素养测评】【课后延学】1.查阅资料,尝试用甲骨文书写自己的名字,并分析其造字法。2.完成《实践与探究丛书》“过程自评”并预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单元主题 主题二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课时 第8课 课型 新授课内容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 1.了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甲骨文、青铜器等成就,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知道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理解其对汉字演变和历史研究的价值。 3.了解《诗经》《楚辞》的文学地位,感受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魅力,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目标 1.通过分析甲骨文拓片、青铜器图片等考古成果,结合《诗经》《春秋》等文献,梳理夏商周科技文化成就,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2.归纳甲骨文造字特点(象形、会意等)、青铜器功能(礼器、权力象征),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3.赏析《诗经 秦风 无衣》《离骚》节选,体会古人的家国情怀与精神追求,涵养家国情怀。 4.结合三星堆青铜器物与中原青铜器的关联,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增强文化自信。教学重点 知识:夏商周时期代表性科技成就(天文、历法、医学)与文化成就(甲骨文、青铜器、《诗经》《楚辞》); 能力:结合史料与文物,提取并归纳科技文化成就的关键信息,理解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1.理解甲骨文为何是“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以及其对汉字演变的奠基作用; 2.分析青铜器与奴隶制礼制、国家权力的关联,认识“多元一体”的文明特征。学情分析 已知点:已学习夏商周王朝更替(第4-7课),对“甲骨文”“青铜器”等名词有初步印象,了解“百家争鸣”的思想背景; 困惑点:难以区分“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的边界,对“甲骨文的成熟性”“青铜器的礼制意义”理解模糊; 发展点:通过文物图片、文献节选等直观素材,学会从“时空坐标”“功能意义”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学策略 先学后教、学案助学、合作探究、史料教学(文物+文献)、问题驱动、图片辅助(甲骨文拓片、青铜器实物图)教学准备 学程案、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环节一 情景导入 1.展示文物: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片,提问:“这件商周金饰的内层12道光芒、外层4只飞鸟可能代表什么?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如何体现在科技成就中?” 2.呈现时空坐标: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间轴(标注关键时期: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二十四节气),明确本课主题——夏商周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成就。 3.播放1分钟短视频(简述甲骨文发现或青铜器铸造过程),引发兴趣。 4.呈现“素养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1.观察太阳神鸟金饰图案,结合生活常识推测“12道光芒=12个月/时辰”“4只飞鸟=四季”,初步感知古人的天文认知; 2.结合时间轴回顾夏商周历史脉络,关联已学的王朝更替知识; 3.观看短视频,聚焦“甲骨文”“青铜器”两大文化符号; 4.明确本课需达成的素养目标,带着任务进入学习。环节二 指导预学 1.给出核心问题:“夏商周时期在科技(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化(文字、青铜器、文学)领域分别有哪些成就?各成就的时间、特点、意义是什么?” 2.指导预学方法: (1)在教材44-49页对应子目(“天文、历法和医学”“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旁批注“科技成就”“文化成就”; (2)用“△”标注成就时间,“___”勾画特点,“()”补充意义(如:甲骨文——商——体系完整——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商); 3.布置任务:完成学程案“知识清单”(示例:填写“甲骨文、司母戊鼎、《诗经》”的相关信息); 4.预学检测:通过课件出示3道判断题(如“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司母戊鼎是西周青铜器代表”),快速反馈预学效果。 1.对照核心问题,阅读教材44-49页,按要求完成批注(标注时间、勾画特点、补充意义); 2.填写学程案“知识清单”,梳理“甲骨文(商、象形会意、文字奠基)”“司母戊鼎(商、最重青铜、权力象征)”“《诗经》(西周-春秋、风雅颂、首部诗集)”等关键信息; 3.参与预学检测,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如“甲骨文不是最早文字,是最早成熟文字”),纠正认知误区。环节三 组织探学 【第一篇章:文明之光——夏商周的科技探索】 1.自主探学:结合教材及下列材料,梳理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成就,整理成表格。 材料1—1“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西周日食记录) ——《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 材料1—2“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世界最早哈雷彗星记载) ——《春秋 文公十四年》 材料1—3“癸未卜,争贞:旬亡祸?三日乙酉夕,月有食,闻。八月”(商朝月食记录) ——甲骨文卜辞 2.合作探学:结合材料分析扁鹊四诊法和《黄帝内经》的价值。(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为何能成为中医传统诊疗手段?《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对现代健康观念有何启示? 材料2—1“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切脉诊断首创)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材料2—2“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思想) ———《黄帝内经 素问》 【第二篇章:匠心独运——夏商周的文化瑰宝】 1.自主探学——图说历史:观察汉字的演变,你有什么发现?(见课件) 2.自主探学——图说历史:请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下列物品的特点。 3.合作探学: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三星堆基本信息填表,并说说其发现的重大历史意义。 4.合作探学:请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对《诗经》与楚辞的表格信息对比,同时说说下列材料中的诗句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学史崇德:简述屈原“忧国忧民、投江明志”事迹,感悟家国情怀。 【第三篇章:薪火相传——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 合作探学:——小组辩论 影响分析辩题:“夏商周时期哪项科技文化成就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1.研读史料,提炼核心思想,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 2.分组讨论,结合社会背景分析思想成因,展示成果并参与互评。 3.梳理知识框架,明确各部分逻辑关系。环节四 学后小结 1.课后延学 (1)查阅资料,尝试用甲骨文书写自己的名字,并分析其造字法。 (2)完成《实践与探究丛书》“过程自评”并预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2.教师小结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甲骨文奠定汉字根基,青铜器彰显礼制文明,《诗》《骚》开启文学传统。这些成就不仅见证了奴隶制王朝的繁荣,更塑造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课我们将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看看这些传统如何被继承与创新。” 1.完成课后任务,深化对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2.倾听教师小结,回顾本课核心,关联单元主题,为学习秦汉文化做好铺垫。教后反思附:板书设计新课标˙新教材——2025年秋季使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程案.docx 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