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材料的演变》单元 3.建筑材料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材料的演变》 课题 建筑材料 课时 1核心 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及要求 12.1 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3~4年级 ①区别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说出中 国古代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典型案例。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从天然材料(木材、竹子等)到烧造材料(砖瓦),再到现代材料(钢筋混凝土、塑钢等); 理解钢筋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强度更高的特点,以及透水混凝土、混凝土帆布、自愈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的特殊性能与应用。 科学思维 能通过实验对比,分析钢筋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性能差异,培养对比与归纳能力; 能从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中,梳理出材料发展与人类建筑需求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能理解新型混凝土的特殊性能,并联系实际场景思考其应用价值,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实践 能进行“模拟制作钢筋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并比较承重”的实验,规范操作并记录现象; 能查阅资料,制作新型混凝土的资料卡(包括名称、性能、用途等)。 态度责任 对探究建筑材料的发展与性能的活动保持浓厚兴趣,在实验与阅读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与讨论,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与想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体会到建筑材料发展对人类建筑的重要影响,增强对材料科学的探究热情与创新意识。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 通过实验对比,理解钢筋混凝土的性能优势。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从实验现象(承重差异)中,归纳出钢筋混凝土强度更高的结论; 深入理解新型混凝土的特殊性能与应用场景的对应关系。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每组: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食用油、铁丝、石子、沙、石膏粉、水、小棒、承重测试用的重物(如砝码)。 多媒体资源 不同发展阶段建筑(木骨泥墙房、砖瓦建筑、现代高楼)的图片; 新型混凝土应用的视频。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建筑材料材料。一、情境导入:建筑材料发展,引出主题(5分钟) 1.展示建筑,引发思考:教师展示木骨泥墙房、砖瓦建筑、现代高楼(如上海金贸大厦)的图片,提问:“这些建筑用的材料有什么不同?建筑材料是怎么发展的?” 2.引出主题:教师总结:“建筑材料随着人类需求在不断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建筑材料的发展与特点。” 【意图解析】通过展示不同发展阶段的建筑,引发学生对建筑材料发展的思考,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激发学习兴趣。二、活动1:认识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10分钟) 步骤1:阶段讲解(5分钟) 教师讲解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阶段: 天然材料阶段:人类最早使用木材、竹子、稻草、泥巴等天然材料建造木骨泥墙房; 烧造材料阶段:进入烧造材料阶段后,泥土烧造的砖瓦成为建造墙体、屋顶的主要材料; 现代材料阶段: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使搭建高大建筑框架成为可能,现代建筑还大量使用塑钢、玻璃纤维等人造材料。 步骤2:图片观察与交流(5分钟) 1.观察图片:学生观察教材中不同阶段建筑及材料的图片。 2.交流分享:学生分享对建筑材料发展的认识,教师引导梳理发展脉络(从天然到烧造再到现代,材料性能不断提升,满足更高的建筑需求)。 【意图解析】通过阶段讲解与图片观察,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建立对建筑材料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梳理与总结能力。三、活动2:探究钢筋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性能(15分钟) 步骤1:实验操作指导(3分钟) 教师讲解“模拟制作钢筋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并比较承重”的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内壁刷食用油; 2.把两根铁丝弯成S形备用; 3.将石子、沙、石膏粉依次倒入容器,加水搅拌成混合物; 4.一个塑料盒倒满混合物(普通混凝土);另一个先倒一半,放入两根S形铁丝,再倒另一半(钢筋混凝土); 5.用小棒抹平,晾干; 6.倒扣取出硬块,做承重对比实验。 步骤2:分组实验(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操作规范(如搅拌均匀、铁丝放置位置、晾干时间等)与安全(如石膏粉使用)。 步骤3:实验分析与总结(2分钟) 学生进行承重对比实验,观察到“钢筋混凝土硬块能承受更重的物体,普通混凝土硬块承受重量较轻”。教师引导总结:“钢筋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强度更高,这也是它能用于建造高楼大厦的重要原因。” 【意图解析】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钢筋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性能差异,培养观察、实验与归纳能力,深入理解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的优势。四、活动3:科学阅读:新型混凝土(10分钟) 1.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教材中“新型混凝土”的内容(透水混凝土、混凝土帆布、自愈混凝土)。 2.视频辅助:教师播放新型混凝土应用的视频(如小区透水混凝土步道、混凝土帆布用于农业灌溉、自愈混凝土修复裂缝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其性能与应用。 3.交流讨论:学生交流对新型混凝土的认识,分享“哪种新型混凝土最吸引你,为什么”,教师引导联系实际场景分析其应用价值(如透水混凝土用于小区地面,可排水、抗滑;自愈混凝土可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等)。 【意图解析】通过科学阅读与视频辅助,让学生了解新型混凝土的特殊性能与应用,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知识迁移能力;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对材料创新的兴趣。五、活动4:实践拓展:制作新型混凝土资料卡(8分钟) 1.布置任务:教师布置作业:“查阅资料,认识一种新型混凝土,制作一张资料卡,包括名称、性能、用途等。” 2.指导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如利用图书、网络),以及资料卡的设计(如分栏目填写名称、性能、用途,配上简单插图)。 【意图解析】通过实践拓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建筑材料的认识,提升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增强对材料科学的探究热情与创新意识。六、课堂总结(3分钟)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o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天然材料→烧造材料→现代材料); o钢筋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强度更高的性能优势; o透水混凝土、混凝土帆布、自愈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的特殊性能与应用。 2.情感升华:“今天我们学习了建筑材料的发展与新型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发展让我们的建筑更加多样、坚固、环保。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关注建筑材料的创新,探索更多材料的奥秘。”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建筑材料科学持续探究的兴趣,落实态度责任目标。七、板书设计 《建筑材料》 一、建筑材料发展历程 天然材料阶段:木材、竹子、稻草、泥巴→木骨泥墙房。 烧造材料阶段:砖瓦→比泥墙、草顶更结实。 现代材料阶段:钢筋混凝土、塑钢等→用于高楼大厦。 二、钢筋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对比 实验结论:钢筋混凝土强度更高。 三、新型混凝土 透水混凝土:排水、抗滑等→小区、公园地面。 混凝土帆布:保温、阻燃等→农业灌溉等。 自愈混凝土:能修复裂缝→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八、练一练九、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十、课堂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材料的演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