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备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备课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主题————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1、史前时期: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人们通过神话和传说世代口耳相传保存着他们的历史。
2、时间: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3、原始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人类从动物状态过渡到完全形成的人类社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没有文字记录,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组织简单。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史前时期的历史,包括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原始农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等内容。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对后世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远古时期的历史风貌,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多元一体。
新教材在本单元有诸多变化 ,在单元主题、课时标题、每课小标题都有突破性改变。单元主题变为《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各课标题也更加精准概括内容。同时,新教材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梳理重大事件,增强学生历史时序认知,还新增新课标对单元的内容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内容编排上也有调整,如第1课新增郧县人、蓝田人的描述;第2课新增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内容;第3课新增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等栏目。此外,引入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采用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遗物,让知识更充实丰富,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还增加“学史崇德”栏目,落实德育理念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对历史学科充满好奇与期待,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但他们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储备,尚未掌握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在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方面较为薄弱。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料兴趣浓厚,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
(一)、唯物史观
1. 理解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明确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 ,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如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2. 明白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如氏族公社时期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二)、时空观念
1. 能准确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址地理位置,了解远古人类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的特点 ,按照时间先后梳理远古时期人类活动发展脉络,明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 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等关键时间点。
2. 识读《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指出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位置,理解中国原始农业分布多元一体特点,如黄河流域种粟、长江流域种水稻 ,掌握原始农业从距今约10000年兴起,到距今约7000 5000年繁荣,再到距今约5000 4000年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间脉络 ,明确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遗址地理位置和所处时代,了解炎黄联盟、涿鹿之战、尧、舜、禹禅让等重要事件的时空顺序。
(三)、史料实证
1. 认识到考古发现(古人类化石、石器、用火遗迹、农作物遗存、生产工具、房屋遗址等)是了解远古人类和史前社会的重要证据 ,学会分析考古发掘史料获取远古人类生活状况信息,如通过北京人遗址的石器和用火遗迹,推断其生产生活方式。
2. 能够辨析不同类型史料,理解化石等实物史料可信度高,远古传说虽含历史信息但需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学会从考古实物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原始农业和史前社会生活状况,如通过半坡遗址出土彩陶和磨制石器,结合 “神农作耒耜” 传说认识原始农业发展 ,运用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及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实证精神。
(四)、历史解释
1. 根据所学知识和史料,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生产生活方式等进行合理解释,如北京人上下肢特点与劳动的关系 ,分析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如为进化论提供证据、推进人类演化历史记录等 。
2. 运用所学解释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石器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解释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差异及其原因(自然环境因素) ,阐述黄帝、炎帝等传说人物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和地位 ,正确解释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先民传说背后的历史依据,提升对历史现象的解释能力。
(五)、家国情怀
1. 了解我国境内丰富远古人类遗址,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热爱 ,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意识,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认识保护文化遗产对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
2. 知晓中国原始农业辉煌成就,如最早种植水稻和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认识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激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认识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增强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北京人的特征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从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看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黄帝、炎帝的传说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华夏族的形成。
2. 教学难点
理解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通过史料信息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
认识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演变。
探究良渚古城遗址与陶寺都城遗址所反映的早期国家的特征和意义。
分辨远古传说与史实,认识到传说的本质及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
六、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事件和发展脉络,如人类进化历程、原始农业发展等,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 史料实证法:展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物图片、古代文献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如通过北京人遗址的考古资料分析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历史问题,如“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良渚古城的发现对研究早期国家有何重要意义”等,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
4.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远古人类的一天、原始农耕生活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增强学习兴趣和对历史的理解 。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历史场景和文物,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播放原始人类生活的动画视频。
七、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安排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 第1课时:导言课之“什么是历史”+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之“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导言课:通过展示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历史故事或人物的片段,如《司马光》《曹冲称象》等,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内容的共同点,引出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历史” 。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基本信息(生活年代、地点、生产生活特点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早期人类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的意义。
2. 第2课时: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之“北京人+山顶洞人”
北京人:展示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图片、化石复原图等资料,分析北京人的外貌特征、生产工具(打制石器)、生活方式(群居、使用天然火)等,组织学生讨论北京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 。
山顶洞人:学生自主学习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对比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不同之处,如外貌、生产工具(出现骨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生活方式(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等,教师总结归纳 。
3. 第3课时: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之“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讲述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业产生的过程,分析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和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石器的发展),展示相关考古图片,说明原始农业对人类定居生活的影响 。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展示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如稻谷、骨耜、干栏式房屋等,分析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探讨稻作农业在河姆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情况 。
4. 第4课时: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之“半坡(截取自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同时扩展学习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半坡居民:对比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差异,如居住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作物(粟)、彩陶制作等,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自然环境不同) 。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介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基本信息(时间、地点、主要特征),展示相关考古成果,如彩陶、墓葬等,分析这些文化所反映的史前社会发展情况,包括社会结构、生产水平、贫富分化等 。
5. 第5课时: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之“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良渚古城:展示良渚古城遗址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良渚古城的规模、布局、水利系统等,分析良渚古城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探讨良渚文化所代表的文明发展程度 。
陶寺都城:讲述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包括宫殿建筑、天文观象台、墓葬等,分析陶寺都城与早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 。
6. 第6课时: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之“远古的传说”
远古传说:学生讲述黄帝、炎帝、尧舜禹等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如部落联盟的形成、原始农业的发展、禅让制等 。
传说与史实:结合前面所学的考古发现,探讨远古传说与史实的关系,明确传说虽有虚构成分,但也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 。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
九、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价值观点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参与度较低的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
2. 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对书面作业的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答案的准确性、书写规范程度、答题思路等方面 。对于实践作业,从创意、制作工艺、内容呈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及时反馈作业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或个别辅导 。
3. 测验评价:在单元教学结束后,组织单元测验,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测验题型涵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全面检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根据测验成绩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点,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
4. 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后,让学生对自己和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 。通过自评与互评,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