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固体和液体》单元 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固体和液体》 课题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 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3~4年级 ①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 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 记录。 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 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③描述某些材料的透光性、导电性,说出它们的主要 用途。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生活中存在多种固体混合的情况,理解固体混合后总质量等于混合前各固体质量之和,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各固体体积之和; 掌握根据固体不同性质(如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等)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科学思维 能通过测量、对比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数据,归纳出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培养数据分析与归纳概括能力; 能根据固体混合物的特点,分析并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发展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 能进行“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变化”的实验,规范使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并记录数据; 能针对不同的固体混合物(黄豆、绿豆和玉米粉;铁屑和木屑;沙子和红糖),设计并实施分离实验,观察并记录分离过程与结果。 态度责任 对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实验保持浓厚兴趣,在实验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主动交流分享实验方法与结果,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体会固体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1.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规律; 2.掌握根据固体性质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1.理解固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体积之和的原因(固体颗粒间存在空隙); 2.分析不同固体混合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固体样本:黄豆、绿豆、玉米粉(每组各若干);铁屑、木屑(每组各若干);沙子、红糖(每组各若干); 测量工具:电子天平(每组1台)、量筒(100mL,每组1个); 分离工具:筛子(不同孔径,每组1个)、磁铁(每组1块)、烧杯、水、玻璃棒(每组各1个); 记录工具:实验记录单(每组1张)。 多媒体资源 生活中固体混合与分离的图片、视频(如八宝米制作、建筑垃圾分离等); 固体混合后体积变化的动画演示(展示颗粒间空隙)。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生活中的固体混合。
一、情境导入:生活中的固体混合(5分钟) 1.教师依次展示八宝米、中药材、混合猫砂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些东西,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呀?” 2.待学生回答(都是不同固体混合在一起)后,继续提问:“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把不同固体混合在一起的情况呢?”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然后引出课题:“看来生活中固体混合的情况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看看固体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怎样把混合的固体分离开。” 【意图解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入手,唤醒已有经验,激发探究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自然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活动1: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变化(15分钟) 1.明确实验任务:教师手持黄豆、绿豆、玉米粉,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有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我们就以它们为例,来探究一下固体混合前后的总质量有什么变化。” 2.讲解实验步骤: o第一步,教师演示用电子天平测量黄豆的质量:“首先,我们要把电子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然后打开电源,按‘归零’键,确保天平显示为‘0’。接着,把黄豆轻轻放在天平的托盘上,读取显示的数字,这就是黄豆的质量,大家把它记录下来。” o第二步,按照同样的方法,分别测量绿豆和玉米粉的质量,并记录。 o第三步,将黄豆、绿豆和玉米粉全部倒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混合均匀,然后测量混合后混合物的总质量,记录下来。 o第四步,对比混合前后的质量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电子天平的规范使用,如是否水平放置、是否正确归零、放置固体时是否轻拿轻放等。 4.交流分享:实验结束后,教师请几组学生汇报测量的数据。然后提问:“同学们,混合后总质量和混合前黄豆、绿豆、玉米粉的质量之和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固体混合只是把不同的固体放在一起,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物质的多少,所以总质量等于混合前各固体质量之和。 【意图解析】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测量与数据对比,直观认识到固体混合后质量守恒,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活动2: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15分钟) 1.明确实验任务:教师指着刚才混合好的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混合物,说:“刚才我们研究了混合前后的质量变化,现在再来看看它们混合前后的总体积有什么变化。” 2.讲解实验步骤: o第一步,教师演示用量筒测量黄豆的体积:“先看清楚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选择合适的量筒。然后将黄豆慢慢倒入量筒中,注意不要洒出来,读取量筒中黄豆对应的刻度值,这就是黄豆的体积,记录下来。” o第二步,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测量绿豆和玉米粉的体积,并记录。 o第三步,将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混合后,轻轻倒入量筒中(注意不要压实),读取混合后混合物的总体积,记录下来。 o第四步,对比混合前后的体积数据,思考有什么发现。 3.播放动画演示:在学生测量过程中或测量结束后,播放固体混合后体积变化的动画,展示固体颗粒之间存在空隙,混合时小颗粒会填充到大颗粒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变小。 4.学生分组实验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强调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数据和发现,结合动画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体积之和的原因是固体颗粒间存在空隙。 【意图解析】通过实验操作和动画辅助,帮助学生突破“固体混合后体积变小”的理解难点,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到科学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活动3:固体混合物的分离(15分钟) 1.呈现混合物并提问:教师展示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混合物,铁屑和木屑混合物,沙子和红糖混合物的实物或图片,提问:“这些固体混合物可以用什么方法分离呢?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 2.小组讨论分离方法:给学生几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教师巡视并适时引导:“大家可以想想这些固体有什么不同的性质,比如颗粒大小、有没有磁性、能不能溶解在水里等,根据这些性质来想分离方法。” 3.交流讨论结果并演示: o对于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混合物,学生可能会提出用筛子分离。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示,用筛子分离混合物,然后总结:利用它们颗粒大小不同的性质,用筛子可以分离,颗粒大的黄豆、绿豆留在筛子上,颗粒小的玉米粉漏下去。 o对于铁屑和木屑混合物,学生可能会提出用磁铁分离。教师请学生上台用磁铁吸引铁屑,展示分离过程,总结:利用铁屑有磁性,木屑没有磁性的性质,用磁铁可以分离出铁屑。 o对于沙子和红糖混合物,学生可能会提出用水溶解后过滤的方法。教师进行演示:将混合物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红糖溶解,然后用滤纸过滤,沙子留在滤纸上,红糖溶解在滤液中,再蒸发滤液可得到红糖。总结:利用红糖能溶于水,沙子不能溶于水的性质,用水溶解、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 4.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选择一种混合物,按照讨论出的方法进行分离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如使用玻璃棒搅拌时不要碰到烧杯壁和底),并记录分离过程与结果。 5.小组汇报: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分离的混合物、使用的方法以及利用的固体性质。 【意图解析】通过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根据固体不同性质选择分离方法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拓展应用:生活中的固体分离(5分钟) 1.展示生活场景图片:教师展示建筑垃圾破碎后分离、废旧电器电子元件分离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这些生活中的分离现象,利用了固体的什么性质呢?” 2.学生交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中的分离现象利用的固体性质,教师适时补充:建筑垃圾分离利用了不同固体颗粒大小、密度等性质;废旧电器分离利用了不同电子元件的材质、磁性等性质。 3.总结:教师总结道:“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现象,也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意图解析】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一、固体混合的变化 质量:混合后总质量=混合前各固体质量之和(质量守恒); 体积:混合后总体积<混合前各固体体积之和(颗粒间有空隙)。 二、固体的分离方法 颗粒大小:筛子(如黄豆、绿豆和玉米粉); 磁性:磁铁(如铁屑和木屑); 溶解性:水溶解、过滤(如沙子和红糖)。 三、生活应用 建筑垃圾分离、废旧电器元件分离等。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九、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