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名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开学联考历史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埃利都遗址神庙内出现供僧侣阶层居住的处所;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之间,高拉遗址墓葬出现贵金属随葬且各墓葬随葬品数量差距增大;公元前3000年的狮子山遗址出现高规格建筑以及宫殿式建筑,还有带有人殉的高规格墓葬。这可以用于说明两河流域A.文明形成的过程 B.手工技艺世界领先C.国家统一的进程 D.帝国规模逐渐扩大2.在中世纪西欧,劳役租的多少,是由领主自营地数量决定的,“它通常为耕地的三分之一。领主用无偿劳役来耕种这些土地,农民与农奴,均有服这种劳役的义务。”材料现象根源于当时西欧A.农村地区阶层的分化 B.社会关系的复杂化C.庄园管理制度的完善 D.农业生产力的状况3.据记载,美洲印加人修建了举瞩目的庞大道路网,将中心地区与四周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印加人与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却始终未能发明车轮和车辆,人的背是唯一的运输工具。这体现了印加国家A.自然环境比较恶劣 B.交通方式相对滞后C.封建势力较为强大 D.国王权力受到限制4.在大航海与大发现的过程中,葡萄牙掌握了印度洋航线,并在印度的果阿、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东帝汶等战略要地和地缘关口,陆续建立堡垒和贸易站,在此基础上,横跨四个大洲的海上商业网络形成。这反映了当时A.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亚洲经济转型趋势日益明显C.全球联系逐渐建立 D.葡萄牙成为了资本主义强国5.下表为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整理的学科条目数统计表(部分)(单位:条)。数学 964哲学 920化学 733药学 578政治 386表中反映的状况主要得益于A.革命理论的普及 B.理性精神的弘扬 C.社会转型的实现 D.民众觉悟的提高6.下表为1838年至1856年间英国精纺呢绒厂的动力情况(单位:马力)。时间 蒸汽 水力蒸汽量 百分比 水力量 百分比1838 5,863 81.7 1,313 18.31850 9,890 85.9 1,625 14.11856 13,473 90.4 1,431 9.6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工厂产品质量得到有力保证C.企业对劳动者要求逐渐提高 D.蒸汽动力与水动力优势互补7.巴黎公社成立后,规定全体司法官员须经过选举始得任命,建立属于人民的法院和检察院。公社组成了民事法庭与军事法庭,依据“人人平等的法庭、法官的选举制和辩护自由”的三项原则,独立负责地开展司法工作、审判案子。这说明巴黎公社A.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发挥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势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实行了工农联盟的相关策略8.20世纪初,亚非拉一些国家资产阶级放弃了先前企望通过“上书当道,游说公卿”或少数人密谋发动宫廷政变等途径变革社会的幻想,他们建立了带有近代政党性质的革命组织,进行武装斗争,在一些国家甚至推翻了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由此可知,这些国家A.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B.阶级及阶层间流动速度加快C.资产阶级成分复杂 D.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明显进步9.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运用宣传手段,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大战,“言论即战场。宣传得当,战争就会胜利;宣传不当,战争就会失败。”有人将1918年德国军队“士气低落”归因为宣传。这主要缘于舆论战A.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 B.能够改变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C.对战争态势产生影响 D.对战争性质演变起到重大作用10.某学者在研究一战后的世界历史进程时,绘制了下图,如下所示。据此判断,的文字应是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萌芽 B.凡尔赛体系的确立与解体C.冷战成为世界大战的预演 D.欧亚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11.从1927年到1933年,苏联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日后苏联领导人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都曾在这一时期受到过各种高等技术培训。苏联的这一举措A.践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 B.调动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C.发挥了“新经济体制”优势 D.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12.1942年,甘地通过《哈里真》刊物组织“退出印度”运动,他持续不断地在该报上发表文章,引导舆论,“人们购买《哈里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得到规范其日常行为的指导。”甘地的做法A.意在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B.旨在激发民众民族意识C.促使英国放弃了殖民统治 D.适应了亚洲觉醒的需要13.在二战中,科学家们发明了许多新式武器,其中以原子弹和导弹为最重要,“原子弹帮我们提早结束了二战”。导弹在二战后期崭露头角,战后则成为独领风骚的战术和战略武器。这可以用来说明A.技术与生产已密切结合 B.武器装备变化改变战争方向C.社会需求助推科技进步 D.技术实力左右武器研发规模14.1953年,美国新闻署成立,其核心使命是从事公共外交,通过电影、电视、电台、出版物等各种手段宣传美国社会,展示美国的“优越性”。此外,它还对著名黑人的生活进行了积极描述,以展现美国种族关系发展的合理与进步。这反映出美国A.冷战政策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B.实施笼络第三世界的策略C.与苏联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D.加强了对西欧的政治渗透15.下表东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保加利亚 10.9 6.6 2.1 10.1 6.2 0.5匈牙利 5.8 4.6 1.6 5.4 4.3 1.2波兰 7.1 -0.1 1.8 6.1 -0.8 0.4罗马尼亚 8.3 3.8 0.5 9.3 2.9 -2.4表中数据可用于研究A.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B.东欧剧变的相关原因C.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D.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16.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获得丰厚利润,生产率提高,消费物价降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而拉美、东欧一些国家分得的“馅饼”则不断缩小,非洲不少国家被“边缘化”,经济呈现极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说明当今世界A.多边主义面临着威胁 B.各国社会信息化差异增大C.文化多样性遭遇挑战 D.经济全球化带来利益失衡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古希腊城邦国家社会成员构成丰富、复杂;城邦开放度高,人员流动量大;城邦工商业发达,实行商品经济;城邦文化发展,文明影响力强。罗马文明是公元前509年至公元476年间罗马人给人类留下的遗产,属于由城邦成功走向帝国的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罗马文明独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扩张性、分权治理和重视以法制为中心的“他律”建设等方面。古印度文明独具特色。古印度地形割裂,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很大,这造成了居民的复杂多样。印度人种众多,有本土的达罗毗荼后裔,有从北方迁移而来的雅利安人后裔,还有各种血缘混合的后裔。在政治上,它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在社会结构上,有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封闭保守的农村公社;在文化上,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共存。——摘编自许耀桐《国家治理:古希腊城邦的启示》等(1)根据材料,指出古希腊与古罗马在国家治理上的主要不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印度文明独具特色的主要因素。(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有大量论述,下表是某相关研究论文的目录摘编。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产生、标志、性质的认识 3.1 工业革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1.1 工业革命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 3.1.2 工业革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3.1.3 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3.2 工业革命是以工具机为核心的生产体系的建立为标志 3.2.1 工具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生产部门的使用 3.2.2 用机器来生产机器成为大工业的技术基础 3.2.3 工厂制度成为与大工业相适应的劳动组织形式 3.3 工业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革命 3.3.1 工业革命是生产方式的革命 3.3.2 工业革命是生活方式的革命 3.3.3 工业革命是思维方式的革命——摘编自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研究》(目录摘编)任选目录摘编中的一个或多个章节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随着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形成,二战后期设计和建立的战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很快发生了变化。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之间通过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制,因为美苏对抗的加剧名存实亡。联合国安理会成为超级大国操控国际事务的工具。美国视苏联为其战后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和主要对手,竭力阻止苏联在东欧和中欧扩大影响,对苏采取遏制政策。建立在大国合作基础上的全球性集体安全体系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世界的安全共同体,也就是大西洋共同体;安全合作也从联合国安理会转移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美国领导的各种政治军事同盟中。——摘编自冯继承《大国崛起与国际体系转型——国际惯习、战略互动与秩序重塑》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后,美苏继续冷战,但多个力量中心仍在发展。西欧联合进程取得了长足进步。欧共体通过的有关建立欧洲联盟和“统一大市场”的宣言与法令,表明西欧的联合所追求的是要实现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一体化。与此同时,随着日本于70年代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继续在政治上追求大国地位,逐步将过去的“对美一边倒”的“被动外交”转变为追求国家战略目标的“自主外交”。1991年,苏联解体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此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以“一超多强”的态势继续发展。——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其主要因素。(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以下为西方关于社会福利的主要理论:理论一: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用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推进福利政策,通过高额累进税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分配。社会福利是以国家繁荣为目的的投资,可以充当刺激消费和生产的手段,因而主张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等。理论二:反对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主张福利市场化、私有化和个人责任。主张削减社会福利,严格失业保障资格申请,从而“激活”失业者,促进他们积极地重返劳动力市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都是这一理论的执行者。——摘编自龚维斌《中外社会保障体制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论一”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理论二”。(6分)名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开学联考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1.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埃利都遗址神庙内出现供僧侣阶层居住的处所”“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之间,高拉遗址墓葬出现贵金属随葬且各墓葬随葬品数量差距增大”“公元前3000年的狮子山遗址出现高规格建筑以及宫殿式建筑,还有带有人殉的高规格墓葬”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文明逐渐形成,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体现两河流域手工技艺世界领先,排除B项;两河流域统一是在公元前18世纪,排除C项;材料没有帝国规模逐渐扩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2.D【解析】根据材料“它通常为耕地的三分之一。领主用无偿劳役来耕种这些土地,农民与农奴,均有服这种劳役的义务”等,可以得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西欧封建庄园制度下的劳役租,这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其根源于当时西欧农业生产力的状况,D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与材料构不成直接的因果逻辑关系,故而不选。3.B【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美洲印加人修建了举瞩目的庞大道路网,始终未能发明车轮和车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印加国家交通方式相对滞后,故选B项。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封建势力较为强大材料均无法体现,故而不选A、C、D三项。4.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葡萄牙等国主导下,横跨四个大洲的海上商业网络形成,全球联系逐渐建立,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革命,没有体现欧洲价格革命,不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亚洲经济转型,不选B项;当时葡萄牙还是封建国家,不选D项。5.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整理的学科条目得益于当时启蒙运动的开展,理性精神得到弘扬,故选B项。A项表述中,“普及”的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18世纪的法国,社会转型尚未实现,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6.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8年至1856年间英国精纺呢绒厂蒸汽动力使用增长量突出,这体现了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体现工厂产品质量得到有力保证,排除B项;材料没有企业对劳动者要求逐渐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7.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成立后,依据“人人平等的法庭、法官的选举制和辩护自由”的三项原则的独立地开展司法工作,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三权分立”,不选A项;巴黎公社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不选B项;“工农联盟”是列宁主义思想,材料无从体现,不选D项。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国家建立了带有近代政党性质的革命组织,进行武装斗争,在一些国家甚至推翻了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明显进步,故选D项。材料没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阶级以及阶层之间流动加速,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所述国家资产阶级成分复杂,排除C项。9.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的舆论战推动了战争的进程,对战争态势产生影响,C项正确。舆论战并不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一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舆论战并不能改变战争性质,排除D项。10.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主题应是欧亚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D项正确。材料没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凡尔赛体系的相关信息,A、B两项错误;冷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C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故而不选。1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苏联的举措践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A项正确。材料所述举措并不能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尤其是调动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新经济体制”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12.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退出印度”“人们购买《哈里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得到规范其日常行为的指导”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的做法旨在引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开展,激发民众民族意识,B项正确。甘地代表的是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英国放弃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亚洲觉醒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13.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说明社会需求助推科技进步,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技术与生产已密切结合,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武器装备变化改变战争方向,排除B项;技术实力并不能够左右武器研发规模,排除D项。1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53年”“从事公共外交,通过电影、电视、电台、出版物等各种手段宣传美国社会”“展现美国种族关系发展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举措反映出美国冷战政策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第三世界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15.B【解析】材料数据表明从1960至1990年,东欧部分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呈现大幅度下滑趋势,而经济的大幅下滑是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之一,故选B项。这一时期的欧洲一体化主要体现在西欧国家的联合不断深化,排除A项;材料所示的经济下滑表明东欧国家无力发展成为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排除C项;材料数据表明东欧国家经济改革并不成功,排除D项。16.D【解析】材料提到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利润丰厚,拉美东欧国家利润缩小,非洲国家被“边缘化”,这种状况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利益失衡,故选D项。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材料无法体现各国社会信息化差异增大,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文化多样性无关,排除C项。17.【答案】(1)主要不同之处:古希腊由小国寡民的城邦构成,雅典等城邦实行民主政治;(4分)古罗马由城邦走向帝国,突出分权和法制。(4分)(2)主要因素:地形割裂,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各地区居民复杂多样;社会具有相对封闭性。(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主要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概括即可,可从古希腊由小国寡民的城邦构成,雅典等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古罗马由城邦走向帝国且突出分权和法制等角度考虑。第(2)问,“主要因素”,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形割裂、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各地区居民复杂多样、社会具有相对封闭性等角度考虑。18.【示例】论题: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大变革。(2分)阐述: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始于英国的棉纺织业,在半个多世纪内,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进而影响到其他行业,蒸汽机的发明加速了这一进程。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大发展使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总结:综上,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是生产方式的革命。(10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评分细则】一等(12~9分)①紧扣评论对象,看法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阐述;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8~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看法较明确;②引用史实,阐述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看法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解析】首先,任选目录摘编中的一个或多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大变革”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9.【答案】(1)基本特征:以美苏对抗为基本形式;东西方分裂,西方总体上略占优势;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尖锐对立;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结合。(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演变: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2分)主要因素:新兴力量崛起;世界主要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4分)(3)影响:有利于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也有助于世界文化多样化。(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基本特征”,可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美苏对抗为基本形式、东西方分裂、西方总体上略占优势、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尖锐对立、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结合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第(2)问,“演变”,可根据材料一、二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角度考虑;“主要因素”,可从新兴力量崛起、世界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等角度考虑第(3)问,“影响”,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和平、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世界文化多样化等角度考虑。20.【答案】(1)历史背景: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加大;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先进人士对国家干预经济进行理论探索或实践尝试。(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评述:理论二主张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2分,言之成理即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滞涨”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4分)【解析】第(1)问,“历史背景”,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加大、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先进人士对国家干预经济进行理论探索或实践尝试等角度考虑。第(2)问,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张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角度进行“述”,从“缓解了‘滞涨’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角度进行“评”,注意先述后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