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固体和液体》单元 2. 认识固体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固体和液体》 课题 认识固体 课时 2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及要求 2. 1 物质的三态变化 3~4年级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能说出“以固态物质形式存在的物体就是固体”,准确判断常见物体是否为固体; 掌握固体的共同特征:有固定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可改变但构成物质和质量不变、能堆积; 理解“固体体积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区分规则固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数小正方体、排水法)。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不同固体的形状、质地等,对比归纳它们的差异与共性,培养对比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能根据“移动固体形状不变”“改变固体形状后物质仍在、质量不变”等实验现象,推理出“固体有固定形状、形状改变物质与质量不变”的结论,发展逻辑推理思维; 能结合测量数据(如规则固体的小正方体数量、不规则固体排水的体积),分析固体体积的大小,提升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生活物品和实验样本,准确判断固体并说明理由(基于“固态形式”的定义); 能自主设计并完成“探究固体特征”的实验,规范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如固体的形状变化、质量测量结果、堆积情况等); 能正确使用“数小正方体”方法测量规则固体体积,使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规范操作并记录数据; 能操作“改变固体形状(敲、剪、捏等)”的实验,观察并描述固体形状、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理解固体的特征。 态度责任 对探究固体的特征和测量方法保持浓厚兴趣,在实验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测量操作中做到严谨、细致,如规范数小正方体、准确进行排水法操作,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体会到固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增强用科学视角观察生活物品的意识。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探究并掌握固体的共同特征(有固定形状、形状改变物质与质量不变、能堆积); 掌握“数小正方体”测量规则固体体积、“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从实验现象(如改变固体形状后物质仍在、质量不变)推理出“固体形状改变但物质与质量不变”的结论; 规范操作“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准确读取并分析测量数据。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固体样本:木块、粉笔、纸、橡皮泥、沙子、盐、石头、规则正方体块(每组若干); 容器类:透明杯子(带刻度或能装水,每组2个)、量筒(100mL,每组1个); 测量工具:电子天平(每组1台)、镊子(每组1把); 操作工具:锤子(用于敲碎粉笔,教师演示用)、剪刀(每组1把); 记录工具:实验记录单(每组1张)。 多媒体资源 生活中固体的场景图片(木块、铅笔、石头、面包等); 固体特征探究的动画演示(如固体形状改变的微观粒子变化、排水法原理动画); “数小正方体”“排水法”测量体积的微视频(演示规范操作步骤)。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固体的特征。一、情境导入:寻找生活中的固体(5分钟) 1.展示生活中固体的场景图片(木块、铅笔、石头、面包等),提问:“图片里哪些是固体?你是怎么判断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像木块、铅笔这样,以固态物质形式存在的物体就是固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固体’,探究固体的秘密。” 【意图解析】通过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自然引出“固体”的定义,激发探究兴趣,同时为后续“判断固体”的活动奠定基础。二、活动1:观察固体,初步感知(10分钟) 1.分组发放木块、粉笔、纸、橡皮泥样本,以及实验记录单(表格含“固体、形状、质地、能否流动”栏目)。 2.指导学生观察:“用眼睛看形状,用手摸质地,轻轻移动或摆弄,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变化、能否流动,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3.小组观察后,组织交流:“这些物体中,哪些是固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表现?”(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形状固定,不能流动)。 【意图解析】通过多感官观察常见固体,让学生直观感知固体“有固定形状、不能流动”的初步特征,为后续深入探究积累感性素材,培养观察与对比分析能力。三、活动2:探究固体的特征(25分钟) 子活动1:固体的形状与位置(5分钟) 1.提问:“移动这些固体(木块、粉笔、杯子等),它们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吗?” 2.学生分组实验:移动木块、粉笔、杯子,观察形状变化。 3.交流分享:“移动固体后,形状和原来一样吗?这说明固体有什么特点?”(固体的形状不会因位置的变化而改变,有固定形状)。 子活动2:固体的形状与外力(10分钟) 1.提问:“如果用外力(敲、剪、捏等)改变固体的形状,会发生什么?构成固体的物质和质量会变吗?” 2.学生分组实验: o用锤子敲碎粉笔(教师演示,注意安全),观察粉笔形状变化,用电子天平测量敲碎前后的质量; o用剪刀剪碎纸,观察纸的形状变化,感受物质是否减少; o用手压扁橡皮泥,观察橡皮泥形状变化,用电子天平测量压扁前后的质量。 3.交流发现:“外力作用下,固体的形状会改变,但构成的物质没有变,质量也没有变。” 子活动3:固体的堆积性(10分钟) 1.提问:“试着把沙子或盐堆起来,能堆成一定形状吗?液体能像这样堆积吗?为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将沙子、盐分别堆积,观察堆积效果;回忆液体(如水、油)的堆积情况。 3.结合动画演示,讲解:“固体有固定形状和体积,所以能堆积;液体没有固定形状,难以像固体这样堆积成稳定的形状。” 【意图解析】通过“形状与位置”实验,巩固“固体有固定形状”的认知;通过“形状与外力”实验,突破“固体形状可改变但物质与质量不变”的理解难点;通过“堆积性”实验与动画辅助,深化对“固体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本质认识,培养学生从现象推理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总结与延伸(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特征:“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发现固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有固定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可改变,但构成物质和质量不变;能堆积)。 2.布置延伸任务:“回家观察家里的固体(如玩具积木、书本等),看看它们是否具有这些特征。”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对固体特征的认知;延伸任务将探究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加深知识的应用与巩固。六、板书设计 第1课时:认识固体的特征 认识固体 一、固体的定义 以固态物质形式存在的物体。 二、固体的共同特征 1.有固定形状(位置变化,形状不变); 2.外力作用下,形状可改变,但构成物质和质量不变; 3.能堆积(因有固定形状和体积)。七、练一练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九、课堂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