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1.(2024八上·庆阳期中)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了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次声波预报海啸 B.利用超声波消除人体内的结石
C.利用听诊器给病人看病 D.利用超声波绘工件探伤
2.(2024八上·庆阳期中)小明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测试,下列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掷实心球成绩为100m B.1000m跑步用时5min
C.1s内跳绳次数约为30次 D.立定跳远成绩为15m
3.(2024八上·庆阳期中)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升华 C.熔化 D.凝固
4.(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这是甘肃演艺集团在兰州黄河剧院内表演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的场景,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不同演员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C.演员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坐在前排的观众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小
5.(2024八上·庆阳期中)关于厨房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鲜的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后变硬,这是凝华现象
B.水烧开时,壶嘴上方冒出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麻花用油炸而不用水煮,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低
D.用煤气灶煲汤,汤沸腾时调小火焰,汤的温度保持不变
6.(2024八上·庆阳期中)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向东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甲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同一时间从同一地点出发
B.在0~10s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C.在0~10s内,甲、乙两车运动的路程相等
D.在10~20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7.(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   ℃,读数时,它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8.(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这是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起飞时的场景。舰载机起飞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是由发动机   产生的;舰载机起飞引导员戴的防噪声耳罩是在   减弱噪声。
9.(2024八上·庆阳期中)黄芪是庆阳的特产。如图所示,村民们将新收获的黄芪摊开晾晒,这是为了加快黄芪内部水分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中要   热量。
10.(2024八上·庆阳期中)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北方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上会出现漂亮的“冰花”,“冰花”出现在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请列举一个自然界中或生产生活中和“冰花”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实例:   。
11.(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一列高铁在旷野里疾驰,以列车为参照物,铁路两旁的树木是   的。广播里传来系统播报到站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2.(2024八上·庆阳期中)2024年9月25日,我国火箭军向太平洋成功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模拟弹头准确落入预定海域。如图所示,导弹发射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说明声音的   大,同时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起大量白雾,这是   现象。
13.(2024八上·庆阳期中)小华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进行探究,用相同的方式把毛毡布、泡沫板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盒子内,再将闹钟分别放在两个盒子的中间位置,将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放在盒子外面   (选填“相同”或“不同”)距离处测量,读出声级计的示数。如果装有泡沫板的盒子外面声级计的示数更   (选填“低”或“高”),则说明泡沫板的隔音性能更好。
14.(2024八上·庆阳期中)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1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1s所处的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   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图2中的图像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
15.(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机械停表的读数为   s。
16.(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这是汽车的速度表,其示数为   km/h。小明同学按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量液体的温度,其错误之处是   。
17.(2024八上·庆阳期中)我县冬天某日的天气预报为最高气温8℃,最低气温-1℃;请你用笔分别在图甲、乙的温度计中描绘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18.(2024八上·庆阳期中)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甲所示.根据甲图象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
19.(2024八上·庆阳期中)某科创小组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他们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要减小实验中时间的测量误差,斜面与水平桌面的角度应较   ;
(2)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   s,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cm/s;
(3)根据照片信息可判断小车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小组同学经过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小车在C点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D点的速度。
20.(2024八上·庆阳期中)小邵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   (选填“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的顺序;除了实验装置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下列措施中,能使冰均匀受热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
(3)小邵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试管内冰的熔化过程共经历了   min;
(4)小高同学绘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老师发现小邵和小高两名同学所绘的图像略有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种即可)
(5)完成上述实验后,小高更换图甲装置中的部分器材,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①实验前,为了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你的办法是   ;(写一种即可)
②根据实验数据给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实验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21.(2024八上·庆阳期中)炎热的夏天,小华想消暑,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冰棒时,发现冰棒表面附有许多“白色粉末”;吃冰棒时,一不小心舌头被冰棒“粘”住了。请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
(1)冰样表面的“白色粉末”是怎样形成的?
(2)舌头为什么会被冰棒“粘”住?
22.(2024八上·庆阳期中)2024年5月26日,兰州马拉松激情开赛。据悉,整个赛道全长约为42km,起点和终点均设在兰州奥体中心。
(1)某运动员跑完全程马拉松用时140min,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2)若以此平均速度跑完5km家庭跑的路段,需要多长时间?
(3)假设如图所示的马拉松队伍通过某补给站时,匀速前进的速度为4m/s,整个队伍通过该补给站共用时60s(补给站的长度忽略不计),该马拉松队伍有多长?
23.(2024八上·庆阳期中)国庆期间,小明一家从宁县自驾到庆阳市某景点游玩,导航给出了“推荐路线”“最短路程”“不走高速”三种方案,其信息如表所示。
方案1:推荐路线1小时5分钟58公里
方案2:最短路程1小时11分钟48公里
方案3:不走高速1小时15分钟53公里
(1)若保持20m/s的速度按“推荐路线”方案中的路径匀速行驶,则全程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2)若选择“不走高速”方案,且恰好准时到达,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3)若选择“最短路程”方案,汽车在途中经过一段长为25km,限速120km/h的区间测速路段,汽车经过该路段的两个监测点的时刻如图所示,请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CD.用次声波预报海啸,用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和用超声波给工件探伤,都属于声波传递信息,故ACD不符合题意;
B.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声波的利用共振,属于声波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根据描述分析对声音的利用即可。
2.【答案】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中学生掷实心球成绩最多约为10m,而100m大大超出中学生的体能极限,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中考体育测量的标准可知,中考1000m跑步男生用时3min30秒内为满分,故B符合题意;
C.中学生1s内跳绳次数约为3次,30次太快了,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约为2m,而15m大大超出正常范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对常见的长度、时间的认识分析判断。
3.【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固态蜂蜡吸热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4.【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不同演员的声带特点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
C.演员发出的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坐在前排的观众距离声源更近,则声音传播时能量损耗少,则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D.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5.【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A.新鲜的肉中存在大量的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后其中的水凝固成了冰,因此会变硬,故A错误;
B.水烧开时,壶嘴上方存在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向外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B错误;
C.食物油炸比水煮熟得更快,由于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故C错误;
D.用煤气灶煲汤,汤沸腾时调小火焰,有用汤仍在沸腾,因此汤的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B.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C.沸点越高,食物越容易煮熟;
D.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判断。
6.【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 A.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同时(t=0s)出发,甲车在距离初始位置100m处开始运动,乙车从初始位置开始运动,故A错误;
BC.在0~10s内,甲通过的路程始终小于乙通过的路程,由速度公式可知甲的速度始终小于乙的速度,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运动,故BC错误;
D.在10~20s内,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s=200m-150m=50m),时间相等(t=20s-10s=10s),根据速度公式可知,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A.根据图像即可得到甲、乙两车的出发点;
B.根据物体运动的速度可知甲车的状态;
C.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
D.由图象可以看出10~20s内甲、乙通过路程、时间的大小关系。
7.【答案】38.2;可以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示数为38℃+0.1℃×2=38.2℃;
(2)体温计中液泡上方有细小的弯曲,因此温度降低时液柱会从此断开,即离开人体后,体温计示数不会下降,则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
【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分析解答。
8.【答案】振动;人耳处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舰载机起飞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是由发动机振动产生的。
(2)舰载机起飞引导员戴的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9.【答案】汽化;吸收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将新收获的黄芪摊开晾晒,其中的水分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因此会被晒干。将其摊开,这是为了通过增大水的表面积来加快黄芪内部水分的汽化,而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10.【答案】内;霜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寒冷的冬天来临时,玻璃上的温度很低,室内较温暖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固态的冰花,且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生产生活中和“冰花”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有霜、雾凇等。
11.【答案】运动;信息
【知识点】声与信息;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当高铁疾驰时,铁路两旁的树木相对高铁的位置不断改变,则以列车为参照物, 铁路两旁的树木是运动的。
(2)广播里传来系统播报到站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分析】(1)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解答;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12.【答案】响度;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1)根据成语的含义可知,“震耳欲聋”是描述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大。
(2)发射平台周围存在大量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大量白雾。
【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3.【答案】相同;低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时,只能改变材料的种类,而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因此应将声级计放在盒子外面相同距离处测量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
根据隔音原理可知,如果闹钟置于泡沫板内时,声级计的示数更低,则说明泡沫板的隔音性能更好。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根据隔音性能好坏和声级计的示数的关系解答。
14.【答案】乙;甲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1)根据图1可知,甲中相邻小球之间的距离大小相等,而乙中相邻小球的距离越来越大,根据可知,甲的速度保持不变,乙的速度越来越大。
(2)根据图2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向上的直线,说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描述的是甲球的运动。
【分析】(1)根据图1比较相邻小球之间距离的变化,根据公式分析它们的速度变化规律即可;
(2)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即可。
15.【答案】1.80;338.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准确值为1.8cm,估读值为0.00cm,则木块长度为1.80cm。
(2)根据图片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向6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是0.1s,大盘指针在38.5s,因此机械停表读数为5min38.5s=338.5s。
【分析】 (1)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16.【答案】60;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速度表的单位为km/h,分度值为10km/h,则示数为60km/h。
(2)根据液体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可知,图乙中的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速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液体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解答。
17.【答案】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在0℃以上数8个小格,这个刻度就是最高气温为8℃,如下图所示:
从0℃向下数1个小格,这就是最低气温-1℃,如下图所示:
【分析】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两个温度值确定从0℃向上数还是向下数即可。
18.【答案】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根据v-t图象可知,该物体的运动速度为5m/s;
根据s=vt分别计算出0s、1s、2s、3s…6s时通过的距离分别为:0m、5m、10m、15m……;
在s-t图像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根据上面数据依次描点,并用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分析】根据甲图确定物体的速度,根据s=vt计算出几个时间内对应的路程,最后在s-t坐标图中描点,最后依次连接即可。
19.【答案】(1)小
(2)1;40.0
(3)变速
(4)小于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在实验时,斜面与水平桌面的角度应较小,小车运动的时间较长,那么测量时间的误差越小。
(2)根据图片可知,AC之间有2个间隔,
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
刻度尺分度值为1cm,则AC段的路程为,
根据公式可知,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3)根据图片可知,相邻小车的间隔越来越大,则说明小车在相同时间内滑行的路程越来越大,根据公式可知,其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变速(加速)直线运动。
(4)综上所述,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在C点的速度小于D点的速度。
【分析】 (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小车运动的时间长些;
(2)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和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3)匀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大小不变的直线运动;
(4)根据小车的运动状态比较通过两点时的速度大小。
(1)实验时斜面与水平桌面的角度应较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所用时间较长,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1][2]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
刻度尺分度值为1cm,则AC段的路程为
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3)根据照片信息,小车在相同时间内滑行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变速(加速)直线运动。
(4)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在C点的速度小于D点的速度。
20.【答案】(1)从下到上;秒表
(2)B
(3)不变;10
(4)冰的质量不同
(5)减少水的质量;98;低于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①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烧杯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且酒精灯的高度不易调节,则需要先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确定烧杯的高度,再根据液面的高度确定温度计的高度,那么组装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
②实验中,还需要测量加热时间,则还需要的测量工具为秒表。
(2)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是因为外焰温度高,可以提高加热效率,从而节约能源,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可以增大受热面积,从而使试管中的物质均匀受热,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根据乙图可知,冰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熔化过程持续:15min-5min=10min;
(4)根据图像可知,冰的初温相同,开始熔化的时间、熔化时间不同,则吸收的热量大小不同,说明冰的质量可能不同。
(5)①在实验过程中,当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的质量越大,则吸收的热量越多,那么加热时间越长,则为了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②根据丁图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8℃不变,则水的沸点是98℃。因为98℃<100℃,所以实验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分析】(1)①实验器材组装应自下而上,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该实验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停表测量加热时间;
(2)用水浴加热法能保证物体均匀受热;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液体吸热的多少与液体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在液体的温度变化量不变时,减小液体的质量可以减少液体吸收的热量,因此能缩短加热时间;
(5)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1)[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这样可保证烧杯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避免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
[2]实验中,还需要秒表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2)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是因为外焰温度高,不能使冰均匀受热,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物质和热源的接触面较大,能均匀受热,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1][2]由图乙可知,是冰的熔化阶段,持续了10min,冰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4)对比小邵和小高两名同学所绘的图像,冰的初温相同,开始熔化的时间、熔化时间不同,说明冰的质量可能不同,也可能是冰的质量相同,酒精灯火焰不同。
(5)[1]实验前,为了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2][3]如图丁所示,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8℃不变,则水的沸点是98℃,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说明实验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21.【答案】(1)冰洋表面温度很低,周围的水蒸气在上面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小冰晶,这就是看到的“白色粉末”。
(2)冰棒表面温度很低,舌头上的水放热,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形成冰,因此被冰棒“粘”住。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分析】(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向外放热;
(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向外放热,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
(1)冰棒表面出现的一层白色“粉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2)舌头上的水温度比冰棒高,吃冰棒时,舌头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所以冰棒粘舌头。
22.【答案】(1)解:根据题意可知,马拉松全程距离为42km,运动员跑完全程用时140min,
根据公式可知,这名选手跑完马拉松的平均速度为。
答: 他的平均速度是5m/s 。
(2)解:综上所述,该运动员的速度为5m/s,
则跑完5km需要的时间为。
答: 若以此平均速度跑完5km家庭跑的路段,需要103s 。
(3)解:根据题意可知,整个队伍通过此路段用时60s,速度为4m/s,
马拉松队伍长度为。
答: 该马拉松队伍长240m 。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速度公式得出这名选手跑完马拉松的平均速度;
(2)若以此平均速度跑完5km家庭跑的路段,根据得出共需要时间;
(3)根据得出马拉松队伍长度。
(1)马拉松全程距离为42km,运动员跑完全程用时140min,这名选手跑完马拉松的平均速度为
(2)若以此平均速度跑完5km家庭跑的路段,需要的时间为
(3)整个队伍通过此路段用时60s,速度为4m/s,马拉松队伍长度为
23.【答案】(1)解:根据题意可知,全程距离为58公里=58000m,
则若保持20m/s的速度按“推荐路线”方案中的路径匀速行驶,则全程所需的时间为

答:若保持20m/s的速度按“推荐路线”方案中的路径匀速行驶,则全程所需的时间是2900s。
(2)解:若选择“不走高速”方案,那么路程为53公里=53km,时间为1小时15分钟,
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答:若选择“不走高速”方案,且恰好准时到达,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2.4km/h。
(3)解:根据图片可知,汽车经过该路段的时间为,
则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平均速度为,
所以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答: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推荐路线”的路程和速度,然后根据计算全程所需的时间;
(2)根据表格确定“不走高速”方案里的路程和时间,根据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3)根据题意确定“最短方案”的时间和据此,根据计算平均速度,再与限速比较即可。
(1)若保持20m/s的速度按“推荐路线”方案中的路径匀速行驶,则全程所需的时间为
(2)若选择“不走高速”方案,且恰好准时到达,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3)汽车经过该路段的时间为
则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平均速度为
所以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1 / 1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1.(2024八上·庆阳期中)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了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次声波预报海啸 B.利用超声波消除人体内的结石
C.利用听诊器给病人看病 D.利用超声波绘工件探伤
【答案】B
【知识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CD.用次声波预报海啸,用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和用超声波给工件探伤,都属于声波传递信息,故ACD不符合题意;
B.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声波的利用共振,属于声波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根据描述分析对声音的利用即可。
2.(2024八上·庆阳期中)小明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测试,下列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掷实心球成绩为100m B.1000m跑步用时5min
C.1s内跳绳次数约为30次 D.立定跳远成绩为15m
【答案】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中学生掷实心球成绩最多约为10m,而100m大大超出中学生的体能极限,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中考体育测量的标准可知,中考1000m跑步男生用时3min30秒内为满分,故B符合题意;
C.中学生1s内跳绳次数约为3次,30次太快了,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约为2m,而15m大大超出正常范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对常见的长度、时间的认识分析判断。
3.(2024八上·庆阳期中)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升华 C.熔化 D.凝固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固态蜂蜡吸热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4.(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这是甘肃演艺集团在兰州黄河剧院内表演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的场景,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不同演员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C.演员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坐在前排的观众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小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不同演员的声带特点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
C.演员发出的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坐在前排的观众距离声源更近,则声音传播时能量损耗少,则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D.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5.(2024八上·庆阳期中)关于厨房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鲜的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后变硬,这是凝华现象
B.水烧开时,壶嘴上方冒出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麻花用油炸而不用水煮,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低
D.用煤气灶煲汤,汤沸腾时调小火焰,汤的温度保持不变
【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A.新鲜的肉中存在大量的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后其中的水凝固成了冰,因此会变硬,故A错误;
B.水烧开时,壶嘴上方存在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向外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B错误;
C.食物油炸比水煮熟得更快,由于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故C错误;
D.用煤气灶煲汤,汤沸腾时调小火焰,有用汤仍在沸腾,因此汤的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B.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C.沸点越高,食物越容易煮熟;
D.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判断。
6.(2024八上·庆阳期中)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向东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甲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同一时间从同一地点出发
B.在0~10s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C.在0~10s内,甲、乙两车运动的路程相等
D.在10~20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 A.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同时(t=0s)出发,甲车在距离初始位置100m处开始运动,乙车从初始位置开始运动,故A错误;
BC.在0~10s内,甲通过的路程始终小于乙通过的路程,由速度公式可知甲的速度始终小于乙的速度,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运动,故BC错误;
D.在10~20s内,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s=200m-150m=50m),时间相等(t=20s-10s=10s),根据速度公式可知,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A.根据图像即可得到甲、乙两车的出发点;
B.根据物体运动的速度可知甲车的状态;
C.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
D.由图象可以看出10~20s内甲、乙通过路程、时间的大小关系。
7.(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   ℃,读数时,它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答案】38.2;可以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示数为38℃+0.1℃×2=38.2℃;
(2)体温计中液泡上方有细小的弯曲,因此温度降低时液柱会从此断开,即离开人体后,体温计示数不会下降,则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
【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分析解答。
8.(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这是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起飞时的场景。舰载机起飞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是由发动机   产生的;舰载机起飞引导员戴的防噪声耳罩是在   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人耳处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舰载机起飞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是由发动机振动产生的。
(2)舰载机起飞引导员戴的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9.(2024八上·庆阳期中)黄芪是庆阳的特产。如图所示,村民们将新收获的黄芪摊开晾晒,这是为了加快黄芪内部水分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中要   热量。
【答案】汽化;吸收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将新收获的黄芪摊开晾晒,其中的水分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因此会被晒干。将其摊开,这是为了通过增大水的表面积来加快黄芪内部水分的汽化,而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10.(2024八上·庆阳期中)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北方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上会出现漂亮的“冰花”,“冰花”出现在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请列举一个自然界中或生产生活中和“冰花”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实例:   。
【答案】内;霜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寒冷的冬天来临时,玻璃上的温度很低,室内较温暖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固态的冰花,且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生产生活中和“冰花”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有霜、雾凇等。
11.(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一列高铁在旷野里疾驰,以列车为参照物,铁路两旁的树木是   的。广播里传来系统播报到站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运动;信息
【知识点】声与信息;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当高铁疾驰时,铁路两旁的树木相对高铁的位置不断改变,则以列车为参照物, 铁路两旁的树木是运动的。
(2)广播里传来系统播报到站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分析】(1)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解答;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12.(2024八上·庆阳期中)2024年9月25日,我国火箭军向太平洋成功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模拟弹头准确落入预定海域。如图所示,导弹发射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说明声音的   大,同时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起大量白雾,这是   现象。
【答案】响度;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1)根据成语的含义可知,“震耳欲聋”是描述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大。
(2)发射平台周围存在大量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大量白雾。
【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3.(2024八上·庆阳期中)小华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进行探究,用相同的方式把毛毡布、泡沫板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盒子内,再将闹钟分别放在两个盒子的中间位置,将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放在盒子外面   (选填“相同”或“不同”)距离处测量,读出声级计的示数。如果装有泡沫板的盒子外面声级计的示数更   (选填“低”或“高”),则说明泡沫板的隔音性能更好。
【答案】相同;低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时,只能改变材料的种类,而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因此应将声级计放在盒子外面相同距离处测量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
根据隔音原理可知,如果闹钟置于泡沫板内时,声级计的示数更低,则说明泡沫板的隔音性能更好。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根据隔音性能好坏和声级计的示数的关系解答。
14.(2024八上·庆阳期中)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1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1s所处的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   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图2中的图像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
【答案】乙;甲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1)根据图1可知,甲中相邻小球之间的距离大小相等,而乙中相邻小球的距离越来越大,根据可知,甲的速度保持不变,乙的速度越来越大。
(2)根据图2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向上的直线,说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描述的是甲球的运动。
【分析】(1)根据图1比较相邻小球之间距离的变化,根据公式分析它们的速度变化规律即可;
(2)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即可。
15.(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机械停表的读数为   s。
【答案】1.80;338.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准确值为1.8cm,估读值为0.00cm,则木块长度为1.80cm。
(2)根据图片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向6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是0.1s,大盘指针在38.5s,因此机械停表读数为5min38.5s=338.5s。
【分析】 (1)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16.(2024八上·庆阳期中)如图所示,这是汽车的速度表,其示数为   km/h。小明同学按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量液体的温度,其错误之处是   。
【答案】60;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速度表的单位为km/h,分度值为10km/h,则示数为60km/h。
(2)根据液体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可知,图乙中的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速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液体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分析解答。
17.(2024八上·庆阳期中)我县冬天某日的天气预报为最高气温8℃,最低气温-1℃;请你用笔分别在图甲、乙的温度计中描绘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答案】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在0℃以上数8个小格,这个刻度就是最高气温为8℃,如下图所示:
从0℃向下数1个小格,这就是最低气温-1℃,如下图所示:
【分析】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两个温度值确定从0℃向上数还是向下数即可。
18.(2024八上·庆阳期中)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甲所示.根据甲图象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
【答案】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根据v-t图象可知,该物体的运动速度为5m/s;
根据s=vt分别计算出0s、1s、2s、3s…6s时通过的距离分别为:0m、5m、10m、15m……;
在s-t图像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根据上面数据依次描点,并用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分析】根据甲图确定物体的速度,根据s=vt计算出几个时间内对应的路程,最后在s-t坐标图中描点,最后依次连接即可。
19.(2024八上·庆阳期中)某科创小组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他们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要减小实验中时间的测量误差,斜面与水平桌面的角度应较   ;
(2)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   s,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cm/s;
(3)根据照片信息可判断小车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小组同学经过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小车在C点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D点的速度。
【答案】(1)小
(2)1;40.0
(3)变速
(4)小于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在实验时,斜面与水平桌面的角度应较小,小车运动的时间较长,那么测量时间的误差越小。
(2)根据图片可知,AC之间有2个间隔,
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
刻度尺分度值为1cm,则AC段的路程为,
根据公式可知,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3)根据图片可知,相邻小车的间隔越来越大,则说明小车在相同时间内滑行的路程越来越大,根据公式可知,其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变速(加速)直线运动。
(4)综上所述,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在C点的速度小于D点的速度。
【分析】 (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小车运动的时间长些;
(2)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和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3)匀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大小不变的直线运动;
(4)根据小车的运动状态比较通过两点时的速度大小。
(1)实验时斜面与水平桌面的角度应较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所用时间较长,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1][2]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
刻度尺分度值为1cm,则AC段的路程为
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3)根据照片信息,小车在相同时间内滑行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变速(加速)直线运动。
(4)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在C点的速度小于D点的速度。
20.(2024八上·庆阳期中)小邵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   (选填“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的顺序;除了实验装置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下列措施中,能使冰均匀受热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
(3)小邵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试管内冰的熔化过程共经历了   min;
(4)小高同学绘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老师发现小邵和小高两名同学所绘的图像略有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种即可)
(5)完成上述实验后,小高更换图甲装置中的部分器材,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①实验前,为了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你的办法是   ;(写一种即可)
②根据实验数据给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实验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答案】(1)从下到上;秒表
(2)B
(3)不变;10
(4)冰的质量不同
(5)减少水的质量;98;低于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①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烧杯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且酒精灯的高度不易调节,则需要先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确定烧杯的高度,再根据液面的高度确定温度计的高度,那么组装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
②实验中,还需要测量加热时间,则还需要的测量工具为秒表。
(2)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是因为外焰温度高,可以提高加热效率,从而节约能源,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可以增大受热面积,从而使试管中的物质均匀受热,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根据乙图可知,冰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熔化过程持续:15min-5min=10min;
(4)根据图像可知,冰的初温相同,开始熔化的时间、熔化时间不同,则吸收的热量大小不同,说明冰的质量可能不同。
(5)①在实验过程中,当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的质量越大,则吸收的热量越多,那么加热时间越长,则为了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②根据丁图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8℃不变,则水的沸点是98℃。因为98℃<100℃,所以实验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分析】(1)①实验器材组装应自下而上,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该实验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停表测量加热时间;
(2)用水浴加热法能保证物体均匀受热;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液体吸热的多少与液体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在液体的温度变化量不变时,减小液体的质量可以减少液体吸收的热量,因此能缩短加热时间;
(5)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1)[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这样可保证烧杯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避免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
[2]实验中,还需要秒表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2)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是因为外焰温度高,不能使冰均匀受热,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物质和热源的接触面较大,能均匀受热,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1][2]由图乙可知,是冰的熔化阶段,持续了10min,冰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4)对比小邵和小高两名同学所绘的图像,冰的初温相同,开始熔化的时间、熔化时间不同,说明冰的质量可能不同,也可能是冰的质量相同,酒精灯火焰不同。
(5)[1]实验前,为了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2][3]如图丁所示,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8℃不变,则水的沸点是98℃,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说明实验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21.(2024八上·庆阳期中)炎热的夏天,小华想消暑,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冰棒时,发现冰棒表面附有许多“白色粉末”;吃冰棒时,一不小心舌头被冰棒“粘”住了。请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
(1)冰样表面的“白色粉末”是怎样形成的?
(2)舌头为什么会被冰棒“粘”住?
【答案】(1)冰洋表面温度很低,周围的水蒸气在上面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小冰晶,这就是看到的“白色粉末”。
(2)冰棒表面温度很低,舌头上的水放热,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形成冰,因此被冰棒“粘”住。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分析】(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向外放热;
(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向外放热,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
(1)冰棒表面出现的一层白色“粉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2)舌头上的水温度比冰棒高,吃冰棒时,舌头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所以冰棒粘舌头。
22.(2024八上·庆阳期中)2024年5月26日,兰州马拉松激情开赛。据悉,整个赛道全长约为42km,起点和终点均设在兰州奥体中心。
(1)某运动员跑完全程马拉松用时140min,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2)若以此平均速度跑完5km家庭跑的路段,需要多长时间?
(3)假设如图所示的马拉松队伍通过某补给站时,匀速前进的速度为4m/s,整个队伍通过该补给站共用时60s(补给站的长度忽略不计),该马拉松队伍有多长?
【答案】(1)解:根据题意可知,马拉松全程距离为42km,运动员跑完全程用时140min,
根据公式可知,这名选手跑完马拉松的平均速度为。
答: 他的平均速度是5m/s 。
(2)解:综上所述,该运动员的速度为5m/s,
则跑完5km需要的时间为。
答: 若以此平均速度跑完5km家庭跑的路段,需要103s 。
(3)解:根据题意可知,整个队伍通过此路段用时60s,速度为4m/s,
马拉松队伍长度为。
答: 该马拉松队伍长240m 。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速度公式得出这名选手跑完马拉松的平均速度;
(2)若以此平均速度跑完5km家庭跑的路段,根据得出共需要时间;
(3)根据得出马拉松队伍长度。
(1)马拉松全程距离为42km,运动员跑完全程用时140min,这名选手跑完马拉松的平均速度为
(2)若以此平均速度跑完5km家庭跑的路段,需要的时间为
(3)整个队伍通过此路段用时60s,速度为4m/s,马拉松队伍长度为
23.(2024八上·庆阳期中)国庆期间,小明一家从宁县自驾到庆阳市某景点游玩,导航给出了“推荐路线”“最短路程”“不走高速”三种方案,其信息如表所示。
方案1:推荐路线1小时5分钟58公里
方案2:最短路程1小时11分钟48公里
方案3:不走高速1小时15分钟53公里
(1)若保持20m/s的速度按“推荐路线”方案中的路径匀速行驶,则全程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2)若选择“不走高速”方案,且恰好准时到达,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3)若选择“最短路程”方案,汽车在途中经过一段长为25km,限速120km/h的区间测速路段,汽车经过该路段的两个监测点的时刻如图所示,请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答案】(1)解:根据题意可知,全程距离为58公里=58000m,
则若保持20m/s的速度按“推荐路线”方案中的路径匀速行驶,则全程所需的时间为

答:若保持20m/s的速度按“推荐路线”方案中的路径匀速行驶,则全程所需的时间是2900s。
(2)解:若选择“不走高速”方案,那么路程为53公里=53km,时间为1小时15分钟,
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答:若选择“不走高速”方案,且恰好准时到达,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2.4km/h。
(3)解:根据图片可知,汽车经过该路段的时间为,
则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平均速度为,
所以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答: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推荐路线”的路程和速度,然后根据计算全程所需的时间;
(2)根据表格确定“不走高速”方案里的路程和时间,根据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3)根据题意确定“最短方案”的时间和据此,根据计算平均速度,再与限速比较即可。
(1)若保持20m/s的速度按“推荐路线”方案中的路径匀速行驶,则全程所需的时间为
(2)若选择“不走高速”方案,且恰好准时到达,则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3)汽车经过该路段的时间为
则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平均速度为
所以小明家的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