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第二课时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第二课时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专项学习》单元 像工程师那样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像工程师那样》 课题 工程师的“动手实践”——鸡蛋迫降器制作与改进 课时 2
核心 概念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13.1 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 13.2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13.3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3~4年级 ①描述简单的设计问题,包括材料、时间或成本等 限制条件。 ②借助表格、草图、实物模型、戏剧或故事等方式 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 ③根据需求和限制条件,比较多种可能的解决方 案,并初步判断其合理性。 ④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 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④利用常用工具,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处理。 ⑤知道制作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制作简单的实 物模型;尝试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改进并展示。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依据原第2课时流程,知道鸡蛋迫降器实践需经历“实施制作—检验测试—改进完善”; 结合教材测试要求,理解“分高度测试”(1米→2米→3米)能逐步发现问题。 科学思维 能根据制作问题(如底座歪),调整材料连接方式(如用胶带加固底座边角,源自教材“材料性能”); 能分析测试结果(如1米完好、2米裂纹),判断问题原因(如海绵太薄,需增加层数)。 探究实践 按分工完成制作(设计员、制作员、安全员、记录员),规范使用工具(如剪刀尖不对人,参考原第2课时安全要求); 分高度测试(教材专项学习要求),记录鸡蛋状态,并用备用材料改进装置。 态度责任 通过“反复测试—改进”,体会教材中“工程师方案迭代”的严谨性; 增强小组协作意识(如安全员提醒安全,记录员如实记录,延续原第2课时合作要求)。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完成鸡蛋迫降器制作,经历“测试—改进”流程(依据原第2课时重点与教材实践任务);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根据测试结果精准归因(如区分“缓冲不足”和“侧翻”的不同改进方法,突破原第2课时“规范制作”的难点)。
教学 准备 实物材料:每组1套制作材料(海绵、硬纸板、胶带、剪刀、生鸡蛋,符合教材“身边材料”要求)、备用材料(额外海绵、小石子,供改进用); 工具材料:“制作提示卡”(参考原第2课时“雨水收集装置制作提示”,含“鸡蛋固定:胶带缠2圈,留空隙”“剪刀使用:尖不对人”)、“测试记录表”(教材专项学习样式,含高度1米/2米/3米,每高度3次测试)、“分工表”(标注4个角色职责); 场地准备:教室外空旷区域(标记1米/2米/3米高度线,参考教材“3米高度”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一、复习导入:我的方案“怎么造”(5分钟) 1.回顾方案:“上节课我们确定了最优方案,比如‘海绵包鸡蛋+硬纸板底座’,今天要把它做出来,首先要明确——谁做什么?”; 2.分工确认:分发“分工表”,每组确定角色(设计员:对照方案指导;制作员:剪粘;安全员:管工具/鸡蛋;记录员:填表格),教师结合原第2课时“雨水收集装置分工”,强调“各角色配合,不抢活”; 3.安全提示:播放1分钟“剪刀使用”视频(截取原第2课时安全片段),安全员复述“剪刀尖不对人,用完放中间”。 意图分析:用“分工确认”衔接原第2课时实践经验,安全提示延续原课时要求,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实践状态,避免分工混乱。
二、实践活动1:动手制作迫降器(15分钟) 1.分步指导: o第一步:固定鸡蛋(设计员指导制作员,用海绵包裹鸡蛋,按提示卡“缠2圈胶带”,教师巡视纠正“缠太紧压碎鸡蛋”的问题); o第二步:做底座(制作员剪硬纸板成方形,设计员确认“底座比鸡蛋大2倍”,用胶带加固边角,防止侧翻); o第三步:组装整合(将包裹鸡蛋的海绵固定在底座中心,记录员检查“是否符合方案”,安全员检查工具是否归位); 2.问题解决:教师收集共性问题(如“硬纸板剪歪”),全班提示“剪前用铅笔描线,沿直线剪”(源自原第2课时“规范制作”要求)。 意图分析:按“分步指导”降低制作难度,呼应原第2课时“有序制作”的思路;通过“多角色检查”,培养学生“按方案执行”的工程严谨性。
三、实践活动2:分高度测试迫降器(10分钟) 1.测试规则:结合教材专项学习要求,明确3点: o从低到高:先测1米(学生站1米线,手提装置松手,不扔不推); o重复测试:每高度测3次,记录员在表中打“√”(完好)、“△”(裂纹)、“×”(破碎); o暂停原则:若1米就破碎,停止测试,先分析原因,改进后再测; 2.分组测试:教师带领各组到室外,按顺序测试,记录结果(如某组1米3次√,2米2次√1次△,3米1次√2次△)。 意图分析:“分高度测试”来自教材专项学习要求,既符合“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又避免一次失败打击学生信心;记录表格确保测试数据真实可查,培养“实证思维”。
四、实践活动3:分析问题,改进装置(5分钟) 1.小组讨论:“测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怎么改?”(教师结合教材“火星着陆器改进”案例,引导精准归因): o示例1:“3米裂纹→海绵太薄→加1层备用海绵”; o示例2:“落地侧翻→底座太轻→在底座粘2块小石子(备用材料)”; 2.快速改进:每组针对1个主要问题,用备用材料调整(如加海绵、粘石子),改进后再测1次3米,验证效果(如某组改进后3米2次√)。 意图分析:借鉴教材“方案迭代”思想,通过“问题—改进—验证”的闭环,让学生直观理解“工程是反复优化的过程”;备用材料为改进提供支持,避免“想改却没材料”的困境。
五、总结拓展:工程思维“用在哪”(5分钟) 1.全班分享:“我们的迫降器成功了吗?从设计到改进,经历了什么流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实施制作—检验测试—改进完善”,呼应原第2课时流程); 2.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这个流程解决?”(如“书包太重→设计减重方案→做简易模型→测试改进”,结合教材“迁移应用”要求); 3.作业布置:“回家和家长分享你的迫降器,一起想:怎么改进能让它从5米高也保护鸡蛋?”(延伸教材任务,激发持续探究)。 意图分析:总结环节强化原第2课时流程框架,生活联系落实教材“迁移应用”要求,作业延伸探究兴趣,实现“课堂—生活”的知识迁移。
六、板书设计 像工程师那样(第二课时)
工程实践流程(依据原第2课时)
实施制作→检验测试→改进完善
(分工协作、按方案做)(1米→2米→3米)(找问题、用备用材料改) 测试与改进提示(依据教材) 裂纹→加海绵(缓冲不足) 侧翻→粘石子(底座太轻)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九、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像工程师那样》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专项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