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课题 单元小结 课时 1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 10. 2水循环 3~4年级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能准确填写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明确咸水水体(如海洋)和淡水水体(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的具体类型; 能结合天气现象(如降水多少)和湖泊形成模型(地形低洼、水源聚集),解释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 科学思维 能通过填写水体分类图,梳理本单元知识,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能运用所学的水体形成与天气知识,分析解释鄱阳湖面积变化的现象,发展知识迁移与综合思维能力; 能从知识、方法、行为等维度反思学习过程与节水实践,提升元认知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能独立完成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的填写,回顾整理本单元知识; 能查阅相关天气资料(可课前准备),结合湖泊形成模型,解释鄱阳湖面积变化的原因; 能根据反思评价的问题,客观评价自身对水体知识的掌握、模型工具的使用以及节水行为。 态度责任 在回顾整理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保持对地球水体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 能认真反思自身学习与节水行为,增强优化学习方法、践行节水的意识与责任感。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准确回顾整理本单元介绍的各类水体,填写水体分类图; 结合天气现象和湖泊形成模型,解释鄱阳湖面积变化的原因。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将天气现象(如干旱少雨)与湖泊形成的模型(水源聚集)有机结合,逻辑清晰地解释鄱阳湖面积缩小的原因。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学生课前收集2022年8月鄱阳湖地区的天气资料(如降水情况); 教师准备本单元各类水体的图片与简要知识卡片。 多媒体资源 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动画(逐步呈现正确填写内容); 鄱阳湖形成与面积变化的动画演示视频(结合地形与降水因素)。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水资源的重要。一、情境导入:回顾单元知识(10分钟) 1.展示知识卡片,引发回忆:教师依次展示本单元涉及的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冰川等水体的图片与简要知识卡片,提问:“同学们,这些水体我们在本单元都学习过,大家还记得它们的相关知识吗?” 2.小组交流,分享回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各类水体知识的回忆(如河流是流动水体,湖泊是静水水体,海洋是咸水水体等)。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补充学生遗忘的知识点(如地下水的形成、海洋是最大的水体等)。 3.引出分类任务:“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水体,它们可以分为咸水水体和淡水水体。现在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上的‘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填写。” 【意图解析】通过图片与知识卡片唤醒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回忆,通过小组交流促进知识共享与补充,为后续准确填写分类图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回顾知识的积极性。二、活动1:回顾与整理:填写水体分类图(10分钟) 1.独立填写: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的填写,将咸水水体和淡水水体的具体类型填入相应空格。 2.小组互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分类图进行评价,看看是否有遗漏或错误的水体类型。教师巡视,收集典型的错误案例(如将海洋归为淡水水体,遗漏冰川等淡水水体)。 3.全班订正,总结:教师展示正确的水体分类图(可结合动画逐步呈现),讲解:“咸水水体主要是海洋;淡水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强化学生对水体类型的准确认知。 【意图解析】通过独立填写、小组互评、全班订正的流程,引导学生主动梳理本单元知识,形成清晰的水体分类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与自我纠错能力。三、活动2:迁移与应用:解释鄱阳湖面积变化(15分钟) 展示资料,提出问题:教师展示2021年8月和2022年8月鄱阳湖的图片,以及学生课前收集的2022年8月鄱阳湖地区的天气资料(如降水明显偏少,出现干旱天气),提问:“2022年8月鄱阳湖面积比上年同期缩小了2000多平方千米,结合天气现象和湖泊形成的模型,大家能解释原因吗?” 小组讨论,分析原因:学生小组讨论,结合“湖泊形成模型(地形低洼,水源聚集形成湖泊)”和“2022年8月鄱阳湖地区干旱少雨”的天气现象,分析鄱阳湖面积缩小的原因。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建立逻辑联系:“湖泊的水来自哪里?降水少了,湖泊的水源会怎样?” 全班分享,总结解释:请2-3组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结合鄱阳湖形成与面积变化的动画演示视频,总结:“鄱阳湖是因为地形低洼,聚集水源形成的湖泊。2022年8月,鄱阳湖地区降水明显偏少,湖泊的水源补充不足,而湖泊的水又会通过蒸发、流入河流等方式消耗,所以面积就缩小了。” 【意图解析】通过提供鄱阳湖的图片与天气资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湖泊形成模型与天气知识,分析实际的湖泊面积变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综合思维能力;结合动画演示,将抽象的逻辑关系具象化,突破“综合解释”的难点。四、活动3:反思与评价:总结学习与节水行为(8分钟) 1.个人反思:学生根据教材“反思与评价”部分的三个问题,进行个人反思: o思考自己能用哪种方法介绍各种水体; o思考自己能使用哪种模型说明淡水水体的成因; o思考自己常用几种方法来节约用水。 2.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反思结果,互相交流学习方法与节水经验。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分享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画概念图介绍水体)与节水方法(如用洗菜水浇花等)。 3.全班分享,总结提升:请2-3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与收获,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学习水体知识,也掌握了用模型说明水体成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很多同学在生活中践行了节水行为。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好的学习方法,坚持节约用水。” 【意图解析】通过个人反思与小组交流,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行为等维度评价自身学习过程与节水实践,促进学生的元认知发展,同时强化节水意识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五、课堂总结(2分钟)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o准确回顾了地球上的咸水水体和淡水水体类型; o能结合天气现象与湖泊形成模型,解释鄱阳湖面积变化的原因; o反思了学习过程与节水行为,明确了改进方向。 2.情感升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继续运用好的方法,同时更加珍惜水资源。”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内容,强化学生的认知;再次渗透学习方法与节水意识,落实“态度责任”目标。六、板书设计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小结 一、水体类型回顾 咸水水体:海洋; 淡水水体: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 二、鄱阳湖面积变化解释 湖泊形成:地形低洼+水源聚集; 面积缩小原因:2022年8月鄱阳湖地区干旱少雨→水源补充不足→湖泊面积缩小。七、练一练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十、课堂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