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 2.地下水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课题 地下水 课时 1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 10. 2水循环 3~4年级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能识别泉水、暗河、井水等地下水类型,理解地下水因地表水源渗透、被不易渗透层阻挡而聚集形成的过程; 知道井水的形成与地下水的关系,理解水井模型中不同地层(渗透层、含水层、不易渗透层)的作用; 认识到地下水是重要的水体,了解雨水花园、透水地面等保护地下水的措施,以及坎儿井等利用方式。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分析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能通过模型建构活动,推理出井水的形成原因,发展逻辑推理与模型思维能力; 能结合拓展知识,分析地下水保护措施的作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能参与“制作简易水井模型”的活动,规范操作(铺设碎石、沙子,模拟降水等),细致观察并描述圆筒内水位的变化; 能根据模型现象,解释井水的形成原因; 能观察家附近地面停车位路面,推测其对补充地下水的作用,并通过倒水实验验证。 态度责任 对探究地下水与水井的形成保持浓厚兴趣,在模型建构与观察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模型制作与探究,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与想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体会到地下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地下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理解地下水的形成过程; 通过模型建构,探究井水的形成原因。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基于简易水井模型的现象,推理并解释井水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层在其中的作用。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每组:大容器(如透明塑料盒)、碎石、沙子、两头开口且四周有孔的圆筒(模拟井)、喷壶(内装水,模拟降水)。 多媒体资源 泉水、暗河、井水的实景图片与短视频; 地下水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视频; 雨水花园、透水地面、坎儿井的实景图片与功能介绍视频。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下水。一、认识地下水类型(8分钟) 1.展示图片,引发观察:教师依次展示泉水、暗河、井水的实景图片(或播放短视频),每展示一张,停留30秒,引导学生观察:“仔细看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初步识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每张图片的判断及依据。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捕捉典型想法(如“第一张图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第三张图是水井,能打水”)。 3.全班分享,总结类型:请2-3组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泉水、暗河、井水都属于地下水,它们来自地下的水体。” 4.引出课题:“地下水是怎么形成的?水井里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地下水’的秘密。” 【意图解析】从学生可能见过的地下水类型入手,唤醒生活经验,通过小组交流与全班分享,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识别,建立对地下水类型的初步认知,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活动1:了解地下水的形成(10分钟) 1.展示示意图,分析形成条件:教师展示“地下水形成示意图”,提问:“从图上看,地下水是怎么形成的?需要什么条件?”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总结:“地表土壤疏松多孔,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碎石的孔隙中,当遇到不易渗透水的岩层和黏土层时,水就会聚集起来,形成地下水。” 3.播放动画,强化认知:播放“地下水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雨水渗透、聚集形成地下水的过程。 【意图解析】通过示意图分析与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为后续探究水井成因奠定知识基础。三、活动2:模型建构:探究井水的形成(15分钟) 步骤1:明确模型任务与方法(3分钟) 教师讲解:“我们要用碎石、沙子模拟地下的不同地层,用圆筒模拟井,通过倒水模拟降水,观察圆筒内水位的变化,以此探究井水的形成原因。大家想想,地下的地层有什么不同?水在其中会怎么运动?”(引导学生结合地下水形成知识,思考“渗透层让水通过,含水层储存水,不易渗透层阻挡水”) 步骤2:分组制作简易水井模型(7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大容器、碎石、沙子、圆筒、喷壶等材料。 2.指导制作模型: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o在大容器底部铺约1厘米厚的碎石(模拟含水层下方的不易渗透层,阻挡水向下渗透); o将两头开口、四周有孔的圆筒放在碎石上(模拟井); o在圆筒外围依次铺约3厘米厚的碎石(模拟含水层,储存水)和1厘米厚的沙子(模拟渗透层,让水容易渗透)。 3.学生操作:学生分组制作模型,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 o各层材料的铺设厚度是否符合要求; o圆筒的放置是否垂直、稳定。(如发现小组制作的模型不符合要求,及时引导调整,确保后续实验效果。) 【意图解析】通过教师示范与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模型建构”的方法,即通过不同材料模拟地下的不同地层,为后续模拟降水实验做准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步骤3:模拟降水,观察水位变化(3分钟) 1.明确观察任务:教师提出要求:“现在用喷壶往沙子上缓缓倒水(模拟降水),仔细观察圆筒内水位的变化,把看到的现象记下来。” 2.学生模拟降水:学生用喷壶向沙子上均匀喷水,小组成员分工观察圆筒内水位的变化。 3.描述现象:教师请2-3组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如“倒水后,圆筒里的水位慢慢上升了”。 【意图解析】通过模拟降水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水在模型地层中的渗透与聚集,为后续推理井水形成原因提供感性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 步骤4:推理与解释,联系井水实际(2分钟) 引导推理:教师提问:“从模型实验看,井水是怎么来的?”(学生可能回答“水渗透到沙子和碎石里,然后进到圆筒里,就形成了井水”) 深入追问:“模型里的碎石、沙子分别模拟地下的什么地层?它们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说出“沙子是渗透层,让水容易渗透;碎石是含水层,储存水;底部碎石是不易渗透层,阻挡水流失”) 总结井水形成原因:结合模型与实际,教师总结:“自然界中,雨水等水源渗透到地下的渗透层(如沙土层),然后进入含水层(如碎石层)储存起来;当人们挖井(像模型里的圆筒)穿过上面的地层,到达含水层时,含水层里的水就会进入井中,形成井水。” 【意图解析】通过教师的追问与引导,帮助学生从模型现象迁移到井水实际,建立“不同地层+水源渗透”与“井水形成”的逻辑联系,突破“井水成因”的难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模型思维能力。四、活动3:地下水的保护与利用(5分钟) 1.展示资料,讲解保护措施:播放雨水花园、透水地面的实景图片与功能介绍视频,讲解:“地下水是有限的,过度开采会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建设雨水花园、铺设透水地面,能让雨水经植物、沙土净化后渗入土壤,补充地下水。” 2.展示坎儿井示意图,讲解利用方式:展示坎儿井示意图,讲解:“在干旱地区,人们利用坎儿井,把地下水通过暗渠引出,用于生活和农业灌溉,这是对地下水的有效利用。” 【意图解析】补充地下水保护与利用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地下水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其保护与利用的智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对科学应用的认知。五、活动4:实践应用:观察地面停车位(4分钟) 1.布置任务:“课后请同学们观察你家附近地面停车位的路面,看看是透水的还是不透水的,推测它是否有利于补充地下水。然后倒点水试试,验证你的推测。” 2.强调安全与方法:提醒学生观察时注意安全,倒水实验要适量,仔细观察水的渗透情况。 【意图解析】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六、课堂总结(3分钟)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o认识了泉水、暗河、井水等地下水类型,了解了地下水的形成过程; o通过模型建构,知道了井水的形成与地下水和不同地层的关系; o了解了地下水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式。 2.情感升华:“地下水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我们要爱护地下水,珍惜每一滴水。”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再次渗透环保意识,落实“态度责任”目标。七、板书设计 地下水 一、地下水类型与形成 类型:泉水、暗河、井水等; 形成:雨水/积雪融水→渗透地下土层、碎石孔隙→被不易渗透层阻挡→聚集形成地下水。 二、井水的形成(模型建构) 模型材料:碎石(含水层、不易渗透层)、沙子(渗透层)、圆筒(井); 过程:降水→渗透沙子(渗透层)→进入碎石(含水层)→聚集→进入圆筒(井)形成井水。 三、保护与利用 保护:雨水花园、透水地面(补充地下水); 利用:坎儿井(干旱地区引地下水)。八、练一练九、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十、课堂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