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监测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监测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监测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关于物理学发展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
B.惠更斯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的数学表达式
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D.笛卡尔首先建立了速度的概念
【答案】D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科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 伽利略在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时,发现无论摆幅大小(在小角度范围内),摆动一次的时间始终相等,这一规律即 “摆的等时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后,并未给出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进一步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了单摆周期的数学公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 1687 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基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地面物体的重力现象等,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物体间存在与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引力)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首先建立 “速度” 概念的是伽利略,而非笛卡尔。伽利略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了 “速度” 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区分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笛卡尔则在力学中提出了 “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的概念,强调运动的守恒性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对物理学发展当中的这些物理学家有简单的认识。
2.(2024八上·中方期中)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B.一个鸡蛋质量约为5g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cm D.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35m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A符合题意;
B. 生活中,10 个中等大小的鸡蛋约重 500g(即 1 斤),则 1 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50g, ,故B不符合题意;
C. 中学生的身高通常在 1.5m-1.8m 之间,1.65cm 仅相当于 1 枚硬币的直径(1cm≈1 个指甲盖宽度),明显过小。正确表述应为 1.65m ,故C不符合题意;
D. 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18cm-20cm(可通过直尺实际测量),35m 相当于 11 层楼的高度,完全脱离实际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分析】物理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3.(2024八上·中方期中)关于长度的单位换算,下列四个算式中正确的是(  )
A.1.2m=1.2×100=120cm B.1.2m=1.2m×100=120cm
C.1.2m=1.2m×100cm=120cm D.1.2m=1.2×100cm=120c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BCD、长度的单位换算步骤:数字乘以与目标单位的进率;即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 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进行换算时,将数值看做倍数,然后依据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
4.(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
B.测量可以做到没有误差
C.测量中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灭误差
D.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错误而造成的,因此是可以避免的
【答案】A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故A正确;
B.误差是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也会产生的,因此测量时无法做到没有误差,故B错误;
C.由于估读时有可能使测量结果偏大或者偏小,测量中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由于估读带来的误差,不能消灭误差,故C错误;
D.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而误差是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也会产生的,因此误差不可避免,测量中的错误可以避免,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误差的定义,以及与错误的区别分析判断。
5.(2024八上·中方期中)“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真”,诈骗者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模仿他人的声音(  ),让接听者误以为是自己熟悉的人在说话。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BCD、诈骗者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模仿他人的声音的音色,因为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6.(2024八上·中方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C.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Hz~2000Hz之间的声音
D.声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也相同
【答案】B
【知识点】声速;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故A选项错误;
道路旁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B选项正确;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C选项错误;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还与人耳到发声体间的距离等有关,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7.(2024八上·中方期中)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小婷坐在电动自行车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
小婷相对于树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B、C、D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8.(2024八上·中方期中)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答案】B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A、房屋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不符合题意;
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B符合题意;
C、戴耳机是为了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接收处减弱.
9.(2024八上·中方期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以下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
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
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B不符合题意;
C.掩耳盗铃说明在人耳处可以减弱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
D.耳熟能详说明音色不同,与速度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震耳欲聋指响度大,隔墙有耳指固体可以传声音,掩耳盗铃说明在人耳处可以减弱声音,耳熟能详说明声音的音色不同.
10.(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实验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会听到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了,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故A不符合题意;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看到烛焰摇曳的更明显了,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发生改变,音调随之改变。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故C不符合题意;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可以发现橡皮筋越粗,音调越低,说明发声体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真空闹铃实验用到了科学推理法,可以推理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4)决定发声体振动频率的有材料、松紧、粗细、长度等都会影响振动频率,从而影响发出声音的音调。
11.(2024八上·中方期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节选自一代伟 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请你指出包含凝固这种物态变化的一项是(  )
A.风雨送春归 B.飞雪迎春到
C.已是悬崖百丈冰 D.犹有花枝俏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A、风雨送春归,雨的液态的水,没有凝固现象,A不符合题意;
B、飞雪迎春到,雪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固态水,是凝华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已是悬崖百丈冰,是冰是固态的水,是凝固形成的,C符合题意;
D、犹有花枝俏,没有凝固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液态变为固体是过程,是凝固现象。
12.(2024八上·中方期中)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  )
A.经过6min,甲车在乙车前面6km
B.经过6min,乙车在甲车前面6km
C.通过16km的路程,乙需要10min的时间
D.乙比甲快1m/s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BD. 由图可知,经过6min,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分别是,;则甲的速度为:

乙的速度为:
;可知,甲比乙快;由于,且由于两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甲车在乙车的前方的距离为:
故A正确,BD错误;
C.由于乙的速度为:,由速度公式可得,通过1.6km的路程,乙需要的时间为:
故C错误。
故选A。
【分析】(1)题中为s-t图像,物体的运动图像是过原点的斜直线表面,两物体同时同地出发且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定值即物体的运动速度;
(2)根据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计算解答。
13.(2024八上·中方期中)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10:3 B.3:10 C.8:15 D.15:8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已知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因为,所以甲乙时间之比
代入数据得t甲:t乙=15:8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4.(2024八上·中方期中)如图所示,物体长度是    cm;温度计示数是    ℃。
【答案】2.35;36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被测物体的左右端和零刻度线以及2.3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35cm。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36℃。
综上 第1空、2.35; 第2空、36.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3、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温度计的之作用原理为热胀冷缩,读数时,需确定分度值,视线平行液柱所对应的刻度线。
15.(2024八上·中方期中)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摄氏温标中,把1标准大气压下,   定为0℃。
【答案】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1)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底部都有一个玻璃泡,玻璃泡内的液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即不同温度下,温度计内液体体积不同,液柱长度不同,从而显示不同温度故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摄氏温标中,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
【分析】(1)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 在摄氏温标中,把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16.(2024八上·中方期中)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   ,低于20Hz的声音叫   。这两种声音人耳都不能听到。
【答案】超声波;次声波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声波指在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20~20000Hz的声音;故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这两种声音人耳都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超声波;次声波。
【分析】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无法感知:频率高于 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例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医院的 B 超检查等都利用了超声波;频率低于 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例如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现象会产生次声波,某些动物(如大象)可感知次声波。
17.(2024八上·中方期中)笛子是通过从吹孔向管内灌气引起空气柱    而发声的,演奏时,通过分别开闭六个音孔,笛子就能发出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的声音.
【答案】振动;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吹笛子是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而发声;演奏时,用手分别按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度不同,质量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18.(2024八上·中方期中)人们用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是人耳刚好能听到的声音。
【答案】分贝;0分贝
【知识点】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解析】【解答】(1)声音的强弱指声音的响度,人们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符号为dB。
(2)人耳对声音的感知有下限,0 分贝(0dB) 是人们刚好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并非完全没有声音),低于 0dB 的声音人耳无法感知。
【分析】(1)声音的强弱(即响度的大小)需要特定单位衡量,物理学中规定用分贝(符号为 dB) 作为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例如正常交谈的声音约 40~60dB,超过 90dB 的声音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
(2)人耳听觉有最低阈值,0 分贝(0dB) 是指人耳刚好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并非完全没有声音),低于 0dB 的声音人耳无法感知。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
19.(2024八上·中方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实验中为方便计时,减小时间测量误差,斜面坡度应该较   (填“陡”或“缓”)些;
(3)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如图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S 4 5
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4 16 36 64 100
相应的平均速度v/(cms-1)
4 8 12 16
实验前,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
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
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上述猜想中有两个是正确的,它们是   和   (选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cm。
【答案】(1)v=;秒表;刻度尺
(2)缓
(3)②;③;144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 第1空,平均速度的定义是 “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因此实验原理为速度公式。
第2空, 第3空,实验需测量小车运动的 “路程” 和 “时间”,图中已有斜面和小车,以及测量路程需要用到的刻度尺,测量时间需用秒表,因此除图中器材外,还需秒表和刻度尺;
(2)斜面越陡,下滑所用时间越短,不易测量时间,故为了方便测量时间,应使斜面保持的坡度较缓一些。
(3)第1空,第2空,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时间是1s的时候,路程是4cm,平均速度是4cm/s;
时间是2s的时候,路程是16cm,平均速度是8cm/s;
时间是3s的时候,路程是36cm,平均速度是12cm/s;
时间是4s的时候,路程是64cm,平均速度是16cm/s;
故路程与时间之比不相等,故路程与时间不成正比,故猜想 ① 错误;
5组数据中,分别计算路程与时间的平方的比值都等于4,即 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 比值相等,故猜想 ② 成立;
猜想 ③ 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 的比值都等于4,故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猜想 ③成立;
猜想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比值不相等,故猜想④不成立;
据此可得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故②③正确
第3空,由猜想物② 可知,小车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故答案为:(1)v=;秒表;刻度尺;(2)缓;(3)② ;③;144.
【分析】(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分析判断;而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根据实验当中需要测量的常用工具进行解答;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就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据此分析;
(3)分别按照猜想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根据猜想②中的结论计算解答。
(1)[1][2][3]“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则该实验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故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
(2)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3)[1][2]表格中数据时间是1s的时候,路程是4cm,平均速度是4cm/s;
时间是2s的时候,路程是16cm,平均速度是8cm/s;
时间是3s的时候,路程是36cm,平均速度是12cm/s;
时间是4s的时候,路程是64cm,平均速度是16cm/s;
据此可得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故②③正确
[3]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0.(2024八上·中方期中)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物质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如图乙a、b、c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3)图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4)图丁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均匀受热;b;吸收;不变;固液共存;升高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在做实验时把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主要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
(2)读数时视线就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a是俯视、c是仰视都会使读数不正确,b读数正确。
(3)第3空,第4空,第5空,海波是晶体,BC段是海波的熔化过程,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直到全部熔化。晶体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加,同时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蜂蜡是非晶体,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时温度上升。
故答案为:(1)均匀受热;(2)b;(3)吸收;不变;固液共存;(4)升高。
【分析】(1)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为了均匀受热;
(2)在观察温度计进行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3)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这个特点进行分析。
(4)蜂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
四、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第21题6分,第22题9分。
21.(2024八上·中方期中)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 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到,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
【答案】解:声音从探测船到障碍物的时间为
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为
答: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分析】声波从探测仪发出到障碍物的时间为接收到信号时间的一半,代入公式s=vt算出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
22.(2024八上·中方期中)国庆节期间,小陆从遵义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500m。途中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陆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1min5s。
(1)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3)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1.5s,则该火车完全在桥上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答案】(1)火车速度
通过该隧道的时间
根据 可得,隧道长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路程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
(3)根据题意知,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为
火车过桥时的速度
答:(1)该隧道的长度为1300m;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90s;
(3)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1.5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26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利用已知条件,代入s=vt计算隧道长度;
(2)火车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为车长加隧道长,根据公式计算出火车通过隧道用的时间;
(3)火车完全火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路程为大桥长与火车长之差,根据计算出火车过桥时的速度。
1 / 1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监测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关于物理学发展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
B.惠更斯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的数学表达式
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D.笛卡尔首先建立了速度的概念
2.(2024八上·中方期中)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B.一个鸡蛋质量约为5g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cm D.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35m
3.(2024八上·中方期中)关于长度的单位换算,下列四个算式中正确的是(  )
A.1.2m=1.2×100=120cm B.1.2m=1.2m×100=120cm
C.1.2m=1.2m×100cm=120cm D.1.2m=1.2×100cm=120cm
4.(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
B.测量可以做到没有误差
C.测量中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灭误差
D.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错误而造成的,因此是可以避免的
5.(2024八上·中方期中)“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真”,诈骗者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模仿他人的声音(  ),让接听者误以为是自己熟悉的人在说话。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6.(2024八上·中方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C.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Hz~2000Hz之间的声音
D.声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也相同
7.(2024八上·中方期中)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8.(2024八上·中方期中)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9.(2024八上·中方期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以下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
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
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10.(2024八上·中方期中)下列实验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11.(2024八上·中方期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节选自一代伟 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请你指出包含凝固这种物态变化的一项是(  )
A.风雨送春归 B.飞雪迎春到
C.已是悬崖百丈冰 D.犹有花枝俏
12.(2024八上·中方期中)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  )
A.经过6min,甲车在乙车前面6km
B.经过6min,乙车在甲车前面6km
C.通过16km的路程,乙需要10min的时间
D.乙比甲快1m/s
13.(2024八上·中方期中)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10:3 B.3:10 C.8:15 D.15:8
二、填空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4.(2024八上·中方期中)如图所示,物体长度是    cm;温度计示数是    ℃。
15.(2024八上·中方期中)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摄氏温标中,把1标准大气压下,   定为0℃。
16.(2024八上·中方期中)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   ,低于20Hz的声音叫   。这两种声音人耳都不能听到。
17.(2024八上·中方期中)笛子是通过从吹孔向管内灌气引起空气柱    而发声的,演奏时,通过分别开闭六个音孔,笛子就能发出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的声音.
18.(2024八上·中方期中)人们用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是人耳刚好能听到的声音。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
19.(2024八上·中方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实验中为方便计时,减小时间测量误差,斜面坡度应该较   (填“陡”或“缓”)些;
(3)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如图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S 4 5
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4 16 36 64 100
相应的平均速度v/(cms-1)
4 8 12 16
实验前,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
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
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上述猜想中有两个是正确的,它们是   和   (选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cm。
20.(2024八上·中方期中)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物质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如图乙a、b、c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3)图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4)图丁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四、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第21题6分,第22题9分。
21.(2024八上·中方期中)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 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到,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
22.(2024八上·中方期中)国庆节期间,小陆从遵义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500m。途中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陆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1min5s。
(1)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3)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1.5s,则该火车完全在桥上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科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 伽利略在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时,发现无论摆幅大小(在小角度范围内),摆动一次的时间始终相等,这一规律即 “摆的等时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后,并未给出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进一步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了单摆周期的数学公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 1687 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基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地面物体的重力现象等,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物体间存在与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引力)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首先建立 “速度” 概念的是伽利略,而非笛卡尔。伽利略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了 “速度” 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区分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笛卡尔则在力学中提出了 “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的概念,强调运动的守恒性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对物理学发展当中的这些物理学家有简单的认识。
2.【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A符合题意;
B. 生活中,10 个中等大小的鸡蛋约重 500g(即 1 斤),则 1 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50g, ,故B不符合题意;
C. 中学生的身高通常在 1.5m-1.8m 之间,1.65cm 仅相当于 1 枚硬币的直径(1cm≈1 个指甲盖宽度),明显过小。正确表述应为 1.65m ,故C不符合题意;
D. 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18cm-20cm(可通过直尺实际测量),35m 相当于 11 层楼的高度,完全脱离实际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分析】物理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3.【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BCD、长度的单位换算步骤:数字乘以与目标单位的进率;即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 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进行换算时,将数值看做倍数,然后依据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
4.【答案】A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故A正确;
B.误差是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也会产生的,因此测量时无法做到没有误差,故B错误;
C.由于估读时有可能使测量结果偏大或者偏小,测量中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由于估读带来的误差,不能消灭误差,故C错误;
D.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而误差是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也会产生的,因此误差不可避免,测量中的错误可以避免,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误差的定义,以及与错误的区别分析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BCD、诈骗者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模仿他人的声音的音色,因为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6.【答案】B
【知识点】声速;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故A选项错误;
道路旁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B选项正确;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C选项错误;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还与人耳到发声体间的距离等有关,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小婷坐在电动自行车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
小婷相对于树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B、C、D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8.【答案】B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A、房屋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不符合题意;
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B符合题意;
C、戴耳机是为了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接收处减弱.
9.【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B不符合题意;
C.掩耳盗铃说明在人耳处可以减弱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
D.耳熟能详说明音色不同,与速度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震耳欲聋指响度大,隔墙有耳指固体可以传声音,掩耳盗铃说明在人耳处可以减弱声音,耳熟能详说明声音的音色不同.
10.【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会听到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了,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故A不符合题意;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看到烛焰摇曳的更明显了,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发生改变,音调随之改变。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故C不符合题意;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可以发现橡皮筋越粗,音调越低,说明发声体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真空闹铃实验用到了科学推理法,可以推理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4)决定发声体振动频率的有材料、松紧、粗细、长度等都会影响振动频率,从而影响发出声音的音调。
11.【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解析】【解答】A、风雨送春归,雨的液态的水,没有凝固现象,A不符合题意;
B、飞雪迎春到,雪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固态水,是凝华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已是悬崖百丈冰,是冰是固态的水,是凝固形成的,C符合题意;
D、犹有花枝俏,没有凝固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液态变为固体是过程,是凝固现象。
12.【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BD. 由图可知,经过6min,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分别是,;则甲的速度为:

乙的速度为:
;可知,甲比乙快;由于,且由于两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甲车在乙车的前方的距离为:
故A正确,BD错误;
C.由于乙的速度为:,由速度公式可得,通过1.6km的路程,乙需要的时间为:
故C错误。
故选A。
【分析】(1)题中为s-t图像,物体的运动图像是过原点的斜直线表面,两物体同时同地出发且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定值即物体的运动速度;
(2)根据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计算解答。
13.【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已知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因为,所以甲乙时间之比
代入数据得t甲:t乙=15:8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4.【答案】2.35;36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被测物体的左右端和零刻度线以及2.3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35cm。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36℃。
综上 第1空、2.35; 第2空、36.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3、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温度计的之作用原理为热胀冷缩,读数时,需确定分度值,视线平行液柱所对应的刻度线。
15.【答案】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1)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底部都有一个玻璃泡,玻璃泡内的液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即不同温度下,温度计内液体体积不同,液柱长度不同,从而显示不同温度故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摄氏温标中,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
【分析】(1)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 在摄氏温标中,把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16.【答案】超声波;次声波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声波指在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20~20000Hz的声音;故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这两种声音人耳都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超声波;次声波。
【分析】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无法感知:频率高于 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例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医院的 B 超检查等都利用了超声波;频率低于 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例如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现象会产生次声波,某些动物(如大象)可感知次声波。
17.【答案】振动;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吹笛子是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而发声;演奏时,用手分别按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度不同,质量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18.【答案】分贝;0分贝
【知识点】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解析】【解答】(1)声音的强弱指声音的响度,人们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符号为dB。
(2)人耳对声音的感知有下限,0 分贝(0dB) 是人们刚好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并非完全没有声音),低于 0dB 的声音人耳无法感知。
【分析】(1)声音的强弱(即响度的大小)需要特定单位衡量,物理学中规定用分贝(符号为 dB) 作为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例如正常交谈的声音约 40~60dB,超过 90dB 的声音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
(2)人耳听觉有最低阈值,0 分贝(0dB) 是指人耳刚好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并非完全没有声音),低于 0dB 的声音人耳无法感知。
19.【答案】(1)v=;秒表;刻度尺
(2)缓
(3)②;③;144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 第1空,平均速度的定义是 “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因此实验原理为速度公式。
第2空, 第3空,实验需测量小车运动的 “路程” 和 “时间”,图中已有斜面和小车,以及测量路程需要用到的刻度尺,测量时间需用秒表,因此除图中器材外,还需秒表和刻度尺;
(2)斜面越陡,下滑所用时间越短,不易测量时间,故为了方便测量时间,应使斜面保持的坡度较缓一些。
(3)第1空,第2空,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时间是1s的时候,路程是4cm,平均速度是4cm/s;
时间是2s的时候,路程是16cm,平均速度是8cm/s;
时间是3s的时候,路程是36cm,平均速度是12cm/s;
时间是4s的时候,路程是64cm,平均速度是16cm/s;
故路程与时间之比不相等,故路程与时间不成正比,故猜想 ① 错误;
5组数据中,分别计算路程与时间的平方的比值都等于4,即 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 比值相等,故猜想 ② 成立;
猜想 ③ 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 的比值都等于4,故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猜想 ③成立;
猜想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比值不相等,故猜想④不成立;
据此可得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故②③正确
第3空,由猜想物② 可知,小车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故答案为:(1)v=;秒表;刻度尺;(2)缓;(3)② ;③;144.
【分析】(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分析判断;而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根据实验当中需要测量的常用工具进行解答;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就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据此分析;
(3)分别按照猜想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根据猜想②中的结论计算解答。
(1)[1][2][3]“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则该实验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故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
(2)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3)[1][2]表格中数据时间是1s的时候,路程是4cm,平均速度是4cm/s;
时间是2s的时候,路程是16cm,平均速度是8cm/s;
时间是3s的时候,路程是36cm,平均速度是12cm/s;
时间是4s的时候,路程是64cm,平均速度是16cm/s;
据此可得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故②③正确
[3]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0.【答案】均匀受热;b;吸收;不变;固液共存;升高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在做实验时把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主要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
(2)读数时视线就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a是俯视、c是仰视都会使读数不正确,b读数正确。
(3)第3空,第4空,第5空,海波是晶体,BC段是海波的熔化过程,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直到全部熔化。晶体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加,同时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蜂蜡是非晶体,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时温度上升。
故答案为:(1)均匀受热;(2)b;(3)吸收;不变;固液共存;(4)升高。
【分析】(1)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为了均匀受热;
(2)在观察温度计进行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3)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这个特点进行分析。
(4)蜂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
21.【答案】解:声音从探测船到障碍物的时间为
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为
答: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分析】声波从探测仪发出到障碍物的时间为接收到信号时间的一半,代入公式s=vt算出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
22.【答案】(1)火车速度
通过该隧道的时间
根据 可得,隧道长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路程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
(3)根据题意知,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为
火车过桥时的速度
答:(1)该隧道的长度为1300m;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90s;
(3)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1.5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26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利用已知条件,代入s=vt计算隧道长度;
(2)火车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为车长加隧道长,根据公式计算出火车通过隧道用的时间;
(3)火车完全火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路程为大桥长与火车长之差,根据计算出火车过桥时的速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