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表格式 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表格式 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空气的性质》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空气的性质》 课题 单元小结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3~4年级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⑤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⑥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系统总结空气的特点,包括感官观察到的(无色、无味、透明等)和实验测量得出的(占据空间、有质量、受热上升、能形成风等); 理解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能运用空气有质量的知识,分析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充入空气的质量差异。 科学思维 能从“感官观察”和“实验测量”两个维度对空气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建构空气性质的知识模型,培养分类与建模能力; 能综合运用空气有质量、高海拔空气稀薄等知识,推理出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充入空气的质量差异,提升综合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参与空气性质的回顾整理活动,列举并分类空气的特点; 能运用所学空气性质知识,分析并解决高原空气相关的实际问题。 态度责任 对系统总结空气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保持积极态度,在活动中表现出对科学知识整合与应用的兴趣; 能客观反思自身对空气性质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养成自我反思与不断提升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从“感官观察”和“实验测量”维度系统总结空气的特点,建构空气性质的知识模型; 运用空气性质知识,分析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充入空气的质量差异。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综合运用多个空气性质知识,推理出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充入空气的质量差异。
教学 准备 学生学习记录单(用于整理空气性质、记录高原空气问题分析过程); 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性质知识框架、高原相关图片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回顾空气的性质。
一、回顾与整理:建构空气性质知识模型(15分钟) 步骤1:明确整理维度(3分钟) 教师引导:“同学们,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很多认识。今天我们从‘感官观察’和‘实验测量’两个维度来总结空气的特点。感官观察就是用我们的眼、鼻、手等直接感知到的;实验测量是通过实验、测量等方法得出的。” 步骤2:小组讨论,列举特点(8分钟) 1.小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低年级和本单元所学,分别从“感官观察”和“实验测量”维度列举空气的特点,记录在学习记录单上。 2.教师巡视:教师巡视各小组,引导学生回忆单元实验(如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热空气上升、风的形成等),帮助学生全面列举。 步骤3:全班交流,建构模型(4分钟) 1.小组分享:各小组分享整理的空气特点,如感官观察到的“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等;实验测量得出的“占据空间、有质量、受热会上升、能形成风”等。 2.建构模型:教师根据学生分享,在黑板或课件上构建空气性质的知识模型(左侧为感官观察特点,右侧为实验测量特点,中间为“空气”核心)。 【意图解析】通过明确整理维度、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系统整合空气的性质,从零散知识走向结构化的知识模型,培养分类与建模能力,落实科学思维与科学观念目标。
二、迁移与应用:解决高原空气质量问题(15分钟) 步骤1:呈现问题,引发思考(3分钟) 教师展示高原反应的图片与文字介绍,提出问题:“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高海拔地区的同学和低海拔地区的同学用同样的打气筒充20筒空气,这20筒空气的质量哪个轻哪个重?为什么?” 步骤2:小组分析,推理结论(8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结合“空气有质量”“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小)”等知识,分析推理。 2.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打气筒充20筒空气,体积大致相同;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单位体积空气质量小,所以相同体积的空气,高海拔地区的质量更轻”。 步骤3:全班分享,总结结论(4分钟) 1.小组分享:各小组分享分析过程与结论,即“高海拔地区的20筒空气质量更轻,因为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单位体积内的空气质量小,同样体积(20筒)的空气,质量就更轻”。 2.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我们运用‘空气有质量’和‘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的知识,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说明科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意图解析】通过呈现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空气性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与科学思维,同时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性,落实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目标。
三、反思与评价:总结学习成果(12分钟) 步骤1:明确反思评价内容(3分钟) 教师展示“反思与评价”的三个问题: 1.我能搜集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 2.我能使用(2种□3种及以上□)方法演示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3.我能举例说出风在(农业□工业□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6分钟) 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对三个问题进行自我判断,在相应的方框内打勾,并简单说明理由(如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有质量,因为做过相关实验;能使用3种方法演示空气受热上升,如自制热气球、观察烟的流动、看暖气片附近空气流动等;能举例风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扇子扇风、风力发电等)。 步骤3:交流分享,相互评价(3分钟) 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评价结果,其他学生可补充或评价,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明确后续学习方向。 【意图解析】通过自我反思与交流分享,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对空气性质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促进自我认知与学习能力的发展,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四、课堂总结(3分钟)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 o从“感官观察”和“实验测量”维度系统总结了空气的特点,建构了知识模型; o运用空气性质知识解决了高原空气质量的实际问题; o进行了自我反思与评价,明确了学习成果与不足。 2.情感升华:“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今天的小结,我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了。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保持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不断学习与进步。”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内容,强化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科学持续探究的兴趣,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六、板书设计 《空气的性质》单元小结 一、空气的性质知识模型 感官观察: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 实验测量:占据空间、有质量、受热上升、能形成风…… 二、高原空气质量问题 结论:高海拔地区20筒空气质量更轻。 理由:高海拔空气稀薄(单位体积空气质量小),相同体积空气,质量更轻。 三、反思与评价 1.证明空气性质:占据空间、有质量; 2.演示空气受热上升方法:≥3种; 3.风的应用:生活等方面。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十、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