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 3.海洋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课题 海洋 课时 1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 10. 2水循环 3~4年级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了解海洋水的来源(大江大河汇入、极地冰川等); 认识到海水中含有大量盐类物质,理解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蒸发—冷凝); 初步建立海洋国土的概念,知道海洋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分析海洋在地球上的占比与地位,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能通过“探究海水里有什么”的实验现象,推理出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能结合“海水淡化模拟实验”,理解海水淡化的原理,提升科学思维的逻辑性。 探究实践 能参与“探究海水里有什么”的实验,规范操作(用滴管取液、加热蒸发等),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能进行“海水淡化模拟实验”,细致观察实验过程中保鲜膜内侧、小碗里水的变化,描述淡水形成的过程; 能结合陆地水体模型图,分析海水中盐类物质的来源过程。 态度责任 对探究海洋的相关知识保持浓厚兴趣,在实验与观察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与讨论,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与想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体会到海洋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海洋资源、重视海洋国土的意识。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海洋的地位与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 理解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探究海水里有什么”的实验现象,推理出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结合模型与实验,清晰理解海水淡化的原理。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每组:滴管、金属勺2把、蜡烛、打火机、淡水、模拟海水(可提前配制,水+食盐)、透明塑料盆、小碗、保鲜膜、石块。 多媒体资源 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动画(突出海洋蓝色区域); 极地冰川、大江大河汇入海洋的短视频; 海水淡化工厂的实景图片与工作原理视频; 我国海洋国土的相关图片与简介(如领海范围、海洋资源等)。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海洋。一、情境导入:认识海洋的地位(8分钟) 1.展示示意图,引发观察:教师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提问:“同学们,图中蓝色的区域是什么?和陆地相比,海洋的面积怎么样?” 2.小组交流,初步认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示意图的观察结果。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捕捉典型想法(如“蓝色区域是海洋,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很多”)。 3.全班分享,总结地位:请2-3组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它的水量比冰川、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等淡水的总量多得多。” 4.拓展水的来源:播放“极地冰川、大江大河汇入海洋”的短视频,讲解:“汇入海洋的水,除了来自大江大河,还来自覆盖南北两极的冰川,两极冰川体积占全球冰川总体积的99%呢。” 5.引出课题:“海洋里的水和我们平时喝的淡水一样吗?海洋里的水能不能被我们利用?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海洋’的秘密。” 【意图解析】从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入手,唤醒学生对海洋的初步认知,通过小组交流与全班分享,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建立“海洋是最大水体”的科学观念;结合短视频拓展海洋水的来源,丰富学生认知,同时激发探究兴趣。二、活动1:探究海水里有什么(15分钟) 步骤1:提出猜想与实验任务(3分钟) 教师提问:“海水是咸的,大家猜猜海水里有什么?”(引导学生猜想“含有盐”)接着讲解实验任务:“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海水里的成分,实验步骤是用滴管取淡水和模拟海水,分别滴入金属勺,加热蒸发,观察残留物质。” 步骤2:分组实验操作(8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滴管、金属勺2把、蜡烛、打火机、淡水、模拟海水。 2.指导实验:教师示范实验步骤: o用滴管取约1毫升淡水,滴入一把金属勺;再取约1毫升模拟海水,滴入另一把金属勺; o点燃蜡烛,将两把金属勺分别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加热,待水烧干后,观察勺子里的残留物质。 3.学生操作: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 o滴管的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取液量适中); o加热时的安全(金属勺不要离火焰太近,防止烫伤); o观察的细致性(水蒸发后残留物质的颜色、状态)。 步骤3:观察现象与交流(3分钟) 教师请2-3组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如“滴淡水的勺子烧干后,没有东西剩下;滴模拟海水的勺子烧干后,有白色的颗粒残留”。 步骤4:推理与结论(1分钟) 教师提问:“模拟海水烧干后有白色颗粒,这说明海水里有什么?”(引导学生推理出“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所以海水是咸的。” 【意图解析】通过“提出猜想—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推理结论”的科学探究流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培养动手操作与观察能力;通过推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的科学观念。三、活动2:模拟海水淡化(12分钟) 步骤1:明确实验任务与原理(3分钟) 教师讲解:“海水中含有盐,不能直接饮用,那怎么得到淡水呢?我们可以模拟海水淡化的过程。原理是让海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物体又会冷凝成液态水,这样得到的水就是淡水。” 步骤2:分组制作海水淡化装置(5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透明塑料盆、小碗、保鲜膜、石块、模拟海水。 2.指导制作: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o往塑料盆里倒入温热的模拟海水(代表被阳光晒热的海水),中间放一只小碗; o用保鲜膜蒙住盆口,在小碗正上方的保鲜膜上放一个石块(使保鲜膜在小碗上方形成凹陷,便于冷凝水聚集)。 3.学生操作:学生分组制作装置,教师巡视指导,确保装置密封良好,石块放置位置正确。 步骤3:观察实验现象(3分钟) 学生将制作好的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可提前准备好放置了一段时间的装置,节省课堂时间),观察保鲜膜内侧、小碗里水的变化。教师请学生描述现象,如“保鲜膜内侧有小水珠,小碗里收集到了一些水”。 步骤4:解释原理与总结(1分钟) 教师结合实验现象,讲解:“温热的模拟海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保鲜膜,就冷凝成小水珠,小水珠顺着保鲜膜流到凹陷处,滴入小碗里,这样就得到了淡水。这就是海水淡化的简单原理。” 【意图解析】通过模拟海水淡化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水转化为淡水的过程,理解“蒸发—冷凝”的淡化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与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能力。四、活动3:海洋国土教育(5分钟) 1.展示资料,讲解海洋国土:展示我国海洋国土的相关图片(如领海范围、海岛、海洋资源开发等),讲解:“海洋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也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有广阔的海洋国土,海洋里有丰富的资源,像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等,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2.交流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海洋和海洋资源?”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我们要重视海洋国土,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意图解析】渗透海洋国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自然水体,还与国家领土、资源密切相关,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与保护海洋的责任感。五、课堂总结(3分钟)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o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水来自大江大河和极地冰川; o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可通过蒸发—冷凝的方法淡化; o海洋是重要的国土,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2.情感升华:“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多关注海洋,为保护海洋贡献自己的力量。”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再次渗透海洋保护与国土意识,落实“态度责任”目标。六、板书设计 海洋 一、海洋的地位与水的来源 地位: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水量远超各类淡水总量; 来源:大江大河汇入、极地冰川等。 二、海水的成分与淡化 成分:含有大量盐类物质(实验:蒸发模拟海水有白色残留); 淡化原理:蒸发(海水→水蒸气)→冷凝(水蒸气→淡水)。 三、海洋国土与保护 海洋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资源; 要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七、练一练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九、课堂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