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认识液体》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2《认识液体》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固体和液体》单元 1. 认识液体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固体和液体》 课题 认识液体 课时 2
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2. 1 物质的三态变化 3~4年级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说出“以液态形式存在的物质称为液体”,准确判断常见物质是否为液体; 掌握液体的共同特征: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和质量; 理解“液体体积是液体占据容器空间的大小”“液体质量是液体的轻重程度”,能区分体积与质量的概念。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不同液体的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对比归纳它们的差异与共性,培养对比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能根据“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形状变化”“液面静止后呈水平面”等实验现象,推理出“液体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的结论,发展逻辑推理思维; 能结合测量数据(如不同液体的体积、质量),分析液体的体积与容器形状无关、相同体积的不同液体质量不同等规律,提升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生活场景图和实物,准确判断液体并说明理由(基于“液态形式”的定义); 能自主设计并完成“探究液体共同特征”的实验,规范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如液体的流动、形状变化、液面状态等); 能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选择合适量筒、规范倾倒液体、水平读数),使用电子天平测量液体质量(水平放置、归零、正确放置被测物),并准确记录数据; 能操作“用注射器挤压液体”的实验,观察并描述液体体积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理解液体的特征。 态度责任 对探究液体的特征和测量方法保持浓厚兴趣,在实验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主动交流分享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测量操作中做到严谨、细致,如规范使用测量工具、认真读取数据,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体会到科学测量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增强用科学方法探究世界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探究并掌握液体的共同特征(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使用电子天平测量液体质量。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从实验现象(如液面呈水平面)推理出“液体有固定体积”的结论; 规范操作量筒和电子天平,准确读取测量数据。
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不同液体样本: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每组各一小杯); 容器类: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如锥形瓶、圆柱形瓶、星形瓶等,每组各3个)、量筒(100mL,每组1个)、烧杯(每组1个)、注射器(每组1个); 测量工具:电子天平(每组1台)、纸巾(每组若干); 记录工具:实验记录单(每组1张)。 多媒体资源 生活中液体的场景图片(打针的药液、跑步的汗水、厨房的油和牛奶、加油站的汽油等); 量筒和电子天平使用的微视频(演示规范操作步骤); 液体特征探究的动画演示(如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形状变化、液面静止成水平面的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测量液体的体积与质量。
一、复习导入:回顾液体特征(3分钟) 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液体的特征,谁能说说液体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回答: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
过渡:“既然液体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那我们如何准确测量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测量方法。” 【意图解析】复习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出本课“测量液体”的主题。
二、活动1:测量液体的体积(15分钟) 1.展示量筒,提问:“这是什么工具?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2.指导学生观察量筒:“看看量筒上的刻度,最大测量范围是多少?最小刻度值是多少?”(以100mL量筒为例,最大测量范围100mL,最小刻度值1mL)。 步骤2:规范使用量筒(10分钟) 1.播放量筒使用的微视频,演示步骤: o选择合适量筒(被测液体体积不超过量筒量程); o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量筒口,缓慢倒入液体; o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2.学生分组练习:用烧杯取约50mL水,倒入量筒,练习读数,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俯视”“仰视”等错误读数方式)。 【意图解析】通过微视频直观演示和分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量筒的规范使用方法,突破“准确读数”的难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三、活动2:测量液体的质量(15分钟) 步骤1:认识电子天平(5分钟) 1.展示电子天平,讲解:“电子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使用前要放在水平桌面,打开电源,按‘归零’键确保显示为‘0’。” 2.强调:“被测物体质量要在电子天平的测量范围内,测量液体质量时,可先‘归零’空烧杯,再倒入液体测量,这样显示的就是液体的质量。” 步骤2:测量不同液体的质量(10分钟) 1.学生分组实验: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20mL水、食用油、蜂蜜的质量(先测空烧杯质量并归零,再倒入液体测量),记录数据。 2.交流数据:“同样是20mL的液体,质量一样吗?为什么?”(不同液体密度不同,所以质量不同)。 【意图解析】通过教师讲解和分组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同时通过测量不同液体的质量,深化对“液体质量”的认知,培养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
四、活动3:拓展实验:液体的体积会被压缩吗?(7分钟) 1.提问:“固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液体的体积能被压缩吗?” 2.学生分组实验:用注射器抽取20mL水,堵住针筒口,推动活塞,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交流发现:“推动活塞时,水的体积有变化吗?这说明液体的体积有什么特点?”(液体体积很难被压缩,进一步说明液体有固定体积)。 【意图解析】通过拓展实验,进一步强化“液体有固定体积”的认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思维的严谨性。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是量筒,测量质量的工具是电子天平,以及它们的规范使用方法;液体体积很难被压缩)。” 2.发放评价表,从“液体特征掌握”“测量工具使用”“实验合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 【意图解析】总结本课知识与技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反思,培养自我评估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第2课时:测量液体的体积与质量 认识液体 三、测量液体的体积 工具:量筒
步骤:选量筒→倾斜倒入→水平读数 四、测量液体的质量 工具:电子天平
步骤:水平放置→归零→测量液体(空杯归零后倒入) 五、拓展:液体体积难被压缩(有固定体积)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九、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