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营造清朗空间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营造清朗空间 教案

资源简介

《营造清朗空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2025年新教材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第二框内容。教材先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两面性,通过实例展现网络在生活、社交、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会引发沉迷网络、信息泄露等负面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包括提升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抵制不良信息、遵守网络规则等;最后强调要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鼓励参与公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框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着重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为后续学习社会责任、法治社会建设内容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网络使用中存在的“信息节食”“信息茧房”的现象,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网络的双重性,避免因过度沉迷网络而影响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通过了解网络谣言被处罚等案例,明确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引导学生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自由有界,守法是底线”的观念。
3.通过传播网络正能量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承担传播网络正能量的责任,高扬主旋律,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网络参与公共事务、投身公益行动,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具体做法;明确传播网络正能量的要求,理解其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方法转化为实际行动;主动承担传播网络正能量的责任,将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的意识落实到日常网络行为中。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生活观察
思考:你如何看待奶奶和爸爸的观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我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网络有利有弊,网络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我们可以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但是,网络也让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变得有些少了。我们要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网络,积极营造清朗气正的网络空间。
设计意图:课程导入 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网络影响,避免片面认知,促使学生反思自身网络使用习惯,关注家庭情感需求,同时落实“健全人格”素养,培养理性用网意识,在技术与情感间找到平衡,呼应课标中“提升媒介素养,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要求。
(二)探究新知
【1.活动设计:“破茧识网” 信息筛选训练营】
思考:结合下列选项,谈一谈当你低头看手机的时候,你都在看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上网时的选择差异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人们的媒介素养!
相关链接: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设计意图:该活动的设计旨在助力网络参与者掌握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方法,学会精准筛选有效信息以获取新知,辨别沟通信息真伪以促进良性交流,借助优质网络内容完善自我认知。以此提升媒介素养,让网络成为成长助力,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知识小课堂:
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网络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全面认识网络,了解其可能衍生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思考:生活中,你有类似的困惑吗?
思考:你认为长时间沉迷网络,可能会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没时间写作业,没时间看书,没时间打篮球......
教师总结:
①记忆力下降,影响身心健康。②沉溺网络脱离现实、荒废学业。③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威胁自身安全……
相关链接:
网瘾又称网络过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网络之外的事情没有多少兴趣,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网瘾患者无法控制上网时间,花费在网上的时间比原定时间要长,想减少或控制上网时间却做不到。他们关注网上的情况超过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头脑中一直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在生活中心不在焉,只有上网时才充满兴趣。一旦减少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他们就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生理反应,如沮丧、空虚、易发脾气、坐立不安、心慌、燥热、出汗、失眠等。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容易弱化道德感,放纵自己的言行,从而滋生网上违规违法行为,造成社会危害。
思考: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网络信息,避免沉溺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会选择网络信息。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对学习和生活有意义的信息,不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学会“信息节食”。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从而丧失接触不同事物和观点的机会。
设计意图:该问题设计旨在引导青少年思考如何网络信息选择与防沉溺的方法,促使结合自身经验提炼实用策略。既关注信息筛选的理性判断,培养辨别优质内容的能力;又聚焦沉溺的预防,强化自我约束意识,最终推动将认知转化为健康用网的实际行动,提升网络素养与自控力。
知识小课堂:
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学会选择网络信息。互联网上信息无限,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对学习和生活有意义的信息,不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学会“信息节食”。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从而丧失接触不同事物和观点的机会。
【2.活动设计:“网络卫士” 不良信息狙击行动】
思考:你收到过类似的信息吗?面对这样的信息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生活中如果收到类似信息,我们别回复、不点链接,截屏留存发件号与内容;用手机屏蔽该号,再通过社交平台或运营商举报,涉及违法就及时报警等......
教师总结:网络上经常出现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有的人有意无意歪曲事实甚至制造谣言,误导公众;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我们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我们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
思考:网络谣言的危害?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损害我国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影响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公共利益。给人们造成恐慌的情绪,还可能诱发违法犯罪......
思考: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注意信息出处;关注官方信息;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辨识信息内容;向他人求助。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忆接收虚假、不良信息的场景,激活真实体验,增强对这类信息危害的感知;再通过思考处理方式,梳理应对逻辑,培养辨别、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强化理性对待网络信息的意识,将认知转化为实际应对技能,提升网络媒介素养。
知识小课堂:
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有的人有意无意歪曲事实甚至制造谣言,误导公众;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我们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
【3.活动设计:“律德护航” 网络文明我遵守】
材料:起因是孙某与张某在工作中产生矛盾,随后张某就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消息辱骂孙某,并附上了孙某的个人信息。随后,孙某将张某告上法庭,要求其停止侵权,当面向自己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做出赔偿。经法院调解,被告张某删除其朋友圈的不当言论,并连续3天在朋友圈中向原告孙某道歉,同时赔偿经济损失1500元。法官提醒,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既要提倡自由,但更要遵守法律。
思考:这个案例启示我们怎样正确参与到网络生活中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我们要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宣泄负面情绪,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拒绝网络暴力和欺凌……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材料: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设计意图:结合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网络行为的边界,通过分析张某因发布辱骂言论、泄露个人信息侵权及被惩罚的后果,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自由需以法律为底线;再通过探讨正确参与网络生活的方式,强化依法用网意识,学会尊重他人权益、规范自身言行。
知识小课堂:
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我们要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宣泄负面情绪,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拒绝网络暴力和欺凌……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4.活动设计:筑梦云端 正能量网络先锋行动】
播放视频《网络公益 温暖新时代》。
思考:说一说:你知道的网络公益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举例:支付宝推出“蚂蚁森林”公益活动。网购车票、地铁出行、生活缴费、预约挂号、电子发票和步数等低碳方式收集能量,通过能量收集满以后,就可以申请在阿拉善等沙漠地区种植榛树。根据蚂蚁森林最新公布的“成绩单”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蚂蚁森林累计种植和养护真树超过了2亿棵,种植的面积高达274万亩,这相当于什么样的概念呢?简单来说,蚂蚁森林种植树木的面积相当于2.5个新加坡国家的大小!
教师总结:这些公益活动都是在传播网络正能量。
播放视频:《榕江水灾》
思考:贵州榕江遭遇自然灾害,作为青少年,我们能在网络生活中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上转发权威救灾信息,不信谣传谣,呼吁关注捐助,传播灾区正能量,用理性行动支持救灾。我们要努力提高媒介素养,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高扬主旋律,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网上精神家园。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投身于公益事业,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创新者。
设计意图:先通过了解网络公益活动,建立对网络正向价值的认知;再结合榕江灾情,引导青少年思考自身在网络中的可为之处。以此激发社会责任感,学会借助网络平台传递善意(如扩散救援信息、参与线上捐助等),理解网络不仅是社交工具,更是践行公益、贡献力量的渠道。
知识小课堂:
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5)传播网络正能量。我们要努力提高媒介素养,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高扬主旋律,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网上精神家园。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投身于公益事业,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创新者。
(三)随堂练习
1.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共治。漫画《网络谣言不可为》启示录( C )
①杜绝网络,不在网络上发表言论
②做到行己有耻,不触碰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③加强网络监管,惩治谣言散布者,依法治理
④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提升网络素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近年来,网络“饭圈”文化逐渐渗透至中国体坛,尤其是在巴黎奥运会结束后更加显著,这一现象不仅干扰了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和比赛,还对体育精神的传播造成了较大影响。国家体育总局重拳整治,这要求我们青少年应该( C )
①享受网络无限自由,随意发布信息 ②学会辨别网络信息,遵守道德法律
③提高网络媒介素养,传播正能量 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网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5年两会期间,AI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受到代表委员的热议。现实中有人为了获取流量故意传播AI生成的错误信息,有人利用AI创作虚假内容危害舆论环境,更有甚者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行为……对此,我们应该( C )
①自觉远离网络,整治不良风气 ②提高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
③行己有耻,恪守网络道德与法律 ④放任自流,在网络空间展露个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网络隐私】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尤为重要。让我们结合两则情境来共同学习,筑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做数字时代的明智使用者!
情境一:初中生小张在玩网络游戏时,收到“客服”私信称其中奖,需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领取奖品。小张按要求操作后,发现自己的游戏账号被盗,家人手机还收到了多条诈骗短信。经调查,该链接是伪装的钓鱼网站。
情境二:某校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向同学们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同学们学习了“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信息、不透露个人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
(1)结合情境一,分析小张遭遇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并说明此类行为的危害。
(2)结合情境二,谈谈学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3)作为中学生,请就“如何保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答案:(1)①原因: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轻信陌生信息,随意点击不明链接等。
②危害:造成财产损失,泄露个人及家人隐私,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等。
(2)增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安全上网的行为习惯,营造校园网络安全氛围等。
(3)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不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在正规平台下载应用程序,使用网络时开启安全防护软件等。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既需规则守护,更靠人人践行。我们要明辨信息真伪,抵制虚假不良内容,不做谣言的传播者;恪守法律与道德边界,尊重他人权益,不越界、不侵权;主动传递温暖与理性,用善意发言汇聚正向力量。网络虽虚拟,责任却真实,愿我们都以自觉自律为灯,照亮网络角落,让清朗之风常驻,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助力成长的美好家园。
(五)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
作业一:未来网络畅想
用绘画、编程或手工形式呈现“2030年的清朗网络世界”,提交作品并附200字设计说明。
作业二:校园清朗行动提案
针对校园网络使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500字提案,优秀方案将提交学校信息中心参考。
提交要求:
1.提交截止时间:××月××日20:00前。
2.提交方式:班级群/学习平台。
3.格式规范:基础任务需提交文档+截图,实践任务提交视频/图片+文字说明。
2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