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9张PPT)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唯物史观:理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2.时空观念:了解明清经济与文化的阶段特征。3.史料实证:了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艺科技的变化。4.历史解释:理解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5.家国情怀: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目录基础知识·准落实01核心要点·快突破02学科素养·稳提升03教学效果·勤检测0401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 农业的发展(1)玉米、 等新的高产农作物品种输入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3)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甘薯 2. 手工业的进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有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继续有所发展。(1)商品经济的繁荣:美洲等地的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商帮的出现:如徽商和 。(3)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白银 晋商 3. 商业的繁荣4. 社会经济的局限(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生产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84“史料阅读”:从史料中我们获取哪些信息?提示:史料记载了明朝徽州地区独特的经商风俗,与传统中国大部分地区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习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以看出明朝徽州商人勤勉、诚信、合作、坚韧、进取的商业精神,印证了明代商帮的形成和商业的繁荣。概念阐释市镇和市镇经济(1)市镇是行政划分的一种,县级以下,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镇,商业活动较为发达,由集镇发展而来。(2)市镇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类型包括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等。市镇经济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冲击。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1. 陆王心学(1)兴起: 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程朱理学 (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3)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 和叛逆色彩。平等 2. 离经叛道的李贽(1)内容: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2)代表①黄宗羲:严厉抨击 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 观念,提出“工商皆本”。②顾炎武、王夫之:对 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性自由 君主专制 重农抑商 高度集权 构图解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误区警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局限性 明末清初思想家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学。知识点三 小说、戏曲与科技1. 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 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商品经济 (2)表现①小说(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被社会各基层接受)时间 作者 作品 评价元末 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 的写作体裁罗贯中 《三国志通 俗演义》明朝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小说的杰作章回体 神话 时间 作者 作品 评价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古典 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讽刺 现实主义 ②戏曲传奇 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 等昆曲 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 (被誉为“百戏之祖”)长期流行京剧 清朝道光年间,以 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孔尚任 昆曲 徽班 2. 科技(处于经验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理论)(1)传统科技①总结性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 》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②地理和地质学名著:徐弘祖的《 》。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2)西学东渐(从明朝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①背景:从 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②代表人物:意大利人 等。③概况: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运用欧洲 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④评价: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 知识。明朝 利玛窦 测绘 科技 概念阐释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误区警示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对比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一直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仍属于传统科技,而且以总结为主,发展基本停滞;而此时的西方则是近代科技兴起,且以创新为主,后来居上。02核心要点·快突破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主题一 白银帝国,“异象萌生”——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视角1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史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提示: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视角2 明代后期的市镇经济史料二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 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明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提示:处于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明清时期的经济新现象(1)高产作物传入,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2)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3)东南地区手工业部分领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4)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5)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6)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7)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1. 下表所示为清朝前期“四大聚”的概况。据此可知,清朝前期( )“四大聚” 概况京师 “八方兼四方,无处不来行”“万方货物列纵横”佛山 “天下商贾皆聚焉”苏州 “贸易之盛,甲于天下”“万商之所必走的市场中心”汉口 “九州百货各集之所”A.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B. 长途贩运贸易始兴起C. 全国性市场已形成 D. 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路的增辟和长途贩运的发展,把各区域性市场联结起来,逐步形成为全国性市场,清代前期就形成了四个市场中心,故选C项;传统农业生产衰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兴起”表述错误,排除;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D项。2. 明清时期,出现湖广、江汉、四川、珠江三角洲等新兴农业区,东北、蒙古草原、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这说明当时( )A. 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B. 农业区域得到扩展C.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D. 重农政策持续贯彻解析: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农业区,所以这是农业区域得到扩展的表现,故选B项。主题二 批判传统,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视角1 李贽的“异端”思想史料一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明)李贽《焚书》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李贽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提示:主张: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理”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实质问题: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增强。视角2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史料二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探究 史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具有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特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探究3 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提示:治学目的:经世致用。意义:批判空谈,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视角3 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史料三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清)顾炎武《亭林诗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与认识(1)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否认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自由。②反对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启蒙色彩。如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③提倡“经世致用”。如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2)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理学僵化、社会上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但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 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反对“人欲”与“天理”对立,提出“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并要求“各遂千万人之欲”。此主张( )A. 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B. 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C.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D. 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解析: 材料中的“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各遂千万人之欲”又肯定了人们各自“私欲”的不同和合理性,这体现了李贽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故选A项;仅凭材料不足以说明彻底否定程朱理学,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的主张与社会责任感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 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分条缕析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例如:赋税、盐铁、漕运、军事、史事等。其意重在( )A. 批评心学清谈 B. 继承传统文化C. 推动社会转型 D. 强调经世致用解析: 顾炎武在其著作中特别注意具体的事务,体现了其注重实学、务实,即体现了经世致用,故选D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其思想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专制主义,但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C项。03学科素养·稳提升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程度上分析社会环境对科技的影响材料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为什么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经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中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思维升华】1. 核心价值:科技创新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所以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当时科技文化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而是总结,即集大成。2. 命题价值:“李约瑟难题”的现实启示(1)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经济,为科技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2)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鼓励知识创新。(4)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5)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1. 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直接推动了( )A. 粮食产量的提高 B. 经济重心的南移C. 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D. 雇佣关系的产生解析: 据材料“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直接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故选A项;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经济重心南移和工商业市镇繁荣关系不大,排除B、C两项;雇佣关系的产生是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 自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白银市场崛起,白银从非法货币成为合法货币。这主要是因为( )A. 闭关自守政策的松动B. 国家法令的强力推行C.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D. 国内外市场联系加强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贸易往来频繁,这使得明朝中后期以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适应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对白银货币的需求,所以明朝中后期开始,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外市场联系加强,故选D项;此时明朝仍旧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排除A项;白银成为货币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并没有国家法令的强制推行,排除B项;“近代经济”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3. 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此话意在( )A. 强调独立思考 B. 否定程朱理学C. 反对孔子学说 D. 抨击君主专制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把“心”作为判断是非的准绳,强调独立思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程朱理学,排除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4. 儒家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差异较大。属于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的是( )A. 经世致用 B. 民贵君轻C. 天人感应 D. 仁者爱人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产生于明清时期,属于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故选A项;春秋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仁者爱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均非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排除B、C、D三项。5. 如图是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清制8架铜仪在造型、发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在刻度、游表、结构上直接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发展和成就。这表明当时( )A. 中体西用思想已确立起来B. 清朝主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C. 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D. 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我国采取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西方天文仪器的形式和内容,这表明当时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故选C项。04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1. 从1741年到185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耕地面积只增加了不到26%,而同期的中国人口增加了近3亿。这主要得益于( )A. 商人群体和商业市镇的兴起B.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C. 曲辕犁适应了不同土壤的耕作D. 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农业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从1741年到185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与玉米、甘薯、马铃薯推广种植有关,中国有限的土地才能供养更多的人口,故选B项;A项反映了清朝商业的发展状况,排除;唐朝江东地区就已出现曲辕犁,清朝并未进行技术改进,排除C项;政治的稳定并不能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2. 《明神宗实录》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发展的状况:“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种现象反映了(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 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C. 新的经营方式工场出现D. 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生产领域出现了“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因此材料体现了当时新的经营方式工场出现,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明朝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3. 如图是清代中期画家徐扬描绘的《姑苏繁华图》(局部)。此图可用于研究( )A. 话本诞生的社会背景B. 江南商业都会的繁盛C. 山水画派的艺术特征D. 广州一口贸易的盛况解析: 《姑苏繁华图》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反映了江南商业都会的繁盛,故选B项,排除D项;话本诞生于宋朝,排除A项;材料与山水画无关,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4. 王守仁提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这一认识( )A. 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B. 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C. 提出恢复良知的途径D. 已完全脱离理学范畴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因此,这一思想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A项正确;这一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B项;这一思想未提出恢复良知的途径,排除C项;“完全”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5.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王夫之提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二者主张的共同出发点是( )A. 实现分权制衡 B. 否定程朱理学C. 加强中央集权 D. 批判君主专制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提出不能以独治,王夫之提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都批判君主专制,故选D项;A项是近代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的观点,排除;顾炎武和王夫之在材料里没有否定程朱理学,排除B项;二者的思想主张体现不出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6. 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这主要是因为( )A. 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 B. 文学素材的不断丰富C. 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 D. 思想控制的渐趋放松解析: 明清时期城市及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满足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记叙平民百姓生活的小说出现了蓬勃发展的高潮,故选C项;市民文化的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与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联系不密切,排除A项;B项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思想控制强化,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7. “该书十八卷,分别记述了三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兵器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成就。该书图文并茂,形象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从事生产的工艺过程与技术细节”。“该书”是( )A. 《永乐大典》 B. 《农政全书》C. 《天工开物》 D. 《徐霞客游记》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三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兵器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成就”可知,这部书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发展情况,C项正确;《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时期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的类书,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基本上囊括了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排除B项;《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徐弘祖创作的一部地理学名著,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8. 清乾隆时期编成的《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 3 500 种,其中包括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等 38 种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此现象反映了( )A. 儒学地位受到西学的冲击B. 总结中国文化的必要性C. “闭关自守”政策的局限性D. 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四库全书》收录古代大量重要典籍,也包括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说明《四库全书》的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外国著作不属于中国文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变为商品,如苏州的丝棉、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等行销海内外。北京、无锡、汉口等市镇都很繁华。但就商人而言,从事工商业最终目标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如在徽商群体中,就有为数甚多的“亦贾亦儒”,及致富后转而从儒入仕的事例。——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康熙以来,“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马戛尔尼认为,不管英国人进攻与否,中华帝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摘编自[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社会的特点。答案: 特点:农产品商品化;海外贸易发达;市镇繁荣;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传统观念仍占主流;小农意识强烈。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变为商品”得出农产品商品化;根据“苏州的丝棉、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等行销海内外”得出海外贸易发达;根据“北京、无锡、汉口等市镇都很繁华”得出市镇繁荣;根据“徽商群体”得出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根据“从事工商业最终目标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得出传统观念仍占主流;小农意识强烈。12345678910111213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当时中国社会认识不同的原因。答案: 原因: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娱乐生活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由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可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等说明“盛世”的原因。可从明清由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专制统治日益强化;闭关自守的政策等方面说明“中华帝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23456789101112131410. 明代以后,江南以水稻栽培为主体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大量耕地改种经济作物,以经济作物及其加工业为主体的新型结构,逐渐成为主业。这反映出江南的农业生产( )A. 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B. 呈现出日渐衰退迹象C. 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D. 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经济作物及其加工业为主体的新型结构,逐渐成为主业”,这反映出江南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项正确;农业生产技术还是以铁犁牛耕为主,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A项;江南以水稻栽培为主体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能等同于农业生产呈现出日渐衰退迹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需求,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1. 明初设立了严格的服饰礼仪制度,以辨尊卑贵贱。可是到了明朝后期,织金妆花等王府、仕宦人家品服,商贾工农之家一概穿着。材料反映了( )A. 社会成员等级界限消失B. 经济发展影响世俗生活C. 反传统思想日益普遍化D. 传统礼法规范不复存在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礼制受到冲击,对世俗生活产生影响,故选B项;“界限消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清时出现了“反传统思想”,但并未普遍化,排除C项;“不复存在”说法绝对,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2. 明中叶,王阳明景仰朱熹等大师讲学于书院,认为书院可“匡翼夫学校之不逮”,并在龙冈书院、阳明书院、敷文书院等多所书院讲学二十余年,追随者甚众。该时期书院的兴盛( )A. 巩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 有利于儒家思想体系的调适C. 推动了科举教育的发展D. 有助于强化官方的思想控制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明朝中叶,王阳明景仰朱熹等大师讲学于书院,推动明朝时期书院的发展,有利于此时儒家思想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故选B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逐渐僵化,书院的兴盛非巩固其地位,而是促进新的思想体系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科举制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书院发展对思想的推动,没有体现官方的思想控制,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3. 明代后期,传教士利玛窦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主图部分勾勒了世界轮廓和经纬度,并将子午线向左移动170度,将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央,四个角落分别绘制了南北半球、日月食等天文地理信息。此种做法( )A. 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B. 迎合了中国“天朝上国”观念C. 促进了传统科技转型D. 反映了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利玛窦为意大利传教士,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完全是为了迎合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故选B项;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坤舆万国全图》并未促进传统科技的转型,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4.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亭林诗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强调治学的目的是要寻求治理国家拯救社会的根本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物 观点徐光启 “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永世利”黄宗羲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徐弘祖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1234567891011121314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顾炎武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明清时期,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针对上述问题,以顾炎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反思传统社会,倡导“经世致用”,探索国家出路。1234567891011121314徐光启全面总结中国传统科技,并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强调科技要服务于社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黄宗羲以民为本,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色彩。徐弘祖实地考察名山大川,写成《徐霞客游记》,践行经世致用学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践行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主张,我们应当立足当下,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在作答此类型题目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中所涉及历史人物的主张进行简要阐述。然后,结合材料中的表格内容进行简要叙述,其目的在于照应材料中所述及历史人物的主张。最后,要对主题进行深化,即简要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如何做。1234567891011121314感谢观看!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唯物史观:理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了解明清经济与文化的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了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艺科技的变化。 4.历史解释:理解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5.家国情怀: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农业的发展(1)玉米、 等新的高产农作物品种输入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3)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2.手工业的进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有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继续有所发展。3.商业的繁荣(1)商品经济的繁荣:美洲等地的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商帮的出现:如徽商和 。(3)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4.社会经济的局限(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生产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84“史料阅读”:从史料中我们获取哪些信息?我的思考: 概念阐释市镇和市镇经济(1)市镇是行政划分的一种,县级以下,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镇,商业活动较为发达,由集镇发展而来。(2)市镇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类型包括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等。市镇经济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冲击。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兴起: 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3)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 和叛逆色彩。2.离经叛道的李贽(1)内容: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2)代表①黄宗羲:严厉抨击 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 观念,提出“工商皆本”。②顾炎武、王夫之:对 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构图解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误区警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局限性 明末清初思想家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学。知识点三 小说、戏曲与科技1.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 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表现①小说(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被社会各基层接受)时间 作者 作品 评价元末 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 的写作体裁罗贯中 《三国志通 俗演义》明朝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古典 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②戏曲传奇 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 等昆曲 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 (被誉为“百戏之祖”)长期流行京剧 清朝道光年间,以 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2.科技(处于经验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理论)(1)传统科技①总结性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 》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②地理和地质学名著:徐弘祖的《 》。(2)西学东渐(从明朝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①背景:从 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②代表人物:意大利人 等。③概况: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运用欧洲 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④评价: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 知识。概念阐释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误区警示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对比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一直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仍属于传统科技,而且以总结为主,发展基本停滞;而此时的西方则是近代科技兴起,且以创新为主,后来居上。主题一 白银帝国,“异象萌生”——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视角1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史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我的思考: 视角2 明代后期的市镇经济史料二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 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明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我的思考: 明清时期的经济新现象(1)高产作物传入,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2)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3)东南地区手工业部分领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4)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5)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6)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7)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1.下表所示为清朝前期“四大聚”的概况。据此可知,清朝前期( )“四大聚” 概况京师 “八方兼四方,无处不来行”“万方货物列纵横”佛山 “天下商贾皆聚焉”苏州 “贸易之盛,甲于天下”“万商之所必走的市场中心”汉口 “九州百货各集之所”A.传统农业生产衰退B.长途贩运贸易始兴起C.全国性市场已形成D.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2.明清时期,出现湖广、江汉、四川、珠江三角洲等新兴农业区,东北、蒙古草原、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这说明当时( )A.种植结构发生变化B.农业区域得到扩展C.土地利用效率提高D.重农政策持续贯彻主题二 批判传统,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视角1 李贽的“异端”思想史料一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明)李贽《焚书》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李贽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我的思考: 视角2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史料二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探究 史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具有什么特点?我的思考: 视角3 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史料三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清)顾炎武《亭林诗集》探究 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我的思考: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与认识(1)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否认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自由。②反对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启蒙色彩。如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③提倡“经世致用”。如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2)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理学僵化、社会上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但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反对“人欲”与“天理”对立,提出“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并要求“各遂千万人之欲”。此主张( )A.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B.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D.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2.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分条缕析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例如:赋税、盐铁、漕运、军事、史事等。其意重在( )A.批评心学清谈 B.继承传统文化C.推动社会转型 D.强调经世致用 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程度上分析社会环境对科技的影响材料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为什么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经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中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思维升华】1.核心价值:科技创新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所以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当时科技文化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而是总结,即集大成。2.命题价值:“李约瑟难题”的现实启示(1)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经济,为科技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2)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鼓励知识创新。(4)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5)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1.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直接推动了( )A.粮食产量的提高 B.经济重心的南移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D.雇佣关系的产生2.自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白银市场崛起,白银从非法货币成为合法货币。这主要是因为( )A.闭关自守政策的松动B.国家法令的强力推行C.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D.国内外市场联系加强3.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此话意在( )A.强调独立思考 B.否定程朱理学C.反对孔子学说 D.抨击君主专制4.儒家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差异较大。属于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的是( )A.经世致用 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 D.仁者爱人5.如图是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清制8架铜仪在造型、发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在刻度、游表、结构上直接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发展和成就。这表明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已确立起来B.清朝主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C.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D.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基础知识·准落实】知识点一1.(1)甘薯 3.(1)白银 (2)晋商教材开发 提示:史料记载了明朝徽州地区独特的经商风俗,与传统中国大部分地区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习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以看出明朝徽州商人勤勉、诚信、合作、坚韧、进取的商业精神,印证了明代商帮的形成和商业的繁荣。知识点二1.(1)程朱理学 (3)平等 2.(1)个性自由 3.(2)①君主专制 重农抑商 ②高度集权 知识点三1.(1)商品经济 (2)①章回体 神话 讽刺 现实主义②孔尚任 昆曲 徽班 2.(1)①农政全书 ②徐霞客游记 (2)①明朝 ②利玛窦 ③测绘 ④科技【核心要点·快突破】主题一史料探究视角1 提示: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视角2 提示:处于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活学活用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路的增辟和长途贩运的发展,把各区域性市场联结起来,逐步形成为全国性市场,清代前期就形成了四个市场中心,故选C项;传统农业生产衰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兴起”表述错误,排除;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D项。2.B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农业区,所以这是农业区域得到扩展的表现,故选B项。主题二史料探究视角1 提示:主张: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理”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实质问题: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增强。视角2 提示: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特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视角3 提示:治学目的:经世致用。意义:批判空谈,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活学活用1.A 材料中的“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各遂千万人之欲”又肯定了人们各自“私欲”的不同和合理性,这体现了李贽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故选A项;仅凭材料不足以说明彻底否定程朱理学,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的主张与社会责任感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D 顾炎武在其著作中特别注意具体的事务,体现了其注重实学、务实,即体现了经世致用,故选D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其思想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专制主义,但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C项。【学科素养·稳提升】精练提能1.A 据材料“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直接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故选A项;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经济重心南移和工商业市镇繁荣关系不大,排除B、C两项;雇佣关系的产生是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D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贸易往来频繁,这使得明朝中后期以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适应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对白银货币的需求,所以明朝中后期开始,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外市场联系加强,故选D项;此时明朝仍旧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排除A项;白银成为货币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并没有国家法令的强制推行,排除B项;“近代经济”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3.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把“心”作为判断是非的准绳,强调独立思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程朱理学,排除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4.A 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产生于明清时期,属于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故选A项;春秋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仁者爱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均非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排除B、C、D三项。5.C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我国采取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西方天文仪器的形式和内容,这表明当时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故选C项。6 / 7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从1741年到185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耕地面积只增加了不到26%,而同期的中国人口增加了近3亿。这主要得益于( )A.商人群体和商业市镇的兴起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C.曲辕犁适应了不同土壤的耕作D.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农业发展2.《明神宗实录》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发展的状况:“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种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C.新的经营方式工场出现D.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3.如图是清代中期画家徐扬描绘的《姑苏繁华图》(局部)。此图可用于研究( )A.话本诞生的社会背景B.江南商业都会的繁盛C.山水画派的艺术特征D.广州一口贸易的盛况4.王守仁提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这一认识( )A.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B.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C.提出恢复良知的途径D.已完全脱离理学范畴5.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王夫之提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二者主张的共同出发点是( )A.实现分权制衡 B.否定程朱理学C.加强中央集权 D.批判君主专制6.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这主要是因为( )A.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 B.文学素材的不断丰富C.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的渐趋放松7.“该书十八卷,分别记述了三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兵器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成就。该书图文并茂,形象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从事生产的工艺过程与技术细节”。“该书”是( )A.《永乐大典》 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8.清乾隆时期编成的《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 3 500 种,其中包括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等 38 种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此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受到西学的冲击B.总结中国文化的必要性C.“闭关自守”政策的局限性D.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变为商品,如苏州的丝棉、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等行销海内外。北京、无锡、汉口等市镇都很繁华。但就商人而言,从事工商业最终目标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如在徽商群体中,就有为数甚多的“亦贾亦儒”,及致富后转而从儒入仕的事例。——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材料二 康熙以来,“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马戛尔尼认为,不管英国人进攻与否,中华帝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摘编自[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社会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当时中国社会认识不同的原因。10.明代以后,江南以水稻栽培为主体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大量耕地改种经济作物,以经济作物及其加工业为主体的新型结构,逐渐成为主业。这反映出江南的农业生产( )A.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B.呈现出日渐衰退迹象C.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D.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11.明初设立了严格的服饰礼仪制度,以辨尊卑贵贱。可是到了明朝后期,织金妆花等王府、仕宦人家品服,商贾工农之家一概穿着。材料反映了( )A.社会成员等级界限消失 B.经济发展影响世俗生活C.反传统思想日益普遍化 D.传统礼法规范不复存在12.明中叶,王阳明景仰朱熹等大师讲学于书院,认为书院可“匡翼夫学校之不逮”,并在龙冈书院、阳明书院、敷文书院等多所书院讲学二十余年,追随者甚众。该时期书院的兴盛( )A.巩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有利于儒家思想体系的调适C.推动了科举教育的发展D.有助于强化官方的思想控制13.明代后期,传教士利玛窦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主图部分勾勒了世界轮廓和经纬度,并将子午线向左移动170度,将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央,四个角落分别绘制了南北半球、日月食等天文地理信息。此种做法( )A.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B.迎合了中国“天朝上国”观念C.促进了传统科技转型D.反映了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14.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亭林诗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强调治学的目的是要寻求治理国家拯救社会的根本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物 观点徐光启 “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永世利”黄宗羲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徐弘祖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顾炎武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B 从1741年到185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与玉米、甘薯、马铃薯推广种植有关,中国有限的土地才能供养更多的人口,故选B项;A项反映了清朝商业的发展状况,排除;唐朝江东地区就已出现曲辕犁,清朝并未进行技术改进,排除C项;政治的稳定并不能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排除D项。2.C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生产领域出现了“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因此材料体现了当时新的经营方式工场出现,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明朝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3.B 《姑苏繁华图》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反映了江南商业都会的繁盛,故选B项,排除D项;话本诞生于宋朝,排除A项;材料与山水画无关,排除C项。4.A 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因此,这一思想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A项正确;这一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B项;这一思想未提出恢复良知的途径,排除C项;“完全”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5.D 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提出不能以独治,王夫之提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都批判君主专制,故选D项;A项是近代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的观点,排除;顾炎武和王夫之在材料里没有否定程朱理学,排除B项;二者的思想主张体现不出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6.C 明清时期城市及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满足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记叙平民百姓生活的小说出现了蓬勃发展的高潮,故选C项;市民文化的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与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联系不密切,排除A项;B项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思想控制强化,排除D项。7.C 据“三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兵器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成就”可知,这部书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发展情况,C项正确;《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时期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的类书,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基本上囊括了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排除B项;《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徐弘祖创作的一部地理学名著,排除D项。8.D 《四库全书》收录古代大量重要典籍,也包括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说明《四库全书》的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外国著作不属于中国文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9.(1)特点:农产品商品化;海外贸易发达;市镇繁荣;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传统观念仍占主流;小农意识强烈。(2)原因: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娱乐生活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由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第(1)问,根据“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变为商品”得出农产品商品化;根据“苏州的丝棉、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等行销海内外”得出海外贸易发达;根据“北京、无锡、汉口等市镇都很繁华”得出市镇繁荣;根据“徽商群体”得出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根据“从事工商业最终目标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得出传统观念仍占主流;小农意识强烈。第(2)问,可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等说明“盛世”的原因。可从明清由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专制统治日益强化;闭关自守的政策等方面说明“中华帝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0.C “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经济作物及其加工业为主体的新型结构,逐渐成为主业”,这反映出江南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项正确;农业生产技术还是以铁犁牛耕为主,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A项;江南以水稻栽培为主体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能等同于农业生产呈现出日渐衰退迹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需求,排除D项。11.B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礼制受到冲击,对世俗生活产生影响,故选B项;“界限消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清时出现了“反传统思想”,但并未普遍化,排除C项;“不复存在”说法绝对,排除D项。12.B 明朝中叶,王阳明景仰朱熹等大师讲学于书院,推动明朝时期书院的发展,有利于此时儒家思想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故选B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逐渐僵化,书院的兴盛非巩固其地位,而是促进新的思想体系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科举制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书院发展对思想的推动,没有体现官方的思想控制,排除D项。13.B 利玛窦为意大利传教士,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完全是为了迎合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故选B项;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坤舆万国全图》并未促进传统科技的转型,排除C项。14.明清时期,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针对上述问题,以顾炎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反思传统社会,倡导“经世致用”,探索国家出路。徐光启全面总结中国传统科技,并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强调科技要服务于社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黄宗羲以民为本,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色彩。徐弘祖实地考察名山大川,写成《徐霞客游记》,践行经世致用学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践行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主张,我们应当立足当下,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解析:在作答此类型题目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中所涉及历史人物的主张进行简要阐述。然后,结合材料中的表格内容进行简要叙述,其目的在于照应材料中所述及历史人物的主张。最后,要对主题进行深化,即简要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如何做。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docx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pptx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