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史记·夏本纪》书影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它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国号曰夏后”意味着什么?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标志着中国王朝时代的开启。。"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替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早期国家的形成与文明演进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世袭肇始:夏朝与“家天下”的开端神权璀璨:商朝的继承与统治制度鼎革:西周的分封与礼乐民心所向:三代更替的历史启示目 录世袭肇始:夏朝与“家天下”的开端夏朝的建立阅读教材,结合相关史事,完成夏朝相关知识的资料卡片填空。夏朝的疆域示意图(1)建立时间:(2)建立人物:(3)都城:(4)地位:(5)末代国君: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今河南登封)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世袭肇始:夏朝与“家天下”的开端2.考古中的夏都探寻这些精美的文物和宏伟的宫殿,告诉我们夏朝的社会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反映出夏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以及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世袭肇始:夏朝与“家天下”的开端仔细阅读材料,启是如何获得王位的?这与此前的禅让制有什么根本不同?"禹立四十五年,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益避启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 —《竹书纪年》记载启继承王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是家天下的开始。3.家天下的开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但也埋下了统治者可能骄奢淫逸的隐患。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世袭肇始:夏朝与“家天下”的开端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为了统治国家,夏朝建立了哪些重要的国家机构?4.国家机器的初建…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乃召汤而囚困之夏台,已而释之。——《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乃召六卿申之。……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史记·夏本纪》二里头遗址剖面图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较成熟的国家形态。阶级分化这三大措施,标志着强制性国家权力机关的出现,是奴隶制国家治理的核心工具,用以维护“家天下”的世袭统治。世袭肇始:夏朝与“家天下”的开端5.夏桀的暴政夏桀把人当坐骑仔细阅读材料,简述夏朝后期的统治状况?夏桀,姒姓,名履癸,“桀”是后人给他的谥号。他是夏朝的第17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荒淫闻名。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宠幸妺喜、施行苛政,导致民不聊生,诸侯叛离。最终商汤起兵,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夏朝灭亡,桀本人被流放至南巢而死。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成汤伐桀“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翻译:“这个太阳(夏桀将自己比作太阳)何时灭亡?我愿与你同归于尽!”神权璀璨:商朝的继承与统治"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诗经·商颂·玄鸟》"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卦·彖传》商朝形势图反映商族起源传说说明商汤伐夏桀的正义性(顺应天命和民心)1. 商汤革命与都城变迁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观察商朝形势图,找出商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和都城变迁轨迹,并思考频繁迁都的原因。战乱、环境、政治斗争、经济发展等都是迁都的原因。盘庚迁殷后,商朝进入稳定发展期,国力日益强盛,所以商朝又被称为殷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起兵推翻了夏朝,都城建在亳。神权璀璨:商朝的继承与统治2.神权政治与方国体系结合材料和教材的“相关史事” ,思考商朝如何治理庞大的疆域?商朝的治理充满神秘色彩。商王既是最高统治者,也是最大的巫师,通过垄断占卜(甲骨文)来传达“神意”,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统治。商朝的周边有诸多势力,形成许多方国,即文献中记载的“多方”“邦方”。商王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众多方国。这方国除对商王表示臣服外,还要承担朝贡、纳税,以及随商王征伐等义务。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地区。外服:臣服于商王的方国(如周、楚等)。这些方国需向商王纳贡、纳税、随从征伐,但保持较大的独立性。神权璀璨:商朝的继承与统治3.国家机器与残酷刑罚劓(割鼻)刖(断足)人祭坑陶塑戴枷奴隶像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史事,思考这反映了商时期怎样的社会情况?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冣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史记·殷本纪》商朝国家机构完善,刑罚严酷,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反映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的残酷性与阶级压迫。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 民不聊生。制度鼎革:西周的分封与礼乐1.武王克商与牧野之战利簋(ɡuǐ)"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西周早期·利簋铭文底部铭文的拓片仔细观察这件文物,它为何极其珍贵?它证实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是证实《尚书·牧誓》等文献记载的武王克商的一手实物史料,使武王克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成为可信史实,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记录了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清晨,并迅速击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制度鼎革:西周的分封与礼乐2. 巩固统治的制度创新——分封制"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阅读课本内容和材料,思考分封制是怎样的一个等级制度?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是谁?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夏疆域50多万平方公里商疆域100多万平方公里西周疆域250多万平方公里分封制确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对象——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权利与义务——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西周实行井田制,是分封制得以实施的经济基础,为各级贵族提供了经济来源,也是奴隶集体劳动的一种形式。(补充)制度鼎革:西周的分封与礼乐3.文化制度——礼乐制阅读材料,周公为什么要制定礼乐制度?他的目的是什么?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礼乐制是从思想文化和行为规范上巩固统治。它用“礼”来区分等级秩序,用“乐”来调和阶级情感,与分封制(政治)、宗法制(血缘) 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西周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影响深远。制度鼎革:西周的分封与礼乐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观看视频,结合课本,思考西周最终迎来了怎样的结局?民心所向:三代更替的历史启示现在我们对比一下三个朝代的治理特点,思考从夏到西周,中国的国家治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朝代 治理特点 核心制度/措施 统治方式夏商西周从夏朝的搭建框架,到商朝的神权强化,再到西周的制度创新,中华早期的国家治理模式在不断探索中走向成熟,为后世奠定了重要基础。民心所向:三代更替的历史启示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三个王朝。请大家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表格填空,并思考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对比维度 夏朝 商朝 西周存在时间建立者都城政治制度文明成就灭亡标志史料证实灭亡直接原因历史规律:三代均因末代君主施行暴政、奢侈腐化、失去民心而导致灭亡。这深刻揭示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治国必须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夏朝:王朝开端商朝:文明灿烂更替:汤灭夏统治:内外服制、严刑、占卜(神权王权合一)灭亡:纣暴失民心西周:制度鼎革更替: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镐京统治:分封制(封邦建国)礼乐制(明等级)灭亡:幽王昏庸→犬戎破镐京制度传承发展,文明不断进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治国之道)夏启开创“家天下”,二里头遗址探寻夏迹;商朝青铜甲骨文璀璨却也残酷,西周分封井田制鼎革奠定基础。三代更替,民心向背是根本。三代更替启示建立:禹→启(世袭制始)统治:建军队、制刑法、设监狱实证:二里头遗址灭亡:桀暴失民心这节课我们通过二里头宫殿基址与青铜礼爵、殷墟甲骨文与人殉遗迹、西周分封与礼乐制度,分析了夏商西周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与等级秩序,认识到它们为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节课将聚焦春秋时期,通过平王东迁、诸侯争霸、铁器牛耕的应用与社会变革,探讨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瓦解的过程,理解这一时期如何成为战国大转型的前奏。《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一、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实施,初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如青铜器)与政治制度演进之间的关系,认识奴隶制社会的特点。时空观念:能够识读历史地图,明确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和都城变迁(阳城、殷、镐京/洛邑),形成对三代更替的时空框架。史料实证:能够通过教材中的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殷墟、利簋)和文献记载(《史记》),认识夏、商、西周的历史是信史,初步学习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历史解释:能够解释世袭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初步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教训。家国情怀:感受中华早期文明的灿烂成就(青铜器、甲骨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世袭制;商朝的青铜文明与甲骨文;西周的分封制与礼乐制。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层级关系与作用;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实证早期王朝的历史。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追溯王朝之源【教师活动】展示《史记·夏本纪》书影及引文:“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提问】“同学们,司马迁的这句话记录了一件怎样的大事?‘国号曰夏后’意味着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并回答。(预设: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教师引导】没错,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时代的开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探寻夏、商、西周三朝是如何兴衰更替的。(二) 新课讲授:三代更替与文明发展主线一:夏朝——王朝之始与“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教师讲述】结合教材“相关史事”,完成夏朝建立的王朝三要素的填空,约公元前2070年,禹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建立夏朝。他制定制度,发展生产,威望很高。【展示图片】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青铜爵、绿松石龙形器。【提问】这些精美的文物和宏伟的宫殿,告诉我们夏朝的社会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学生活动】观察、讨论并回答。(预设:有等级分化,有国家权力,文明程度较高)“家天下”的开始【教师活动】展示《竹书纪年》记载:"禹立四十五年,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益避启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提问】启是如何获得王位的?这与此前的禅让制有什么根本不同?【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预设:启继承了父亲禹的位置,从此王位在家族内世代相传,称为“世袭制”,这就是“家天下”的开端)【教师总结】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但也埋下了统治者可能骄奢淫逸的隐患。夏朝的治理:国家机器的初建【教师讲述】夏朝不仅是一个王朝,更建立了一套初步的国家治理系统。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结合教材:1.…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乃召汤而囚困之夏台,已而释之。——《史记·夏本纪》。2.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乃召六卿申之。……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史记·夏本纪》【提问】为了统治国家,夏朝建立了哪些重要的国家机构?【学生活动】从课本中找出答案: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教师强调】这三大措施,标志着强制性国家权力机关的出现,是奴隶制国家治理的核心工具,用以维护“家天下”的世袭统治。【史料实证】结合二里头宫殿遗址,说明大型宫殿既是王权象征,也是国家治理的中心场所。夏朝的灭亡【教师活动】展示1.夏桀的生平:夏桀,姒姓,名履癸,“桀”是后人给他的谥号。他是夏朝的第17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荒淫闻名。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宠幸妺喜、施行苛政,导致民不聊生,诸侯叛离。最终商汤起兵,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夏朝灭亡,桀本人被流放至南巢而死。2.夏桀将人当做坐骑的图片,3.当时百姓的呼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提问】夏朝后期的统治状况如何?【学生活动】夏朝延续400多年后,末代君主夏桀暴虐无道,导致灭亡。【教师强调】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主线二:商朝——灿烂而残酷的青铜文明商汤灭夏【教师讲述】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起兵推翻了夏朝。教材的材料《周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如何评价这场革命?【学生活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顺应天命和民心)屡次迁都与盘庚迁殷【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商朝形势图,找出商朝的都城变迁轨迹(亳→嚣→相→邢→庇→奄→殷)。【提问】商朝为什么多次迁都?(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战乱、环境等因素)【教师强调】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后,商朝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被称为殷朝。商朝的治理:神权政治与方国体系对内统治:【教师讲述】商朝的治理充满神秘色彩。商王既是最高统治者,也是最大的巫师,通过垄断占卜(甲骨文)来传达“神意”,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统治。【教师讲述】教材提到,商朝设置了比夏朝更为完善的官职和更为严酷的刑罚,国家暴力机器进一步加强。对外控制:【教师活动】结合教材 “相关史事” ,提问商朝如何治理庞大的疆域?【学生活动】预设武力,教化…【教师强调】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地区。外服:臣服于商王的方国(如周、楚等)。这些方国需向商王纳贡、纳税、随从征伐,但保持较大的独立性。残酷的奴隶制【教师活动】阅读教材 “相关史事” ,思考当时社会的状况?【学生活动】商朝大量使用奴隶,奴隶主的压迫非常残酷。(殉葬、人祭)【展示图片】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和甲骨残片,介绍女将军妇好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商朝的社会面貌。【教师强调】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导致灭亡。主线三:西周——封邦建国与礼乐文明武王克商【教师讲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史料实证】展示教材利簋图片及其铭文拓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提问】这件文物的重要性是什么?(是证实武王克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一手实物史料)西周的治理:封邦建国与制礼作乐政治制度——分封制(封邦建国):【教师深入讲解】西周总结前代教训,创立了分封制,这是一套系统的地方治理方案。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提问】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有什么权利和义务?目的又是什么?(宗亲、功臣、先代贵族后代)【核心讲解】分封制不仅是分地,更是授民,即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必须承担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教师强调】分封制确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秩序,实现了周王室对广大疆域的有效间接治理,即“以藩屏周”。文化制度——礼乐制:【教师讲述】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礼乐制度。(结合教材 “相关史事” )【提问】礼乐制度规定了什么?【学生回答】从饮食、服饰、车马、祭祀到音乐舞蹈,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绝不容许僭越。(例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教师总结】礼乐制是从思想文化和行为规范上巩固统治。它用“礼”来区分等级秩序,用“乐”来调和阶级情感,与分封制(政治)、宗法制(血缘) 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西周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影响深远。西周的灭亡【教师活动】周厉王引发“国人暴动”,播放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动漫视频。【提问】西周最终迎来了怎样的结局?【学生活动】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老师强调】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三) 课堂小结与升华1.【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对比一下三个朝代的治理特点,完成表格:朝代 治理特点 核心制度/措施 统治方式夏 国家机器初建 世袭制、军队、刑法、监狱 直接治理(王畿地区)商 神权王权结合 内外服制度、严酷刑罚、甲骨占卜 间接控制(方国臣服纳贡)西周 制度创新成熟 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间接治理(封邦建国,等级分明)【讨论】从夏到西周,中国的国家治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学生回答】制度越来越完善,治理方式越来越系统化和制度化。【教师总结】从夏朝的搭建框架,到商朝的神权强化,再到西周的制度创新,中华早期的国家治理模式在不断探索中走向成熟,为后世奠定了重要基础。2.【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三个王朝。请大家根据所学内容,尝试填写以下表格(投影出示):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要制度 文明标志 灭亡原因夏 约前2070年 禹 阳城 世袭制 青铜器小件、宫殿 夏桀暴政商 约前1600年 汤 殷 继承发展 青铜器、甲骨文 商纣暴政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分封制、礼乐制 金文、礼乐文明 周幽王昏庸【提问】观察表格,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回答】末代君主都昏庸暴虐,失去民心。【教师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夏商周更替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教训。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文明从诞生到初步发展的辉煌历程,国家制度在不断创新中走向成熟。四、布置作业(二选一)基础题:绘制一幅西周分封制等级结构图,并标注出各级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探究题:假如你是西周时期的一位诸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你需要对周天子履行哪些义务?你在自己的封国内又拥有哪些权力?(写一段文字说明)拓展延伸:对比教材中夏朝二里头遗址和商朝殷墟的考古发现,谈谈它们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国家治理水平和特点?五、板书设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王朝开端与国家机器初建建立: 禹 → 阳城 (约前2070年)更替标志: 启 开创 世袭制 → “家天下”治理核心: 构建国家机器→ 军队 (对外征伐,对内镇压)→ 刑法 (规范行为,维护秩序)→ 监狱 (执行刑罚,巩固统治)文明实证: 二里头遗址 (宫殿、青铜器)灭亡: 夏桀 暴政 → 失民心二、商朝:神权统治与灿烂文明更替: 汤 革命 → 灭夏治理核心: 神权与王权结合→ 内外服制度 (直接统治 + 方国附属)→ 残酷刑罚 (劓、刖等,暴力统治)→ 甲骨占卜 (垄断神意,强化权威)灭亡: 商纣 暴政 → 失民心三、西周:制度创新与鼎盛成熟更替: 武王 伐纣 (牧野之战,利簋实证) → 定都 镐京治理核心: 系统化制度建构→ 分封制 (政治基础:授土授民,以藩屏周)→ 礼乐制 (文化规范:明贵贱,辨等级)(相辅相成,共同维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由盛转衰:→ 国人暴动 (统治危机)→ 周幽王昏庸→ 犬戎破镐京 (西周灭亡)四、历史启示:王朝更替,制度演进民心向背是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docx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