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7张PPT)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1.唯物史观:认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2.时空观念:结合地图和大事年表,了解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的基本过程。3.史料实证: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国民革命的过程和意义。4.历史解释:探究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的历史价值。5.家国情怀:感悟中国近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前仆后继的担当精神目录基础知识·准落实01核心要点·快突破02学科素养·稳提升03教学效果·勤检测0401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 五四运动(1)导火线: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 (2)过程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方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口号第一 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学生罢课、游行示威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 ”“取消二十一条”等第二 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工人 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商人罢市青岛上海(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性质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 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反帝反封建 (5)意义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 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 2.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开始:十月革命后。(2)中心:北京与上海。(3)表现①李大钊发表了《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②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 。③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22图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思考:这份“号外”有何史料价值?提示:“号外”专门报道了4日学生运动的情况。对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起了重要作用,是当时重要的文献史料、一手史料,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价值。概念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 条件(1)内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上海、 等地相继建立。(2)外部条件: 的帮助。北京 共产国际 2. 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时间 1921年7月23日地点 上海法租界→浙江 内容 ①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脱离中国革命实际,未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任书记嘉兴南湖 陈独秀 3. 意义(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3)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4)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拓展延伸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的原因(1)上海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2)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新文化运动后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概念阐释“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指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知识点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 国共合作(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革命力量弱小,需要各革命阶级的联合)。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2)形成:1924年1月,孙中山在 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意义: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 ”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广州 打倒列强,除军阀 (1)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再次东征消灭了 的势力。(2)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革命形势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陈炯明 长江 2. 国民革命②标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 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①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上海 (3)失败【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126“史料阅读”: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提示:半殖民地的中国需要国民革命以解除内外压迫;国民革命需要势力集中的党来领导;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派,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较弱;共产国际的推动。拓展延伸认识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2)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02核心要点·快突破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主题一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视角1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史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摘编自王桧林等《中国现代史(1919—1949)》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提示: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视角2 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史料二会议时间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探究 (1)根据史料二,概括中共一大纲领规定了什么革命目标。有何局限性?提示: 革命目标: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局限性:没有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任务,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2)根据史料二,分析中共二大时对革命对象的认识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意义?提示: 变化:由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到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意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迈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步;有利于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的领导核心 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最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制定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新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由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新的革命环境 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新的革命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1.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红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是指( )A. 新的革命任务 B. 新的革命前途C. 新的革命对象 D. 新的群众基础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荣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因此“新”指新的革命前途,故选B项。2. “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怀着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积极投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材料主要体现了( )A.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B. 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的精神C. 自我评判、自我扬弃的精神D.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解析: 从材料“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和“积极投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可得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 某学者认为:中共二大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标志着“中国特色理论形态”雏形的形成,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这一评论主要基于中共二大( )A. 明确党的奋斗目标 B. 决定领导工人运动C. 制定最低革命纲领 D. 提出与国民党合作解析: 中共二大结合国情制定了最低革命纲领,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故选C项;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和领导工人运动,排除A、B两项;中共三大提出与国民党合作,排除D项。主题二 人民动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视角1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史料一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探究 根据史料一,指出“这场革命”的任务和实质。提示: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实质: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视角2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史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探究 根据史料二,对“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很大进步”这一观点作出合理解释。提示:群众基础更为广泛;反帝反封建立场更为彻底和明确;国共两党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2)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5)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方,北伐从广东誓师,历经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苏,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也主要以南方省份为主。1. 下面是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这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地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民绥远 3 200 8% 3% 80%湖北 1 877 63.1% 2.3% 8.9%广东 15 000 21.2% 20.1% 39.1%A. 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B. 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C. 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D. 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党员中包含学生、工人、农民等,这说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已经是各阶层的联盟,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革命重心的变化及土地革命政策,排除A、B两项;此时的国民党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2.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了( )A.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B. 护国战争促使袁世凯倒台C. 护法运动取得最终胜利D. 国民革命取得重大成果解析: 据材料时间“1926年9月”和“1927年春”可知,此时中国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取得重大成果,故选D项;日本侵华开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护国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护法运动的时间是19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03学科素养·稳提升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材料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思维升华】1. 核心价值:青年使命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性意义的群众运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五四精神更是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五四精神也被赋予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五四精神有助于青年在新时代进一步坚定爱国立场、深化民主认识、追求科学信仰,并在其伟大精神指导下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重任,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力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华章。2. 命题价值: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面临着新的领导、新的方式、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前途。(2)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3)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4)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1. 亲历其事并起到了关键作用的青年外交家顾维钧对巴黎和会的回忆如下: 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 即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顾维钧提及的“中国的缺席”, 其结果是( )A. 拒签对德和约 B. 影响了西方列强的决策C. 拒签对日和约 D. 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解析: 根据材料“巴黎和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签的是对德和约,故选A项;中国的缺席没有影响西方列强的决策,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五四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对德和约而告胜利结束,排除D项。2.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初版印了1 000本,很快销售一空。到1926年5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重印达17版之多。由此可知,当时( )A. 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迅速壮大B. 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C.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D. 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各阶层的推崇解析: 《共产党宣言》的译本在当时比较畅销,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故选C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新三民主义是当时国共合作的基础,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3.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有( )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②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③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 D. ①③④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是在1924年,排除B、C、D三项。4.1921 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22 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 决定实行土地革命 B. 受到国共合作的影响C. 决定放弃暴力革命 D. 开始认识中国的国情解析: 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的纲领变化可得出,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选D项;A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排除;当时国共还没有合作,排除B项;“放弃”说法错误,排除C项。5. 至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工会已达160多个,其影响的工人群众大约有54万人;在广东省内的20余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到20多万人,并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这一形势形成的历史背景是( )A. 国共合作的实现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 五四运动的开展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解析: 至1925年,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群众运动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从而使工农群众运动迅速发展,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成立后主要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材料中还有农民运动,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北伐战争1926年才开始,排除D项。6. 歌曲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下面的歌曲(节选)( )A.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增强B.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C.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D. 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解析: 根据《国民革命歌》中的歌词“打倒列强,除军阀”可知,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C项。04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1. 下图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A. 学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B.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C.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追求进步”“觉醒”可判断这一事件是五四运动,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选C项;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主力是工人阶级,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2.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觉悟”,他们积极创办了以工人为对象的刊物,如《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还努力在工人群众中创建了工人阶级工会,如上海机器工会,京奉路唐山制造厂职工同人联合会等。这些举措有利于( )A. 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威望B.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条件C. 提高人民群众政治觉悟D. 保障工人运动取得胜利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积极创办了以工人为对象的刊物”“还努力在工人群众中创建了工人阶级工会”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工人觉悟,促进工人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和组织条件,B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促进工人觉悟而非人民群众,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3. 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首次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是( )A. 《文学改良刍议》 B.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C. 《新学伪经考》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解析: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故选D项;A项是胡适的文章,排除;B项是中国最早的一篇欢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文章,但没有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C项是康有为的著作,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4. “南湖碧水驶游船,风雨兼程万里天。”下列选项中,以大历史观对诗中所述事件作出的理性阐释的是( )A.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 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C.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D.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诗句描述的是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上召开,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选D项;A项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B项是遵义会议的影响,排除;马克思主义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得到广泛传播的影响,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5. 中共二大宣言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一宣言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功绩是( )A. 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B.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C. 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 奠定了探索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的基础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中共二大宣言提出中国的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故选A项;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提出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完全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还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排除B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此时还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没有结合国情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的基础,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6. 1923年,孙中山对国民党人说:“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满清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孙中山此论意在( )A. 警惕共产党力量的壮大B. 强调工农在革命中的地位C. 表达国共合作的重要性D.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肯定了共产党发动群众的作用,表达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不是在强调工农的地位,而是在强调共产党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所指并非辛亥革命,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7. 1924年,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创办黄埔军校,以培养优秀军政人才,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并参与了办校的各项工作。上述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A. 国共两党的友好合作B. 近代教育的飞速发展C. 孙中山背弃三民主义D. 国民党军队不断壮大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共同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故选A项;黄埔军校是军事学校,不能得出近代教育飞速发展,排除B项;1924年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未体现国民党军队发展壮大,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8. 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 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 彻底结束了袁世凯的统治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排除C项;1916年袁世凯去世,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一天,是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与劳动界的五月一日,有同一意味。——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材料二 各种宣传社会主义的新刊物和各种由青年人组成的社团纷纷涌现。据统计,1920年全国各地新出版刊物猛增至400多种,1920年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从1919年到1922年先后有30多种马克思、列宁经典著作译成中文。——皮明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三 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如俞秀松“改名换服”,到厚生铁工厂做工,并给工人讲课;当时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的李中,“以一师范(湖南第一师范)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并帮助陈独秀组织机器工会。(1)材料一中的“这一天”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的导火线是什么?答案: 事件: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所以材料一中的“这一天”指的是五四运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234567891011121314(2)材料二、三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后怎样的社会现象?答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解析:根据材料二“各种宣传社会主义的新刊物和各种由青年人组成的社团纷纷涌现”“从1919年到1922年先后有30多种马克思、列宁经典著作译成中文”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可知,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工人运动相结合。1234567891011121314(3)这一历史事件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答案: 中国共产党诞生。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故五四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23456789101112131410. 如图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杂志中的一幅漫画(注:酒瓶上标有“青岛啤酒”;图中英文为:“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创作该漫画的作者意在( )A. 抨击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B. 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C. 声援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D. 谴责列强窃取民族工业成果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所学可知,材料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有关,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和会拒绝,和会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国家利益受损,因此作者意在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故选B项;材料是想激发国人的家国情怀,并没有抨击北洋军阀卖国行径,排除A项;五四运动于1919年5月4日发生,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1. 1922年,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并在宣言中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B. 统一认识与国民党合作C. 根据矛盾变化制定斗争方针D. 准备调整革命斗争策略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准备调整革命斗争策略,故选D项;A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项与中共三大有关,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2. 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包括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但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运动遭受挫折。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 )A. 加入共产国际 B. 开展土地革命C. 创建人民军队 D. 建立统一战线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工人运动高潮,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遭受挫折,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故选D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成立的,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人民军队建立的标志,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3. 有人认为:“1925年的中国比1919年更加凶险——内战更加残忍,军阀及其军队更加贪婪。”面对如此局面( )A. 国共合作继续北伐,立志推翻北洋军阀B. 共产党制定土地革命总方针C. 孙中山成立广州革命政府继续进行革命D. 青年学生发起五四爱国运动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1925年,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成立广州革命政府继续进行革命,C项正确;1926年开始北伐,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4.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早期领导人。下表为对王尽美的部分回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内容 来源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维金斯基来中国……路过济南,即与王尽美、邓恩铭等联系,传播马克思主义 杨一辰《回忆王尽美事迹片段》1920年下半年,父亲与邓恩铭等人一起创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进步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情况,并开展公开的宣传活动。1921年初,在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至此,父亲已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王杰《怀念我的父亲王尽美》1234567891011121314内容 来源1921年7月,山东的共产主义小组派王尽美和邓恩铭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来后发展了我父亲等入党。到了下半年,就建立了中共山东省地方委员会的组织,书记是王尽美。同时在胶济沿线的青岛、青州、雄县、淄博等地建立了党的组织 黄秀珍《从五四到山东党组织的成立》1923年,京汉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期间……王尽美又转往山东淄博、青岛等地,继续指挥各地工农组织,不稍停歇。他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兼山东工委主席 罗章龙《回忆王尽美光辉的一生》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王尽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因素。答案: 五四运动的锻炼培养;共产国际代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根据材料“共产国际派维金斯基来中国……路过济南,即与王尽美、邓恩铭等联系,传播马克思主义”可知王尽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因素有共产国际代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锻炼培养。1234567891011121314(2)概括说明王尽美为山东革命作出的贡献。答案: 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山东早期党组织建立作准备;直接参与山东早期党组织建立;发动工农运动,领导山东革命斗争。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初,在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可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山东早期党组织建立作准备;根据材料“1921年7月,山东的共产主义小组派王尽美……建立了党的组织”可知参与了山东早期党组织的建立;根据材料“1923年……大罢工期间……王尽美又转往山东淄博、青岛等地,继续指挥各地工农组织,不稍停歇”可知发动工农运动,领导山东革命斗争。1234567891011121314感谢观看!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下图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A.学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觉悟”,他们积极创办了以工人为对象的刊物,如《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还努力在工人群众中创建了工人阶级工会,如上海机器工会,京奉路唐山制造厂职工同人联合会等。这些举措有利于( )A.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威望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条件C.提高人民群众政治觉悟D.保障工人运动取得胜利3.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首次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是( )A.《文学改良刍议》 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C.《新学伪经考》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4.“南湖碧水驶游船,风雨兼程万里天。”下列选项中,以大历史观对诗中所述事件作出的理性阐释的是(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C.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D.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5.中共二大宣言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一宣言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功绩是( )A.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C.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奠定了探索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的基础6.1923年,孙中山对国民党人说:“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满清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孙中山此论意在( )A.警惕共产党力量的壮大B.强调工农在革命中的地位C.表达国共合作的重要性D.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7.1924年,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创办黄埔军校,以培养优秀军政人才,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并参与了办校的各项工作。上述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A.国共两党的友好合作B.近代教育的飞速发展C.孙中山背弃三民主义D.国民党军队不断壮大8.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彻底结束了袁世凯的统治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一天,是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与劳动界的五月一日,有同一意味。——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材料二 各种宣传社会主义的新刊物和各种由青年人组成的社团纷纷涌现。据统计,1920年全国各地新出版刊物猛增至400多种,1920年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从1919年到1922年先后有30多种马克思、列宁经典著作译成中文。——皮明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材料三 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如俞秀松“改名换服”,到厚生铁工厂做工,并给工人讲课;当时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的李中,“以一师范(湖南第一师范)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并帮助陈独秀组织机器工会。(1)材料一中的“这一天”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的导火线是什么?(2)材料二、三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后怎样的社会现象?(3)这一历史事件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10.如图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杂志中的一幅漫画(注:酒瓶上标有“青岛啤酒”;图中英文为:“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创作该漫画的作者意在( )A.抨击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B.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C.声援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D.谴责列强窃取民族工业成果11.1922年,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并在宣言中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B.统一认识与国民党合作C.根据矛盾变化制定斗争方针D.准备调整革命斗争策略12.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包括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但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运动遭受挫折。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 )A.加入共产国际 B.开展土地革命C.创建人民军队 D.建立统一战线13.有人认为:“1925年的中国比1919年更加凶险——内战更加残忍,军阀及其军队更加贪婪。”面对如此局面( )A.国共合作继续北伐,立志推翻北洋军阀B.共产党制定土地革命总方针C.孙中山成立广州革命政府继续进行革命D.青年学生发起五四爱国运动14.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早期领导人。下表为对王尽美的部分回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内容 来源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维金斯基来中国……路过济南,即与王尽美、邓恩铭等联系,传播马克思主义 杨一辰《回忆王尽美事迹片段》1920年下半年,父亲与邓恩铭等人一起创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进步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情况,并开展公开的宣传活动。1921年初,在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至此,父亲已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王杰《怀念我的父亲王尽美》1921年7月,山东的共产主义小组派王尽美和邓恩铭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来后发展了我父亲等入党。到了下半年,就建立了中共山东省地方委员会的组织,书记是王尽美。同时在胶济沿线的青岛、青州、雄县、淄博等地建立了党的组织 黄秀珍《从五四到山东党组织的成立》1923年,京汉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期间……王尽美又转往山东淄博、青岛等地,继续指挥各地工农组织,不稍停歇。他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兼山东工委主席 罗章龙《回忆王尽美光辉的一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王尽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因素。(2)概括说明王尽美为山东革命作出的贡献。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C 据材料“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追求进步”“觉醒”可判断这一事件是五四运动,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选C项;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主力是工人阶级,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D项。2.B “积极创办了以工人为对象的刊物”“还努力在工人群众中创建了工人阶级工会”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工人觉悟,促进工人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和组织条件,B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促进工人觉悟而非人民群众,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3.D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故选D项;A项是胡适的文章,排除;B项是中国最早的一篇欢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文章,但没有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C项是康有为的著作,排除。4.D 诗句描述的是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上召开,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选D项;A项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B项是遵义会议的影响,排除;马克思主义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得到广泛传播,排除C项。5.A 中共二大宣言提出中国的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故选A项;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提出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完全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还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排除B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此时还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没有结合国情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的基础,排除D项。6.C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肯定了共产党发动群众的作用,表达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不是在强调工农的地位,而是在强调共产党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所指并非辛亥革命,排除D项。7.A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共同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故选A项;黄埔军校是军事学校,不能得出近代教育飞速发展,排除B项;1924年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未体现国民党军队发展壮大,排除D项。8.A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排除C项;1916年袁世凯去世,排除D项。9.(1)事件: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工人运动相结合。(3)中国共产党诞生。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所以材料一中的“这一天”指的是五四运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第(2)问,根据材料二“各种宣传社会主义的新刊物和各种由青年人组成的社团纷纷涌现”“从1919年到1922年先后有30多种马克思、列宁经典著作译成中文”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可知,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第(3)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故五四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B 据所学可知,材料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有关,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和会拒绝,和会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国家利益受损,因此作者意在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故选B项;材料是想激发国人的家国情怀,并没有抨击北洋军阀卖国行径,排除A项;五四运动于1919年5月4日发生,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1.D 材料“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准备调整革命斗争策略,故选D项;A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项与中共三大有关,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D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工人运动高潮,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遭受挫折,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故选D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成立的,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人民军队建立的标志,排除C项。13.C 1925年,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成立广州革命政府继续进行革命,C项正确;1926年开始北伐,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排除D项。14.(1)五四运动的锻炼培养;共产国际代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山东早期党组织建立作准备;直接参与山东早期党组织建立;发动工农运动,领导山东革命斗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共产国际派维金斯基来中国……路过济南,即与王尽美、邓恩铭等联系,传播马克思主义”可知王尽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因素有共产国际代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锻炼培养。第(2)问,根据材料“1921年初,在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可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山东早期党组织建立作准备;根据材料“1921年7月,山东的共产主义小组派王尽美……建立了党的组织”可知参与了山东早期党组织的建立;根据材料“1923年……大罢工期间……王尽美又转往山东淄博、青岛等地,继续指挥各地工农组织,不稍停歇”可知发动工农运动,领导山东革命斗争。1 / 6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1.唯物史观:认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 2.时空观念:结合地图和大事年表,了解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的基本过程。 3.史料实证: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国民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4.历史解释:探究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的历史价值。 5.家国情怀:感悟中国近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前仆后继的担当精神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1)导火线: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过程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方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口号第一 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学生罢课、游行示威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 ”“取消二十一条”等第二 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工人 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商人罢市(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性质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 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5)意义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 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开始:十月革命后。(2)中心:北京与上海。(3)表现①李大钊发表了《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②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 。③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22图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思考:这份“号外”有何史料价值?我的思考: 概念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1)内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上海、 等地相继建立。(2)外部条件: 的帮助。2.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时间 1921年7月23日地点 上海法租界→浙江 内容 ①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脱离中国革命实际,未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任书记3.意义(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3)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4)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拓展延伸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的原因(1)上海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2)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新文化运动后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概念阐释“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指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知识点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国共合作(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革命力量弱小,需要各革命阶级的联合)。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2)形成:1924年1月,孙中山在 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意义: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 ”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2.国民革命(1)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再次东征消灭了 的势力。(2)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革命形势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失败①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②标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 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126“史料阅读”: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认识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2)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主题一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视角1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史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摘编自王桧林等《中国现代史(1919—1949)》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我的思考: 视角2 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史料二会议 时间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革命 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 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探究 (1)根据史料二,概括中共一大纲领规定了什么革命目标。有何局限性?(2)根据史料二,分析中共二大时对革命对象的认识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意义?我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的领 导核心 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最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新的指 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制定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新的群 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由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新的革 命环境 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新的革 命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1.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红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是指( )A.新的革命任务 B.新的革命前途C.新的革命对象 D.新的群众基础2.“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怀着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积极投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材料主要体现了( )A.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B.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的精神C.自我评判、自我扬弃的精神D.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3.某学者认为:中共二大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标志着“中国特色理论形态”雏形的形成,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这一评论主要基于中共二大( )A.明确党的奋斗目标B.决定领导工人运动C.制定最低革命纲领D.提出与国民党合作主题二 人民动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视角1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史料一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探究 根据史料一,指出“这场革命”的任务和实质。我的思考: 视角2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史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探究 根据史料二,对“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很大进步”这一观点作出合理解释。我的思考: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2)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5)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方,北伐从广东誓师,历经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苏,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也主要以南方省份为主。1.下面是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这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地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民绥远 3 200 8% 3% 80%湖北 1 877 63.1% 2.3% 8.9%广东 15 000 21.2% 20.1% 39.1%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2.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了( )A.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B.护国战争促使袁世凯倒台C.护法运动取得最终胜利D.国民革命取得重大成果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材料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思维升华】1.核心价值:青年使命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性意义的群众运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五四精神更是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五四精神也被赋予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五四精神有助于青年在新时代进一步坚定爱国立场、深化民主认识、追求科学信仰,并在其伟大精神指导下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重任,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力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华章。2.命题价值: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面临着新的领导、新的方式、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前途。(2)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3)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4)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1.亲历其事并起到了关键作用的青年外交家顾维钧对巴黎和会的回忆如下: 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 即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顾维钧提及的“中国的缺席”, 其结果是( )A.拒签对德和约B.影响了西方列强的决策C.拒签对日和约D.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2.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初版印了1 000本,很快销售一空。到1926年5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重印达17版之多。由此可知,当时( )A.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迅速壮大B.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D.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各阶层的推崇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有( )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②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③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4.1921 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22 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决定实行土地革命B.受到国共合作的影响C.决定放弃暴力革命D.开始认识中国的国情5.至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工会已达160多个,其影响的工人群众大约有54万人;在广东省内的20余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到20多万人,并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这一形势形成的历史背景是( )A.国共合作的实现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五四运动的开展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6.歌曲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下面的歌曲(节选)( )A.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增强B.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D.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基础知识·准落实】知识点一1.(1)巴黎和会 (2)上海 青岛 (4)①反帝反封建 (5)③新民主主义革命 2.(3)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②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教材开发 提示:“号外”专门报道了4日学生运动的情况。对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起了重要作用,是当时重要的文献史料、一手史料,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价值。知识点二1.(1)北京 (2)共产国际 2.嘉兴南湖 陈独秀知识点三1.广州 打倒列强,除军阀 2.(1)陈炯明 (2)长江 (3)②上海教材开发 提示:半殖民地的中国需要国民革命以解除内外压迫;国民革命需要势力集中的党来领导;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派,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较弱;共产国际的推动。【核心要点·快突破】主题一史料探究视角1 提示: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视角2 提示:(1)革命目标: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局限性:没有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任务,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2)变化:由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到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意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迈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步;有利于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活学活用1.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荣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因此“新”指新的革命前途,故选B项。2.A 从材料“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和“积极投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可得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C 中共二大结合国情制定了最低革命纲领,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故选C项;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和领导工人运动,排除A、B两项;中共三大提出与国民党合作,排除D项。主题二史料探究视角1 提示: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实质: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视角2 提示:群众基础更为广泛;反帝反封建立场更为彻底和明确;国共两党共同领导。活学活用1.C 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党员中包含学生、工人、农民等,这说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已经是各阶层的联盟,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革命重心的变化及土地革命政策,排除A、B两项;此时的国民党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2.D 据材料时间“1926年9月”和“1927年春”可知,此时中国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取得重大成果,故选D项;日本侵华开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护国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护法运动的时间是19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学科素养·稳提升】精练提能1.A 根据材料“巴黎和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签的是对德和约,故选A项;中国的缺席没有影响西方列强的决策,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五四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对德和约而告胜利结束,排除D项。2.C 《共产党宣言》的译本在当时比较畅销,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故选C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新三民主义是当时国共合作的基础,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3.A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是在1924年,排除B、C、D三项。4.D 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的纲领变化可得出,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选D项;A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排除;当时国共还没有合作,排除B项;“放弃”说法错误,排除C项。5.A 至1925年,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群众运动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从而使工农群众运动迅速发展,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成立后主要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材料中还有农民运动,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北伐战争1926年才开始,排除D项。6.D 根据《国民革命歌》中的歌词“打倒列强,除军阀”可知,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C项。8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ocx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pptx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