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第一课时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第一课时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专项学习》单元 像工程师那样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像工程师那样》 课题 工程师的“方案诞生记”——鸡蛋迫降器设计 课时 2
核心 概念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13.1 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 13.2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13.3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3~4年级 ①描述简单的设计问题,包括材料、时间或成本等 限制条件。 ②借助表格、草图、实物模型、戏剧或故事等方式 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 ③根据需求和限制条件,比较多种可能的解决方 案,并初步判断其合理性。 ④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 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④利用常用工具,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处理。 ⑤知道制作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制作简单的实 物模型;尝试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改进并展示。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依据原第1课时工程流程,知道鸡蛋迫降器设计需经历“明确问题—头脑风暴—筛选方案”; 结合《科学3上2025秋季》材料知识,理解方案设计需匹配材料性能(如缓冲用海绵、稳定用硬纸板)。 科学思维 能模仿火星着陆器案例(教材专项学习),分析鸡蛋迫降方案的优缺点(如“棉花包裹”优点是柔软,缺点是易松散); 尝试借鉴他人想法完善方案(如“在海绵外加硬纸板底座”,补充“防侧翻”功能)。 探究实践 参与鸡蛋迫降头脑风暴,能按原第1课时规则(大胆想、不否定)表达完整方案(含材料、结构、作用); 用“方案评价表”(参考原第1课时“排污管方案评价表”)从“安全性、易操作性、稳定性”筛选最优方案。 态度责任 通过火星着陆器工程师的案例(教材),感受“多方案尝试”的严谨性; 延续原第1课时“尊重他人想法”的习惯,在小组讨论中主动补充建议。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理解“明确问题—头脑风暴—筛选方案”的工程流程,能结合材料性能提完整方案(依据原第1课时重点与教材任务要求);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用多维度(安全性、易操作性、稳定性)筛选方案(突破原第1课时“借鉴他人想法”的难点,升级为“多角度评估”)。 重点延续原课时逻辑,难点结合教材任务复杂度升级,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确保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能力。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资源:《科学3上2025秋季》火星着陆器案例动画(截取A/B/C方案对比片段)、原第1课时“头脑风暴规则”PPT; 工具材料:“材料性能卡”(标注“海绵—缓冲性好”“硬纸板—支撑稳定”等,源自教材“材料的演变”单元)、“方案评价表”(参考原第1课时“排污管方案评价表”,增设“易操作性”维度); 实物材料:海绵、气泡膜、硬纸板等样品(供学生触摸感知,匹配性能卡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一、情境导入:火星着陆器的“方案难题”(5分钟) 1.播放教材火星着陆器动画:展示“着陆器需减速防破碎”的问题,及A/B/C三种方案; 2.提问引导:“工程师为什么设计3种方案?如果选1种,要考虑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总结“工程问题需多方案,筛选看是否符合要求”); 3.引出任务:“今天我们当工程师,解决鸡蛋从3米高下落不破碎的问题(教材专项学习任务),该从哪里开始?” 意图分析:用教材火星案例替代原课时小镇案例,既保留“问题导入”逻辑,又增强科技感;通过提问链接原课时“方案筛选”思路,实现知识迁移。
二、探究活动1:明确鸡蛋迫降的“核心要求”(5分钟) 1.小组讨论:“要完成任务,必须明确哪些要求?”(教师引导结合教材任务,梳理3点): o高度:3米(展示教室窗台到地面的3米参照,具象化高度); o结果:鸡蛋无裂纹、不破碎; o材料:身边常见(如家里的海绵、纸箱,符合教材“利用身边材料”要求); 2.全班确认:将要求板书,标注“核心要求”,避免后续方案偏离目标。 意图分析:延续原第1课时“明确问题”环节,结合教材任务细化要求,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先行”的工程思维,避免方案天马行空。
三、探究活动2:头脑风暴——“我的迫降方案”(15分钟) 1.规则回顾:展示原第1课时“头脑风暴规则卡”(大胆想、多提想法、不否定、互相启发),教师强调“每个方案要说明‘用什么材料、做什么结构、为什么能保护鸡蛋’”; 2.材料提示:分发“材料性能卡”,学生结合样品触摸,联想性能与用途(如“海绵软,能垫在鸡蛋下面防撞击”); 3.小组讨论:4人一组,记录员写下所有方案(要求每人至少1个完整想法),教师巡视引导(如“只说‘用气泡膜’不够,怎么包?包几层?”); 4.全班分享:每组选1个“最特别方案”板书(如“气泡膜裹鸡蛋+硬纸板三角底座”),教师追问“这个方案能解决什么问题?”(如三角底座防侧翻)。 意图分析:严格遵循原第1课时头脑风暴规则,通过“性能卡+样品触摸”激活教材材料知识,用“追问”补全方案细节,解决学生“方案不完整”的问题。
四、探究活动3:筛选“最优方案”(10分钟) 1.工具引入:展示“方案评价表”,讲解三个维度: o安全性:鸡蛋是否易被保护(如“海绵包3层”得3星,“纸包1层”得1星); o易操作性:材料是否好获取、制作是否简单(如“用旧海绵”得3星,“用胶水粘”得2星,因胶水干得慢); o稳定性:落地是否侧翻(如“有底座”得3星,“无支撑”得1星); 2.小组筛选:每组用评价表给3个主要方案打分,计算总星数,选出“最优方案”; 3.班级交流:每组说明“最优方案及打分理由”,教师总结共性优点(如“固定鸡蛋很重要,避免滚动撞击”),并标注在板书方案旁。 意图分析:借鉴原第1课时“方案评价”方法,结合教材任务新增“易操作性”维度,用“打分”将抽象筛选转化为具象操作,突破“多角度评估”的难点。
五、拓展延伸:为制作“做准备”(5分钟) 1.提问:“明天制作最优方案,需要带哪些材料?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教材“工具安全”要求,补充“剪刀尖不对人、鸡蛋轻拿轻放”); 2.预学任务:“回家观察选好的材料(如海绵厚度),想想怎么固定鸡蛋(如用胶带缠2圈,不紧不松),明天带材料。” 意图分析:衔接第二课时“制作”环节,通过“材料准备”“安全提示”,为实践操作铺垫;预学任务引导学生提前思考细节,减少次日制作的混乱。
六、板书设计 像工程师那样(第一课时)
工程设计流程(依据原第1课时)
明确问题→头脑风暴→筛选方案
(3米高、鸡蛋不碎、材料常见)(多想法、不否定)(安全性、易操作性、稳定性) 材料性能(依据教材“材料的演变”) 海绵:缓冲性好 硬纸板:支撑稳定 气泡膜:轻便防压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九、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像工程师那样》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专项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