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1张PPT)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唯物史观: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及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2.时空观念:了解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和疆域的奠定。3.史料实证:了解清朝的统治危机。4.历史解释:理解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5.家国情怀:增强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意识目录基础知识·准落实01核心要点·快突破02学科素养·稳提升03教学效果·勤检测0401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 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 、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2)原因:三位皇帝都以 著称,独断朝廷大政方针。(3)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雍正 勤政 ①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 ,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使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向皇帝集中),提高了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密封报告 决策效率 2. 君主专制的加强(1)奏折制度(2)设置军机处①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 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皇帝 (3)大兴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76“史料阅读”:史料说明了什么。提示:两则史料分别从统治者和臣民的角度体现了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皇权高度膨胀的政治特色。拓展延伸军机处的特点与实质(1)特点: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好;机构简单。(2)实质:军机处不是正式权力机构,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任职与权限都直接取决于皇帝的主观意志。知识点二 疆域的奠定1. 东南——收复台湾(1)1662年,郑成功驱逐 殖民者,收复台湾。(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 。荷兰 福建省 2. 东北——反击沙俄(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 流域。(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黑龙江 尼布楚条约 ①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 势力占据天山南北,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②清军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噶尔丹 3. 北部及西北——平定叛乱(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3)管理①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 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②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总领军政事务。盟、旗 伊犁将军 4. 西南——治理西藏(1)册封:清初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2)派遣驻藏大臣: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3)颁布法律: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5. 边疆政策(1)机构:清朝专设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2)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理藩院 (1)疆域范围6. 清朝的疆域①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 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将军 (2)地方管理拓展延伸清政府在台湾设府的意义(1)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3)巩固了祖国的东南边防。【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78图片“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和所学内容,分析金瓶掣签制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提示:它既符合政治手续、法律手续,也符合宗教手续;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体现了西藏地方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事实;有利于维护和稳定蒙藏地区的社会局势。知识点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1. 内部危机(1)人口膨胀: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2)农民起义:资源危机、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以白莲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屡屡爆发。(1)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应对:闭关自守①内容:清朝起初指定四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 ”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②评价:闭关自守的政策(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外交上的反映),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十三行 2. 外部危机概念阐释“海禁”与“闭关自守”(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2)“闭关自守”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自守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02核心要点·快突破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主题一 盛世隐忧——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危机视角1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史料一 盖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摘自王昶《军机处题名记》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军机处的特点。提示: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军机处处理政事保密性强、快捷、效率高。视角2 清朝的对外政策史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清高宗实录》卷 1435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乾隆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从世界潮流的角度加以评论。提示:看待: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评论:乾隆时期,西方已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统治者坚持天朝上国意识、传统自然经济观念、闭关自守的封闭心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难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1. 清代军机处的特点办事效率高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保密性好 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机构简单 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非正式机构 军机处不是国家的正式权力机构,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任职与权限都直接决定于皇帝的主观意志2. 闭关自守政策的实质与影响(1)实质:限制对外贸易,是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外交上的反映。(2)影响①积极: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也使封建统治者日益故步自封。1. 庄吉发先生说:“世宗(雍正帝)设立军需房是为了用兵西北而密办军需,并非为了贯彻中央集权,削减议政王大臣的职权。”这反映出军机处( )A. 降低了行政效率 B. 具有决策封闭性C. 改变了议政方式 D. 强化了君主权威解析: 材料强调了军机处设立是为了“密办军需”,体现了决策的封闭性,故选B项;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A项;军机大臣没有议政权,只能跪受笔录,排除C项;材料强化君主专制,与强化君主权威无关,排除D项。2. 清朝嘉庆皇帝对外国使臣说:“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此言论说明清朝对外政策的特点是( )A. 宽容开放 B. 闭关自守C. 经贸频繁 D. 平等友好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嘉庆皇帝强调天朝物产丰富,拥有大量的奇珍异宝,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体现了闭关自守的对外特点,故选B项;“宽容开放”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A项;C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排除;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并不是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主题二 天下归一——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视角1 清朝的民族政策史料一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简而言之,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摘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民族政策,用史实说明清朝在蒙古地区“积累的成功经验”。提示:政策:因地制宜。史实:击败准噶尔部;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等民族事务。视角2 清朝的边疆治理史料二 对于内地和边疆,乾隆继承了康、雍的思想,认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并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的作用,如:安抚首重蒙古成为清朝的基本国策,以及设立与六部平行的理藩院。对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土司制度,清政府也逐渐废除,并设置流官予以管理。——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进步性。提示:弱化华夷之别,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政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措施和影响(1)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平叛与加强联系相结合;礼遇与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反抗外来侵略;从以往以羁縻招抚为主转变为政府直接治理为主。(2)措施①尊重各民族习俗和信仰:册封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实现了对西藏、蒙古的有效治理。②反抗外来侵略和武力平叛: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等,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③设置管理机构:如台湾府、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使边疆隶属关系有了无可争议的制度基础。④采用法律手段明确管辖权:如 1689 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3)影响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加强了边疆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奠定了今天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1. 清朝君主对于中原内地而言是皇帝,对蒙古而言是大汗,对满洲而言是族长,对西藏而言是文殊菩萨转世,等等。说到底,皇帝并不只是某一区域的内部统治者。这反映出清朝( )A. 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B. 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C. 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解析: 清朝君主的多元身份体现了汉、满、蒙古、藏等民族对清朝统治的认可,说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题干与宗教政策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并非地方管理体制,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2. 下列年代尺所列历史事件反映了清朝( )A. 强化边疆治理 B. 抵御外来侵略C. 加强君主专制 D. 监察地方吏治解析: 根据材料“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信息可知,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设置伊犁将军管理西域事务,体现了清朝对边疆的治理,A项正确;清政府与沙俄的战争体现了抵御外来侵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清朝君主专制加强表现在军机处的设立等,排除C项;监察地方体现在官员监察和考核的制度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03学科素养·稳提升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推进国家统一材料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清廷“国丧”停兵不举,郑成功乘机进兵台湾。苦战之后,荷兰人乞和。他说:“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思维升华】1. 核心价值:国家统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很早就加强对台湾进行行政管辖。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2. 命题价值: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名称的变化:台湾在三国时称夷洲,在隋唐时称流求,在元朝时称琉球,明朝时称小琉球,清朝时称台湾。时间 事件三国时期 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隋朝 隋炀帝派人去流求元朝 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和澎湖的管辖1662年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1683年 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1.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是时人对康雍乾时期政治状况的描述。这反映出( )A. 思想控制严密 B. 君主专制加强C. 统治危机严重 D. 世界变化冲击解析: 据材料可知,康雍乾时期的大臣多是听从皇帝旨意办事,由此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官员对皇帝意志的贯彻,无法得出思想控制严密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统治危机严重”与材料主要结论“君主专制加强”不一致,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 有学者指出:“军机处的出现并不影响内阁作为中央政府处理日常政务的职能,内阁仍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大量繁复冗杂的行政事务,这是军机处所不能取代的。”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军机处只是处理全国军务的中枢机构B. 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C. 内阁职能并未完全由军机处所取代D. 军机处与内阁分权制衡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内阁职能并未完全由军机处所取代,仍然在发挥作用,故选C项;军机处并非单纯的处理军务,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内阁仍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大量繁复冗杂的行政事务”矛盾,排除;军机处凌驾于内阁之上,二者并未形成制衡关系,排除D项。3. 康熙年间,清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设官驻兵,并展界开海。台湾地方官员也注意招徕大陆流民前去开发,出现了“流民归者如市”“内地人籍者众”的现象。这些做法( )A. 开启了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往来B. 旨在加强汉族与台湾同胞团结C. 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建设和发展D. 有效地抵御了西方外敌的入侵解析: 康熙年间对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及招徕大陆流民开发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台湾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C项;在此之前大陆与台湾就有贸易往来,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4.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以上举措的共同目的是( )A. 增加财政收入 B. 抵御西方侵略C. 强化边疆治理 D. 推行地方自治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策略,如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等,以上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故选C项;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排除A项;清朝的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并不是抵御西方侵略,排除B项;清朝的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地方自治”不可能用于边疆治理,排除D项。5. 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农民起义军200余人由紫禁城宣武门潜入内城,其中70多人甚至突入皇宫大内。嘉庆帝大为震惊,称此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这表明当时( )A. 民间秘密结社大量兴起B. 闭关自守阻碍经济发展C. 清朝统治危机日益显著D. 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解析: 天理教农民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内,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阶级矛盾尖锐,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天理教,不能得出民间秘密结社大量兴起的结论,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危机,排除D项。6. 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广州贸易所获利益作为私人利益的重要来源,海关监督由内务府授权,负责把广州每年海关税收多达855 000两的现银输入统治者的私囊,因此广州有“天子南库”之称。这种现象( )A. 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B. 表明闭关自守未影响外贸发展C. 说明政府在财政上依赖于广州D. 为近代海关管理制度奠定基础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广州贸易所获利益是清代天子重要的个人利益来源,这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故选A项;闭关自守政策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是农业,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04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1. “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 )A. 勤俭政事,善始善终B. 轻徭薄赋,发展经济C. 选贤任能,惩治腐败D. 顺应潮流,避免虚骄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辉煌时期,但是由于采取闭关自守政策,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故选D项;A、B、C三项并非导致清朝很快衰落的主要原因,均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2. 《清圣祖实录》中记载:“百官‘知有密折,莫测所言何事,自然各加警惕修省矣’。”由此可知密折制的实行( )A. 使皇帝获取信息渠道减少B. 提高了皇帝的决策效率C.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 对文化造成了严重摧残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密折制使百官警惕修省事,这强化了皇帝对百官的控制,故选C项;密折制使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对臣下的控制,排除B项;密折制与文化摧残之间没有因果关联,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3. 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片段。若继续完善这一笔记,可以补充的是( )背景:因用兵西北而设立职能: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有赞画于其间成员:大臣由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特点:简、速、密A. 主题:明朝内阁 B. 时间:雍正年间设立C. 影响:削弱皇帝军权 D. 性质:法定中央行政机构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笔记内容可知描述的是军机处,军机处于清朝雍正年间设立,B项正确,排除A项;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没有削弱皇帝的军权,排除C项;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4. 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清军在天山南路用兵获胜B. 清军彻底击败噶尔丹C. 清军击败沙俄收复雅克萨D. 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台湾的收复,非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用兵,排除A、B、C三项。12345678910111213145. 清政府的下列举措( )年份 举措1689年 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的叛乱1762年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A. 落实了民族平等原则 B. 开拓和巩固了国家版图C. 导致“海禁”政策实施 D. 表明统治危机初显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表中信息表明清朝通过捍卫国家权益和加强稳定边疆的措施,开拓和巩固了国家版图,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海禁”政策在明朝就开始实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只是巩固边疆的措施,无法体现统治危机初显,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6. 清朝推行改土归流后,“输国赋”“急赋税”是土家族地区的族规、族训中常见的内容。这说明改土归流( )A. 推动了民族交融 B. 消除了地方割据C. 强化了国家观念 D. 扩大了清朝疆域解析: 土家族地区的族规、族训中常出现“输国赋”“急赋税”等内容,说明改土归流后,西南地区对中央政府认同感增强,强化了国家观念,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7.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指出:“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无法承载日益过剩的人口,以致康乾盛世还没有落下帷幕,酝酿已久的社会危机便爆发开来。”这里的“社会危机”主要指( )A. 财政危机 B. 闭关自守C. 军备废弛 D. 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解析: 人口暴增,土地资源稀缺,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而流民的出现往往是农民起义的前兆,故选D项。12345678910111213148. 清道光帝曾颁布《防范夷人章程八条》,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节选)。这表明当时清朝( )◆禁止内地人民借领外夷资本◆禁止夷人雇请内地之人为其传递信息◆派兵于洋船收泊进口处加强稽查,俟其出口后方能撤回A.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 放弃闭关自守政策C. 禁绝一切中外交流 D. 鼓励民间对外交往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防范夷人章程八条》的内容可知,禁止内地人民和外国进行交流,体现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正是闭关自守政策的体现,排除B项;“禁绝”说法绝对,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是什么。答案: 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内外朝制度或中朝制度)。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硬件”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第二小问,根据“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并结合所学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组织答案即可。1234567891011121314(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答案: 说明: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解析:根据“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并结合唐朝和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123456789101112131410. 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处理,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政务分工有利于( )A. 提高政务处理效率 B. 六部行使行政权力C. 消除官僚贵族特权 D. 限制皇权高度集中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军机处负责谕旨草拟等机密政务,双轨辅政模式有利于提高政务处理效率,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六部权力,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军机处和内阁均为服务皇权的工具,其分工有利于皇权高度集中,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1. 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概涉及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在( )A. 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 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D. 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清政府意图通过设置绥远城将军来加强中央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绥远城的事务都要向皇帝报告,说明中央权力的加强,而非地方权力的加强,排除B项;C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而非意图,排除;D项针对的是西南地区,而非蒙古地区,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2.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猎户人等,不论因何事故,不得擅越已定边界,违者送所司惩罚;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这反映了当时( )A. 清政府逐渐放弃传统华夷观念B. 一定程度上形成领土、国民意识C. 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D. 清政府积极主动发展对外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中俄《尼布楚条约》禁止两国人“擅越已定边界”,强调边境贸易必须“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等,说明清政府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领土边界、国民意识,故选B项;17世纪的中国依然盛行而未逐渐放弃华夷观念,排除A项;C项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排除;《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与沙俄在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边界条约,不能说明清政府积极主动发展对外关系,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3.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道:“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A. 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B. 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C. 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D. 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其描述的是当时清朝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的“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但是其对外闭关自守,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并且在法律、风俗乃至语言上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故选B项;材料指出中国盛世下的危机,不是赞赏中国的制度,排除A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排除C项;18世纪的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后,在总结历代王朝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边疆地区的特殊问题,逐渐形成了比较灵活的治理政策。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控驭服绥,以固邦翰”。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治理边疆。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笼络羁縻政策,并使之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廷对外藩王公上层还给以优厚的俸禄和赏赐,其中功劳特大者还封以双亲王,食双禄。1234567891011121314清前期实行这种高官厚禄政策,当时对于加强外藩王公上层对清廷的向心力,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张玉阳《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措施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措施。答案: 措施:设立专门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治理边疆”得出设立专门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根据“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笼络羁縻政策,并使之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得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据“清廷对外藩王公上层还给以优厚的俸禄和赏赐,其中功劳特大者还封以双亲王,食双禄”得出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12345678910111213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意义。答案: 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为后来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234567891011121314感谢观看!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 )A.勤俭政事,善始善终 B.轻徭薄赋,发展经济C.选贤任能,惩治腐败 D.顺应潮流,避免虚骄2.《清圣祖实录》中记载:“百官‘知有密折,莫测所言何事,自然各加警惕修省矣’。”由此可知密折制的实行( )A.使皇帝获取信息渠道减少B.提高了皇帝的决策效率C.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对文化造成了严重摧残3.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片段。若继续完善这一笔记,可以补充的是( )背景:因用兵西北而设立职能: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有赞画于其间成员:大臣由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特点:简、速、密A.主题:明朝内阁B.时间:雍正年间设立C.影响:削弱皇帝军权D.性质:法定中央行政机构4.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清军在天山南路用兵获胜B.清军彻底击败噶尔丹C.清军击败沙俄收复雅克萨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5.清政府的下列举措( )年份 举措1689年 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的叛乱1762年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A.落实了民族平等原则 B.开拓和巩固了国家版图C.导致“海禁”政策实施 D.表明统治危机初显6.清朝推行改土归流后,“输国赋”“急赋税”是土家族地区的族规、族训中常见的内容。这说明改土归流( )A.推动了民族交融 B.消除了地方割据C.强化了国家观念 D.扩大了清朝疆域7.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指出:“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无法承载日益过剩的人口,以致康乾盛世还没有落下帷幕,酝酿已久的社会危机便爆发开来。”这里的“社会危机”主要指( )A.财政危机 B.闭关自守C.军备废弛 D.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8.清道光帝曾颁布《防范夷人章程八条》,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节选)。这表明当时清朝( )◆禁止内地人民借领外夷资本◆禁止夷人雇请内地之人为其传递信息◆派兵于洋船收泊进口处加强稽查,俟其出口后方能撤回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放弃闭关自守政策C.禁绝一切中外交流 D.鼓励民间对外交往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10.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处理,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政务分工有利于( )A.提高政务处理效率 B.六部行使行政权力C.消除官僚贵族特权 D.限制皇权高度集中11.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概涉及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在( )A.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2.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猎户人等,不论因何事故,不得擅越已定边界,违者送所司惩罚;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这反映了当时( )A.清政府逐渐放弃传统华夷观念B.一定程度上形成领土、国民意识C.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D.清政府积极主动发展对外关系13.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道:“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A.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后,在总结历代王朝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边疆地区的特殊问题,逐渐形成了比较灵活的治理政策。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控驭服绥,以固邦翰”。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治理边疆。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笼络羁縻政策,并使之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廷对外藩王公上层还给以优厚的俸禄和赏赐,其中功劳特大者还封以双亲王,食双禄。清前期实行这种高官厚禄政策,当时对于加强外藩王公上层对清廷的向心力,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张玉阳《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措施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意义。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D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辉煌时期,但是由于采取闭关自守政策,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故选D项;A、B、C三项并非导致清朝很快衰落的主要原因,均排除。2.C 密折制使百官警惕修省事,这强化了皇帝对百官的控制,故选C项;密折制使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对臣下的控制,排除B项;密折制与文化摧残之间没有因果关联,排除D项。3.B 根据笔记内容可知描述的是军机处,军机处于清朝雍正年间设立,B项正确,排除A项;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没有削弱皇帝的军权,排除C项;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4.D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台湾的收复,非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用兵,排除A、B、C三项。5.B 表中信息表明清朝通过捍卫国家权益和加强稳定边疆的措施,开拓和巩固了国家版图,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海禁”政策在明朝就开始实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只是巩固边疆的措施,无法体现统治危机初显,排除D项。6.C 土家族地区的族规、族训中常出现“输国赋”“急赋税”等内容,说明改土归流后,西南地区对中央政府认同感增强,强化了国家观念,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D 人口暴增,土地资源稀缺,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而流民的出现往往是农民起义的前兆,故选D项。8.A 根据材料《防范夷人章程八条》的内容可知,禁止内地人民和外国进行交流,体现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正是闭关自守政策的体现,排除B项;“禁绝”说法绝对,排除C项。9.(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内外朝制度或中朝制度)。(2)说明: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硬件”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第二小问,根据“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并结合所学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组织答案即可。第(2)问,根据“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并结合唐朝和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10.A 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军机处负责谕旨草拟等机密政务,双轨辅政模式有利于提高政务处理效率,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六部权力,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军机处和内阁均为服务皇权的工具,其分工有利于皇权高度集中,排除D项。11.A 清政府意图通过设置绥远城将军来加强中央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绥远城的事务都要向皇帝报告,说明中央权力的加强,而非地方权力的加强,排除B项;C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而非意图,排除;D项针对的是西南地区,而非蒙古地区,排除。12.B 中俄《尼布楚条约》禁止两国人“擅越已定边界”,强调边境贸易必须“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等,说明清政府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领土边界、国民意识,故选B项;17世纪的中国依然盛行而未逐渐放弃华夷观念,排除A项;C项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排除;《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与沙俄在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边界条约,不能说明清政府积极主动发展对外关系,排除D项。13.B 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其描述的是当时清朝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的“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但是其对外闭关自守,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并且在法律、风俗乃至语言上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故选B项;材料指出中国盛世下的危机,不是赞赏中国的制度,排除A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排除C项;18世纪的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14.(1)措施:设立专门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为后来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第(1)问,根据“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治理边疆”得出设立专门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根据“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上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笼络羁縻政策,并使之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得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据“清廷对外藩王公上层还给以优厚的俸禄和赏赐,其中功劳特大者还封以双亲王,食双禄”得出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第(2)问,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 / 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唯物史观: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及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2.时空观念:了解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和疆域的奠定。 3.史料实证:了解清朝的统治危机。 4.历史解释:理解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5.家国情怀:增强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意识知识点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 、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2)原因:三位皇帝都以 著称,独断朝廷大政方针。(3)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2.君主专制的加强(1)奏折制度①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 ,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使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向皇帝集中),提高了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设置军机处①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 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3)大兴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76“史料阅读”:史料说明了什么。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军机处的特点与实质(1)特点: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好;机构简单。(2)实质:军机处不是正式权力机构,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任职与权限都直接取决于皇帝的主观意志。知识点二 疆域的奠定1.东南——收复台湾(1)1662年,郑成功驱逐 殖民者,收复台湾。(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 。2.东北——反击沙俄(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 流域。(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北部及西北——平定叛乱(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①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 势力占据天山南北,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②清军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3)管理①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 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②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总领军政事务。4.西南——治理西藏(1)册封:清初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2)派遣驻藏大臣: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3)颁布法律: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5.边疆政策(1)机构:清朝专设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2)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6.清朝的疆域(1)疆域范围(2)地方管理①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 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拓展延伸清政府在台湾设府的意义(1)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3)巩固了祖国的东南边防。【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78图片“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和所学内容,分析金瓶掣签制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我的思考: 知识点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1.内部危机(1)人口膨胀: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2)农民起义:资源危机、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以白莲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屡屡爆发。2.外部危机(1)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应对:闭关自守①内容:清朝起初指定四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 ”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②评价:闭关自守的政策(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外交上的反映),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概念阐释“海禁”与“闭关自守”(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2)“闭关自守”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自守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主题一 盛世隐忧——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危机视角1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史料一 盖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摘自王昶《军机处题名记》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军机处的特点。我的思考: 视角2 清朝的对外政策史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清高宗实录》卷 1435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乾隆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从世界潮流的角度加以评论。我的思考: 1.清代军机处的特点办事 效率高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保密性好 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机构简单 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非正式 机构 军机处不是国家的正式权力机构,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任职与权限都直接决定于皇帝的主观意志2.闭关自守政策的实质与影响(1)实质:限制对外贸易,是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外交上的反映。(2)影响①积极: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也使封建统治者日益故步自封。1.庄吉发先生说:“世宗(雍正帝)设立军需房是为了用兵西北而密办军需,并非为了贯彻中央集权,削减议政王大臣的职权。”这反映出军机处( )A.降低了行政效率 B.具有决策封闭性C.改变了议政方式 D.强化了君主权威2.清朝嘉庆皇帝对外国使臣说:“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此言论说明清朝对外政策的特点是( )A.宽容开放 B.闭关自守C.经贸频繁 D.平等友好主题二 天下归一——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视角1 清朝的民族政策史料一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简而言之,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摘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民族政策,用史实说明清朝在蒙古地区“积累的成功经验”。我的思考: 视角2 清朝的边疆治理史料二 对于内地和边疆,乾隆继承了康、雍的思想,认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并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的作用,如:安抚首重蒙古成为清朝的基本国策,以及设立与六部平行的理藩院。对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土司制度,清政府也逐渐废除,并设置流官予以管理。——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进步性。我的思考: 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措施和影响(1)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平叛与加强联系相结合;礼遇与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反抗外来侵略;从以往以羁縻招抚为主转变为政府直接治理为主。(2)措施①尊重各民族习俗和信仰:册封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实现了对西藏、蒙古的有效治理。②反抗外来侵略和武力平叛: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等,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③设置管理机构:如台湾府、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使边疆隶属关系有了无可争议的制度基础。④采用法律手段明确管辖权:如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3)影响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加强了边疆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奠定了今天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1.清朝君主对于中原内地而言是皇帝,对蒙古而言是大汗,对满洲而言是族长,对西藏而言是文殊菩萨转世,等等。说到底,皇帝并不只是某一区域的内部统治者。这反映出清朝( )A.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B.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C.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下列年代尺所列历史事件反映了清朝( )A.强化边疆治理 B.抵御外来侵略C.加强君主专制 D.监察地方吏治推进国家统一材料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清廷“国丧”停兵不举,郑成功乘机进兵台湾。苦战之后,荷兰人乞和。他说:“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思维升华】1.核心价值:国家统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很早就加强对台湾进行行政管辖。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2.命题价值: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名称的变化:台湾在三国时称夷洲,在隋唐时称流求,在元朝时称琉球,明朝时称小琉球,清朝时称台湾。时间 事件三国时期 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隋朝 隋炀帝派人去流求元朝 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和澎湖的管辖1662年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1683年 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1.“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是时人对康雍乾时期政治状况的描述。这反映出( )A.思想控制严密 B.君主专制加强C.统治危机严重 D.世界变化冲击2.有学者指出:“军机处的出现并不影响内阁作为中央政府处理日常政务的职能,内阁仍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大量繁复冗杂的行政事务,这是军机处所不能取代的。”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军机处只是处理全国军务的中枢机构B.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C.内阁职能并未完全由军机处所取代D.军机处与内阁分权制衡3.康熙年间,清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设官驻兵,并展界开海。台湾地方官员也注意招徕大陆流民前去开发,出现了“流民归者如市”“内地人籍者众”的现象。这些做法( )A.开启了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往来B.旨在加强汉族与台湾同胞团结C.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建设和发展D.有效地抵御了西方外敌的入侵4.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以上举措的共同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抵御西方侵略C.强化边疆治理 D.推行地方自治5.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农民起义军200余人由紫禁城宣武门潜入内城,其中70多人甚至突入皇宫大内。嘉庆帝大为震惊,称此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这表明当时( )A.民间秘密结社大量兴起B.闭关自守阻碍经济发展C.清朝统治危机日益显著D.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6.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广州贸易所获利益作为私人利益的重要来源,海关监督由内务府授权,负责把广州每年海关税收多达855 000两的现银输入统治者的私囊,因此广州有“天子南库”之称。这种现象( )A.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B.表明闭关自守未影响外贸发展C.说明政府在财政上依赖于广州D.为近代海关管理制度奠定基础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基础知识·准落实】知识点一1.(1)雍正 (2)勤政 2.(1)①密封报告 ②决策效率(2)②皇帝教材开发 提示:两则史料分别从统治者和臣民的角度体现了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皇权高度膨胀的政治特色。知识点二1.(1)荷兰 (2)福建省 2.(1)黑龙江 (3)尼布楚条约3.(1)①噶尔丹 (3)①盟、旗 ②伊犁将军 5.(1)理藩院6.(2)②将军教材开发 提示:它既符合政治手续、法律手续,也符合宗教手续;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体现了西藏地方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事实;有利于维护和稳定蒙藏地区的社会局势。知识点三2.(2)①十三行【核心要点·快突破】主题一史料探究视角1 提示: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军机处处理政事保密性强、快捷、效率高。视角2 提示:看待: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评论:乾隆时期,西方已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统治者坚持天朝上国意识、传统自然经济观念、闭关自守的封闭心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难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活学活用1.B 材料强调了军机处设立是为了“密办军需”,体现了决策的封闭性,故选B项;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A项;军机大臣没有议政权,只能跪受笔录,排除C项;材料强化君主专制,与强化君主权威无关,排除D项。2.B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嘉庆皇帝强调天朝物产丰富,拥有大量的奇珍异宝,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体现了闭关自守的对外特点,故选B项;“宽容开放”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A项;C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排除;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并不是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主题二史料探究视角1 提示:政策:因地制宜。史实:击败准噶尔部;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等民族事务。视角2 提示:弱化华夷之别,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政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活学活用1.D 清朝君主的多元身份体现了汉、满、蒙古、藏等民族对清朝统治的认可,说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题干与宗教政策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并非地方管理体制,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2.A 根据材料“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信息可知,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设置伊犁将军管理西域事务,体现了清朝对边疆的治理,A项正确;清政府与沙俄的战争体现了抵御外来侵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清朝君主专制加强表现在军机处的设立等,排除C项;监察地方体现在官员监察和考核的制度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学科素养·稳提升】精练提能1.B 据材料可知,康雍乾时期的大臣多是听从皇帝旨意办事,由此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官员对皇帝意志的贯彻,无法得出思想控制严密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统治危机严重”与材料主要结论“君主专制加强”不一致,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C 材料体现的是内阁职能并未完全由军机处所取代,仍然在发挥作用,故选C项;军机处并非单纯的处理军务,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内阁仍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大量繁复冗杂的行政事务”矛盾,排除;军机处凌驾于内阁之上,二者并未形成制衡关系,排除D项。3.C 康熙年间对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及招徕大陆流民开发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台湾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C项;在此之前大陆与台湾就有贸易往来,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4.C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策略,如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等,以上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故选C项;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排除A项;清朝的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并不是抵御西方侵略,排除B项;清朝的这些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强化边疆治理,“地方自治”不可能用于边疆治理,排除D项。5.C 天理教农民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内,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阶级矛盾尖锐,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天理教,不能得出民间秘密结社大量兴起的结论,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危机,排除D项。6.A 材料体现的是广州贸易所获利益是清代天子重要的个人利益来源,这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故选A项;闭关自守政策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是农业,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docx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pptx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