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珍惜水资源》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珍惜水资源》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 4.珍惜水资源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课题 4.珍惜水资源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 2水循环 3~4年级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明确淡水对人类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理解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 知道农业(地表滴灌、痕量灌溉)、工业(节水生产、废水处理再利用)以及家庭的节水方法。 科学思维 能通过分析文字与图片资料,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 能通过模型建构活动,推理出淡水资源有限、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的结论,发展逻辑推理与模型思维能力; 能结合不同领域的节水方法,分析其节水原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能参与“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和“体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的模型建构活动,规范操作(量取液体、模拟供水与用水等),细致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能根据模型现象,解释淡水资源有限、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原因; 能查阅资料,写出家庭中不同场合节约用水的方法。 态度责任 对探究水资源的相关知识保持浓厚兴趣,在模型建构与观察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模型制作与探究,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与想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体会到水资源的宝贵,增强珍惜水资源、在生活中践行节水的意识与责任感。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模型建构,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与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了解不同领域的节水方法。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基于模型建构的现象,推理并解释淡水资源有限、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原因。
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每组:1升装容器、量筒、三个小杯子、彩色笔、方格纸、水盆、小勺(供水者用1把,用水者用2把)、水。 多媒体资源 淡水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实景图片与短视频; 农业地表滴灌、痕量灌溉,工业废水处理的实景图片与工作原理视频; 家庭节水方法的宣传图片与短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水资源的重要。
一、情境导入: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8分钟) 一)情境导入: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8分钟) 1.展示资料,引发思考:教师展示淡水在日常生活(饮用、洗漱等)、农业(农田灌溉、渔业养殖等)、工业(酿造、缫丝、发电等)中应用的实景图片与短视频,提问:“水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小组交流,分享认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捕捉典型想法(如“我们喝水需要水,种地需要水灌溉,工厂生产也需要水”)。 3.全班分享,总结重要性:请2-3组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淡水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工农业生产也都需要它。比如农业上的农田灌溉、渔业养殖,工业上的酿造酱油、发电等,都离不开水。” 4.引出课题:“既然水这么重要,那我们的水资源充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珍惜水资源’,探究水资源的情况。” 【意图解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生产场景入手,通过图片与短视频唤醒学生对水重要性的认知,通过小组交流与全班分享,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总结,为后续探究水资源的有限性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1:模型建构: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15分钟) 步骤1:明确模型任务与方法(3分钟) 教师讲解:“我们用容器装1升水代表地球上水的总量,然后分别取21毫升、9毫升、0.5毫升的水装入三个杯子,代表冰川、地下水、河流与湖泊水,余下的水代表咸水。通过这种方式,模拟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水量,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 步骤2:分组进行模型实验(8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1升装容器、量筒、三个小杯子、彩色笔、方格纸。 2.指导实验操作:教师示范操作步骤: o在容器中装入1升水; o用量筒分别量取21毫升、9毫升、0.5毫升的水,依次倒入三个小杯子,分别代表冰川、地下水、河流与湖泊水; o观察容器中余下的水(代表咸水)的量。 3.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 o量筒的使用(正确量取液体体积); o对不同水体水量差异的观察(冰川水相对多,河流与湖泊水极少)。 步骤3:用方格纸涂色,直观呈现(2分钟) 学生根据取水量,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笔在方格纸中涂色(每种水体用一种颜色,有几毫升就涂几格)。教师请学生展示涂色后的方格纸,引导学生观察:“代表河流与湖泊水的格子多吗?这说明什么?” 步骤4:推理与总结(2分钟) 教师提问:“从实验和涂色结果看,淡水资源(冰川、地下水、河流与湖泊水)在地球上的总量多吗?可直接利用的河流与湖泊水呢?”
引导学生总结:“地球上的水总量不少,但淡水资源只占一小部分,而其中可直接利用的河流与湖泊水更是非常有限。” 【意图解析】通过模型建构与涂色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水量差异,特别是淡水资源尤其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有限性;通过教师的追问与引导,帮助学生从模型现象推理出科学结论,发展逻辑推理与模型思维能力,突破“淡水资源有限”的难点。
三、活动2:模型建构:体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10分钟) 步骤1:明确模型任务与方法(3分钟) 教师讲解:“我们用盆里的小半盆水代表某地区可利用淡水资源的总量,供水者用1把小勺向盆里加水一次,用水者同时用2把相同的小勺从盆里取水一次或两次,重复步骤直到盆里的水被取完。通过这个模拟,体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步骤2:分组进行模型实验(5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水盆、小勺(1把供水者用,2把用水者用)、水。 2.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其中1人扮演供水者,2人扮演用水者,按照规则模拟供水与用水过程,其他同学观察水的变化。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规则的遵守与观察的细致性。 步骤3:交流与总结(2分钟) 教师请2-3组学生分享实验现象与感受,如“盆里的水很快就被取完了,供水的速度赶不上用水的速度”。
教师总结:“从实验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当用水需求大时,很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意图解析】通过模拟供水与用水的模型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进一步强化“水资源有限”的认知;通过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对现象的总结能力。
四、活动3:了解不同领域的节水方法(8分钟) 1.农业节水方法:展示农业地表滴灌、痕量灌溉与漫灌的对比图片,讲解:“地表滴灌是利用地面管道上的小孔,对植物根部土壤进行灌溉;痕量灌溉是将管道埋入植物根部土壤,根据植物需求供水,使土壤‘润而不湿’。和传统的漫灌相比,这两种方法能减少蒸发和渗漏损失,节约大量水资源。” 2.工业节水方法:展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图片与视频,讲解:“工业上采用节水的生产方法及设备,定期检查维修漏水设施,还将生产、生活废水经处理后重复使用,实现节约用水。” 3.家庭节水方法:展示家庭节水的宣传图片(如选用耗水低的卫浴产品),简单提及后续作业会深入探究家庭节水方法。 【意图解析】补充不同领域的节水方法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在农业、工业以及家庭中都有相应的节水举措,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为后续家庭节水作业做铺垫。
五、活动4:实践作业:家庭节水方法探究(4分钟) 1.布置任务:“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观察家庭中不同场合(如卫生间、厨房、洗衣间等)的用水情况,写出对应的节约用水方法,填写在教材的家庭示意图中。” 2.强调方法: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查询、观察家庭用水器具等方式收集信息。 【意图解析】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家庭生活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探究家庭节水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意识。
六、课堂总结(3分钟)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o淡水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o通过模型建构,知道了淡水资源有限,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 o了解了农业、工业等领域的节水方法。 2.情感升华:“水资源非常宝贵,希望同学们以后在生活中能珍惜水资源,践行节水方法。”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再次渗透节水意识,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七、板书设计 珍惜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饮用、洗漱等; 农业:农田灌溉、渔业养殖等; 工业:酿造、缫丝、发电等。 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模型建构) 地球水总量:1升(模拟); 淡水资源:冰川(21毫升)、地下水(9毫升)、河流与湖泊水(0.5毫升)→占比小; 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供水少,用水多)。 三、节水方法 农业:地表滴灌、痕量灌溉; 工业:节水生产、废水处理再利用; 家庭:查阅资料探究具体方法。
八、练一练
九、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十、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