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称空气》表格式 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称空气》表格式 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空气的性质》单元 2.称空气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空气的性质》 课题 称空气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3~4年级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空气有质量; 了解在接近地面处,1立方米空气的质量约为1.3千克。 科学思维 能通过“气球放气前后细长棍平衡变化”的实验现象,推理出空气有质量,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能根据电子天平测量皮球质量的数据,归纳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能理解伽利略称空气实验的逻辑,分析“质量减少与空气逸出”的关系,发展科学思维的逻辑性。 探究实践 能参与“气球平衡实验”,观察并描述细长棍的平衡变化; 能进行“用电子天平测量皮球里空气的质量”的实验,规范操作(充气、测量、记录),并分析数据; 能尝试估算房间里空气的质量,并与体重作比较。 态度责任 对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保持浓厚兴趣,在实验与阅读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与讨论,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与想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热爱与严谨态度。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第1课时)通过实验与类比,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解释瓶中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第2课时)通过注射器实验,认识空气容易被压缩且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从“气球平衡实验”和“皮球充气质量测量”的现象与数据中,推理归纳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清晰理解伽利略实验中“质量变化与空气逸出”的逻辑关系。
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每组:细长棍、支架、两只充气气球、电子天平、皮球、打气筒、记录单。 多媒体资源 气球平衡实验的动画演示视频; 伽利略称空气实验的动画演示视频; 房间空气体积估算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称空气。
一、情境导入:问题激趣(5分钟)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提问:“生活中人们常说‘轻得像空气’,那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呢?” 2.学生猜想:学生自由猜想(有或没有),并简单说明理由(如感觉不到空气的重量,所以认为没有;或者认为既然是物质就有质量等)。 【意图解析】通过生活俗语引发学生对“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思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为后续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二、活动1:实验推测:气球平衡实验(15分钟) 步骤1:分组实验,观察现象(8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细长棍、支架、两只充气气球。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o在细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调节使细长棍保持水平平衡; o将左侧气球中的气慢慢放掉; o松手后,观察细长棍的变化。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操作规范(气球充气量相近、放气时操作缓慢等)。 3.现象分享:请2-3组学生分享实验现象,如“左侧气球放气前,细长棍水平平衡;放气后,左侧变轻,细长棍左侧高、右侧低”。 步骤2:分析推理,推测结论(5分钟) 1.引导提问:“左侧气球放气后,细长棍为什么会倾斜?左侧变轻了,说明什么?” 2.小组讨论,推理推测:学生小组讨论,推理出“左侧气球放气后,里面的空气减少了,所以变轻了,这说明空气有质量”。 3.总结推测:教师总结:“从实验现象看,放气后的气球变轻了,因为里面的空气减少了,所以我们可以推测空气是有质量的。” 步骤3:质疑与思考(2分钟) 教师提问:“仅仅通过这个实验,能完全确定空气有质量吗?还需要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实验。 【意图解析】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现象,通过引导提问与小组讨论,帮助学生从实验现象推理出“空气有质量”的初步推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质疑,为后续验证实验做铺垫,培养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三、活动2:测量验证:皮球充气质量测量(15分钟) 步骤1:明确实验任务与方法(3分钟) 教师讲解:“为了验证空气有质量,我们用电子天平测量皮球里空气的质量。先测瘪皮球的质量,然后每次充入5筒空气,测量并记录质量,直到充入20筒空气。” 步骤2:分组实验,测量记录(8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电子天平、皮球、打气筒、记录单。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o测量并记录瘪皮球的质量; o用打气筒向皮球内充入5筒空气,测量并记录此时皮球的质量; o重复充入5筒空气的操作,直到充入20筒空气,每次记录质量。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打气筒推杆每次要拉到底再推到底,确保充入空气量相对一致;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子天平并记录数据。 3.数据分享:请2-3组学生分享测量数据,教师将典型数据写在黑板上。 步骤3:分析数据,验证结论(4分钟) 1.引导分析:“观察瘪皮球和充入不同筒数空气后皮球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2.学生分析,验证结论:学生分析数据,发现充入空气后,皮球的质量逐渐增加,从而验证“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3.总结结论:教师总结:“从测量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充入空气的增加,皮球的质量越来越大,这就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意图解析】通过测量实验与数据记录,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质量的存在,通过分析数据验证“空气有质量”的推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强化科学结论的严谨性。
四、活动3:科学阅读:伽利略称空气(10分钟) 1.阅读材料,梳理实验:学生阅读“伽利略称空气”的材料,教师提问:“伽利略是怎么做实验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学生分享,教师补充:学生分享对伽利略实验的理解,教师结合动画演示视频,补充讲解:“伽利略在皮袋中装入水挤入玻璃瓶,称出组合体质量;然后松开瓶口让空气跑出一些,再称质量,发现质量减少,减少的质量就是跑出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有质量。” 3.深化认知:教师强调:“伽利略的实验和我们今天做的实验,都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而且科学家还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立方米空气的质量约为1.3千克。” 【意图解析】通过科学阅读与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科学史中对空气质量的探究,深化对“空气有质量”的认知,同时感受科学探究的历史传承与方法演变,培养科学素养与历史观。
五、活动4:实践应用:估算房间空气的质量(8分钟) 1.布置任务,指导方法:教师布置作业:“估算你房间里空气的质量,并与你的体重作比较。”指导学生方法:先测量房间的长、宽、高,计算出体积(长×宽×高),再用体积乘以1.3千克/立方米,得到空气的质量,最后与自己的体重比较。 2.交流讨论:学生简单交流估算的思路与可能的结果,教师鼓励学生课后认真完成。 【意图解析】通过实践作业,将“空气有质量”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与实际应用能力。
六、课堂总结(3分钟)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o通过实验与测量,验证了空气有质量; o了解了伽利略称空气的实验,知道接近地面处1立方米空气的质量约为1.3千克; o学习了估算房间空气质量的方法。 2.情感升华:“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测量和阅读,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科学探究很有趣也很严谨,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保持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科学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七、板书设计 《称空气》 一、实验推测:气球平衡实验 现象:左侧气球放气后,细长棍左侧高、右侧低→左侧变轻。 推测:空气有质量。 二、测量验证:皮球充气质量测量 数据:充入空气越多,皮球质量越大。 结论:空气有质量。 三、科学阅读:伽利略称空气 实验:皮袋倒水入瓶称重→放气后再称重→质量减少(空气有质量)。 拓展:接近地面处,1立方米空气约重1.3千克。
八、练一练
九、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十、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