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河流与湖泊》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河流与湖泊》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 1.河流与湖泊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课题 河流与湖泊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 2水循环 3~4年级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准确识别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说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河流具有流动性,湖泊、池塘相对静止,水库为人工建造); 理解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与地形(河道、低洼地)、水源(降水、融水等)密切相关; 知道溪水、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是河流与湖泊的重要水源,了解水库、大运河等人工水体在蓄水、航运等方面的作用。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图片,对比分析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不同特征,培养对比归纳能力; 能通过模型建构活动,推理出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发展逻辑推理与模型思维能力; 能结合拓展知识,分析不同水源对河流与湖泊的补给作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能参与“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的活动,规范操作(用太空沙塑造地形、用喷壶模拟降水等),细致观察并描述“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 能根据模型现象,解释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 能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自己对身边河流、湖泊的认识与了解。 态度责任 对探究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保持浓厚兴趣,在模型建构与观察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模型制作与探究,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与想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体会到河流、湖泊等水体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水体、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识别河流、湖泊等水体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通过模型建构活动,理解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基于模型建构的现象,推理并解释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
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每组:太空沙(足量)、长方形塑料盆(1个)、喷壶(1个,内装水)、小树苗模型(若干,可选)。 多媒体资源 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实景图片与短视频(各2-3段,每段1-2分钟); 河流与湖泊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视频(3-5分钟); 溪水、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的实景图片与短视频; 水库功能(蓄水、发电、灌溉)、大运河航运的短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河流与湖泊。
一、情境导入:识别地表水体(8分钟) 1.展示图片,引发观察:教师依次展示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实景图片(或播放短视频),每展示一张,停留30秒,引导学生观察:“仔细看看这是什么水体?它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初步识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每张图片的判断及依据。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捕捉典型想法(如“第一张图里的水是流动的,像河流”“第三张图里的水在一个小坑里,是池塘”)。 3.全班分享,总结差异:请2-3组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不同水体的主要差异: o河流:水体呈长条状,具有明显的流动性,蜿蜒穿过陆地; o湖泊:水体面积较大,相对静止,周围多有陆地环绕; o池塘:水体面积较小,相对静止,常见于公园、乡村等场景; o水库:人工建造的湖泊,有大坝等人工建筑,用于蓄水等目的。 4.引出课题:“同学们对这些水体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河流和湖泊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河流与湖泊’的形成秘密。” 【意图解析】从学生熟悉的实景图片入手,唤醒生活经验,通过小组交流与全班分享,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对比,建立对不同地表水体的初步识别与区分,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1:模型建构:探究河流与湖泊的形成(20分钟) 步骤1:明确模型任务与方法(3分钟) 教师讲解:“我们要用太空沙塑造地形,模拟自然界的河道和湖泊洼地,然后用喷壶模拟降水,观察水的流动,以此探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大家想想,自然界中地形是有高低起伏的,水会往哪里流?”(引导学生说出“水往低处流”) 步骤2:分组制作地形模型(7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太空沙、塑料盆、喷壶等材料。 2.指导塑造地形:教师示范用太空沙在塑料盆中塑造地形: o先将太空沙大致铺平,然后用手挖出一条弯曲的河道(注意河道要有高低坡度,模拟自然河道的起伏); o在河道附近,挖出一块相对低洼的区域,作为湖泊的位置; o可放置小树苗模型,模拟岸边的植被。 3.学生操作:学生分组塑造地形,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 o河道的“蜿蜒形态”和“坡度变化”是否自然; o湖泊洼地的“低洼程度”是否足够(能容纳一定量的水)。
(如发现小组塑造的地形不符合要求,及时引导调整,确保后续实验效果。) 【意图解析】通过教师示范与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模型建构”的方法,即通过简化材料模拟自然地形,为后续模拟降水实验做准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步骤3:模拟降水,观察现象(5分钟) 1.明确观察任务:教师提出要求:“现在用喷壶在模拟地形的上方‘降水’,仔细观察水在河道里是怎么流的,在湖泊洼地里是怎么聚集的,把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2.学生模拟降水:学生用喷壶向塑造好的地形上方均匀喷水(模拟自然降水),小组成员分工观察河道和湖泊区域的水流动、聚集情况。 3.描述现象:教师请2-3组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如“水顺着河道从高处往低处流,形成了一条‘小河’”“洼地里存了很多水,像个小湖泊”。 【意图解析】通过模拟降水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水在不同地形中的运动状态,为后续推理形成原因提供感性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 步骤4:推理与解释,联系自然实际(5分钟) 1.引导推理:教师提问:“从模型实验看,河流和湖泊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回答“和地形有关,河道是长的、有坡度的,水才能流;洼地能存水”) 2.深入追问:“只有地形就够了吗?还需要什么?”(引导学生想到“水”,如降水、融水等) 3.结合动画,总结形成原因:播放“河流与湖泊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视频,结合模型实验现象,教师总结: o河流的形成:自然界中,由于地形存在高低起伏,形成了有一定走向和坡度的河道;降水、溪水、冰川融水等水源不断补充,水在河道中持续流动,就形成了河流。 o湖泊的形成:地形中存在低洼的区域,降水或其他水源的水在这些低洼处聚集,当水量足够且能保持时,就形成了湖泊。 【意图解析】通过教师的追问与引导,帮助学生从模型现象迁移到自然实际,建立“地形+水源”与“河流、湖泊形成”的逻辑联系;结合动画演示,将抽象的自然过程具象化,突破“形成原因”的难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模型思维能力。
三、活动2:拓展水源与人工水体认知(10分钟) 步骤1:认识其他水源(5分钟) 1.展示图片与视频:教师展示溪水、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的实景图片与短视频,依次讲解: o溪水:山间流淌的细小水流,是河流的重要源头之一; o雨水:降雨带来的水,会汇入河流、湖泊,补充水量; o积雪融水:高山或寒冷地区的积雪,在气温升高时融化成水,流入河流、湖泊; o冰川融水:冰川是由积雪长期堆积形成的,冰川融化的水是河流(如长江、黄河的源头都与冰川融水有关)与湖泊的重要水源。 2.小组讨论:“这些水源是如何汇入河流与湖泊的?”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溪水顺着山谷流淌,汇入河流;雨水落到地面,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顺着山坡、山谷,最终也会汇入河流与湖泊。” 步骤2:了解人工水体的作用(5分钟) 1.展示资料:播放水库功能(蓄水、发电、灌溉农田)和大运河航运的短视频。 2.交流分享:“水库和大运河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o水库:可以储存水资源,在干旱时用于灌溉农田;利用水位差发电,提供电力;还能调节河流流量,防洪抗旱。 o大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能让船只航行,方便货物运输,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意图解析】补充水源与人工水体知识,丰富学生对“河流与湖泊”的全面认知,让学生体会水体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拓展知识视野。
四、活动3:交流身边的水体(5分钟) 1.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居住的地方有河流或者湖泊吗?它们叫什么名字?你对它们有什么了解?” 2.学生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身边的河流、湖泊(如“我家附近有XX河,夏天可以在河边散步”“我们城市有XX湖,风景很美”)。 3.教师总结:“河流、湖泊就在我们身边,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风景,还在供水、航运、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爱护它们。” 【意图解析】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结,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水体的意识。
五、课堂总结(2分钟)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o识别了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知道了它们的差异; o通过模型建构,了解了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与地形、水源有关; o认识了其他水源和人工水体的作用。 2.情感升华:“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多关注身边的水体,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再次渗透环保意识,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六、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河流与湖泊 一、地表水体识别与差异 水体类型主要特征河流流动水体,蜿蜒形态湖泊静水水体,面积较大池塘静水水体,面积较小水库人造湖泊,有大坝等人工建筑
二、形成原因(模型建构) 河流:地形有河道(高低坡度)+水源(降水、融水等)→水在河道中流动; 湖泊:地形低洼+水源(降水、融水等)→水在洼地聚集。 三、其他水源与人工水体 水源:溪水、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 人工水体:水库(蓄水、发电等)、大运河(航运等)。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九、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