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课题:2、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学业要求: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史,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的过程,概括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意义,说明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 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识读地图、观察图片,说出河姆渡人生活的时间、地点,描述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准确说出半坡人生活的时间、地点,概述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说明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简述大汶口文化的基本情况。 4、通过总结本课的内容,认同我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与取得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 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4) 【学习过程】 第一篇章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第 1 页任务一:阅读教材p9正文内容,研读史料、观察图片,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的过程,概括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意义,说明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指向目标1)。 1、阅读教材,归纳出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的地位、过程和我国农业的贡献。 2、阅读教材,概括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表现、意义,说明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 第二篇章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任务二:阅读教材p5—6正文及相关史事,研读史料、观察图片,说出河姆渡人生活的时间、地点,描述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指向目标2) 1、阅读教材,说出稻作农业的概念、地区和代表性遗址。 2、阅读教材、研读史料、观察图片,说出河姆渡人生活的地点、时间和建筑,描述其生产生活状况。 第三篇章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任务三:阅读教材p12-13正文内容,研读史料、识读地图、观察图片,准确说出半坡遗址的时间、地点、房屋样式、农作物、生产工具,,梳理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指向目标3、4) 1、阅读教材,说出仰韶文化的时间、地点、生产生活情况。 2、阅读教材,说出半坡遗址的的时间、地点、生产生活情况。 3、阅读教材,说出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 4、阅读教材,说出大汶口文化的时间、地点和生产生活情况。 5、感悟历史: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感想? 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华夏大地的先民们,在生产和劳动中,用杰出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卓越的中华文明,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也为世界文明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 2 页【总结归纳】 【检测与作业】 1.(2024·辽宁·中考真题)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下面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2.象牙雕刻制品作为商品在我国有悠久历史,《诗经·鲁颂·泮(pàn)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左传》曰:“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制品应出土在( ) A.陕西西安市B.北京房山区 C.云南元谋县 D.浙江余姚市 3.中国原始农耕文明具有差异性特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学后反思】 1. 自主建立本节课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2. 你还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教后反思】第 3 页第 4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