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思维的含义1.下列属于感性认识的是( )A.舌头品尝出柠檬的酸涩味道B.看见“下大雨”联想到“发洪水”C.司机见到红灯马上停车D.工人按照设计图纸施工2.从漫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有些事物表面繁华,但事实未必是真相。①追求真理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③感性认识应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更可靠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因为它是( )A.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C.思维 D.正确的思维4.(2024·湖北武汉期中)“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下列属于狭义的思维的有( )①昼夜循环、四季更替 ②万有引力 ③水往低处流 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5.中国人民银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支持实体经济。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决定于2024年2月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这表明( )①思维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正确反映③思维具有概括性,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④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知识点二 思维的特征6.(2024·河南洛阳期中)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表明( )①不同的思维主体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别②思维是实践的产物,又反作用于实践③不同的思维风格蕴含着思维共同的特征④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定有优劣之分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7.愚人、聪者、智者对“白鹭立雪”这一现象的反应不同。以下对此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①愚人只有感性认识而不会思维②不同风格的思维在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③聪者不见鹭只见雪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④智者把握了鹭和雪的共同属性,所以“见白”而不注重鹭和雪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8.(2024·新疆哈密期末)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一片杂草地,然后问他的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有的学生回答说用手拔掉,有的说用镰刀割掉,还有的说用火烧。然而,苏格拉底告诉大家:“除掉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让庄稼来占据杂草的生存之地。”材料表明( )A.理性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C.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不可能相同D.不同思维含有思维的共同特征9.台灯、吊灯、壁灯、支架灯、吸顶灯、闪光灯、手电筒等,其本质都是为了照明,我们统称为“灯”;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路边的大石块儿“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些都反映出思维具有( )A.间接性 B.能动性C.概括性 D.主观性10.清早起来,发现院子里地面湿了,房顶也湿了,我们可以据此断定昨天晚上下过雨。这说明( )A.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B.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C.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D.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合材料,运用思维的特征有关知识,谈谈毛泽东的这首词体现了思维的哪些特征。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A 舌头品尝出柠檬的酸涩味道是味觉,属于感性认识,A符合题意。“看见‘下大雨’联想到‘发洪水’”属于理性认识,B不符合题意。“司机见到红灯马上停车”属于理性认识,C不符合题意。“工人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体现的是思维的反作用,D不符合题意。2.C 材料强调的是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刻把握其本质,未提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①不选。有些事物表面繁华,但事实未必是真相,从漫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感性认识应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②③当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能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更可靠,④错误。3.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它是正确的思维,D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A不符合题意。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的理性认识,B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C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4.D “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万有引力”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④符合要求。“昼夜循环、四季更替”和“水往低处流”是一种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不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不属于狭义的思维,①③不符合题意。5.B 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制定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这体现了思维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①④当选。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而不是正确反映,②错误。思维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思维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③错误。6.A 材料中指出同是长江,苏轼和李煜面对窘境时产生不同的想法,面对明月,张九龄和张若虚产生不同的感慨,这表明不同的思维主体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别,不同的思维风格蕴含着思维共同的特征,故①③正确。材料中指出不同的诗人对待事物产生不同的想法,这表明思维是实践的产物,不涉及思维反作用于实践,故②排除。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没有优劣之分,故④不选。7.B 人人都会思维,①错误。愚人、聪者、智者对“白鹭立雪”这一现象的反应不同,表明不同风格的思维在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②当选。不见鹭只见雪是思维能动性的体现,不能直接说明思维具有间接性,③错误。“智者见白”是因为把握了鹭和雪的共同属性,因此智者不注重鹭和雪,④当选。8.B 材料未涉及理性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A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B符合题意。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C错误。材料讲述思维具有差异性,而未讲述不同思维含有思维的共同特征,D不符合题意。9.C 思维具有概括性强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个性到共性。材料中的灯、果树、天气等反映的就是概括性,C当选,A、B不符合题意。思维带有主观性,但主观性不是思维的特征,D不选。10.B 思维具有间接性,它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正是通过对地面、房顶湿了这一现象的认识,推测到昨天晚上下过雨,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B当选。A是思维的概括性,不选。C强调思维的作用,不选。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D错误。11.①思维具有间接性。它是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毛泽东通过飞雪和梅花,预测出春天的到来,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②思维具有概括性。它是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毛泽东通过梅花的“俏”和“报”把共产党人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解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体现了通过已知现象推断出未知事物的认识,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共同本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3 / 3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1.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异同与特征,明确思维的形态,理解思维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公共参与:坚持内容真实与形式正确的原则,树立科学思维意识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的含义1.思维的意义:由于有 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2.思维的内涵(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 同义,狭义的思维与 同义。(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 ,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微提醒 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所特有的。3.思维的方式(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 、系统思维、创新思维、 、底线思维等。(2)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 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 、 、 乃至 上有很大的差异。2.思维的共同特征特征 内涵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 ,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 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 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 地反映认识对象3.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 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微提醒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正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人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想一想思维就是意识吗?提示: 判一判(1)思维的间接性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2)思维因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具有正确性。( )辨一辨(1)朱熹《答胡伯逢书》中说:“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这表明思维具有概括性。提示: (2)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象征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反映了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提示: 选一选 (1)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他们从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这表明( )①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③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 ④思维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人们根据化石能够判断出远古人的生活习性;地震来临之前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鸡、鸭等动物会不断鸣叫,于是人们总结出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时,可能会发生地震。由此可见,思维的重要特征是(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③抽象性 ④创造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教材P2“探究与分享”(1)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黄河之神河伯开始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为他错误地认为,他所看到的情况,即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后来,之所以望洋兴叹,是因为他又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他之前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这种态度变化是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作了比较,认识到此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2)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提示:人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方式。以亲历方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受个体生命时间、精力和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亲历的感知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2.教材P3“探究与分享”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提示:A的思维和推理过程是:如果他头上戴的是一顶红色的帽子,那么B能立即说出他自己帽子的颜色;而B没有能够立即说出,所以,他头上戴的不是红色的帽子,而是黑色的帽子。3.教材P4“探究与分享”人们依据科学知识能理解光速,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提示:科学工作者是通过抽象思维,包括比较、分析、推理等方式来理解光速的。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这说明思维具有间接性。4.教材P4“探究与分享”上述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提示:上述材料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树的多样化的个体特征,并指出这些个体特征与一切树的共同属性不同。“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是“木本植物”,反映了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议题一 测测我们的思维【情境】 古希腊克里特岛上有个智者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所有克里特岛人都说谎。”探究 (1)这位智者究竟说了一句真话还是假话?(2)你怎么解答这个问题才能消除其中的矛盾?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类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别 内容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③从性质上看,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1.在新闻采写中应保持感性认识的“活性”,不能因感性认识是初级的、现象的,就有所怠慢。新闻采访要尽可能多地获取鲜活感性的材料,这是对新闻意义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新闻写作应重返感性,多用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描写、活泼的文字来讲好故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感性认识来自实践,理性认识源于理性思考②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理性认识是客观的③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④感性认识对新闻采写工作具有特殊意义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中国早期有很多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劳动密切相关,来源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如《击壤歌》中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具体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内容。“凿井”和“耕田”具有代表性,表明“饮”和“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体现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特点。这表明( )①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③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 ④思维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从植物成熟的周期,到太阳周而复始的轮回;从对季节更替的全程关注,到对播种与收获的适时观测……我们的先祖探索着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安排农事和生活,也创造了“春节与年”的文化。这说明( )A.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B.思维就是感性认识C.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意识就是思维议题二 思维有何特征【情境1】 科学家不可能回到过去观察生物的进化过程,却可以通过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推知生物进化的规律。古代医生不能透视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诊断。【情境2】 中药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物质成分复杂,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难以被国际医药界接受。不少专家认为,只有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中药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从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角度究其作用机理,才能实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情境3】 《两小儿辩日》中记载,一小孩说早晨冷、中午热,所以太阳早上远中午近。另一小孩说,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所以太阳早上近中午远。其实,根据感觉判断太阳的远近并不准确。科学家发现,一天内我们能观察到的太阳的大小,能感觉到的气温的高低,是受到了大气层折射角、太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地面对流等因素的影响,与太阳离我们是远是近无关。探究 上述三则情境分别主要体现了思维的哪一特征?该如何理解思维的这一特征? 全面理解思维的特征类别 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能动性区别 内涵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揭示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计划特征 现象→本质,感性→理性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提炼加工感性,反作用作用 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这种间接性也可能因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 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以简驭繁地认识世界,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联系 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能动性,人们才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1.(2024·山东德州期末)模拟画像,一般是指在有目击者参与协助调查的案件中,通过目击者口述,画像师根据各种信息画出嫌疑人的面部肖像,协助警方寻找嫌疑人的一种公安刑侦技术手段。在没有犯罪嫌疑人案底照片的案件中,画像师能凭借精湛的绘画技术,为破案提供重要助力。画像师的思维活动体现了( )①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②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的特征③人脑能够如实反映客观事物④人的思维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曹操是东汉时期的风云人物。东汉末年正值乱世,群雄割据。曹操先下手为强,抢在其他诸侯之前迎接汉献帝,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企图统一全国,对内消灭了吕布、刘表、马超等多方割据势力,对外降服了南匈奴、鲜卑等外族势力,最终北方真的实现了统一大业。材料体现了曹操思维的哪个主要特征( )A.间接性 B.科学性C.能动性 D.概括性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成语“举一反三”的由来。孔子的意思是,老师举出一个方面,学生要灵活地推想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老师就难以教会学生了。从思维的特征角度看,“举一反三”表明思维具有(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③能动性 ④直接性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基础知识·准落实】新学知识巧梳理一、1.思维 2.(1)意识 理性认识 (2)高级阶段3.(1)辩证思维 法治思维 (2)指导性二、1.速度 方式 质量 结果 2.本质和规律 非本质 如实 歪曲 3.反作用想一想 提示: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判一判 (1)× (2)×辨一辨 (1)提示:朱熹的观点强调人能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2)提示:京剧脸谱特色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抽象,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其不同颜色象征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反映了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选一选 (1)B 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②错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现象,不是规律,④不符合题意。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说明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①③入选。(2)A 根据化石能够判断出远古人的生活习性,是由已知推出未知事物的认识,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①入选。人们总结出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时,可能会发生地震,是舍去表面的属性,抓住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②入选。抽象性和创造性不是思维的特征,③④不选。【学科素养·稳提升】议题一情境探究探究 (1)提示:既是真话,也是假话。假设这位智者说的“所有克里特岛人都说谎”是真话,由于他本人也是克里特岛人,可推出这句话本身也是谎话。(2)提示:揭露其自相矛盾;限制“克里特岛人”的范围。跟踪训练1.D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源于实践,①排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②说法错误。新闻采访要尽可能多地获取鲜活感性的材料,这是对新闻意义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强调了感性认识对新闻采写工作具有特殊意义,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③④正确。2.B 中国早期有很多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劳动密切相关,来源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对农业文明的反映,①③符合题意。“机械反映”表述错误,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②排除。材料未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④排除。3.C 我们的先祖探索着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安排农事和生活,说明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符合题意;材料未强调思维参与人类社会实践,该选项与材料无关,A不符合题意;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B、D错误。议题二情境探究探究 提示:(1)情境1主要体现了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2)情境2主要体现了思维具有概括性。中药材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科学家利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中药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从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3)情境3主要体现了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跟踪训练1.D 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画像师能凭借绘画技术,为破案提供重要助力,这体现了思维具有能动性,未涉及概括性,①不符合题意,②正确。人脑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一定是如实反映,③错误。画像师能凭借精湛的绘画技术,为破案提供重要助力,这体现了人的思维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正确。2.C 曹操先下手为强,抢在其他诸侯之前迎接汉献帝,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是一种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思维活动,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3.C “举一反三”强调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动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概括性,②不选。思维的特征不具有直接性,④排除。6 / 6(共70张PPT)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1.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异同与特征,明确思维的形态,理解思维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公共参与:坚持内容真实与形式正确的原则,树立科学思维意识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目录基础知识·准落实1学科素养·稳提升2教学效果·勤检测301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一、思维的含义1. 思维的意义:由于有 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2. 思维的内涵(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 同义,狭义的思维与 同义。(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 ,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思维 意识 理性认识 高级阶段 微提醒 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所特有的。3. 思维的方式(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 、系统思维、创新思维、 、底线思维等。(2)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 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辩证思维 法治思维 指导性 二、思维的特征1. 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 、 、 乃至 上有很大的差异。2. 思维的共同特征特征 内涵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 ,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速度 方式 质量 结果 本质和规律 特征 内涵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 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 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 地反映认识对象3. 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 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非本质 如实 歪曲 反作用 微提醒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正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人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想一想思维就是意识吗?提示: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判一判(1)思维的间接性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 × )(2)思维因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具有正确性。 ( × )××辨一辨(1)朱熹《答胡伯逢书》中说:“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这表明思维具有概括性。提示:朱熹的观点强调人能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2)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象征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反映了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提示:京剧脸谱特色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抽象,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其不同颜色象征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反映了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选一选(1)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他们从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这表明( )①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③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④思维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 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②错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现象,不是规律,④不符合题意。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说明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①③入选。(2)人们根据化石能够判断出远古人的生活习性;地震来临之前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鸡、鸭等动物会不断鸣叫,于是人们总结出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时,可能会发生地震。由此可见,思维的重要特征是(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③抽象性 ④创造性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 根据化石能够判断出远古人的生活习性,是由已知推出未知事物的认识,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①入选。人们总结出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时,可能会发生地震,是舍去表面的属性,抓住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②入选。抽象性和创造性不是思维的特征,③④不选。1. 教材P2“探究与分享”(1)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黄河之神河伯开始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为他错误地认为,他所看到的情况,即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后来,之所以望洋兴叹,是因为他又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他之前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这种态度变化是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作了比较,认识到此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2)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提示:人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方式。以亲历方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受个体生命时间、精力和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亲历的感知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2. 教材P3“探究与分享”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提示:A的思维和推理过程是:如果他头上戴的是一顶红色的帽子,那么B能立即说出他自己帽子的颜色;而B没有能够立即说出,所以,他头上戴的不是红色的帽子,而是黑色的帽子。3. 教材P4“探究与分享”人们依据科学知识能理解光速,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提示:科学工作者是通过抽象思维,包括比较、分析、推理等方式来理解光速的。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这说明思维具有间接性。4. 教材P4“探究与分享”上述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提示:上述材料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树的多样化的个体特征,并指出这些个体特征与一切树的共同属性不同。“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是“木本植物”,反映了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02学科素养·稳提升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议题一 测测我们的思维【情境】 古希腊克里特岛上有个智者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所有克里特岛人都说谎。”探究 (1)这位智者究竟说了一句真话还是假话?提示:既是真话,也是假话。假设这位智者说的“所有克里特岛人都说谎”是真话,由于他本人也是克里特岛人,可推出这句话本身也是谎话。(2)你怎么解答这个问题才能消除其中的矛盾?提示:揭露其自相矛盾;限制“克里特岛人”的范围。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类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别 内容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③从性质上看,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1. 在新闻采写中应保持感性认识的“活性”,不能因感性认识是初级的、现象的,就有所怠慢。新闻采访要尽可能多地获取鲜活感性的材料,这是对新闻意义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新闻写作应重返感性,多用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描写、活泼的文字来讲好故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感性认识来自实践,理性认识源于理性思考②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理性认识是客观的③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④感性认识对新闻采写工作具有特殊意义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源于实践,①排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②说法错误。新闻采访要尽可能多地获取鲜活感性的材料,这是对新闻意义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强调了感性认识对新闻采写工作具有特殊意义,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③④正确。2. 中国早期有很多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劳动密切相关,来源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如《击壤歌》中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具体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内容。“凿井”和“耕田”具有代表性,表明“饮”和“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体现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特点。这表明( )①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③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 ④思维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 中国早期有很多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劳动密切相关,来源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对农业文明的反映,①③符合题意。“机械反映”表述错误,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②排除。材料未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④排除。3. 从植物成熟的周期,到太阳周而复始的轮回;从对季节更替的全程关注,到对播种与收获的适时观测……我们的先祖探索着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安排农事和生活,也创造了“春节与年”的文化。这说明( )A. 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B. 思维就是感性认识C. 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 意识就是思维解析: 我们的先祖探索着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安排农事和生活,说明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符合题意;材料未强调思维参与人类社会实践,该选项与材料无关,A不符合题意;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B、D错误。议题二 思维有何特征【情境1】 科学家不可能回到过去观察生物的进化过程,却可以通过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推知生物进化的规律。古代医生不能透视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诊断。【情境2】 中药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物质成分复杂,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难以被国际医药界接受。不少专家认为,只有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中药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从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角度究其作用机理,才能实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情境3】 《两小儿辩日》中记载,一小孩说早晨冷、中午热,所以太阳早上远中午近。另一小孩说,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所以太阳早上近中午远。其实,根据感觉判断太阳的远近并不准确。科学家发现,一天内我们能观察到的太阳的大小,能感觉到的气温的高低,是受到了大气层折射角、太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地面对流等因素的影响,与太阳离我们是远是近无关。探究 上述三则情境分别主要体现了思维的哪一特征?该如何理解思维的这一特征?提示:(1)情境1主要体现了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3)情境3主要体现了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2)情境2主要体现了思维具有概括性。中药材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科学家利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中药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从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 全面理解思维的特征类别 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能动性区 别 内涵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类别 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能动性区别 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揭示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计划特征 现象→本质,感性→理性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提炼加工感性,反作用类别 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能动性区别 作用 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这种间接性也可能因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 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以简驭繁地认识世界,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联系 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能动性,人们才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1. (2024·山东德州期末)模拟画像,一般是指在有目击者参与协助调查的案件中,通过目击者口述,画像师根据各种信息画出嫌疑人的面部肖像,协助警方寻找嫌疑人的一种公安刑侦技术手段。在没有犯罪嫌疑人案底照片的案件中,画像师能凭借精湛的绘画技术,为破案提供重要助力。画像师的思维活动体现了( )①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②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的特征③人脑能够如实反映客观事物④人的思维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 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画像师能凭借绘画技术,为破案提供重要助力,这体现了思维具有能动性,未涉及概括性,①不符合题意,②正确。人脑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一定是如实反映,③错误。画像师能凭借精湛的绘画技术,为破案提供重要助力,这体现了人的思维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正确。2. 曹操是东汉时期的风云人物。东汉末年正值乱世,群雄割据。曹操先下手为强,抢在其他诸侯之前迎接汉献帝,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企图统一全国,对内消灭了吕布、刘表、马超等多方割据势力,对外降服了南匈奴、鲜卑等外族势力,最终北方真的实现了统一大业。材料体现了曹操思维的哪个主要特征( )A. 间接性 B. 科学性C. 能动性 D. 概括性解析: 曹操先下手为强,抢在其他诸侯之前迎接汉献帝,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是一种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思维活动,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3.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成语“举一反三”的由来。孔子的意思是,老师举出一个方面,学生要灵活地推想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老师就难以教会学生了。从思维的特征角度看,“举一反三”表明思维具有(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③能动性 ④直接性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解析: “举一反三”强调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动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概括性,②不选。思维的特征不具有直接性,④排除。03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思维的含义1. 下列属于感性认识的是( )A. 舌头品尝出柠檬的酸涩味道B. 看见“下大雨”联想到“发洪水”C. 司机见到红灯马上停车D. 工人按照设计图纸施工1234567891011解析: 舌头品尝出柠檬的酸涩味道是味觉,属于感性认识,A符合题意。“看见‘下大雨’联想到‘发洪水’”属于理性认识,B不符合题意。“司机见到红灯马上停车”属于理性认识,C不符合题意。“工人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体现的是思维的反作用,D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2. 从漫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有些事物表面繁华,但事实未必是真相。①追求真理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③感性认识应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更可靠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刻把握其本质,未提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①不选。有些事物表面繁华,但事实未必是真相,从漫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感性认识应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②③当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能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更可靠,④错误。12345678910113. 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因为它是( )A. 感性认识 B. 理性认识C. 思维 D. 正确的思维1234567891011解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它是正确的思维,D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A不符合题意。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的理性认识,B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C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12345678910114. (2024·湖北武汉期中)“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下列属于狭义的思维的有( )①昼夜循环、四季更替 ②万有引力 ③水往低处流 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解析: “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万有引力”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④符合要求。“昼夜循环、四季更替”和“水往低处流”是一种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不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不属于狭义的思维,①③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5. 中国人民银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支持实体经济。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决定于2024年2月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这表明( )①思维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正确反映 ③思维具有概括性,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④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制定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这体现了思维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①④当选。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而不是正确反映,②错误。思维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思维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③错误。1234567891011知识点二 思维的特征6. (2024·河南洛阳期中)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表明( )①不同的思维主体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别②思维是实践的产物,又反作用于实践③不同的思维风格蕴含着思维共同的特征④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定有优劣之分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解析: 材料中指出同是长江,苏轼和李煜面对窘境时产生不同的想法,面对明月,张九龄和张若虚产生不同的感慨,这表明不同的思维主体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别,不同的思维风格蕴含着思维共同的特征,故①③正确。材料中指出不同的诗人对待事物产生不同的想法,这表明思维是实践的产物,不涉及思维反作用于实践,故②排除。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没有优劣之分,故④不选。12345678910117. 愚人、聪者、智者对“白鹭立雪”这一现象的反应不同。以下对此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①愚人只有感性认识而不会思维 ②不同风格的思维在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③聪者不见鹭只见雪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 ④智者把握了鹭和雪的共同属性,所以“见白”而不注重鹭和雪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人人都会思维,①错误。愚人、聪者、智者对“白鹭立雪”这一现象的反应不同,表明不同风格的思维在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②当选。不见鹭只见雪是思维能动性的体现,不能直接说明思维具有间接性,③错误。“智者见白”是因为把握了鹭和雪的共同属性,因此智者不注重鹭和雪,④当选。12345678910118. (2024·新疆哈密期末)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一片杂草地,然后问他的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有的学生回答说用手拔掉,有的说用镰刀割掉,还有的说用火烧。然而,苏格拉底告诉大家:“除掉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让庄稼来占据杂草的生存之地。”材料表明( )A. 理性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B.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C. 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不可能相同D. 不同思维含有思维的共同特征1234567891011解析: 材料未涉及理性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A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B符合题意。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C错误。材料讲述思维具有差异性,而未讲述不同思维含有思维的共同特征,D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9. 台灯、吊灯、壁灯、支架灯、吸顶灯、闪光灯、手电筒等,其本质都是为了照明,我们统称为“灯”;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路边的大石块儿“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些都反映出思维具有( )A. 间接性 B. 能动性C. 概括性 D. 主观性1234567891011解析: 思维具有概括性强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个性到共性。材料中的灯、果树、天气等反映的就是概括性,C当选,A、B不符合题意。思维带有主观性,但主观性不是思维的特征,D不选。123456789101110. 清早起来,发现院子里地面湿了,房顶也湿了,我们可以据此断定昨天晚上下过雨。这说明( )A.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B.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C. 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D.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1234567891011解析: 思维具有间接性,它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正是通过对地面、房顶湿了这一现象的认识,推测到昨天晚上下过雨,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B当选。A是思维的概括性,不选。C强调思维的作用,不选。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D错误。1234567891011二、非选择题11.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合材料,运用思维的特征有关知识,谈谈毛泽东的这首词体现了思维的哪些特征。1234567891011答案:①思维具有间接性。它是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毛泽东通过飞雪和梅花,预测出春天的到来,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②思维具有概括性。它是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毛泽东通过梅花的“俏”和“报”把共产党人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解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体现了通过已知现象推断出未知事物的认识,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共同本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1234567891011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课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docx 第一课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pptx 第一课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