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 声音是什么(重难点练习)一.声源的判断(共8小题)二.声音的产生(共5小题)三.声音传播的条件(共7小题)四.声速的影响因素(共4小题)五.声速的计算(共6小题)六.回声的计算(共8小题)一.声源的判断(共8小题)1.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如筝鸣”的发声体主要是( )A.鸢 B.竹 C.风 D.筝2.下列乐器中,主要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编钟 B.琵琶 C.钢琴 D.长笛3.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演奏中的乐队 B.飞行中的战斗机C.高举着的指路牌 D.震动着的手机4.下列物体不是声源的是( )A.放在桌上的鼓 B.飞行的蜜蜂C.呱呱叫的青蛙 D.花丛中扇动翅膀飞舞的蝴蝶5.下列各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 )A.呼啸的寒风 B.挂在胸前的哨子 C.空中飞行的蜜蜂 D.震动的手机6.如图所示是我国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前的一支完整骨笛——贾湖骨笛,它是由丹顶鹤尺骨制成的,上有七个音孔。笛声是靠 振动产生的。7.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歌中唱到:“风在吼,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 、 。8.我们看电视时听到的演员声音,其声源是 (选填“演员的声带”或“电视机扬声器纸盆”);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入我们耳朵时,会引起鼓膜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演员的声音。二.声音的产生(共5小题)9.千古传诵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关于“蝉叫声”和“鸟鸣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蝉叫声和鸟鸣声是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B.鸟鸣声是鸟肺内呼出的气流引起鸣膜等结构振动产生C.鸟鸣声响度大,所以鸟鸣声传播得更快 D.蝉因为没有声带,故蝉叫声不是物体振动产生10.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溅起的水花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涉及的物理方法叫做 。11.小敏用小槌敲击音叉后,将音叉插入水中,便看见水面溅出许多水花(如图)。若将未经敲击的音叉插入水中,则没有水花出现,此现象说明( )A.音叉发声是由于水花振动 B.声音可以从空气传到水中C.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D.发声的音叉在振动1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13.用手按住敲响的鼓面,鼓面会停止发声,这是因为( )A.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小了 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三.声音传播的条件(共7小题)14.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15.在2024年的春晚上,歌曲《上春山》凭借其轻快的旋律和诗意的意境广受大家喜爱。优美的歌声是由演唱者的声带 产生的,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16.如图所示,把你的耳朵贴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手指甲轻刮桌子(不要让附近的同学听到声音)。此时,你却可以通过桌面听到指甲轻刮桌子的声音。从这个实验可以发现( )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桌子可以传播声音 D.空气不能传播声音17.如图所示,把一部手机放入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用另一部手机一直对它呼叫,我们可以听到钟罩内手机发出的铃声。然后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这时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听到铃声逐渐变小说明振动变轻微了C.抽气过程中铃声传播速度逐渐变小了D.该实验可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1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在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图甲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若在月球上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乒乓球弹起;19.小刚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实验。(1)蓝牙音响悬浮于磁悬浮装置上方,随后用手机接通蓝牙音响,当音响发声时,观察到泡沫小球不停地跳动;当音响停止发声时,小球随之停止跳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音响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小刚耳朵的。(2)接着用抽气机不断向外抽气,玻璃罩内的空气含量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此过程中听见声音大小也逐渐减弱。进一步推理可得:如果玻璃罩内处于真空状态,将 。(3)本实验巧妙之处是利用磁悬浮装置将发声体——蓝牙音响悬浮起来,对于这一设计谈谈你的看法: 。20.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快些。这一实验表明: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细棉线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快”或“慢”)(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中间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4)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如果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四.声速的影响因素(共4小题)2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阅读和分析下表中的声速,从中获得关于声速的错误信息是(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空气(15℃) 340 冰 3230空气(25℃) 346 铜(棒) 3750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B.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C.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状态有关D.固体中的声速一定大于液体中的声速22.如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根据数据可以知道声速的大小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 有关。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能够传声,且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更 (选填“快”或“慢”)。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棒) 3750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23.下表记录了声音在不同温度、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气体种类声速(m/s)温度(℃)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二氧化碳0 331 1261 891 337 26910 337 1284 908 343 27320 343 1306 924 349 27930 349 1328 939 355 283(1)由各行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有关。(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空气温度较 (选填“高”或“低”)的条件下,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在空气中会更容易实现超音速飞行。24.小聪与小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实现了较长距离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声音在棉线中的传播速度要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五.声速的计算(共6小题)25.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墙壁前,两人之间相距102m,且距离墙壁均为68m。如图所示。甲开了一枪后,乙先后听到两声枪响之间的时间间隔为(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A.0.1s B.0.2s C.0.3s D.0.4s2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小郑同学百米赛跑的时间是13.00s,则小郑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A.13.29s B.13.00s C.12.71s D.无法确定27.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沿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 B.钢轨的长度为C.声音沿钢轨传播的时间为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28.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小红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小明沿铁管在水管的某一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若实验中小明能听到三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 )A. B.C. D.29.甲同学在一根85米的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 )(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无法确定30.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进行下列研究,(已知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s,在当前环境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v铁=5200m/s。)。现有一段长为51m的长直软木,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长直软木时,将耳朵贴在软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经 s听到响声,小华能听到 次响声;而小红同学在输送水的长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小亮沿长直铁管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若实验中小亮只听到一次响声,则小亮的位置距离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 m。(选填“s<44m”、“44~211m”或“s>211m”)六.回声的计算(共8小题)31.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反射的 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高楼大喊一声,约后听到回声,则该同学距高楼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人们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地月间的距离,是因为 。32.一艘科考船利用声呐系统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进行测绘。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L、M、N、O、P五个位置时,向正下方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16s、0.30s、0.14s、0.24s、0.12s。由此推断,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可能为图中的( )A. B.C. D.33.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反射的 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高楼大喊一声,约0.4s后听到回声,则该同学距高楼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人们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地月间的距离,是因为 。34.如图,小孟驾驶汽车在两壁平行的山崖中,距离山崖A较近,若声音的速度为340m/s,求:(1)若汽车静止,鸣笛后4s听见第一次回声,则汽车离较近的山崖A的距离是多少?(2)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面向较近的山崖A行驶,当他按了一次喇叭后,经过3s后听到一次回声,再经过4s听见第二次回声,若汽车看成匀速直线运动,则山崖A和山崖B的距离是多少?35.道县正在创建文明城市,严查违法行为,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静止的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第一次测速仪发出信号到接收经汽车反射回的信号用时0.8s,第二次测速仪发出信号到接收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若发出两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1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汽车第一次收到信号时,距离测速仪 m,被测车的车速 m/s。36.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6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20m/s,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 m,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 m。与此同时,复兴号列车车身长428m,正以68m/s的速度驶入长1000m的平直隧道,复兴号在进入隧道时鸣笛9.4s,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 s。(空气中声速340m/s)37.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约为(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A.28.33m/s B.13.60m/s C.14.78m/s D.14.17m/s38.一艘装有声呐装置的军舰在海面上保持静止。如图所示是声呐的示波器显示的声波信号发出与接收的情况。图中P1、P2是声呐发出的信号,n1、n2分别是P1、P2被不明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若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s,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150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明物体朝着远离军舰的方向行驶B.声呐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信号所用的时间为24.5sC.不明物体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0.2sD.不明物体的平均速度为375m/s答案与解析一.声源的判断(共8小题)1.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声如筝鸣”的发声体主要是( )A.鸢 B.竹 C.风 D.筝【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观察声源的振动【详解】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文中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是通过风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下列乐器中,主要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编钟 B.琵琶 C.钢琴 D.长笛【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声源和介质【详解】A.编钟主要是靠钟面的振动发声的,故A不符合题意;B.琵琶主要是靠琴弦振动发声的,故B不符合题意;C.钢琴主要是靠琴弦振动发声的,故C不符合题意;D.长笛主要是靠笛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按柱不同的孔可改变空气柱的长度发出不同的音调,故D符合题意。故选D。3.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演奏中的乐队 B.飞行中的战斗机C.高举着的指路牌 D.震动着的手机【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声源和介质【详解】正在发声的物体是声源。ABD.演奏中的乐队、飞行中的战斗机、震动着的手机都是正在发声的物体,属于声源,故ABD不符合题意;C.高举着的指路牌没有发声,不是声源,故C符合题意。故选C。4.下列物体不是声源的是( )A.放在桌上的鼓 B.飞行的蜜蜂C.呱呱叫的青蛙 D.花丛中扇动翅膀飞舞的蝴蝶【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声源和介质【详解】A.放在桌面的鼓没有发生振动,不会发出声音,不是声源,故A符合题意;B.飞行的蜜蜂,其翅膀在振动,能发出声音,是声源,故B不符合题意;C.呱呱叫的青蛙,正在发声,是声源,故C不符合题意;D.蝴蝶扇动的翅膀在振动,能发出声音,是声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下列各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 )A.呼啸的寒风 B.挂在胸前的哨子 C.空中飞行的蜜蜂 D.震动的手机【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声源和介质【详解】A.空气振动发声,形成了呼啸的寒风,是声源,故A不符合题意;B.挂在胸前的哨子,没有发出哨声,不是声源,故B符合题意;C.飞行中的蜜蜂,翅膀振动,产生的了声音,是声源,故C不符合题意;D.手机振动发声,是声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如图所示是我国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前的一支完整骨笛——贾湖骨笛,它是由丹顶鹤尺骨制成的,上有七个音孔。笛声是靠 振动产生的。【答案】空气柱【难度】0.65【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详解】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靠空气柱振动产生的。7.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歌中唱到:“风在吼,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 、 。【答案】 空气 水【难度】0.65【知识点】声源和介质【详解】[1][2]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在吼”涉及到的声源是空气;“黄河在咆哮”涉及到的声源是黄河水。8.我们看电视时听到的演员声音,其声源是 (选填“演员的声带”或“电视机扬声器纸盆”);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入我们耳朵时,会引起鼓膜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演员的声音。【答案】 电视机扬声器纸盆 (声)波 振动【难度】0.65【知识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源和介质【详解】[1]声源是指正在发声的物体,因此电视机扬声器纸盆是声源。[2][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音传入人耳时会引起鼓膜振动,因此我们就听到了演员的声音。二.声音的产生(共5小题)9.千古传诵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关于“蝉叫声”和“鸟鸣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蝉叫声和鸟鸣声是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B.鸟鸣声是鸟肺内呼出的气流引起鸣膜等结构振动产生C.鸟鸣声响度大,所以鸟鸣声传播得更快 D.蝉因为没有声带,故蝉叫声不是物体振动产生【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详解】ABD.物体振动而发声,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振动发出的,鸟鸣声是鸟肺内呼出的气流引起鸣膜等结构振动产生,故AD错误,B正确;C.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响度无关,故C错误。故选B。10.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溅起的水花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涉及的物理方法叫做 。【答案】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 转换法【难度】0.65【知识点】观察声源的振动【详解】[1]敲击音叉时,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用音叉接触水面,通过溅起的水花来放大振动效果,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音叉的微小振动不易观察,通过溅起的水花来放大音叉的振动。[3]通过观察是否有水花溅起来判断物体是否振动,这种方法是转换法。11.小敏用小槌敲击音叉后,将音叉插入水中,便看见水面溅出许多水花(如图)。若将未经敲击的音叉插入水中,则没有水花出现,此现象说明( )A.音叉发声是由于水花振动 B.声音可以从空气传到水中C.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D.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详解】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便看见水面溅出许多水花;若将不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则没有水花出现;此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观察声源的振动、探究声音的产生【详解】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 C。13.用手按住敲响的鼓面,鼓面会停止发声,这是因为( )A.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小了 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声音产生的原因【详解】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用手按住敲响的鼓面,鼓面会停止发声,说明鼓面停止了振动,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三.声音传播的条件(共7小题)14.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观察声源的振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详解】A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空气的温度有关,故D错误。故选A。15.在2024年的春晚上,歌曲《上春山》凭借其轻快的旋律和诗意的意境广受大家喜爱。优美的歌声是由演唱者的声带 产生的,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答案】 振动 空气【难度】0.65【知识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探究声音的产生【详解】[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优美的歌声是由演唱者的声带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16.如图所示,把你的耳朵贴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手指甲轻刮桌子(不要让附近的同学听到声音)。此时,你却可以通过桌面听到指甲轻刮桌子的声音。从这个实验可以发现( )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桌子可以传播声音 D.空气不能传播声音【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一位同学用手指甲轻刮桌面,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了声音,但附近的其他同学几乎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是通过空气传入另一位同学的耳朵的,而是通过桌面传入另一位同学的耳朵的,所以这个实验能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7.如图所示,把一部手机放入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用另一部手机一直对它呼叫,我们可以听到钟罩内手机发出的铃声。然后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这时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听到铃声逐渐变小说明振动变轻微了C.抽气过程中铃声传播速度逐渐变小了D.该实验可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详解】A.开始能听到钟罩内手机铃声,是因为声音通过钟罩内的空气传播出来。随着抽气机往外抽气,钟罩内空气逐渐减少,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由此可以推理,如果把钟罩内抽成真空,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B.听到铃声逐渐变小,是因为钟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导致声音传播的能量损失增加,而不是手机发声的振动变轻微了,手机的振动情况并没有改变,故B错误;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与空气的温度、密度等因素有关,在抽气过程中,空气的温度等基本条件没有改变,所以铃声传播速度不变,故C错误;D.由于实验中无法真正把钟罩内抽成绝对的真空,所以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结论,而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的,故D错误。故选A。1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在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图甲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若在月球上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乒乓球弹起;【答案】(1) 被弹起来 振动 放大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2)在桌面上撒些小纸屑(3)不能【难度】0.65【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详解】(1)[1][2]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3]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些小纸屑。(3)在月球上做图丙实验,乒乓球不能被弹起,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19.小刚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实验。(1)蓝牙音响悬浮于磁悬浮装置上方,随后用手机接通蓝牙音响,当音响发声时,观察到泡沫小球不停地跳动;当音响停止发声时,小球随之停止跳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音响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小刚耳朵的。(2)接着用抽气机不断向外抽气,玻璃罩内的空气含量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此过程中听见声音大小也逐渐减弱。进一步推理可得:如果玻璃罩内处于真空状态,将 。(3)本实验巧妙之处是利用磁悬浮装置将发声体——蓝牙音响悬浮起来,对于这一设计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振动 空气(2) 减小 听不到声音(3)可避免固体传声对实验的影响【难度】0.65【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探究声音的产生【详解】(1)[1]蓝牙音响悬浮于磁悬浮装置上方,随后用手机接通蓝牙音响,当音响发声时,观察到泡沫小球不停地跳动;当音响停止发声时,小球随之停止跳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实验中,听到音响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2)[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不断向外抽气,所以玻璃罩内的空气含量将减小,此过程中听见声音大小也逐渐减弱;进一步推理,若玻璃罩内无空气,处于真空状态,人耳将听不到声音。(3)本实验巧妙之处是利用磁悬浮装置将发声体——蓝牙音响悬浮起来,对于这一设计的好处是:可避免固体传声对实验的影响。20.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快些。这一实验表明: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细棉线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快”或“慢”)(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中间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4)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如果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答案】 固体能够传声 快 不能 不能【难度】0.65【知识点】声源和介质、探究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详解】(1)[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即固体能够传声。(2)[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传播速度也更快。(3)[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则振动就会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4)[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四.声速的影响因素(共4小题)2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阅读和分析下表中的声速,从中获得关于声速的错误信息是(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空气(15℃) 340 冰 3230空气(25℃) 346 铜(棒) 3750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B.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C.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状态有关D.固体中的声速一定大于液体中的声速【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比较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所以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0℃和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所以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水和冰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所以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状态有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软木(固态)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液态)中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2.如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根据数据可以知道声速的大小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 有关。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能够传声,且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更 (选填“快”或“慢”)。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棒) 3750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答案】 介质的温度 固体 快【难度】0.65【知识点】比较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辨析温度对声速的影响【详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声音在0℃的空气中和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可知,声速的大小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2][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而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因此士兵能更早地听到马蹄声。23.下表记录了声音在不同温度、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气体种类声速(m/s)温度(℃)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二氧化碳0 331 1261 891 337 26910 337 1284 908 343 27320 343 1306 924 349 27930 349 1328 939 355 283(1)由各行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有关。(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空气温度较 (选填“高”或“低”)的条件下,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在空气中会更容易实现超音速飞行。【答案】(1)气体种类(2)低【难度】0.65【知识点】比较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辨析温度对声速的影响【详解】(1)由各行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温度相同时,气体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故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气体种类有关。(2)由各列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当气体的种类相同时,气体的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根据表中的数据,在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声速较小,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在温度低的空气中飞行更容易实现超音速。24.小聪与小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实现了较长距离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声音在棉线中的传播速度要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答案】 固体 大于【难度】0.65【知识点】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详解】[1][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用“土电话”能够实现较长距离通话,这表明固体能够传声;声音在棉线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五.声速的计算(共6小题)25.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墙壁前,两人之间相距102m,且距离墙壁均为68m。如图所示。甲开了一枪后,乙先后听到两声枪响之间的时间间隔为(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A.0.1s B.0.2s C.0.3s D.0.4s【答案】B【难度】0.4【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由题可知,两次声音一次为直接通过空气传播,一次为经过墙壁反射后传播,由速度公式可知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所用的时间经墙壁反射后传播所用的时间则前后两次听到的时间间隔t=t1-t2=0.5s-0.3s=0.2s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小郑同学百米赛跑的时间是13.00s,则小郑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A.13.29s B.13.00s C.12.71s D.无法确定【答案】A【难度】0.4【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为小郑同学跑出百米的真实时间为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27.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沿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 B.钢轨的长度为C.声音沿钢轨传播的时间为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设钢轨的长度为L,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时间间隔则钢轨的长度为声音沿钢轨传播的时间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8.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小红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小明沿铁管在水管的某一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若实验中小明能听到三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 )A. B.C. D.【答案】C【难度】0.4【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铁、水、空气。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解得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解得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解得所以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s≥255m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三次敲击声。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255m>s≥42.5m时,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不能区分),但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仍然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两次敲击声。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当36.4m≤s<42.5m时,虽然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时间间隔大于等于0.1s,但两次声音中夹杂着一次从水中传来的声音,使得相邻的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小于0.1s,所以,只能听见一次声音。实验中小明只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距离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s<42.5m。若实验中小明能听到三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s>255m,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9.甲同学在一根85米的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乙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 )(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无法确定【答案】B【难度】0.4【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声音通过85米长的空气、水、铁需要的时间分别为彼此的时间间隔为所以,人们能分别出通过空气和水传过来的声音,但不可以把通过水与铁传过来的声音区分开来,所以,人们能够听到两个敲击声。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30.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进行下列研究,(已知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s,在当前环境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v铁=5200m/s。)。现有一段长为51m的长直软木,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长直软木时,将耳朵贴在软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经 s听到响声,小华能听到 次响声;而小红同学在输送水的长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小亮沿长直铁管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若实验中小亮只听到一次响声,则小亮的位置距离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 m。(选填“s<44m”、“44~211m”或“s>211m”)【答案】 0.102 1 s<44m【难度】0.4【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1][2]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长直软木时,声音在软木中传播的时间为则将耳朵贴在软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经0.102s听到响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两次时间间隔为所以小华能听到1次响声。[3]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铁、水、空气。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解得。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解得。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解得。所以,小亮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s>211m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三次敲击声。小亮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211m>s>44m时,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不能区分),但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仍然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两次敲击声。小亮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36.4m六.回声的计算(共8小题)31.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反射的 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高楼大喊一声,约后听到回声,则该同学距高楼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人们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地月间的距离,是因为 。【答案】 回声 68 真空不能传声【难度】0.65【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与原声、回声测距【详解】[1]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反射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2]该同学与高楼之间的距离为[3]人们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地月间的距离,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32.一艘科考船利用声呐系统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进行测绘。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L、M、N、O、P五个位置时,向正下方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16s、0.30s、0.14s、0.24s、0.12s。由此推断,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可能为图中的( )A. B.C. D.【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根据可知,收到回声时间越长,海底越深,由于0.30s(M)>0.24s(O)>0.16s(L)>0.14s(N)>0.12s(P),所以海由深到浅的关系为MOLNP,故海底的形状可能为如图C所示形状,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3.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反射的 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高楼大喊一声,约0.4s后听到回声,则该同学距高楼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人们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地月间的距离,是因为 。【答案】 回声 68 真空不能传声【难度】0.65【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详解】[1]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反射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2]该同学与高楼之间的距离为[3]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人们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地月间的距离。34.如图,小孟驾驶汽车在两壁平行的山崖中,距离山崖A较近,若声音的速度为340m/s,求:(1)若汽车静止,鸣笛后4s听见第一次回声,则汽车离较近的山崖A的距离是多少?(2)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面向较近的山崖A行驶,当他按了一次喇叭后,经过3s后听到一次回声,再经过4s听见第二次回声,若汽车看成匀速直线运动,则山崖A和山崖B的距离是多少?【答案】(1)680m;(2)1660m【难度】0.4【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解:(1)汽车离较近的山崖A的距离是(2)山崖A方向原声和回声走的总路程为山崖B方向原声和回声走的总路程为从山崖A听到回声后,再经过4s听见第二次山崖B传来的回声,此时车前进了则山崖A和山崖B的距离是答:(1)则汽车离较近的山崖A的距离是680m;(2)则山崖A和山崖B的距离是1660m。35.道县正在创建文明城市,严查违法行为,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静止的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第一次测速仪发出信号到接收经汽车反射回的信号用时0.8s,第二次测速仪发出信号到接收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若发出两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1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汽车第一次收到信号时,距离测速仪 m,被测车的车速 m/s。【答案】 136 34【难度】0.4【知识点】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1]由得,汽车第一次收到信号时,距离测速仪[2]被测车的车速36.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6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20m/s,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 m,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 m。与此同时,复兴号列车车身长428m,正以68m/s的速度驶入长1000m的平直隧道,复兴号在进入隧道时鸣笛9.4s,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 s。(空气中声速340m/s)【答案】 120 960 7.52【难度】0.4【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详解】[1]汽车行驶的路程s车=v车t=20m/s×6s=120m[2]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6s=2040m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2s=s声+s车=2040m+120m=2160m解得s=1080m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s′=s-s车=1080m-120m=960m[3]假设列车静止在隧道口鸣笛时间为9.4秒,则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9.4s,列车以68m/s的速度行驶,因此列车在鸣笛结束时已经行驶路程s1= v1t1=68m/s×9.4s= 639.2m声音传播这段时间实际列车第9.4s末鸣笛声到隧道另一端口则少用t2的时间,所以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37.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约为(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A.28.33m/s B.13.60m/s C.14.78m/s D.14.17m/s【答案】D【难度】0.4【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由图可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经过的时间为s,根据可知,超声波通过的距离超声波第二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经过的时间超声波通过的距离所以AB之间的距离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1s,且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经过的时间为0.16s,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刻为1s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在B点的时刻应该是汽车从A点到B点行驶的时间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8.一艘装有声呐装置的军舰在海面上保持静止。如图所示是声呐的示波器显示的声波信号发出与接收的情况。图中P1、P2是声呐发出的信号,n1、n2分别是P1、P2被不明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若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s,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150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明物体朝着远离军舰的方向行驶B.声呐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信号所用的时间为24.5sC.不明物体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0.2sD.不明物体的平均速度为375m/s【答案】D【难度】0.4【知识点】有关声速的计算【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信号P1到接收到信号n1经历的时间为24s,信号P1遇到不明物体时,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为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发出信号P2到接收到信号n2经历的时间为23.6s,信号P2遇到不明物体时,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为不明物体移动的距离为如图所示:第一列波单程运动的时间第二列波单程运动的时间当第一列波与不明物相遇时,第二列波因为晚发出1s,传播时间为t1-1s=11s因为不明物体和第二列波相向运动,剩下的问题就是相遇问题,相遇过程它们运动时间相等。因此不明物体移动这段距离的时间为所以不明物体移动的速度综上所述,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