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学案+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学案+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1.唯物史观:理解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2.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朝代更迭;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3.史料实证: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明朝沿海形势。 4.历史解释:理解明朝内外政策的特征和影响。 5.家国情怀: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培养学生世界眼光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    ,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    ,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宰相制度的废除
(1)目的:加强皇权。
(2)实施: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3)结果: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内阁的建立
(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    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过程:明成祖选拔文官到    值班,充当秘书,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    ”。
(3)运作
①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②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4)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4.宦官专权(本质上是专制皇权的异变和延伸)
(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2)权力:    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    ,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构图解史
废除宰相后,明朝行政机构的变化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一般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1)时间:15世纪前期。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概况: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评价
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    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2.戚继光抗倭
(1)背景
①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    ”。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过程:明廷派遣大将    等人平倭。在浙江     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    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3)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1567年“隆庆开关”)。
3.欧洲殖民者的侵扰
(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一体化的开始),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    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    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是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拓展延伸
戚继光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2)戚继光本人文武双全,才智超群。
(3)“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
(4)是正义之战,得到沿海一带广大人民的支持。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关系
(1)北方——与蒙古的关系
①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②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   。
③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    。
④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西南——与西藏的关系
①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立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与女真族的关系: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1)女真建金: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2)清朝建立: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    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4)清军入关
①清朝摄政王    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②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74“明朝形势图(1433年)”,思考: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200—400千米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的思考:                                            
概念阐释
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后随着边疆政策的收缩,罢废了奴儿干都司,对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民族完全实施羁縻统治,授予敕书,定期入京朝贡。
主题一 秉钧执政——明朝的内阁制度
视角1 宰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 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 000多件,共3 000多件事情,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0多件、政事400多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据(清)万斯同等《明史》整理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一中的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2 明朝的内阁制度
史料二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
明代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我的思考:                                            
                                             
明朝内阁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没有行政权 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
内阁权力 来自皇权 阁臣升降和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内阁不能 制约皇权 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2)影响
①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提高了政治统治的质量与效率。
②制衡了六部的权力;强化了君主专制;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行体制并影响后世。
③埋下宦官专权等政治腐败现象的隐患。
1.有学者指出,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曾是明王朝中枢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特设的草拟诏敕的场所”。这说明明代内阁(  )
A.阁臣权力有限  B.仅拥有草拟权
C.是皇权附属物  D.深受宰相控制
2.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  )
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
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
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主题二 经略边疆——明朝的民族关系
视角1 明朝的边疆治理
史料一 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再次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
治理制度》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
我的思考:                                            
视角2 明朝的民族交融
史料二 三娘子(1550—1612),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2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我的思考:                                            
明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国家 统一 实行“因俗而治”,让各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有重大意义
经济 发展 北方边境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民族 交融 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和留居内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兼容并包政策,有利于民族交融
1.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监察体制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实现了民族平等
2.明朝时期,朝廷允许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官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缴纳木头的方式获得升迁的机会。这一方式(  )
A.加剧了官场腐败  B.破坏了生态环境
C.提升了治理效能  D.不利于中央集权
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伟大复兴
材料一 郑和在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摘编自[法]弗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
材料二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
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中华文化和平性和海权意识
郑和下西洋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的鲜明形象,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郑和恪守儒家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以和为贵、永享太平之福等和平共处原则,促进了海洋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郑和下西洋诠释了“海权”的重要意义,对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南海历史权利的确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2.命题价值: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原因
物质基础 明初国力强盛
客观条件 造船水平与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因素 郑和本人具有坚强的毅力与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等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改革官制  B.控制军队
C.禁锢思想  D.加强皇权
2.明朝中后期,内阁大臣的工作不再是简单地接收皇帝的任务安排。内阁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六部尚书也在内阁的监管之下。这一变化表明(  )
A.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B.内阁首辅权力失控
C.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D.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3.随郑和出行的马欢等人著有《瀛涯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
C.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D.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这些是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的著名诗句。从诗句可以看出他为巩固边疆作出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
A.打击葡萄牙,收复澳门
B.打败荷兰,收复台湾
C.重创倭寇,稳定东南沿海
D.打败瓦剌,守卫北京
5.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合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这一局面出现(  )
A.有助于维持蒙汉和平局面
B.该地区首次纳入中国版图
C.发生在明成祖在位的时期
D.得益于宣慰司机构的设置
6.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清朝统一全国  B.明清易代
C.农民起义蜂起  D.明亡于清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2)应天府 大都 2.(2)宰相 3.(1)六部 (2)文渊阁 
内阁 4.(2)司礼监 锦衣卫
知识点二
1.(3)非洲 (4)①技术 2.(1)①倭寇 (2)戚继光 台州 
俞大猷 3.(2)①濠镜澳 ②台湾岛
知识点三
1.(1)②长城 ③北京 ④俺答汗 (2)②行都指挥使司 
(3)奴儿干都司 2.(3)大顺 (4)①多尔衮
教材开发
 提示: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现象:皇帝政务繁多,负担沉重。
原因: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
视角2 提示: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活学活用
1.C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内阁自始至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以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是皇权附属物,故选C项;明朝内阁权力在明朝中后期不断上升,排除A项;内阁大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不仅仅拥有草拟权,排除B项;明朝初年废宰相,排除D项。
2.B 明代内阁有相之权而无相之名,内阁的地位为张居正专权创造了条件,也为其倒台埋下了伏笔,故选B项;明初,宰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北方:分封的诸子遣镇北方;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守卫。
南方:派驻军队建立卫所管理南方各地;南方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视角2 提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活学活用
1.B 根据材料可知,设奴儿干都司是明代强化边疆管理的一大举措,有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选B项;奴儿干都司是地方最高军政机构,并非地方监察机构,没有完善监察体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边疆的管理,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并没有实现民族平等,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统治者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治理模式,从而提升了治理效能,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场腐败和破坏生态环境,排除A、B两项;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D 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D项;改革官制只是表面现象,不是他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朱元璋的做法与控制军队、禁锢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两项。
2.D 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势上升,位居六部之上,而内阁是皇权不断强化的结果,内阁势力的上升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不可能失控,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能取代六部,排除C项。
3.A 根据材料“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可知,郑和下西洋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有利于中外交往,A项正确;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是目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4.C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抗倭,故选C项;澳门在明朝中后期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排除A项;B项是郑成功的贡献,排除;D项是明朝于谦的贡献,排除。
5.A 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至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双方的和平局面,故选A项;蒙古地区在明朝之前就已经纳入中国版图,排除B项;鞑靼首领与明朝合议发生在明朝隆庆帝在位期间,并非明成祖,排除C项;元朝设宣慰司,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中“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明清易代,故选B项;根据“明朝灭亡”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并不全是清朝统一全国,排除A项;根据“清朝迁都北京”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不全是农民起义,排除C项;明朝是亡于农民起义,而不是清,排除D项。
6 / 7(共86张PPT)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1.唯物史观:理解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
现。
2.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朝代更迭;明朝经
略边疆的措施。
3.史料实证: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明朝沿海
形势。
4.历史解释:理解明朝内外政策的特征和
影响。
5.家国情怀: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
奠定;培养学生世界眼光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 明朝的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
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 ,国号大明。同年,
明军攻占 ,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应天府 
大都 
2. 宰相制度的废除
(1)目的:加强皇权。
(2)实施: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制度,并
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3)结果: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宰相 
(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 等具体职能
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过程:明成祖选拔文官到 值班,充当秘书,形成
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 ”。
(3)运作
①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②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六部 
文渊阁 
内阁
3. 内阁的建立
(4)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被比喻为宰相。
4. 宦官专权(本质上是专制皇权的异变和延伸)
(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2)权力: 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
负责提督东厂,控制 ,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
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司礼监 
锦衣卫 
构图解史
废除宰相后,明朝行政机构的变化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 郑和下西洋(一般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
岸地区)
(1)时间:15世纪前期。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概况: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
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
红海沿岸。
非洲 
(4)评价
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
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
航行。
②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术 
2. 戚继光抗倭
(1)背景
①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
“ ”。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
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
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倭寇 
(2)过程:明廷派遣大将 等人平倭。在浙江
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 合作,连续重
创倭寇。
(3)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
的限制(1567年“隆庆开关”)。
3. 欧洲殖民者的侵扰
(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一体化的开始),欧洲殖民
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 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 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戚继光 

州 
俞大猷 
濠镜澳 
台湾岛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是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
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
宝的需求。
拓展延伸
戚继光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2)戚继光本人文武双全,才智超群。
(3)“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
(4)是正义之战,得到沿海一带广大人民的支持。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 内陆边疆关系
(1)北方——与蒙古的关系
①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
集团。
②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 。
③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

④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
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
平局面。
长城 

京 
俺答汗 
(2)西南——与西藏的关系
①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立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
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行都指挥使司 
(3)东北——与女真族的关系: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
了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奴儿干都司 
2. 明清易代
(1)女真建金: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
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
朝展开进攻。
(2)清朝建立: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
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大顺 
①清朝摄政王 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
占并迁都北京。
②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
了在全国的统治。
多尔衮 
(4)清军入关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74“明朝形势图(1433年)”,思考:与秦长城相比,
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200—400千米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提示: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概念阐释
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于黑龙江、松花
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后随着边疆政策的收缩,罢废了奴儿干都
司,对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民族完全实施羁縻统治,授予敕
书,定期入京朝贡。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秉钧执政——明朝的内阁制度
视角1 宰相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 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内外诸司奏
札多达1 000多件,共3 000多件事情,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
200多件、政事400多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
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据(清)万斯同等《明史》整理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一中的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提示:
现象:皇帝政务繁多,负担沉重。
原因: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
视角2 明朝的内阁制度
史料二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
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
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
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
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
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
作用。
提示: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
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明朝内阁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没有行 政权 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
高行政长官
内阁权力 来自皇权 阁臣升降和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
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
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内阁不能 制约皇权 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
皇帝的批红,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①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提高了政治统治的质量与效率。
②制衡了六部的权力;强化了君主专制;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
行体制并影响后世。
③埋下宦官专权等政治腐败现象的隐患。
(2)影响
1. 有学者指出,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曾是明王朝中枢正式的一级行政
机构,而是皇帝特设的草拟诏敕的场所”。这说明明代内阁
(  )
A. 阁臣权力有限 B. 仅拥有草拟权
C. 是皇权附属物 D. 深受宰相控制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内阁自始至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或决策机构,只是以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是皇权附属物,故选
C项;明朝内阁权力在明朝中后期不断上升,排除A项;内阁大臣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不仅仅拥有草拟权,排除B项;明朝初年废
宰相,排除D项。
2.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
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
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  )
A. 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
B. 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 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
D. 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解析:  明代内阁有相之权而无相之名,内阁的地位为张居
正专权创造了条件,也为其倒台埋下了伏笔,故选B项;明
初,宰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题意
不符,均排除。
主题二 经略边疆——明朝的民族关系
视角1 明朝的边疆治理
史料一 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
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再次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
长城并驻重兵。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
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
司制度。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
措施。
提示:
北方:分封的诸子遣镇北方;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
守卫。
南方:派驻军队建立卫所管理南方各地;南方边远地区实行土司
制度。
视角2 明朝的民族交融
史料二 三娘子(1550—1612),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
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
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
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
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
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
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
“归化”。1582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
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提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
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明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国家 统一 实行“因俗而治”,让各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方式、
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和统一有重大意义
经济 发展 北方边境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
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民族 交融 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和留居内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兼容并包政
策,有利于民族交融
1.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
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
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 完善了监察体制 B. 加强了边疆管理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实现了民族平等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设奴儿干都司是明代强化边疆管理的一
大举措,有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选B项;奴儿干都司是
地方最高军政机构,并非地方监察机构,没有完善监察体制,排除
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边疆的管理,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并没有实现民族平等,排除D项。
2. 明朝时期,朝廷允许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官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
特点,通过缴纳木头的方式获得升迁的机会。这一方式(  )
A. 加剧了官场腐败 B. 破坏了生态环境
C. 提升了治理效能 D. 不利于中央集权
解析:  据材料可知,统治者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治
理模式,从而提升了治理效能,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场腐败
和破坏生态环境,排除A、B两项;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
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伟大复兴
材料一 郑和在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
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
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
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摘编自[法]弗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
材料二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
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
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
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
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
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中华文化和平性和海权意识
郑和下西洋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的鲜明形象,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
大的海上力量,郑和恪守儒家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以和为贵、
永享太平之福等和平共处原则,促进了海洋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发
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郑和下西洋诠释了“海权”的重要意
义,对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南海历史权利的确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对我们今天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2. 命题价值: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原因
物质
基础 明初国力强盛
客观
条件 造船水平与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
识的积累等
主观
因素 郑和本人具有坚强的毅力与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
的精神;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等
1.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
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 改革官制 B. 控制军队
C. 禁锢思想 D. 加强皇权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把大
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D项;改革官制只
是表面现象,不是他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朱元璋的做法与控制
军队、禁锢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两项。
2. 明朝中后期,内阁大臣的工作不再是简单地接收皇帝的任务安排。
内阁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六部尚书也在内阁的监管之下。这一变
化表明(  )
A. 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B. 内阁首辅权力失控
C. 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D.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解析:  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势上升,位居六部之上,而内阁是皇
权不断强化的结果,内阁势力的上升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选
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不可能
失控,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能取代
六部,排除C项。
3. 随郑和出行的马欢等人著有《瀛涯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自
然和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 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 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
C. 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D.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解析:  根据材料“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可知,郑
和下西洋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有利于中外交往,A项正确;B
项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是目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材料
没有体现,排除。
4.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
忧”,这些是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的著名诗句。从诗句可以看出他为
巩固边疆作出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
A. 打击葡萄牙,收复澳门
B. 打败荷兰,收复台湾
C. 重创倭寇,稳定东南沿海
D. 打败瓦剌,守卫北京
解析: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
戚继光抗倭,故选C项;澳门在明朝中后期被葡萄牙殖民者占
领,排除A项;B项是郑成功的贡献,排除;D项是明朝于谦的
贡献,排除。
5.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合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
复并扩大贸易关系。这一局面出现(  )
A. 有助于维持蒙汉和平局面
B. 该地区首次纳入中国版图
C. 发生在明成祖在位的时期
D. 得益于宣慰司机构的设置
解析:  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
大贸易关系,直至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双方的和平局面,故选A项;
蒙古地区在明朝之前就已经纳入中国版图,排除B项;鞑靼首领与
明朝合议发生在明朝隆庆帝在位期间,并非明成祖,排除C项;元
朝设宣慰司,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排除D项。
6.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清朝统一全国 B. 明清易代
C. 农民起义蜂起 D. 明亡于清
解析:  根据材料中“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等信息可
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明清易代,故选B项;根据“明朝灭亡”可
知材料内容反映的并不全是清朝统一全国,排除A项;根据“清朝
迁都北京”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不全是农民起义,排除C项;明朝
是亡于农民起义,而不是清,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有学者认为,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后,在明朝政府的结构中,
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够在军政、庶政或监察方面大权独揽。这是因
为明朝(  )
A. 废除宰相 B. 设立内阁
C. 设立司礼监 D. 设置军机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因此“在明朝政府的
结构中,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够在军政、庶政或监察方面大权独
揽”是因为明太祖废除宰相,皇权高度集中,A项正确;设立内阁
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B项;设立司礼监是在内阁之后,排除C
项;设置军机处是在清朝雍正年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明英宗时期,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面参
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  )
A. 阁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 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C. 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英宗时期内阁地位进一步提升,阁臣
全面参与朝政,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阁臣,而是内阁
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排除;内阁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
体现,排除B项;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未涉及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都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
的监视和侦查。这反映了明朝(  )
A. 强化君主专制 B. 整治官场腐败
C. 封建体制僵化 D. 皇权渐趋衰落
解析:  对臣民监察的加强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选A
项,排除D项;材料仅强调了加强对臣民的监察,并没有强调监察
的目的是整治官场腐败,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封建体制僵
化的结论,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
中国与亚非各国交往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
A.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
D. 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印度洋各国的关系,促进了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
的,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更没有推动明朝的政治革新,排除
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的情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下表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据此推断,明政府实行海禁
政策的目的是(  )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
女而去。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
之民。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A. 防御倭寇骚扰 B. 封锁日本经济
C. 限制海外贸易 D. 打击走私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倭寇不断骚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为了防御倭寇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A项正确;B、C、D三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明代初期,朝廷借鉴元朝对藏区的统治经验,分别设置了朵甘卫、
乌思藏卫,后升级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和“乌思藏行都指挥使
司”,官员均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当地政教首领担任。这一做法
(  )
A. 奠定了国家实现大一统的基础
B. 重在继承元朝行政管理体制
C. 强化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D. 表明明代监察体系已经确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借鉴元朝对藏
区的统治经验,强化了朝廷对西藏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明
代推行管理西藏的制度强化了国家统一,而不是为国家实现大
一统奠定基础,排除A项;明代借鉴元朝治理西藏的经验而不
是继承元朝行政管理体制,排除B项;“明代监察体系”材料
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造成下图中军费开支激增的原因可能是(  )
A. 应付后金 B. 抵御鞑靼
C. 灭亡元朝 D. 加强西藏治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从1592年到1627年,这一时期明朝的军费急剧增加,这
主要是因为后金在东北崛起,威胁中央统治,因此明朝需要增加军
费来应付后金,故选A项;抵御鞑靼是在1571年之前,排除B项;
灭亡元朝是在1368年,排除C项;加强对西藏治理不会导致军费开
支激增,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的起义口号:“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
也。”这反映出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是(  )
A. 封建统治腐朽 B. 自然灾害严重
C. 土地高度集中 D. 赋税徭役沉重
解析:  根据材料“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可知,自然灾害
助推李自成农民起义爆发,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灾害,
A、C、D三项与此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并不曾设立宰相。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
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宰相,设
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
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
批评。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原夫作君之
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
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
而不讲。然宰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
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
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
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
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ー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明夷待访录·置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说明明太祖与黄宗羲在废宰相问题上的观点有什么
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不同:明太祖认为宰相会威胁皇权,必除之而后
快。黄宗羲认为宰相是皇权的调节器,废掉后果严重。
主要原因:立场不同。
解析: 不同:据材料一可知,明太祖认为宰相会威胁皇权,必除之而后快。据材料二可知,黄宗羲认为宰相是皇权的调节器,废掉后果严重。原因:结合明太祖与黄宗羲两者的身份可知立场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黄宗羲是怎样评价明太祖废宰相的?
答案: 评价:破坏了天下君臣共治的局面;断绝贤能宰
相弥补皇权不足的可能;皇帝大权独揽。
解析:结合材料从国家治理、宰相的作用、皇帝个人
因素等角度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明朝在废宰相制、提高六部地位后,为防止部权过重,原为谏诤
皇帝而设的给事中,变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以监督六部官员为
主要职能的独立监察机关。明朝给事中职权的变化表明(  )
A. 监察制度更加完善 B. 谏官制度从此废除
C.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内阁制度开始确立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期给事中的职责发生变化,由谏
诤皇帝转为监督六部官员,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项正确;A
项错在“完善”,排除;谏官制度并未废除,排除B项;明成祖
朱棣正式设置内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麒麟被尊为“仁兽”“瑞兽”。据《明
史》记载,郑和下西洋就包含着麒麟等“异兽”的交流。与之直
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约有七次,史称“麒麟外交”。据此可
知,郑和下西洋(  )
A. 旨在促进物种交流 B. 政治特征较为突出
C. 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D. 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麒麟外交”的目的是对外
向周边国家宣扬国威,对内是体现王朝统治顺应天命,即以政治
目的为主,故选B项;郑和下西洋期间的“麒麟外交”意在深化
天下意识和华夷观念,以政治目的为主,并非为了促进物种交流
和经济利益,排除A、D两项;材料意在指出“麒麟外交”的政治
目的,并非批评明朝封闭自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明太祖称“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西南苗、瑶、
壮、彝等族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朝廷常根据实情宽减赋役,如洪
武二十一年规定“蛮方僻远,来纳租赋,是能遵声教矣。逋负之
故,必由水旱之灾,宜行蠲免。自今定其数以为常,从宽减
焉。”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明朝(  )
A.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B.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民族政策
C. 采用灵活政策加强边疆治理
D. 宽减赋役彻底减轻边民负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实际情
况,对西南少数民族宽减赋役,通过灵活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
西南边疆的治理,故选C项;材料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宽减赋役,
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朝廷只是减免了赋役,但
是治理方式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宽减赋役政策不能彻底减
轻边民负担,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1629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后,“民争采山间
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
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
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材料反映了明末(  )
A. 天灾人祸交织 B. 土地兼并严重
C. 边防危机四起 D. 君主不理政事
解析:  明朝末期,陕北大旱,官府、地主照旧催逼租税,造
成大范围饥荒,天灾人祸交织,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
除;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作为京师左臂的山西,士卒懈怠,
关隘破败,最初边防多依赖大同镇。但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
后,蒙古军数次攻入山西抢掠,汾河沿岸城镇损失惨重,而作为
山西屏藩的大同镇消极避战,坐视蒙古军抢掠,山西镇的边防建
设遂提上日程。朝廷将山西镇最高军事长官由副总兵升为总兵,
给予其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具体而言,山西镇建设主要包括:
加强雁门、宁武、偏关三关边防和边墙及城堡的修建;招募士
兵,增兵戍守,强化训练;等等。完成边防建设后的山西镇成为
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明朝与蒙古互市贸易提
供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刘志刚《明嘉靖到万历初年间山西镇边防建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嘉靖到万历年间山西镇边
防建设的原因。
答案: 原因:山西镇地理位置重要;山西镇军队训练落后,关隘破败;北方边防政治败坏,大同镇已不能起到屏藩山西的作用;蒙古军队的入侵,造成惨重损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作为山西屏藩的大同镇消极避战,坐视蒙古军抢掠,山西镇的边防建设遂提上日程”得出山西镇地理位置重要;北方边防政治败坏,大同镇已不能起到屏藩山西的作用;根据材料“作为京师左臂的山西,士卒懈怠,关隘破败,最初边防多依赖大同镇”得出山西镇军队训练落后,关隘破败;根据材料“蒙古军数次攻入山西抢掠,汾河沿岸城镇损失惨重”得出蒙古军队的入侵,造成惨重损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嘉靖到万历年间山西镇边
防建设的意义。
答案: 意义:有利于抵御和防范蒙古侵扰;为明朝与
蒙古互市贸易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维护了山西的安全与稳
定;拱卫了京师安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根据材料“加强雁门、宁武、偏关三关边防和边墙及城堡的修建”得出有利于抵御和防范蒙古侵扰;根据材料“完成边防建设后的山西镇成为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明朝与蒙古互市贸易提供了重要保障”得出为明朝与蒙古互市贸易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维护了山西的安全与稳定;拱卫了京师安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有学者认为,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后,在明朝政府的结构中,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够在军政、庶政或监察方面大权独揽。这是因为明朝(  )
A.废除宰相  B.设立内阁
C.设立司礼监  D.设置军机处
2.明英宗时期,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面参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  )
A.阁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C.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都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这反映了明朝(  )
A.强化君主专制  B.整治官场腐败
C.封建体制僵化  D.皇权渐趋衰落
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交往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
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
5.下表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据此推断,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
◆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A.防御倭寇骚扰  B.封锁日本经济
C.限制海外贸易  D.打击走私活动
6.明代初期,朝廷借鉴元朝对藏区的统治经验,分别设置了朵甘卫、乌思藏卫,后升级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和“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官员均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当地政教首领担任。这一做法(  )
A.奠定了国家实现大一统的基础
B.重在继承元朝行政管理体制
C.强化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D.表明明代监察体系已经确立
7.造成下图中军费开支激增的原因可能是(  )
A.应付后金  B.抵御鞑靼
C.灭亡元朝  D.加强西藏治理
8.《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的起义口号:“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这反映出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是(  )
A.封建统治腐朽  B.自然灾害严重
C.土地高度集中  D.赋税徭役沉重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宰相。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宰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ー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明夷待访录·置相》
(1)根据材料说明明太祖与黄宗羲在废宰相问题上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2)黄宗羲是怎样评价明太祖废宰相的?
10.明朝在废宰相制、提高六部地位后,为防止部权过重,原为谏诤皇帝而设的给事中,变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以监督六部官员为主要职能的独立监察机关。明朝给事中职权的变化表明(  )
A.监察制度更加完善  B.谏官制度从此废除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内阁制度开始确立
11.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麒麟被尊为“仁兽”“瑞兽”。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就包含着麒麟等“异兽”的交流。与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约有七次,史称“麒麟外交”。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旨在促进物种交流  B.政治特征较为突出
C.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D.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12.明太祖称“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西南苗、瑶、壮、彝等族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朝廷常根据实情宽减赋役,如洪武二十一年规定“蛮方僻远,来纳租赋,是能遵声教矣。逋负之故,必由水旱之灾,宜行蠲免。自今定其数以为常,从宽减焉。”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明朝(  )
A.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B.坚持推行因俗而治民族政策
C.采用灵活政策加强边疆治理
D.宽减赋役彻底减轻边民负担
13.1629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后,“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材料反映了明末(  )
A.天灾人祸交织  B.土地兼并严重
C.边防危机四起  D.君主不理政事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作为京师左臂的山西,士卒懈怠,关隘破败,最初边防多依赖大同镇。但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后,蒙古军数次攻入山西抢掠,汾河沿岸城镇损失惨重,而作为山西屏藩的大同镇消极避战,坐视蒙古军抢掠,山西镇的边防建设遂提上日程。朝廷将山西镇最高军事长官由副总兵升为总兵,给予其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具体而言,山西镇建设主要包括:加强雁门、宁武、偏关三关边防和边墙及城堡的修建;招募士兵,增兵戍守,强化训练;等等。完成边防建设后的山西镇成为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明朝与蒙古互市贸易提供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刘志刚《明嘉靖到万历初年间
山西镇边防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嘉靖到万历年间山西镇边防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嘉靖到万历年间山西镇边防建设的意义。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A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因此“在明朝政府的结构中,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够在军政、庶政或监察方面大权独揽”是因为明太祖废除宰相,皇权高度集中,A项正确;设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B项;设立司礼监是在内阁之后,排除C项;设置军机处是在清朝雍正年间,排除D项。
2.C 材料反映出明英宗时期内阁地位进一步提升,阁臣全面参与朝政,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阁臣,而是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排除;内阁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排除B项;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3.A 对臣民监察的加强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选A项,排除D项;材料仅强调了加强对臣民的监察,并没有强调监察的目的是整治官场腐败,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封建体制僵化的结论,排除C项。
4.A 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印度洋各国的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更没有推动明朝的政治革新,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的情况,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倭寇不断骚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了防御倭寇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借鉴元朝对藏区的统治经验,强化了朝廷对西藏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明代推行管理西藏的制度强化了国家统一,而不是为国家实现大一统奠定基础,排除A项;明代借鉴元朝治理西藏的经验而不是继承元朝行政管理体制,排除B项;“明代监察体系”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7.A 从1592年到1627年,这一时期明朝的军费急剧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后金在东北崛起,威胁中央统治,因此明朝需要增加军费来应付后金,故选A项;抵御鞑靼是在1571年之前,排除B项;灭亡元朝是在1368年,排除C项;加强对西藏治理不会导致军费开支激增,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可知,自然灾害助推李自成农民起义爆发,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灾害,A、C、D三项与此无关,排除。
9.(1)不同:明太祖认为宰相会威胁皇权,必除之而后快。黄宗羲认为宰相是皇权的调节器,废掉后果严重。
主要原因:立场不同。
(2)评价:破坏了天下君臣共治的局面;断绝贤能宰相弥补皇权不足的可能;皇帝大权独揽。
解析:第(1)问,不同:据材料一可知,明太祖认为宰相会威胁皇权,必除之而后快。据材料二可知,黄宗羲认为宰相是皇权的调节器,废掉后果严重。原因:结合明太祖与黄宗羲两者的身份可知立场不同。第(2)问,结合材料从国家治理、宰相的作用、皇帝个人因素等角度分析。
10.C 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期给事中的职责发生变化,由谏诤皇帝转为监督六部官员,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项正确;A项错在“完善”,排除;谏官制度并未废除,排除B项;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置内阁,排除D项。
11.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麒麟外交”的目的是对外向周边国家宣扬国威,对内是体现王朝统治顺应天命,即以政治目的为主,故选B项;郑和下西洋期间的“麒麟外交”意在深化天下意识和华夷观念,以政治目的为主,并非为了促进物种交流和经济利益,排除A、D两项;材料意在指出“麒麟外交”的政治目的,并非批评明朝封闭自大,排除C项。
12.C 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实际情况,对西南少数民族宽减赋役,通过灵活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故选C项;材料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宽减赋役,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朝廷只是减免了赋役,但是治理方式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宽减赋役政策不能彻底减轻边民负担,排除D项。
13.A 明朝末期,陕北大旱,官府、地主照旧催逼租税,造成大范围饥荒,天灾人祸交织,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4.(1)原因:山西镇地理位置重要;山西镇军队训练落后,关隘破败;北方边防政治败坏,大同镇已不能起到屏藩山西的作用;蒙古军队的入侵,造成惨重损失。
(2)意义:有利于抵御和防范蒙古侵扰;为明朝与蒙古互市贸易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维护了山西的安全与稳定;拱卫了京师安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作为山西屏藩的大同镇消极避战,坐视蒙古军抢掠,山西镇的边防建设遂提上日程”得出山西镇地理位置重要;北方边防政治败坏,大同镇已不能起到屏藩山西的作用;根据材料“作为京师左臂的山西,士卒懈怠,关隘破败,最初边防多依赖大同镇”得出山西镇军队训练落后,关隘破败;根据材料“蒙古军数次攻入山西抢掠,汾河沿岸城镇损失惨重”得出蒙古军队的入侵,造成惨重损失。第(2)问,根据材料“加强雁门、宁武、偏关三关边防和边墙及城堡的修建”得出有利于抵御和防范蒙古侵扰;根据材料“完成边防建设后的山西镇成为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明朝与蒙古互市贸易提供了重要保障”得出为明朝与蒙古互市贸易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维护了山西的安全与稳定;拱卫了京师安全。
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