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风的形成》表格式 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4《风的形成》表格式 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空气的性质》单元 4.风的形成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空气的性质》 课题 风的现成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3~4年级 ⑥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 成风的一些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理解自然风是由于地表各处受热不同,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流动而形成的。 科学思维 能通过“人工造风”的活动,总结出“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能根据“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实验现象,推理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流动的过程,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能结合示意图和文字,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提升科学解释能力。 探究实践 能参与“人工造风”的活动,用不同方法制造风并观察现象; 能进行“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实验,规范操作并观察记录火苗和烟的变化; 能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态度责任 对探究风的形成实验保持浓厚兴趣,在实验与阅读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与讨论,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与想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体会到风在自然与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热情与环保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实验与推理,理解自然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流动形成的; 能结合示意图和文字,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从“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实验现象中,推理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流动与自然风形成的关系。
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每组:扇子、小风车、蜡烛、去底塑料瓶、小塑料瓶(带喇叭口)、线香、玻璃片、记录单。 多媒体资源 自然风(如海风、陆风)的实景视频; 自然风形成的动画演示视频; 风的作用相关图片(植物传播、风力发电、帆船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风的形成。
一、情境导入:人工造风,感知风的本质(8分钟) 步骤1:活动体验,制造风(5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扇子、小风车。 2.活动要求:学生用扇子扇、用电吹风(教师操作,注意安全)吹、用嘴吹等方法制造风,观察小风车的转动,感受风的存在。 3.现象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制造风的方法与观察到的现象(如扇子扇动时,小风车转动,感觉到空气流动)。 步骤2:总结本质,科学认知(3分钟) 教师引导:“大家用不同方法让小风车转动,是因为空气流动起来了。所以,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意图解析】通过人工造风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风的存在与本质(空气流动),为后续探究自然风形成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1:探究自然风是怎么形成的(15分钟) 步骤1:明确实验任务与方法(3分钟)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1.用装置罩住点燃的蜡烛,观察火苗变化; 2.捂住小塑料瓶的喇叭口,观察火苗变化,过几秒后松开手,再观察; 3.将点燃的线香放在小塑料瓶的瓶口,观察烟的运动特点,画出流动路线。 步骤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8分钟) 1.分发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蜡烛、去底塑料瓶、小塑料瓶(带喇叭口)、线香、记录单。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安全(蜡烛使用、线香点燃)与规范操作(观察火苗变化、烟的流动)。 3.现象记录:学生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火苗变化(如罩住蜡烛后火苗变歪;捂住喇叭口火苗变正,松开后又变歪)和烟的流动路线。 步骤3:分析现象,推理过程(4分钟) 1.引导提问:“罩住蜡烛后,火苗为什么变歪?捂住喇叭口火苗又变正,松开后又变歪,这说明什么?烟是怎么流动的?” 2.小组讨论,推理过程:学生小组讨论,推理出:罩住蜡烛后,蜡烛加热空气,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进来,形成空气流动,所以火苗变歪;捂住喇叭口,空气无法补充,火苗变正;松开后,空气又能流动,火苗再变歪。烟从瓶外流向火焰周围(冷空气流入),然后变成热空气从瓶内上方跑到瓶外。 3.总结推理:教师总结:“实验中,蜡烛加热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从瓶外流入补充,形成了空气流动。这和自然风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的原理是相似的。” 【意图解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空气流动的现象,通过引导提问与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推理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的空气流动过程,为解释自然风形成提供实验依据,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活动2: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12分钟) 步骤1:科学阅读,结合示意图(6分钟) 1.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教材中“自然风形成”的文字与示意图。 2.引导分析:教师提问:“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地表各处受热情况不同,会导致什么?热空气上升后,冷空气会怎样?” 步骤2:解释形成原因(6分钟) 1.学生解释:学生结合实验推理与阅读内容,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地表各处受热不同,温度升高情况不同,使得地表附近有冷热不同的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会向热空气原来所在的区域流动,从而形成风。” 2.动画辅助,深化认知:教师播放自然风形成的动画演示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过程。 【意图解析】通过科学阅读与示意图分析,结合实验推理,引导学生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提升科学解释能力;动画演示进一步将抽象的自然过程具象化,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活动3:认识风的作用(7分钟) 1.展示图片,介绍作用:教师展示风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人类利用风发电和驱动帆船等图片,介绍风的作用。 2.交流讨论:学生交流自己对风作用的认识,分享生活中感受到的风的影响。 【意图解析】通过介绍风的作用,让学生了解风在自然与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热情与环保意识,体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五、课堂总结(3分钟)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o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o自然风是由于地表各处受热不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流动形成的; o风在植物传播、调节气候、人类利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2.情感升华:“今天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风是大自然的重要现象,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多观察风,探索更多自然的奥秘。”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科学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六、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一、风的本质 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二、自然风的形成 1.实验探究: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空气流动。 2.自然形成:太阳光照射→地表受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形成风。 三、风的作用 植物传播:花粉、种子; 调节气候:温度、湿度; 人类利用:发电、驱动帆船等。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十、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