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认识液体》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1《认识液体》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固体和液体》单元 1. 认识液体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固体和液体》 课题 认识液体 课时 2
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2. 1 物质的三态变化 3~4年级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说出“以液态形式存在的物质称为液体”,准确判断常见物质是否为液体; 掌握液体的共同特征: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和质量; 理解“液体体积是液体占据容器空间的大小”“液体质量是液体的轻重程度”,能区分体积与质量的概念。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不同液体的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对比归纳它们的差异与共性,培养对比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能根据“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形状变化”“液面静止后呈水平面”等实验现象,推理出“液体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的结论,发展逻辑推理思维; 能结合测量数据(如不同液体的体积、质量),分析液体的体积与容器形状无关、相同体积的不同液体质量不同等规律,提升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生活场景图和实物,准确判断液体并说明理由(基于“液态形式”的定义); 能自主设计并完成“探究液体共同特征”的实验,规范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如液体的流动、形状变化、液面状态等); 能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选择合适量筒、规范倾倒液体、水平读数),使用电子天平测量液体质量(水平放置、归零、正确放置被测物),并准确记录数据; 能操作“用注射器挤压液体”的实验,观察并描述液体体积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理解液体的特征。 态度责任 对探究液体的特征和测量方法保持浓厚兴趣,在实验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测量操作中做到严谨、细致,如规范使用测量工具、认真读取数据,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体会到科学测量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增强用科学方法探究世界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探究并掌握液体的共同特征(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使用电子天平测量液体质量。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从实验现象(如液面呈水平面)推理出“液体有固定体积”的结论; 规范操作量筒和电子天平,准确读取测量数据。
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不同液体样本: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每组各一小杯); 容器类: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如锥形瓶、圆柱形瓶、星形瓶等,每组各3个)、量筒(100mL,每组1个)、烧杯(每组1个)、注射器(每组1个); 测量工具:电子天平(每组1台)、纸巾(每组若干); 记录工具:实验记录单(每组1张)。 多媒体资源 生活中液体的场景图片(打针的药液、跑步的汗水、厨房的油和牛奶、加油站的汽油等); 量筒和电子天平使用的微视频(演示规范操作步骤); 液体特征探究的动画演示(如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形状变化、液面静止成水平面的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液体的特征。
一、情境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液体(5分钟) 1.展示生活中液体的场景图片(打针的药液、跑步的汗水、厨房的油和牛奶、加油站的汽油等),提问:“图片里哪些是液体?你是怎么判断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像水这样,以液态形式存在的物质称为液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液体’,探究液体的秘密。” 【意图解析】通过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自然引出“液体”的定义,激发探究兴趣,同时为后续“判断液体”的活动奠定基础。
二、活动1:观察液体,找异同(15分钟) 1.分组发放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样本,以及实验记录单(表格含“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栏目)。 2.指导学生观察:“用眼睛看颜色、透明度,用鼻子闻气味(注意安全,轻轻扇闻),用筷子蘸取感受黏稠度,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3.小组观察后,组织交流:“这些液体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颜色、气味、黏稠度等;相同:都是液态,能流动)。 【意图解析】通过多感官观察不同液体,让学生直观感知液体的个体差异与共性,为后续归纳“液体共同特征”积累感性素材,培养观察与对比分析能力。
三、活动2:探究液体的共同特征(20分钟) 子活动1:液体的形状(10分钟) 1.提问:“液体有固定的形状吗?如果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发生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将水倒入锥形瓶、圆柱形瓶、星形瓶,观察并记录水的形状变化。 3.交流分享:“水倒入不同容器后,形状和原来一样吗?这说明液体有什么特点?”(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会随容器形状改变)。 子活动2:液体的液面(10分钟) 1.提问:“把装有液体的瓶子倾斜、横放,静止后液面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分组实验:将装有蓝色水的瓶子以不同方式摆放,观察液面状态。 3.结合动画演示,讲解:“液体静止后,液面总是水平的,这说明液体有固定的体积(占据的空间大小固定,所以液面会保持水平)。” 【意图解析】通过“形状变化”实验,直观感知“液体无固定形状”;通过“液面状态”实验,结合动画辅助,突破“液体有固定体积”的理解难点,培养学生从现象推理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与延伸(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液体的共同特征:“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发现液体有什么共同特点?”(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 2.布置延伸任务:“回家观察家里的液体(如酱油、醋等),看看它们是否具有这些特征。”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强化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知;延伸任务将探究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加深知识的应用与巩固。
五、板书设计 第1课时:认识液体的特征 认识液体 一、液体的定义 以液态形式存在的物质。 二、液体的共同特征 1.会流动; 2.没有固定形状(随容器形状改变); 3.有固定体积(液面静止后呈水平面)。
六、练一练
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九、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