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空气的性质》单元 3.热空气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空气的性质》 课题 热空气 课时 2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3~4年级 ⑤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理解热气球上升是因为热空气轻于同体积的冷空气,下降是因为热空气冷却变重或冷空气补充导致整体变重。 科学思维 能通过“自制热气球升空”的实验现象,猜想热空气与热气球上升的关系,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 能根据“比较热空气与冷空气质量”的实验数据,归纳出“热空气比同体积冷空气轻”的结论,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能运用“同体积下质量小的液体浮在水面”的知识,类比推理出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发展类比推理能力; 能通过“冷热瓶空气流动”的实验现象,推理出冷空气的运动特点及热气球下降的原因,增强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参与“自制热气球升空”的实验,规范操作并观察记录现象; 能进行“比较热空气与冷空气质量”的实验,正确使用电子天平测量并记录数据; 能完成“冷热瓶空气流动”的实验,观察并描述空气流动现象;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热气球升降的原理。 态度责任 对探究热空气性质与热气球升降原理的实验保持浓厚兴趣,在实验与阅读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与讨论,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与想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体会到科学知识在解释生活现象(热气球升降)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热爱与严谨态度。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实验与推理,理解热空气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会上升;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热气球升降的原理。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从“冷热瓶空气流动”的实验现象中,推理出热气球下降的原因。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每组:蜡烛、下端开有凹槽的粗纸筒、塑料袋、250毫升集气瓶、电子天平、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冷水、热水、线香、玻璃片、记录单。 多媒体资源 热气球升空的实景视频; 空气微粒受热、遇冷运动变化的动画演示视频; 冷热瓶空气流动实验的动画演示视频。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热空气。一、情境导入:视频激趣,提出问题(5分钟) 1.播放视频,引发兴趣:教师播放热气球升空的实景视频,提问:“同学们,热气球为什么能升空呢?” 2.学生猜想:学生自由猜想(如里面的空气特殊、有动力等)。 【意图解析】通过热气球升空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热气球上升原因的思考,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二、活动1: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10分钟) 步骤1:分组实验,观察现象(6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蜡烛、下端开有凹槽的粗纸筒、塑料袋。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o点燃蜡烛,用粗纸筒罩住蜡烛; o将塑料袋撑开后倒扣住纸筒,让蜡烛火焰加热袋内空气; o待塑料袋鼓起后松手,观察塑料袋的运动。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及时熄灭蜡烛、纸筒壁与火焰保持距离)。 3.现象分享:请2-3组学生分享实验现象,如“塑料袋被加热后鼓起,松手后上升到空中”。 步骤2:猜想原因,科学阅读(4分钟) 引导猜想:“塑料袋为什么会上升?可能和袋内的空气有关吗?”引导学生猜想“袋内空气受热后,导致塑料袋上升”。 科学阅读,初步认知:学生阅读教材中“空气受热后微粒间平均距离变大”的内容,结合动画演示视频,初步了解热空气的微粒特点。 【意图解析】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制热气球”升空的现象,激发探究热情;通过科学阅读与动画演示,为后续理解热空气性质提供知识基础。三、活动1: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10分钟) 步骤1:明确实验任务与方法(3分钟) 教师讲解:“为了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质量关系,我们用电子天平测量同体积的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质量。先测集气瓶和瓶内冷空气的总质量,再加热瓶内空气,测量集气瓶和瓶内热空气的总质量。” 步骤2:分组实验,测量记录(8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250毫升集气瓶、电子天平、蜡烛。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o将集气瓶瓶口朝下放在电子天平上,称出瓶子和瓶内冷空气的总质量,记录数据; o点燃蜡烛,将集气瓶瓶口朝下置于蜡烛火焰上方,加热瓶内空气约1分钟; o迅速将装有热空气的集气瓶倒立在电子天平上,称出瓶子和瓶内热空气的总质量,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正确使用电子天平,加热时间与操作速度合适。 3.数据分享:请2-3组学生分享测量数据,教师将典型数据写在黑板上。 步骤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4分钟) 引导分析:“观察冷空气和热空气的质量数据,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分析数据,发现瓶内热空气的质量比冷空气小,从而得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结论。 总结结论:教师总结:“实验数据表明,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这就是热空气会上升的原因之一。” 【意图解析】通过测量实验与数据记录,让学生直观感受热空气与冷空气的质量差异,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为解释热气球上升原因提供依据。四、活动3:解释热气球上升的原因(10分钟) 步骤1:回忆旧知,类比推理(5分钟) 1.回忆旧知: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同体积情况下,质量比水小的液体会浮在水面,比如油浮在水面上。” 2.类比推理:“那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怎样呢?热气球里充满热空气,又会怎样?”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出“热空气会上升,热气球充满热空气后,因为热空气轻于同体积的冷空气,所以会上升”。 步骤2:总结解释,深化认知(5分钟) 教师结合空气微粒受热运动的动画演示视频,总结:“空气受热后,微粒间的平均距离变大,导致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热气球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充满热空气后,就会上升。” 【意图解析】通过回忆旧知与类比推理,帮助学生将“液体的浮沉”知识迁移到“热空气的上升”,培养类比推理能力;结合动画演示,深化学生对热空气上升原因的科学认知。五、活动4:探究热气球下降的秘密(12分钟) 步骤1:明确实验任务与方法(3分钟) 教师讲解:“热气球能上升,那它是怎么下降的呢?我们通过‘冷热瓶中空气流动’的实验来探究。先将两个玻璃瓶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待瓶内充满烟后,进行冷热瓶的不同组合实验,观察烟的流动。” 步骤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6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冷水、热水、线香、玻璃片。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o将两个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一段时间后取出; o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时移走线香,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o先将充满烟的热瓶倒放在冷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用箭头标出空气流动方向; o再将热瓶与冷瓶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用箭头标出空气流动方向。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与观察。 3.现象分享:请2-3组学生分享实验现象,如“热瓶倒放在冷瓶上,烟从热瓶流向冷瓶;冷热瓶对调后,烟从冷瓶流向热瓶”。 步骤3:分析现象,解释下降原因(3分钟) 1.引导分析:“烟的流动方向反映了空气的流动方向。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会怎样?当热气球中的热空气冷却后,会发生什么?” 2.学生分析,解释原因:学生分析得出“冷空气密度大,会下沉。热气球中的热空气冷却后,会变重,同时周围的冷空气也会补充进来,导致热气球整体变重,从而下降”。 3.总结结论:教师总结:“热气球下降是因为热空气冷却变重,或者周围冷空气补充进来,使热气球整体变重,从而下沉。” 【意图解析】通过“冷热瓶空气流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现象,推理出冷空气的运动特点;结合热气球的实际情况,解释其下降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与科学解释能力。六、课堂总结(3分钟)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o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o热气球上升是因为充满热空气,热空气轻于同体积冷空气; o热气球下降是因为热空气冷却变重或冷空气补充,导致整体变重。 2.情感升华:“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推理和阅读,了解了热空气的性质与热气球升降的原理,科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生活现象,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保持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科学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落实“态度责任”目标。七、板书设计 《热空气》 一、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实验:自制“热气球”(塑料袋)→加热后上升。 原因: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 二、热空气与冷空气的质量比较 实验:电子天平测同体积热空气和冷空气质量。 结论: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三、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类比:同体积质量小的液体浮在水面→热空气轻于冷空气→热气球上升。 四、热气球下降的秘密 实验:冷热瓶空气流动→冷空气下沉。 原因:热空气冷却变重或冷空气补充→热气球整体变重→下降。八、练一练九、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十、课堂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