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为落实中央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有的地方把能挣快钱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本地振兴的主要措施,甚至不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给本地生态带来严重破坏。这些地方的发展思路( )A.片面解读中央部署,违反了同一律B.与中央部署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C.体现了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D.体现了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2.(2024·河北衡水期中)在一次政治考试中,有个学生在回答“什么是哲学”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对上述内容所做的逻辑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其是正确的,学生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内容B.其是错误的,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学生的答案片面C.其是错误的,答非所问,转移论题D.其是错误的,回答内容前后矛盾,违反了矛盾律3.小明欲在某平台买鞋,买之前特意询问商家鞋子是否为正品,得到的回答是“假一赔三”。遂下单,结果收到4双假鞋。联系商家讨要说法,对方回答“理直气壮”地说:“假一赔三啊,给你4双有问题吗?”从逻辑角度看,该商家( )A.违背了排中律,在矛盾关系论断之间持模糊态度B.违背了矛盾律,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C.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D.违反了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导致“自相矛盾”的错误4.逻辑思维必须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反之,就会犯逻辑错误。下列情景中,违反同一律逻辑规则要求的是( )甲 乙① 鱼都是用鳃呼吸的 错,甲鱼不是用鳃呼吸的② 你什么时候失忆的 去年5月1日③ 物质是不灭的 作为房屋的物质是不灭的④ 对话1:我英语会及格的 不见得对话2:那你认为我英语不及格 我也不这么认为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知识点二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5.(2024·安徽池州联考)小明买了一款音乐播放器,拿给朋友小林、小李和小张试听。试听后,小林说这款音乐播放器是优质产品,小李说这款音乐播放器是劣质产品。小张说这款音乐播放器既不是优质产品,也不是劣质产品。针对小林、小李和小张关于该音乐播放器的说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小林和小李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变化的B.小张骑墙居中,犯了“两不可”的错误C.小林和小李的观点中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D.小张并未表明自己对音乐播放器的评价6.(2024·浙江衢温5+1联盟联考)2023年11月,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会晤时,拜登重申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恪守“一个中国”政策,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2024年3月13日,美国公布了2025财年年度预算,其中首次单列一笔1亿美元资金用于所谓的“协助台湾强化安全”。美国上述行为( )A.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违反同一律的要求B.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D.转移论题,变更判断,违反思维明确性要求7.在谈到明天的天气时,甲同学说:“明天肯定会下雨”,乙同学说:“明天肯定不会下雨”。下列对上述观点评论中正确的是( )A.按排中律要求,两个观点不能同真,必有一假B.如果同时支持两个观点,则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C.如果两个观点都不支持,则违反了逻辑思维的确定性要求D.由甲观点中的“会下雨”到乙观点中的“不会下雨”属于偷换概念知识点三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8.(2024·广东汕头期中)课堂上,老师写了三张纸条交给三位同学,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唱歌;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唱歌;C同学纸条上写着:A唱歌。老师说:“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推出谁给大家唱歌?”结果B同学回答正确。B同学的推理是( )①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②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③“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④“A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唱歌”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9.(2024·福建厦门月考)有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方说:“如果我的不对,你的就对了。”小林说:“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了看他俩的答案后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时数学老师刚好走过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并查看了他们的运算结果后说:“刚才你们所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B.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C.小刚说的是假话,小林和小方的答案都不对D.小林说的是真话,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10.(2024·河北保定月考)如果一个非洲人全身是黑的,而只有他的牙齿是白的,那么他既不是黑的又不是非黑的。下列对结论解读正确的是( )A.违背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B.违背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C.违背矛盾律,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D.启示我们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现实中的矛盾二、非选择题11.(2024·辽宁朝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一家房地产商为推销房屋,打出“买房子,送家具”的广告。某人买了一套新房,装修后去领家具。房地产商:“你的家具在哪里?我们帮你送!”材料二 北京一名导游在向一法国旅游团介绍中国的万里长城时说:“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为万人瞩目。”材料三 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生活的年代,沙门思潮流派纷呈,其中有一派被称为“鳝鱼油滑论”。有的沙门婆罗门不能分辨是非善恶,由于害怕说错,或者害怕质疑,或者本身就迟钝愚笨,采取油滑态度,既不认为是这样,也不认为是那样,什么都不是,像鳝鱼一样难于捉摸。(1)试分别指出上述材料中的主人公的思维所违反的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名称及所犯的逻辑错误类型。(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必要性。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A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题干中的这些地方,把“乡村振兴”理解为“挣钱”,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2.C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学生转移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学生没有科学回答哲学的内容,A不符合题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强调哲学的作用。题干问的哲学的内涵,且不属于逻辑分析,B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违反了同一律要求,不是违反了矛盾律要求,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3.C 从逻辑角度看,该商家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C说法正确,A、B、D不符合题意。4.B ①中鱼和甲鱼不是同一概念,③中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这两项都违反了同一律,符合题意。乙失忆了,却记得失忆的具体时间,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②不符合题意。④中乙认为甲的英语不会及格,也不会不及格,违反了排中律,不符合题意。5.C 材料强调的是小林、小李和小张对该音乐播放器的评价,不涉及事物的变化、发展,A不选。“两不可”强调的是对前述相互否定的思想均加以否定,而小张认为音乐播放器质量一般,B不选。矛盾律,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小林和小李的评价互为矛盾关系,至少有一人是错的,C当选。小张表明自己对音乐播放器的评价,认为该音乐播放器一般,D不选。6.C 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行为违反同一律、排中律的要求,A、B不符合题意。此前美国重申不支持“台湾独立”,而后又“协助台湾强化安全”,美国前后言行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了思维一致性要求,C符合题意。思维明确性要求属于排中律的要求,D说法错误。7.B 按排中律要求,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否则违反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A、C排除。矛盾律强调“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明天肯定会下雨”和“明天肯定不会下雨”,这两个观点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如果同时支持两个观点,则违反了矛盾律,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B正确,D排除。8.C 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假,①错误。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那“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②③正确。根据分析,“A不唱歌”为真命题,假命题应该是“A唱歌”,④错误。9.A 小方“如果我的不对,你的就对了”与小林“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这两句话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数学老师说:“刚才你们三个人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可以判断小刚“小林的答案错了”是假的,小林“我的也不对”也是假的,只有小方的话是真的,即小林的答案是对的,A正确,B、C、D错误。10.B 既不是黑的又不是非黑,违背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B符合题意,A、C、D排除。11.(1)材料一中的房地产商故意偷换“送”的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材料二中的导游既指出长城、埃菲尔铁塔世界上没有,又强调中国、法国有,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材料三中的“鳝鱼油滑论”流派对事物的判断采取油滑态度,既不认为是这样,也不认为是那样,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2)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上述材料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解析:第(1)问,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运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知识分析材料即可。第(2)问,本题是原因类问题,结合教材知识,运用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和意义作答。3 / 3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同一律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同一律内容:通常用公式“ ”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 ”或“偷换论题”。4.同一律误区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 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矛盾律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 的要求。2.矛盾律基本内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 。3.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 矛盾。(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 的。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排中律的含义:逻辑思维既要排除 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排中律的通用公式: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 ,其中必有一真。3.遵守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4.排中律意义: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 能力有重要意义。四、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1.地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 的基本规律。2.形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 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 自身的规律。3.作用:实践证明,只有遵循 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想一想(1)“两百平米大别墅,买一套送一套煎饼。”这句话类似“买一赠一”欺诈消费者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何评价这种行为?提示: (2)“我不赞成禁烟,烟草产业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如何认识上述观点?提示: (3)生活和学习中为什么要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提示: 辨一辨(1)“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该观点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要求。提示: (2)有人问:“有没有外星人?”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一回答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提示: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提示: 选一选(1)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人,常常在外鬼混。一天,他的裤子弄出了一个洞。他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做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洞。妻子违反了( )A.同一律 B.矛盾律C.排中律 D.对立统一律(2)新刷的白墙被大剌剌地涂上四个大字:“不准涂画!”下列各项中,出现与前述案例相一致的逻辑错误的是( )A.顾客问:“你这有好酒吗?”卖家答:“我这里都是好酒,没有馊的酒。”B.妈妈对孩子说:“面条要从头上开始吃!”于是,孩子把面条放到了头上。C.小明对小红说:“你不能说我是一个中学生,也不能说我不是一个中学生。”D.甲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溶液!”乙问:“拿什么盛放它呢?”1.教材P10“探究与分享”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提示:甲中的“别人”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乙中的“别人”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教材P11“探究与分享”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提示:卖兵器的楚人之所以“弗能应”,在于问话者的问题揭露了其论断中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所包含的逻辑矛盾。卖兵器的楚人前一个论断的意思是“我的盾是坚固的,没有东西可以刺穿它”,后一个论断的意思是“我的矛是锋利的,它可以刺穿所有的东西”。这两个论断包含了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刺穿此盾”和“此矛不能刺穿此盾”。3.教材P12“探究与分享”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提示: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4.教材P12“探究与分享”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提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议题一 同一律有何要求【情境1】 某人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这样一段言论:“近年来,有些媒体热衷宣传影视‘明星’。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我也有些意见。我认为,祖国处处有‘明星’。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一行的状元就是哪一行的‘明星’。但是,有些媒体似乎只看见从事精神生产的‘明星’,没有看见从事物质生产的‘明星’。要知道,宇宙间不断出现新的‘明星’,人世间也不断涌现新的‘明星’,只是宣传那么几个‘明星’,未必有好处。”探究1 (1)什么是同一律?为什么要坚持同一律?(2)情境中的“明星”含义是否相同?试用同一律的要求对此加以分析。【情境2】 一位作者在《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学点逻辑学》一文中提出,谈到逻辑学,大部分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其实这是对逻辑学很大的误解。我想说的是,逻辑学也可以很有趣,并且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运用与逻辑学有关的知识,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举个例子,如果你学过逻辑学,那么你就会发现我说的这段话的第一句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你知道是什么错误吗?探究2 情境2中的作者犯了什么逻辑错误?这给我们什么启示?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1)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表现是混淆概念,或者叫作偷换概念。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因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改变了概念也就改变了判断。例如:“我对法律上规定‘公开审判应当有律师为被告辩护’有意见。怎么罪犯还会有理?还要有人替他辩护?请问,这是站到什么立场上去了!”混淆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语词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引起的。(2)偷换论题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例如,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重要观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有些人却把它篡改成“吃饭决定思想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从逻辑上说,就是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3)故意地混淆概念通常称为“偷换概念”,故意地“转移论题”则称为“偷换论题”。这是诡辩者常用的两种诡辩手法。1.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谎。”对欧谛德谟克的狡辩理解正确的是( )①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2.(2024·河北廊坊月考)一天,小明和小红相约去一家新开的自助餐厅吃饭。小明看到小红拿了许多食物,就告诫她说:“到时候要吃完啊。”离开餐厅的时候,小红的食盘里还有许多食物,小明就对她说:“你吃完了吗?”小红说:“我已经吃完了,咱们走吧。”在这里,小红( )①思维表达不明确②思维出现了前后矛盾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④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议题二 矛盾律有何要求【情境】 《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着天鹅肉吃’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肉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说:“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探究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评价变化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1.矛盾律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1)矛盾律的作用:主要在于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致、首尾一贯、避免自相矛盾。保持思维的一致性或一贯性,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2)应注意的问题:任何正确的思想、言论,任何科学理论,都应当具有一致性、不矛盾性。2.使用矛盾律要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三同一”的限制①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两个自相矛盾的断定。②如果“三同一”的限制有一个改变,作出的断定即便形式上是互相矛盾的,那也不构成真正的逻辑矛盾。(2)注意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①矛盾律是思维的规律,只在思维领域中起作用,它排除的只是思维中的逻辑矛盾而不是客观事物的辩证矛盾。②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是不同的问题,逻辑矛盾是需要拒斥的,而辩证矛盾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属性和关系,所以辩证矛盾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③因此,矛盾律要求保持思想的首尾一贯性,不允许出现逻辑矛盾,但矛盾律并不否认辩证矛盾的存在。1.(2024·四川泸州期中)张(女)、王(女)、李(男)、赵(男)四人拼车回乡。行程结束一天后,该车驾驶人酒驾的事实被人举报,四人被传唤到交警队。面对交警询问,四人的陈述如下,张:“李喝酒了。”王:“赵开的车。”李:“我是和赵一起喝的酒。”赵:“我没有喝酒。”交警查证路面监控,但监控视频不是很清晰,仅能判断驾驶人为男性。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那么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说假话的是张,李没喝酒B.说假话的是赵,喝酒开车的是赵C.说假话的是王,开车的是李D.说假话的是李,只有李喝酒了2.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血型各不相同,他们的血型是A、B、O、AB型四种中的一种。甲说:“丙是A型。”乙说:“丁是O型。”丙说:“如果我是A型,丁就是O型。”丁说:“我不是O型。”经核查,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说法不真实。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和乙两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必有一假,可得出结论:丁不是O型B.排中律表明,甲和乙两人的判断必有一真,可得出结论:丁是O型C.如果甲的说法是真的,可得出结论:丙是A型,丁是B型D.矛盾律表明,乙和丁两人的判断必有一假,可得出结论:丁是O型议题三 排中律有何要求【情境1】 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碰碎了窗户的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碰碎的?”甲:“不是我。”乙:“不是我。”丙:“是甲碰碎的。”探究1 假设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运用排中律的知识判断窗户玻璃是谁碰碎的。【情境2】 哲学家艾皮米尼地斯在哲学史上提出一个说谎者悖论,其核心论点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他还曾经说过“所有的人都说谎”,而有些人会讲真话。当有人反驳他时,他又解释道:“以上我的观点都不对。”探究2 艾皮米尼地斯观点所犯的逻辑错误。1.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 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 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 不同 “自相矛盾” (“两可”) “两不可”作用 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2.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联 系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的规律,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任何思想都是与自身同一的,即一个思想反映什么就反映什么。矛盾律要求任何思想不能既反映什么又不反映什么。排中律要求任何思想反映什么,或不反映什么,二者必居其一。可以说,同一律从整体上提出保证思维确定性问题,矛盾律将问题加以展开,排中律又进而作出补充。三者各自反映了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一个本质特征,即都表达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区 别 三大逻辑基本规律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同一律从正面说:思想与自身保持同一性;矛盾律从反面说:一个思想和它的否定不能同真;排中律从另一个侧面说: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1.某人做了好事但没留下姓名。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当有人问到甲、乙、丙、丁四个人时,他们的回答如下:甲:不是我做的。 乙:是丁做的。丙:是乙做的。 丁:不是我做的。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他们的回答我们可知做好事的人是( )A.甲 B.乙 C.丙 D.丁2.(2024·河南濮阳期中)课间,甲、乙两人讨论下午体育课的活动内容。甲一会儿说应该打羽毛球,一会儿又说不应该打羽毛球。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建议,我都不同意。”对甲、乙的表达评价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②甲违反了同一律要求,思维存在不确定性 ③乙违反了排中律要求,存在“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乙违反辩证法要求,没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准落实】新学知识巧梳理一、1.确定性 2.A是A 3.同一性 偷换概念 4.复杂多样性二、1.矛盾律 2.必有一假 3.自相矛盾 4.(1)客观(2)自相矛盾三、1.自相矛盾 2.同假 3.两不可 4.逻辑思维四、1.形式逻辑 2.社会实践 思维 3.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想一想 (1)提示: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提示: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3)提示: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更好地指导生活、学习、实践。辨一辨 (1)提示:该观点违背了形式逻辑的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题中把“有不好”和“没有也不好”都否定了,违反了排中律。(2)提示:排中律是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对具体内容的矛盾判断必须马上肯定一个,材料中的回答大师对问题认识的真实表述,并未违背排中律。(3)提示:这句诗中的“蝉噪”和“林静”不是同一对象,“鸟鸣”和“山幽”也不是同一对象,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错误。选一选 (1)A 故事中的妻子对丈夫口中的“照原样”的理解不一样,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A入选。(2)D 新刷的白墙被大剌剌地涂上四个大字:“不准涂画!”这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溶液”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与题干案例所犯逻辑错误一致,D符合题意。A、B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不符合题意。C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不符合题意。【学科素养·稳提升】议题一情境探究探究1 (1)提示:①同一律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提示:情境中的“明星”含义是不相同的:有影视明星、行业状元、天体星球三种不同的含义。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题中议论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将三种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探究2 提示:(1)作者说,“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由此说明人们对逻辑学存在很大误解,这样就把“学逻辑学的人”与“逻辑学”混淆了,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要重视对逻辑学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逻辑规律,避免出现逻辑错误,增强表达力、说服力。跟踪训练1.B 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语词,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他就是故意用后一概念去偷换了前一概念,是在通过偷换概念进行自我狡辩,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①④不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2.D 小明说的“吃完”指的是把自己拿的所有食物吃完,而小红说的“吃完”指的是把自己实际吃的食物吃完,由此可以看出小红的思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而不是违反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①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前后矛盾指的是违反了矛盾律,而小红违反的是同一律,②不符合题意。议题二情境探究探究 提示:胡屠户的话违反了矛盾律。矛盾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求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尖嘴猴腮”;中举以后,夸他有“一个体面的相貌”。胡屠户对范进的评价同真,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跟踪训练1.B 李和赵的陈述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因为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可判断出:张和王的陈述是真的,A、C说法错误。张和王的陈述是真的,即李喝酒了,赵开的车。该车驾驶人酒驾的事实存在,由此可断定赵讲假话,开车的赵确实喝酒了,B符合题意,D排除。2.D 甲和乙两人的判断是针对丙和丁,无法得出必有一假的结论,故也不可得出结论:丁不是O型,A错误。排中律并不能表明甲和乙两人的判断必有一真,B错误。如果甲的说法是真的,可得出结论:丙是A型但无法得出丁是B型,C错误。矛盾律表明,乙和丁两人的判断必有一假,且四人中只有一人讲话是假的,可得出结论:丁是O型,D正确。议题三情境探究探究1 提示:依据排中律,可以推断:甲和丙的话是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甲和丙二人的话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所以,乙的话一定是假的。由此推出:窗户玻璃是乙碰碎的。探究2 提示:①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所有的人都说谎”和“有些人会讲真话”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这两个论断自相矛盾。②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艾皮米尼地斯的前后观点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但他认为“以上我的观点都不对”,这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跟踪训练1.A 解答本题,主要是根据排中律的要求,首先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之间,确定必有一真,从而打开思路。在四句话中,乙和丁的话构成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其中必有一真。而题设是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这个说真话的人必定在乙和丁之间,而甲、丙必定说了假话。由此可推断甲的话是假的,因而甲是做好事的人,A正确。2.B 甲一会儿说应该打羽毛球,一会儿又说不应该打羽毛球,同时肯定了“应该打羽毛球”和“不应该打羽毛球”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①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建议,我都不同意”,其否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乙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③说法正确。乙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而不是没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④说法错误。6 / 7(共79张PPT)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目录基础知识·准落实1学科素养·稳提升2教学效果·勤检测301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 同一律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 同一律内容:通常用公式“ ”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确定性 A是A 3.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 ”或“偷换论题”。4. 同一律误区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 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同一性 偷换概念 复杂多样性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 矛盾律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 的要求。2. 矛盾律基本内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 。矛盾律 必有一假 3. 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4.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 矛盾。(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 的。自相矛盾 客观 自相矛盾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 排中律的含义:逻辑思维既要排除 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 排中律的通用公式: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 ,其中必有一真。自相矛盾 同假 3. 遵守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4. 排中律意义: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 能力有重要意义。两不可 逻辑思维 四、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1. 地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 的基本规律。2. 形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 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 自身的规律。3. 作用:实践证明,只有遵循 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 社会实践 思维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想一想(1)“两百平米大别墅,买一套送一套煎饼。”这句话类似“买一赠一”欺诈消费者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何评价这种行为?提示: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我不赞成禁烟,烟草产业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如何认识上述观点?提示: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3)生活和学习中为什么要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提示: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更好地指导生活、学习、实践。辨一辨(1)“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该观点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要求。提示:该观点违背了形式逻辑的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题中把“有不好”和“没有也不好”都否定了,违反了排中律。(2)有人问:“有没有外星人?”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一回答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提示:排中律是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对具体内容的矛盾判断必须马上肯定一个,材料中的回答大师对问题认识的真实表述,并未违背排中律。(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提示:这句诗中的“蝉噪”和“林静”不是同一对象,“鸟鸣”和“山幽”也不是同一对象,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错误。选一选(1)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人,常常在外鬼混。一天,他的裤子弄出了一个洞。他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做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洞。妻子违反了( )A. 同一律 B. 矛盾律C. 排中律 D. 对立统一律解析: 故事中的妻子对丈夫口中的“照原样”的理解不一样,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A入选。(2)新刷的白墙被大剌剌地涂上四个大字:“不准涂画!”下列各项中,出现与前述案例相一致的逻辑错误的是( )A. 顾客问:“你这有好酒吗?”卖家答:“我这里都是好酒,没有馊的酒。”B. 妈妈对孩子说:“面条要从头上开始吃!”于是,孩子把面条放到了头上。C. 小明对小红说:“你不能说我是一个中学生,也不能说我不是一个中学生。”D. 甲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溶液!”乙问:“拿什么盛放它呢?”解析: 新刷的白墙被大剌剌地涂上四个大字:“不准涂画!”这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溶液”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与题干案例所犯逻辑错误一致,D符合题意。A、B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不符合题意。C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不符合题意。1. 教材P10“探究与分享”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提示:甲中的“别人”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乙中的“别人”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 教材P11“探究与分享”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提示:卖兵器的楚人之所以“弗能应”,在于问话者的问题揭露了其论断中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所包含的逻辑矛盾。卖兵器的楚人前一个论断的意思是“我的盾是坚固的,没有东西可以刺穿它”,后一个论断的意思是“我的矛是锋利的,它可以刺穿所有的东西”。这两个论断包含了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刺穿此盾”和“此矛不能刺穿此盾”。3. 教材P12“探究与分享”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提示: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4. 教材P12“探究与分享”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提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02学科素养·稳提升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议题一 同一律有何要求【情境1】 某人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这样一段言论:“近年来,有些媒体热衷宣传影视‘明星’。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我也有些意见。我认为,祖国处处有‘明星’。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一行的状元就是哪一行的‘明星’。但是,有些媒体似乎只看见从事精神生产的‘明星’,没有看见从事物质生产的‘明星’。要知道,宇宙间不断出现新的‘明星’,人世间也不断涌现新的‘明星’,只是宣传那么几个‘明星’,未必有好处。”探究1 (1)什么是同一律?为什么要坚持同一律?提示:①同一律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情境中的“明星”含义是否相同?试用同一律的要求对此加以分析。提示:情境中的“明星”含义是不相同的:有影视明星、行业状元、天体星球三种不同的含义。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题中议论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将三种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情境2】 一位作者在《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学点逻辑学》一文中提出,谈到逻辑学,大部分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其实这是对逻辑学很大的误解。我想说的是,逻辑学也可以很有趣,并且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运用与逻辑学有关的知识,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举个例子,如果你学过逻辑学,那么你就会发现我说的这段话的第一句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你知道是什么错误吗?探究2 情境2中的作者犯了什么逻辑错误?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1)作者说,“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由此说明人们对逻辑学存在很大误解,这样就把“学逻辑学的人”与“逻辑学”混淆了,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要重视对逻辑学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逻辑规律,避免出现逻辑错误,增强表达力、说服力。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1)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表现是混淆概念,或者叫作偷换概念。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因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改变了概念也就改变了判断。例如:“我对法律上规定‘公开审判应当有律师为被告辩护’有意见。怎么罪犯还会有理?还要有人替他辩护?请问,这是站到什么立场上去了!”混淆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语词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引起的。(2)偷换论题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例如,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重要观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有些人却把它篡改成“吃饭决定思想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从逻辑上说,就是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3)故意地混淆概念通常称为“偷换概念”,故意地“转移论题”则称为“偷换论题”。这是诡辩者常用的两种诡辩手法。1. 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谎。”对欧谛德谟克的狡辩理解正确的是( )①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解析: 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语词,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他就是故意用后一概念去偷换了前一概念,是在通过偷换概念进行自我狡辩,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①④不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2. (2024·河北廊坊月考)一天,小明和小红相约去一家新开的自助餐厅吃饭。小明看到小红拿了许多食物,就告诫她说:“到时候要吃完啊。”离开餐厅的时候,小红的食盘里还有许多食物,小明就对她说:“你吃完了吗?”小红说:“我已经吃完了,咱们走吧。”在这里,小红( )①思维表达不明确 ②思维出现了前后矛盾 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④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 小明说的“吃完”指的是把自己拿的所有食物吃完,而小红说的“吃完”指的是把自己实际吃的食物吃完,由此可以看出小红的思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而不是违反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①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前后矛盾指的是违反了矛盾律,而小红违反的是同一律,②不符合题意。议题二 矛盾律有何要求【情境】 《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着天鹅肉吃’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肉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说:“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探究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评价变化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提示:胡屠户的话违反了矛盾律。矛盾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求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尖嘴猴腮”;中举以后,夸他有“一个体面的相貌”。胡屠户对范进的评价同真,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1. 矛盾律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1)矛盾律的作用:主要在于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致、首尾一贯、避免自相矛盾。保持思维的一致性或一贯性,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2)应注意的问题:任何正确的思想、言论,任何科学理论,都应当具有一致性、不矛盾性。2. 使用矛盾律要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三同一”的限制①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两个自相矛盾的断定。②如果“三同一”的限制有一个改变,作出的断定即便形式上是互相矛盾的,那也不构成真正的逻辑矛盾。(2)注意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①矛盾律是思维的规律,只在思维领域中起作用,它排除的只是思维中的逻辑矛盾而不是客观事物的辩证矛盾。②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是不同的问题,逻辑矛盾是需要拒斥的,而辩证矛盾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属性和关系,所以辩证矛盾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③因此,矛盾律要求保持思想的首尾一贯性,不允许出现逻辑矛盾,但矛盾律并不否认辩证矛盾的存在。1. (2024·四川泸州期中)张(女)、王(女)、李(男)、赵(男)四人拼车回乡。行程结束一天后,该车驾驶人酒驾的事实被人举报,四人被传唤到交警队。面对交警询问,四人的陈述如下,张:“李喝酒了。”王:“赵开的车。”李:“我是和赵一起喝的酒。”赵:“我没有喝酒。”交警查证路面监控,但监控视频不是很清晰,仅能判断驾驶人为男性。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那么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说假话的是张,李没喝酒 B. 说假话的是赵,喝酒开车的是赵C. 说假话的是王,开车的是李 D. 说假话的是李,只有李喝酒了解析: 李和赵的陈述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因为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可判断出:张和王的陈述是真的,A、C说法错误。张和王的陈述是真的,即李喝酒了,赵开的车。该车驾驶人酒驾的事实存在,由此可断定赵讲假话,开车的赵确实喝酒了,B符合题意,D排除。2. 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血型各不相同,他们的血型是A、B、O、AB型四种中的一种。甲说:“丙是A型。”乙说:“丁是O型。”丙说:“如果我是A型,丁就是O型。”丁说:“我不是O型。”经核查,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说法不真实。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甲和乙两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必有一假,可得出结论:丁不是O型B. 排中律表明,甲和乙两人的判断必有一真,可得出结论:丁是O型C. 如果甲的说法是真的,可得出结论:丙是A型,丁是B型D. 矛盾律表明,乙和丁两人的判断必有一假,可得出结论:丁是O型解析: 甲和乙两人的判断是针对丙和丁,无法得出必有一假的结论,故也不可得出结论:丁不是O型,A错误。排中律并不能表明甲和乙两人的判断必有一真,B错误。如果甲的说法是真的,可得出结论:丙是A型但无法得出丁是B型,C错误。矛盾律表明,乙和丁两人的判断必有一假,且四人中只有一人讲话是假的,可得出结论:丁是O型,D正确。议题三 排中律有何要求【情境1】 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碰碎了窗户的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碰碎的?”甲:“不是我。”乙:“不是我。”丙:“是甲碰碎的。”探究1 假设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运用排中律的知识判断窗户玻璃是谁碰碎的。提示:依据排中律,可以推断:甲和丙的话是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甲和丙二人的话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所以,乙的话一定是假的。由此推出:窗户玻璃是乙碰碎的。【情境2】 哲学家艾皮米尼地斯在哲学史上提出一个说谎者悖论,其核心论点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他还曾经说过“所有的人都说谎”,而有些人会讲真话。当有人反驳他时,他又解释道:“以上我的观点都不对。”探究2 艾皮米尼地斯观点所犯的逻辑错误。提示:①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所有的人都说谎”和“有些人会讲真话”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这两个论断自相矛盾。②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艾皮米尼地斯的前后观点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但他认为“以上我的观点都不对”,这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1.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 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要求 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 不同 “自相矛盾” (“两可”) “两不可”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作用 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2. 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联 系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的规律,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任何思想都是与自身同一的,即一个思想反映什么就反映什么。矛盾律要求任何思想不能既反映什么又不反映什么。排中律要求任何思想反映什么,或不反映什么,二者必居其一。可以说,同一律从整体上提出保证思维确定性问题,矛盾律将问题加以展开,排中律又进而作出补充。三者各自反映了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一个本质特征,即都表达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区 别 三大逻辑基本规律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同一律从正面说:思想与自身保持同一性;矛盾律从反面说:一个思想和它的否定不能同真;排中律从另一个侧面说: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1. 某人做了好事但没留下姓名。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当有人问到甲、乙、丙、丁四个人时,他们的回答如下:甲:不是我做的。乙:是丁做的。丙:是乙做的。丁:不是我做的。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他们的回答我们可知做好事的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解析: 解答本题,主要是根据排中律的要求,首先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之间,确定必有一真,从而打开思路。在四句话中,乙和丁的话构成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其中必有一真。而题设是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这个说真话的人必定在乙和丁之间,而甲、丙必定说了假话。由此可推断甲的话是假的,因而甲是做好事的人,A正确。2. (2024·河南濮阳期中)课间,甲、乙两人讨论下午体育课的活动内容。甲一会儿说应该打羽毛球,一会儿又说不应该打羽毛球。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建议,我都不同意。”对甲、乙的表达评价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②甲违反了同一律要求,思维存在不确定性 ③乙违反了排中律要求,存在“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④乙违反辩证法要求,没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解析: 甲一会儿说应该打羽毛球,一会儿又说不应该打羽毛球,同时肯定了“应该打羽毛球”和“不应该打羽毛球”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①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建议,我都不同意”,其否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乙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③说法正确。乙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而不是没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④说法错误。03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2345678910111. 为落实中央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有的地方把能挣快钱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本地振兴的主要措施,甚至不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给本地生态带来严重破坏。这些地方的发展思路( )A. 片面解读中央部署,违反了同一律B. 与中央部署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C. 体现了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D. 体现了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解析: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题干中的这些地方,把“乡村振兴”理解为“挣钱”,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12345678910112. (2024·河北衡水期中)在一次政治考试中,有个学生在回答“什么是哲学”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对上述内容所做的逻辑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 其是正确的,学生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内容B. 其是错误的,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学生的答案片面C. 其是错误的,答非所问,转移论题D. 其是错误的,回答内容前后矛盾,违反了矛盾律1234567891011解析: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学生转移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学生没有科学回答哲学的内容,A不符合题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强调哲学的作用。题干问的哲学的内涵,且不属于逻辑分析,B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违反了同一律要求,不是违反了矛盾律要求,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3. 小明欲在某平台买鞋,买之前特意询问商家鞋子是否为正品,得到的回答是“假一赔三”。遂下单,结果收到4双假鞋。联系商家讨要说法,对方回答“理直气壮”地说:“假一赔三啊,给你4双有问题吗?”从逻辑角度看,该商家( )A. 违背了排中律,在矛盾关系论断之间持模糊态度B. 违背了矛盾律,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C. 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D. 违反了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导致“自相矛盾”的错误1234567891011解析: 从逻辑角度看,该商家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C说法正确,A、B、D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4. 逻辑思维必须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反之,就会犯逻辑错误。下列情景中,违反同一律逻辑规则要求的是( )甲 乙① 鱼都是用鳃呼吸的 错,甲鱼不是用鳃呼吸的② 你什么时候失忆的 去年5月1日③ 物质是不灭的 作为房屋的物质是不灭的④ 对话1:我英语会及格的 不见得对话2:那你认为我英语不及格 我也不这么认为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①中鱼和甲鱼不是同一概念,③中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这两项都违反了同一律,符合题意。乙失忆了,却记得失忆的具体时间,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②不符合题意。④中乙认为甲的英语不会及格,也不会不及格,违反了排中律,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知识点二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5. (2024·安徽池州联考)小明买了一款音乐播放器,拿给朋友小林、小李和小张试听。试听后,小林说这款音乐播放器是优质产品,小李说这款音乐播放器是劣质产品。小张说这款音乐播放器既不是优质产品,也不是劣质产品。针对小林、小李和小张关于该音乐播放器的说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小林和小李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变化的B. 小张骑墙居中,犯了“两不可”的错误C. 小林和小李的观点中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D. 小张并未表明自己对音乐播放器的评价1234567891011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小林、小李和小张对该音乐播放器的评价,不涉及事物的变化、发展,A不选。“两不可”强调的是对前述相互否定的思想均加以否定,而小张认为音乐播放器质量一般,B不选。矛盾律,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小林和小李的评价互为矛盾关系,至少有一人是错的,C当选。小张表明自己对音乐播放器的评价,认为该音乐播放器一般,D不选。12345678910116. (2024·浙江衢温5+1联盟联考)2023年11月,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会晤时,拜登重申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恪守“一个中国”政策,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2024年3月13日,美国公布了2025财年年度预算,其中首次单列一笔1亿美元资金用于所谓的“协助台湾强化安全”。美国上述行为( )A. 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违反同一律的要求B. 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 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D. 转移论题,变更判断,违反思维明确性要求1234567891011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行为违反同一律、排中律的要求,A、B不符合题意。此前美国重申不支持“台湾独立”,而后又“协助台湾强化安全”,美国前后言行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了思维一致性要求,C符合题意。思维明确性要求属于排中律的要求,D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7. 在谈到明天的天气时,甲同学说:“明天肯定会下雨”,乙同学说:“明天肯定不会下雨”。下列对上述观点评论中正确的是( )A. 按排中律要求,两个观点不能同真,必有一假B. 如果同时支持两个观点,则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C. 如果两个观点都不支持,则违反了逻辑思维的确定性要求D. 由甲观点中的“会下雨”到乙观点中的“不会下雨”属于偷换概念1234567891011解析: 按排中律要求,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否则违反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A、C排除。矛盾律强调“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明天肯定会下雨”和“明天肯定不会下雨”,这两个观点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如果同时支持两个观点,则违反了矛盾律,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B正确,D排除。1234567891011知识点三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8. (2024·广东汕头期中)课堂上,老师写了三张纸条交给三位同学,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唱歌;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唱歌;C同学纸条上写着:A唱歌。老师说:“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推出谁给大家唱歌?”结果B同学回答正确。B同学的推理是( )①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③“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 ④“A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唱歌”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解析: 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假,①错误。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那“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②③正确。根据分析,“A不唱歌”为真命题,假命题应该是“A唱歌”,④错误。12345678910119. (2024·福建厦门月考)有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方说:“如果我的不对,你的就对了。”小林说:“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了看他俩的答案后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时数学老师刚好走过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并查看了他们的运算结果后说:“刚才你们所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B. 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C. 小刚说的是假话,小林和小方的答案都不对D. 小林说的是真话,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1234567891011解析: 小方“如果我的不对,你的就对了”与小林“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这两句话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数学老师说:“刚才你们三个人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可以判断小刚“小林的答案错了”是假的,小林“我的也不对”也是假的,只有小方的话是真的,即小林的答案是对的,A正确,B、C、D错误。123456789101110. (2024·河北保定月考)如果一个非洲人全身是黑的,而只有他的牙齿是白的,那么他既不是黑的又不是非黑的。下列对结论解读正确的是( )A. 违背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B. 违背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C. 违背矛盾律,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D. 启示我们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现实中的矛盾解析: 既不是黑的又不是非黑,违背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B符合题意,A、C、D排除。1234567891011二、非选择题11. (2024·辽宁朝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一家房地产商为推销房屋,打出“买房子,送家具”的广告。某人买了一套新房,装修后去领家具。房地产商:“你的家具在哪里?我们帮你送!”材料二 北京一名导游在向一法国旅游团介绍中国的万里长城时说:“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为万人瞩目。”1234567891011材料三 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生活的年代,沙门思潮流派纷呈,其中有一派被称为“鳝鱼油滑论”。有的沙门婆罗门不能分辨是非善恶,由于害怕说错,或者害怕质疑,或者本身就迟钝愚笨,采取油滑态度,既不认为是这样,也不认为是那样,什么都不是,像鳝鱼一样难于捉摸。1234567891011(1)试分别指出上述材料中的主人公的思维所违反的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名称及所犯的逻辑错误类型。答案: 材料一中的房地产商故意偷换“送”的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材料二中的导游既指出长城、埃菲尔铁塔世界上没有,又强调中国、法国有,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材料三中的“鳝鱼油滑论”流派对事物的判断采取油滑态度,既不认为是这样,也不认为是那样,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解析: 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运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知识分析材料即可。第1234567891011(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必要性。答案: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上述材料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解析: 本题是原因类问题,结合教材知识,运用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和意义作答。1234567891011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课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docx 第二课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pptx 第二课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