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025.9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作图除外),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资料显示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的男性墓,随葬有石斧、石铲等农具和木作工具,女性墓则主要随葬纺轮;河北邯郸涧沟遗址中发现的猪骨头堆积多见于男性墓葬;良渚文化玉琮多随葬于男性显贵墓。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男耕女织生产模式渐趋确立B.贫富分化加剧激化阶级对立C.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力消失D.生产变革引发社会结构调整2.“沙门不敬王之争”是东汉至唐代佛教史上的核心争议,围绕僧人是否需礼敬君王展开。魏晋隋唐均曾推行沙门拜俗,皆因佛教界反对或执行困难而中止。但宋代僧人逐步接受君臣之礼,并认可帝王即“当今如来”的观点。上述转变表明A.佛教本土化程度不断加深B.专制皇权得以持续加强C.三教合流的趋势日益彰显D.佛教社会地位不断下降3.仔细观察图1。据此,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开封城的布局更加严整合理B.临安城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增强C.南宋时期君主权威逐步下降D.宋代政府扶植文娱事业的发展4.洪武五年制定的“乡饮酒礼”中规定佃农会见地主时,“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礼”;《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由此可知明代A.宗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大作用B.法律具有明显儒家伦理色彩C.主佃地位不平等但不存在隶属关系D.礼法结合维护佃农基本权益5.1867年2月,美国商船罗佛号在台湾东海岸洋面失事,登岸人员被岛上原住民所杀,美国领事向清廷申诉,但福建的官员以当地土番“非归王化”为由,拒绝为事件负责。这侧面反映出当时清廷内部A.主权意识淡薄B.天下观念瓦解C.外交策略灵活D.民族矛盾突出6.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为吸引股东规定了8%的官利,即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不管经营状况如何,都要定期支付股息。结果从1895年筹建到1899年投产,共支付官利息金17000余两,占到纱厂开办费的58%。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A.民族资本融资困难B.近代工业利润丰厚C.官商勾结侵吞资本D.外资控制中国市场7.1940年初,“中国艺术展览会”在苏联举办,展示了上至殷周下至民国时期的1900件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成果,引起了极大反响。有人在来宾感想录上写道:“具有如此先进文化如此伟大艺术之民族,非其他民族所能奴役者也。”据此可知此次展览活动A.开启了中苏联合对抗日本的序幕B.树立了中国不屈抗战的坚定形象C.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交流D.刺激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萌发8.图2显示的是1950年基层干部向老百姓宣讲新法内容的场景。该法实施后图2A.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渐建立B.人民公社体制渐趋解体C.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D.土地流转现象日益增多9.1985年,《中国服装》与《上海服饰》创刊,初期以政策报道、学术交流、市场汇报、工艺制作、服装史话等内容来设置栏目。进入90年代后,政策性消息占比减少,有关于国内外流行趋势、服装穿搭教学、名师作品展演与服装评论类文章篇幅相对增加,工艺制作内容也由80年代的近一半压缩到20%以下。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人民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B.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社会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10.图3为古代早期文明时期“两河流域及周边农业带分布图”。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是图3A.铁器传播方向B.阿拉伯数字传播方向C.玉米传播方向D.基督教传播方向11.14-16世纪英国行会学徒制规定:学徒需经行会注册、缴纳高额保证金,学徒多年获得工匠身份后,徒弟仍需要数年的游历实习,并且其技能知识得到师傅的认可,才能晋升为师傅。这一制度的长期推行A.源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B.提升了英国的生产力水平C.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英国社会矛盾D.冲击了当时农奴庄园制度1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发现了以人为本、勇于追求、乐观向上的精神;又从《圣经》里找到了早期基督教的理想:人们不分种族、无论贵贱,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彼此以仁慈、宽恕、博爱相待。由此可知当时A.人文主义发展了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B.宗教改革遏制了教会的腐化堕落C.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显明的反封建色彩D.天主教会严格控制着人们的思想13、图4展示的是19世纪后期A.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运行示意图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架构图C.美国联邦共和制政治运行示意图D.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架构图14.表1是欧洲、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在1650-1900年间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变化表。其中,丙为表1年份 甲 乙 丙 丁 其他 总计(%)1650年 18.3 2.2 18.3 60,6 0.6 1001750年 19.2 1.5 13.1 65.8 0.4 1001850年 22.7 2.8 8.1 63.9 2.5 1001900年 24.9 3.9 7.4 58.3 5.5 100A.欧洲B.拉丁美洲C.非洲D.亚洲15.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据此可知中方的警示A.推动了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B.得到了越南人民的高度赞扬与支持C.顺应了美国反战运动的需求D.显示了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能力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其中16题10分,17题12分,18题11分,19题10分,20题12分,共计55分。16.(10分)对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项羽)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材料二“(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位于咸阳郊区)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上(始皇)崩,罢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戍卒陈胜等反”“三年......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咸阳城内)宫室,火三月不灭”。-司马迁《史记》材料三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结合材料二、三的相关信息,就杜牧对阿房宫的描写做出你的判断。(10分)17.(12分)严复(1854-1921年),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66年,参加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入学考试,名列第一。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专业。留学期间,勤学博览。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1885年,参加福建“乡试”,落第。1893年,回福建“乡试”,第四次落第。1896年,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即《天演论》。1897年,在天津办《国闻报》,登国内外时事社论,介绍西学,鼓吹改良。1905年,再次游历欧洲。在伦敦与孙中山会面。1906年,任复旦校长,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1910年,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被征为资政院议员1915年,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并在筹安会(支持帝制的组织)发起人名单上列名。1918年,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国民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据董小燕《严复思想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身上存在的“矛盾”之处。(12分)18.(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91年2月至4月,在《解放日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头版中的重要位置,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员连续发表了4篇时评。文章主题鲜明、文风犀利,形成了推进改革开放的舆论先导。第一篇评论题目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文章强调,1991年是改革年,“何以解忧,唯有改革”,要形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的全民共识。引发了党内外、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与热烈讨论。引起最大争议的是第三篇文章《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其中“不要囿于'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这句话,被上升为“改革开放不要问姓资姓社”进行批判。能够平稳度过这段舆论风波,作者说非常感念当时很多人在背后的支持,包括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他们不仅没有责难和处罚“皇甫平”,还有不少人在多个场合为他鸣不平。-大公报张帆《“皇甫平”破藩篱做改革“带头羊”:开放是人心所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何以解忧,唯有改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1分)1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林肯与亚历山大二世从未谋面,但《两极相会》却想象了两位伟人的会面。因为两人不仅都是伟大的解放者,而且面临相似的困境。两位解放者都为本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又遭遇了同样的命运:遭激进分子暗杀身亡。:林肯背后是美国内战后的废墟;沙皇背后是波兰人民起义的场图5《两极相会》-【美】鲁弗斯·罗克韦尔·威尔逊(1863年10月27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放者与殉道者”的理解。(10分)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过去的任何一件事或一句话,要得到确切的理解,就必须置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来看待,超时空的立论必然远离事实真相。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材料二组别 言论 出处甲 ①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意)彼特拉克《秘密》(14世纪中期)②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臣》乙 ③每一次文明的征服换来的皆为和平,换言之,每一个伟大文明国家的扩张都意味着法律、秩序、正义的胜利。 (美)西奥多·罗斯福④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梁启超《新民说》丙 ⑤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美国财长与总统肯尼迪的谈话(1962年)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深圳蛇口工业区宣传口号(1981年)根据材料一提供的角度,分别从甲、乙、丙三组中任选一句话加以论述。(12分)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D A B D A A B C D A B 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16.(10分)杜牧对阿房宫的描写存在艺术夸张,与历史事实、考古发现不完全一致。据《史记》记载,阿房宫仅修建前殿,秦始皇去世后工程暂停,秦二世复建不久因战乱停工,未建成“覆压三百余里”的规模;项羽焚烧的是咸阳城内秦宫室,非阿房宫。考古发掘显示,阿房宫前殿遗址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遗迹、相关建筑材料及大火焚烧痕迹,印证其未完工且未被焚毁。杜牧作《阿房宫赋》,借夸张描写阿房宫的奢华与毁灭,旨在以秦亡警示晚唐统治者,其文学创作的抒情与批判意义大于史实记录的客观性。17.(12分)①中西认知的矛盾:严复早年学习西方海军知识,留学英国期间钻研西学,翻译《天演论》传播进化论等西方思想,是近代西学传播的重要人物;但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四次落第),对传统仕途仍有执念,体现传统与近代思想的冲突。②改革立场的矛盾:19世纪末,他创办《国闻报》、鼓吹改良,积极推动维新变法,助力近代思想启蒙;1915年却接受袁世凯聘请担任宪法起草员,且列名支持帝制的筹安会,参与复辟活动,与早年改良主张相悖,显露晚年思想保守性。③对西方态度的矛盾:早年推崇西方文明,认为其推动社会进步;经历一战后,评价西方三百年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从肯定转向负面,反映时代环境对其认知的影响。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希望通过西学改造中国、实现近代化;但面对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变革(如维新失败、民国乱象),晚年逐渐脱离时代潮流,其理想与社会现实存在差距。18.(11分)何以解忧,唯有改革1991年,“皇甫平”在《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提出“何以解忧,唯有改革”,道出了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突破困境、推动发展的时代需求。改革开放历经十余年,中国经济虽取得显著成就,但也面临思想观念束缚、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成为深化改革的障碍,部分人对市场经济、扩大开放存在疑虑,导致改革步伐放缓。在此背景下,“皇甫平”的评论直击痛点,强调“不要囿于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主张以务实态度推进改革,契合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专属,而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大锅饭”、经济特区引入市场机制,均证明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关键。这场舆论风波的平稳度过,离不开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更反映出改革已成为人心所向。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领域全面突破,改革始终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20世纪90年代初,若不能冲破思想禁锢、坚持深化改革,就难以迎来后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何以解忧,唯有改革”不仅是特定时代的呐喊,更揭示了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唯有以改革破除障碍、以开放拥抱世界,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这一理念至今仍是推动中国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19.(10分)林肯与亚历山大二世均以“解放者”身份推动本国现代化,却以“殉道者”结局落幕,折射出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作为“解放者”,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黑人奴隶制,瓦解南方叛乱势力,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同时推动《宅地法》实施,促进西部开发,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奴隶制障碍,加速了美国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与份地,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与市场,推动俄国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开启俄国现代化序幕。作为“殉道者”,两人的改革均触动旧势力利益,引发激进反对。林肯废除奴隶制,遭到南方奴隶主及部分保守势力仇视,1865年被激进分子暗杀;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但仍被保守派与激进分子视为对旧制度的破坏,1881年遇刺身亡。两人的悲剧表明,社会变革往往伴随利益冲突,即使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改革,也可能面临极端势力的反抗,改革者需承担巨大风险。林肯与亚历山大二世的“解放者”贡献永载史册,“殉道者”结局则警示后世:重大社会改革需兼顾各方利益、注重策略方法,同时也要坚定推进进步事业,以实现国家长远发展。20.(12分)甲组:选①彼特拉克“我不想变成上帝......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需置于14世纪中期意大利的时空背景理解。此时意大利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资产阶级渴望摆脱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彼特拉克作为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者,其言论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强调追求现世幸福,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性解放的需求,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近代欧洲思想解放奠定基础。若脱离这一背景,仅从字面理解“追求凡人幸福”,则无法认识到其反对神学统治、推动社会转型的历史意义。乙组:选④梁启超“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需结合1902年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与立宪思想兴起,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其言论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与主权意识,反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呼吁民族独立,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若脱离这一屈辱的历史背景,难以理解其言论中蕴含的反帝爱国内涵。丙组:选⑤美国财长“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需放在1962年美苏冷战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中解读。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的中心地位,但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法国等西欧国家经济复苏,开始质疑美元霸权,法国持有大量美元,既涉及美元与黄金兑换的经济问题(美国黄金储备减少,难以维持美元兑换承诺),也涉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政治博弈(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提升自身国际地位)。若脱离冷战格局与资本主义经济变化,无法理解美元问题背后的政治经济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