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学习任务单? 【学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精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如 2025 年 “昆曲数字剧场” 用全息投影还原经典剧目,保留唱腔与故事内核)与 “创新性发展”(如某品牌推出 “汉服智能温控系列”,融入传统纹样与现代科技)的内涵及差异,结合 2025 年 “非遗创新大赛” 获奖作品,梳理转化与发展的具体路径。能系统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含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通过 2025 年 “中国援外医疗队非洲抗疫”“珠峰科考队突破高海拔技术难题” 等案例,明确各精神内涵的当代实践场景。能深刻把握二者内在联系,从 2025 年 “红色文化 + 传统家训” 教育基地(如西柏坡景区结合《朱子家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中,理解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文化的灵魂这一核心逻辑。? 2.能力目标:具备运用 “转化与发展” 理论分析 2025 年文化现象的能力,例如评价 “国风说唱《赤壁赋》”(用现代节奏演绎古典文学)是否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撰写 200 字分析报告。能够从时政热点中提炼民族精神元素,如从 2025 年 “大国工匠”(高铁焊接技师王某改进 10 项工艺)事迹中,归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的精神体现。学会设计 “文化 + 精神” 融合实践方案,参考 2025 年社区 “端午包粽子 + 爱国诗词朗诵” 活动模式,策划校园文化节项目(如 “中秋非遗手作 + 家国主题演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 2025 年 “中华民族精神主题展”(线上参观人次超 3000 万)的沉浸式学习,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 “传承中创新” 的文化责任意识,主动参与 2025 年 “非遗进校园” 活动(如学习国家级非遗 “客家竹编”)。坚定文化自信,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关注 2025 年 “中国文化年” 在巴黎举办的 “敦煌艺术展”,感受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区分:明确 “创造性转化” 侧重 “形式适配”(如 2025 年 “传统说书 + 短视频”,用 1 分钟片段演绎《三国演义》片段,保留故事内核),“创新性发展” 侧重 “内涵拓展”(如 “二十四节气 AI 科普平台”,结合气象数据解读节气智慧,赋予传统知识现代价值)。结合 2025 年文旅部发布的 “文化创新案例集”,掌握二者判断标准,避免混淆。? 2.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具象化:以 2025 年典型案例为依托,理解各精神内涵的现实体现:爱国主义对应 “国庆阅兵科技方阵展示国产芯片”;团结统一对应 “两岸青年共同参与福建土楼非遗创作”;爱好和平对应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捐赠 1000 台新能源设备”;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对应 “‘深海一号’科考团队突破深海资源勘探技术”。? 3.二者协同弘扬的意义: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维度,结合 2025 年数据阐释意义:个人层面,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青少年,责任感评分提升 23%(来源:2025 年青少年素养报告);国家层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5.8%,传统文化赋能经济;民族层面,2025 年抗洪救灾中,“众志成城” 精神凝聚全国救援力量。? (二)难点? 1.文化创新的 “度” 的把握:避免 “过度商业化”(如某非遗剪纸沦为廉价旅游纪念品,丢失技艺精髓)或 “脱离本质”(如某 “国风游戏” 仅用传统元素包装,内容与传统文化无关)。结合 2025 年 “文化创新评价标准”(文化内涵保留度、时代价值、社会影响三维度),分析 “元宇宙故宫”(还原历史场景 + 互动教育)如何平衡创新与传承。? 2.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理解二者不是割裂的,如 2025 年 “科技攻关团队” 既秉持 “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又践行 “改革创新” 的时代精神,突破 “卡脖子” 技术。需从 2025 年 “乡村振兴带头人”(用传统农耕智慧 + 现代农业技术带动村民增收)事迹中,区分民族精神的传承性与时代精神的创新性。? 三、学法指导? 1.案例分层分析法:选取 2025 年典型案例,按 “文化 / 精神元素 — 转化 / 实践方式 — 价值评估” 分层拆解。例如分析 “2025 国风动漫《少年苏东坡》”:先提取 “家国情怀”“诗词文化” 元素;再分析 “用 3D 动画 + 现代台词演绎传统故事” 的转化方式;最后评估其 “吸引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 的社会价值。建议建立 “案例分析表”,系统梳理细节。? 2.对比探究法:纵向对比 2015 与 2025 年传统文化传播方式(2015 年以线下展览为主,2025 年新增元宇宙展、AI 互动),分析技术对文化传承的推动;横向对比中西方民族精神(中国 “团结统一” 与西方 “个人主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同时对比同一文化的不同创新形式(如 “传统戏曲” 的数字演播与校园巡演),理解创新的多样性。? 3.实践体验法:结合 2025 年地方实践活动,亲身参与并反思。例如参与 “民族精神研学”(走访 2025 年 “最美退役军人” 纪念馆);加入 “传统文化创新小组”,设计 “传统纹样 + 校园文创”(如用青花瓷纹样设计笔记本);参加 “爱国主义主题班会”(结合 2025 年国庆阅兵视频讨论)。实践后撰写心得,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 【怎么学】? 自学活动? 第一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解码 “创造性转化”? 阅读教材定义,结合 2025 年 “昆曲数字剧场” 案例:某院团用全息投影技术,让观众 “置身” 戏台,演员动作与虚拟场景结合,但保留《牡丹亭》原唱腔与 “追求真爱” 的核心主题。思考:该案例如何改变 “传统戏台表演” 形式,又保留了哪些文化内核?总结转化关键 ——“形式适配现代,内涵不丢根本”。? 搜集 2025 年其他案例,如 “传统家书有声化”(将林则徐家书转化为广播剧,搭配历史背景解说)、“中医养生短视频”(用动画讲解 “三伏贴” 原理),填写下表:? | 案例名称 | 原文化形式 | 转化方式 | 保留的核心内涵 |? | 昆曲数字剧场 | 戏台表演 | 全息投影技术 | 《牡丹亭》唱腔与主题 |? | 传统家书有声化 | 文字家书 | 制作广播剧 | 家国情怀、家训思想 |? | 中医养生短视频 | 古籍记载 | 动画演示 | 中医养生智慧 |? 2.解读 “创新性发展”? 分析 2025 年 “二十四节气 AI 科普平台”:用户输入所在城市,平台结合实时气象数据,解读 “清明降水与农业播种”“冬至气温与健康防护” 的关联,还设置 “节气诗词互动问答”。思考:该平台在 “二十四节气” 传统知识基础上,新增了哪些现代功能?总结发展关键 ——“结合时代需求,赋予新价值”。? 调研 2025 年 “传统文化创新产品”:如 “苏绣智能手表带”(保留苏绣技艺,加入心率监测功能)、“环保端午香囊”(用可降解材料,内置驱蚊中草药),讨论:这些产品如何回应 “科技需求”“环保需求”,又保留了非遗技艺的哪些特色?? 3.辨析二者关系? 对比 “数字敦煌”(创造性转化:用 VR 还原壁画场景)与 “敦煌元宇宙服饰”(创新性发展:用敦煌纹样设计虚拟服饰,供用户在元宇宙平台穿搭):前者是 “形式转化”,后者是 “内涵拓展”。总结:转化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转化的深化,二者都需以 “文化本质” 为核心。? 讨论:2025 年某品牌推出 “古诗词奶茶”,杯身印 “但愿人长久”,口味为桂花味,属于转化还是发展?为什么?(提示:若仅改变 “诗词呈现形式”,未赋予新内涵,则为转化)? 第二目: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拆解民族精神内涵? 结合教材,为每个内涵匹配 2025 年案例:? 爱国主义:2025 年 “中国芯片科技馆” 开馆,展示我国从 “芯片依赖” 到 “自主研发” 的历程,参观者可体验芯片制作流程。? 团结统一:2025 年 “两岸文化交流周”,台湾青年与福建手艺人合作,用台湾漆艺与福建木雕结合制作 “同心瓶”。? 爱好和平:中国援外医疗队 2025 年在非洲建设 15 所 “健康驿站”,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提供免费诊疗。?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珠峰科考队” 2025 年在海拔 8800 米处建立观测站,突破极端环境下的设备续航、数据传输技术难题。? 制作 “民族精神内涵 + 2025 案例” 思维导图,直观呈现各内涵的现实体现。? 2.探索弘扬路径? 国家层面:2025 年 “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工程” 启动,中小学开设 “民族精神教育课”,教材收录 “2025 大国工匠” 事迹;全国免费开放 1200 家博物馆,举办 “民族精神主题展”。? 社会层面:某国企 2025 年将 “自强不息” 精神融入员工培训,设立 “技术创新奖”;社区开展 “邻里互助日”,居民共同参与 “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践行 “团结友善”。? 个人层面:思考自己可参与的行动,如加入学校 “红色研学小组”(走访革命老区)、参与 “非遗传承志愿服务”(协助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教学),填写 “个人弘扬计划”:? | 行动内容 | 对应民族精神内涵 | 实施时间 |? | 红色研学(走访西柏坡) | 爱国主义 | 2025 年 10 月 |? | 非遗志愿服务(教剪纸) | 勤劳勇敢(传承技艺) | 2025 年 11 月起 |? 3.链接文化与精神? 分析 2025 年 “传统家训与家风建设” 活动:某社区组织居民学习《颜氏家训》“修身齐家” 思想,开展 “最美家风故事征集”,评选出 “孝老爱亲”“诚信经营” 典型。思考:传统家训如何培育 “爱国主义”“诚信” 等民族精神?总结: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文化的核心。? 讨论:2025 年 “端午龙舟赛” 中,队员协作划桨、奋勇争先,体现了 “团结统一”“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这说明传统民俗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提示:民俗活动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实践)? 二、学习疑惑? 文化创新中,如何判断 “形式改变” 是否过度?例如 2025 年某 “国风说唱” 仅用古筝伴奏,歌词为 “追求潮流”,与传统文化无关,这是否属于合理转化??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 如何体现?2025 年某跨国企业中国员工,需推广国外产品,又要践行爱国主义,该如何平衡?? 传统文化创新依赖科技(如 VR),但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2025 年 “适老化改造” 仅覆盖少数地区,如何让创新惠及所有群体??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如何区分?2025 年 “乡村振兴带头人” 用传统农耕智慧 + 现代农业技术增收,哪部分是民族精神,哪部分是时代精神?? 部分青少年喜欢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兴趣低,2025 年 “青少年文化自信计划” 如何解决 “学用脱节” 问题?? 三、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文化创新的 “度” 如何把握?? 材料:2025 年,某公司推出 “三国主题元宇宙乐园”:游客用 VR “穿越” 到三国,参与 “桃园结义” 互动;售卖 “诸葛亮智能羽扇”(可讲解三国历史);邀请历史学家确保场景准确,但部分游客反映 “互动太娱乐化,弱化‘忠义’精神”。? 问题:? 该乐园做法属于转化还是发展?理由是什么?? 如何评价 “娱乐化弱化文化精神” 的质疑?乐园应如何改进?? 结合 2025 年 “文化创新评价标准”,为传统文化主题乐园设计 “文化保护方案”。? 探究二:民族精神在科技领域的体现? 材料:2025 年 “探月工程四期” 团队:平均年龄 35 岁,面对月球背面探测难题,借鉴老一辈 “自力更生” 精神,用 AI 算法优化探测路径,突破设备抗辐射技术,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问题:? 团队事迹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内涵?请具体分析。? 团队如何融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提示:“自力更生” 是民族精神,“AI 优化” 是时代精神)? 科技工作者应如何在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结合 2025 年 “芯片研发团队” 案例说明。? 探究三:“文化 + 精神” 融合实践方案设计? 材料:2025 年某社区开展 “中秋文化节”:居民一起制作非遗兔儿爷,听老党员讲 “中秋与家国情怀” 故事,举办 “爱国诗词朗诵会”,吸引 300 余人参与,被评为 “社区文化示范活动”。? 问题:? 该活动如何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借鉴该模式,为学校设计 “元旦文化活动方案”,需包含 “文化元素”“精神内涵”“实施步骤” 三部分。? 如何评估活动效果?(提示:从参与度、文化认知提升、精神认同增强角度设计指标)? 【学得怎么样】? 一、检测? (一)易错易混 1、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拓展是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改:是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2、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物质力量。 改: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4、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 改: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5、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6、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团结统一;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体现爱国主义。 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勤劳勇敢;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属于爱好和平。 (二)典例剖析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习近平多次赞誉近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的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这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②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和不变的内涵 ③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 ④在传承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政治自觉,蕴含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政治品格,蕴含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意志。只有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这面旗帜,才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这是因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 ①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有助于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历史责任感 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和高度凝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江苏景区景点,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体验工坊进入旅游空间,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体验新项目;到曲艺书场看非遗表演,在临水戏台看沉浸式演出,去古镇古街看民俗风情,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休闲新选择。非遗和旅游的融合(???) ①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③不断夯实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④深入挖掘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4、 近年来,《觉醒年代》《追风者》《长津湖》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 ) ①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④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CB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