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认识固体》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2《认识固体》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固体和液体》单元 2. 认识固体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固体和液体》 课题 认识固体 课时 2
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2. 1 物质的三态变化 3~4年级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说出“以固态物质形式存在的物体就是固体”,准确判断常见物体是否为固体; 掌握固体的共同特征:有固定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可改变但构成物质和质量不变、能堆积; 理解“固体体积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区分规则固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数小正方体、排水法)。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不同固体的形状、质地等,对比归纳它们的差异与共性,培养对比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能根据“移动固体形状不变”“改变固体形状后物质仍在、质量不变”等实验现象,推理出“固体有固定形状、形状改变物质与质量不变”的结论,发展逻辑推理思维; 能结合测量数据(如规则固体的小正方体数量、不规则固体排水的体积),分析固体体积的大小,提升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生活物品和实验样本,准确判断固体并说明理由(基于“固态形式”的定义); 能自主设计并完成“探究固体特征”的实验,规范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如固体的形状变化、质量测量结果、堆积情况等); 能正确使用“数小正方体”方法测量规则固体体积,使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规范操作并记录数据; 能操作“改变固体形状(敲、剪、捏等)”的实验,观察并描述固体形状、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理解固体的特征。 态度责任 对探究固体的特征和测量方法保持浓厚兴趣,在实验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测量操作中做到严谨、细致,如规范数小正方体、准确进行排水法操作,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体会到固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增强用科学视角观察生活物品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探究并掌握固体的共同特征(有固定形状、形状改变物质与质量不变、能堆积); 掌握“数小正方体”测量规则固体体积、“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从实验现象(如改变固体形状后物质仍在、质量不变)推理出“固体形状改变但物质与质量不变”的结论; 规范操作“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准确读取并分析测量数据。
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固体样本:木块、粉笔、纸、橡皮泥、沙子、盐、石头、规则正方体块(每组若干); 容器类:透明杯子(带刻度或能装水,每组2个)、量筒(100mL,每组1个); 测量工具:电子天平(每组1台)、镊子(每组1把); 操作工具:锤子(用于敲碎粉笔,教师演示用)、剪刀(每组1把); 记录工具:实验记录单(每组1张)。 多媒体资源 生活中固体的场景图片(木块、铅笔、石头、面包等); 固体特征探究的动画演示(如固体形状改变的微观粒子变化、排水法原理动画); “数小正方体”“排水法”测量体积的微视频(演示规范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固体的特征。
一、复习导入:回顾固体特征(3分钟) 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的特征,谁能说说固体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回答:有固定形状;形状可在外力下改变,物质与质量不变;能堆积)。
过渡:“固体有固定的体积,那我们如何准确测量固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测量方法。” 【意图解析】复习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出本课“测量固体体积”的主题。
二、活动1:测量规则固体的体积(15分钟) 步骤1:认识“体积”概念(5分钟) 1.展示规则正方体块(由多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组成),提问:“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就是固体的体积。这个由小正方体组成的固体,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数小正方体数量,得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规则固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数组成它的小正方体数量来测量。” 步骤2:数小正方体测体积(10分钟) 1.播放“数小正方体测体积”的微视频,演示步骤:仔细观察规则固体的结构,分层、分排数小正方体的数量,注意隐藏的小正方体。 2.学生分组练习:测量由小正方体组成的规则固体(如教材中的粉色正方体块)的体积,记录小正方体数量,计算体积。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数小正方体时重复或遗漏的错误)。 【意图解析】通过直观的小正方体组合,帮助学生建立“固体体积是占据空间的大小”的概念;通过微视频演示和分组练习,让学生掌握“数小正方体”测量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培养细致观察和准确计数的能力。
三、活动2: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15分钟) 步骤1:认识“排水法”(5分钟) 1.提问:“像石头、不规则橡皮泥这样的固体,形状不规则,怎么测量它们的体积?” 2.结合教材图示和动画演示,讲解“排水法”原理:“把不规则固体放入装满水的杯子,完全浸没后,溢出的水的体积就等于固体的体积。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读取体积数即可。” 步骤2:用“排水法”测体积(10分钟) 1.播放“排水法”测量的微视频,演示步骤: 1.往杯子里装满水; 2.用镊子将不规则固体(如石头)轻轻放入杯子,使水溢出; 3.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 4.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2.学生分组实验:用“排水法”测量石头或不规则橡皮泥的体积,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固体未完全浸没”“倒水时洒出”等错误操作)。 【意图解析】通过动画演示和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排水法”的科学原理;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掌握“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规范操作,突破“准确测量”的难点,培养实验操作与数据读取能力。
四、活动3:拓展讨论:固体体积与应用(7分钟) 1.提问:“为什么绝大多数物品都用固态物质制作?”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固体“有固定形状、体积稳定、能堆积”等特征,分析原因(如固体形状固定,能保持物品的结构;体积稳定,便于存储和使用等)。 3.小组汇报,教师补充完善。 【意图解析】通过拓展讨论,将固体知识与生活应用深度关联,让学生体会固体的实用价值,培养知识应用与综合分析能力。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规则固体体积用‘数小正方体’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用‘排水法’测量;固体因有固定形状等特征,广泛应用于生活)。” 2.发放评价表,从“固体特征掌握”“体积测量工具使用”“实验合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知识与技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反思,培养自我评估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第2课时:测量固体的体积 认识固体 测量固体的体积 规则固体:数小正方体(棱长1cm的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不规则固体:排水法(溢出的水的体积=固体体积)。 固体的应用 绝大多数物品用固态物质制作(因固体有固定形状、体积稳定等)。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九、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