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课时跟踪检测(课件 练习)(共2份打包)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课时跟踪检测(课件 练习)(共2份打包)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二) 把握逻辑要义
一、基础练
1.“逻辑学”这门学问包含的研究对象有(  )
①人们的思维风格 ②逻辑的规律与规则 ③思维能力 ④逻辑思维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说法中的“逻辑”,所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
①《墨经》是第一个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完整逻辑体系的文本
②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不合逻辑的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发展
④经济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市场逻辑,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河北石家庄月考)一只大老虎患上重感冒,想要吃掉熊猫,熊猫伤心地哭着说:“你患重感冒了,为什么要吃掉我呢?”大老虎回答:“广告商都说了,重感冒就要吃白加黑!”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大老虎(  )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B.违背了同一律要求
C.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D.违背了排中律要求
4.甲说:“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所有的鸟都不会飞。”丙说:“你们俩说得都对。”丁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根据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②丙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丁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丁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同学说,这一类数学题我每次都能够做对。在去年期末考试时,我的心情非常糟,做这类题时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失误。该同学的陈述(  )
①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 ②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 ③违背了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④违背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4·湖北武汉期中)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对以下语句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沈君在大课间遇见政治老师:政治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一会儿又遇见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②韩梅今年还是高三学生,明年就是大学生了——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③李雷说,今年清明节他要给祖先多烧点纸钱,让他们保佑自己学好马克思主义——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④历史老师:你是怎么认识孙中山的?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啊——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提升练
1.(2024·山东临沂期中)明代有《华筵趣乐谈笑酒令》一则,说:“凤凰生诞,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欤?’”。下列对蝙蝠的言论分析正确的是(  )
①蝙蝠将“鸟”“兽”偷换成不包括自己在内的“鸟”“兽”,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蝙蝠既否定了自己属于鸟,又否定了自己属于兽,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蝙蝠既否定了自己属于鸟,又否定了自己属于兽,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蝙蝠的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它确实既不是“鸟”也不是“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是科学的。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 张三坚信一位哲学家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违反了矛盾律
② 警察在抓犯罪嫌疑人时说:“不要动,举起手来!” 违反了排中律
③ 学生上学迟到,老师问:“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学生答:“我一向守时,这是第一次迟到。” 学生违反了同一律
④ 一个有钱人在路边摊吃饭,甲说:“那么有钱的人,居然在路边吃饭。”乙回答:“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 乙违反了矛盾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广西南宁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张三早年丧偶后一直未再婚,独自把儿子抚养成人。在一次偶然机会中,认识了离异的李老太太,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令两人颇感慰藉,遂决定结婚共同生活。张三的儿子张某认为,如果父亲再婚,父亲就有了精神陪伴,自己只需要按时支付赡养费就行。李老太太的女儿赵某得知此事后强烈反对,为了阻止二人再婚,多次在别人面前诋毁张三,导致张三名誉受损,一度精神抑郁。随后张某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赵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费两万元。
庭审中,赵某坚持认为,只有给对方造成损害才需要赔偿,我又没有给你带来经济损害,所以我不需要进行赔偿。
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角度,说明赵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三、易错练
1.(2024·四川德阳期中)丈夫带着孩子在街上玩,街上车很多,孩子跑来跑去很危险。妻子看到了,说:“车那么多,很危险,不能让孩子在外面乱跑!”丈夫说道:“不让孩子在外面跑,难道把孩子关起来,不让他呼吸新鲜空气吗?”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丈夫的回答(  )
①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说明没有保持自身同一性 ③违背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④科学处理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乙讨论一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②图书管理员说:“只有持证的人才可以进图书馆。”甲掏出身份证说:“我有证,那我可以进。” 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④甲说:“我的记忆消失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甲说:“去年3月13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甲、乙、丙中有一人是三好学生。甲说:乙是三好学生;乙说:丙不是三好学生;丙说:乙不是三好学生。三个人的说法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根据以上描述,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①甲和丙不是三好学生,乙是三好学生 ②丙是三好学生,甲和乙不是三好学生 ③根据矛盾律,“乙是三好学生”和“乙不是三好学生”必有一假 ④根据排中律,“乙是三好学生”和“乙不是三好学生”必有一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时跟踪检测(二) 把握逻辑要义
一、基础练
1.C “逻辑学”这门学问包含的研究对象有逻辑的规律与规则以及逻辑思维方法,②④符合题意,①③排除。
2.C ①中的逻辑指逻辑学。②中的逻辑指规律。③中的逻辑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④中的逻辑指规律。②④所表达的意思一致。
3.B 题中“白加黑”有不同含义,一方面是熊猫的外形特征,一方面是指“白加黑”感冒药,老虎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白加黑”有不同含义,违背了同一律要求,B正确,A、C、D不选。
4.C “你们俩说得都对”同时肯定甲、乙论断,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而不是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②正确,①错误。“你们俩说得都不对”同时否定甲、乙论断,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而不是违反了矛盾律, 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正确,④错误。
5.D 材料中该同学说该类数学题每次都能做对,但是期末考试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失误,前后相互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②④入选。排中律是逻辑的明确性要求,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是“两不可”,①不选。同一律要求思维具有确定性,材料违反的是矛盾律,③不选。
6.B “最喜欢的老师”只能有一个,沈君对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都说是最喜欢的,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①入选。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韩梅今年还是高三学生,明年就是大学生了,没有违背同一律,②不选。李雷说,今年清明节他要给祖先多烧点纸钱,让他们保佑自己学好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违背排中律,③不选。“你是怎么认识孙中山的?”“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啊”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④入选。
二、提升练
1.A 蝙蝠将“鸟”“兽”偷换成不包括自己在内的“鸟”“兽”,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①正确。蝙蝠既否定了自己属于鸟,又否定了自己属于兽,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A”与“非A”,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不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错误,③正确。蝙蝠属于“兽”类,④错误。
2.B “坚信”和“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①正确。“不要动”和“举起手来”是矛盾的,但从不同时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出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不要动”是指不要跑和“举起手来”是不同的方面,没有违反矛盾律,也没有违反排中律,②错误。学生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③正确。“那么有钱的人,居然在路边吃饭”“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属于偷换论题,违反了同一律,而不是违反了矛盾律,④错误。
3.不正确。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求人们遵循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②“损害”包括经济、健康、名誉等方面的损失,与“经济损害”不是同一个概念,赵某在推理过程中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违反了逻辑思维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先判断正误,然后运用同一律的知识说明理由。
三、易错练
1.A 材料中丈夫的回答把“不让孩子在外面乱跑”等同于“把孩子关起来,不让他呼吸新鲜空气”,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这说明没有保持自身同一性,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①②符合题意,③不选。材料中丈夫的回答混淆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④不选。
2.D ③中甲既说不参与这件事,后面又说参与,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④中甲说自己的记忆消失了,但却记得消失的时间,因此其说法也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矛盾律,③④符合题意。①中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是互相矛盾的论断,但是乙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违反了排中律,不选。②中图书管理员说的证是指借阅证,不是指身份证,甲用身份证代替借阅证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与题意不符。
3.C 甲和丙的说法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两人的说法必有一真,而三个人的说法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那么乙的说法是假的,则丙是三好学生。由于甲、乙、丙中有一人是三好学生,则甲、乙不是三好学生。甲和丙的说法矛盾,根据矛盾律,两人的说法必有一假,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3 / 3(共25张PPT)
课时跟踪检测
一、基础练
1. “逻辑学”这门学问包含的研究对象有(  )
①人们的思维风格 ②逻辑的规律与规则 ③思维能力 ④逻辑思
维方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逻辑学”这门学问包含的研究对象有逻辑的规律与规
则以及逻辑思维方法,②④符合题意,①③排除。
1
2
3
4
5
6
2. 下列说法中的“逻辑”,所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
①《墨经》是第一个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完整逻辑体系的文本 
②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不合逻辑的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发
展 ④经济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市场逻辑,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
好结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解析:  ①中的逻辑指逻辑学。②中的逻辑指规律。③中的逻辑
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④中的逻辑指规律。②④所表达
的意思一致。
1
2
3
4
5
6
3. (2024·河北石家庄月考)一只大老虎患上重感冒,想要吃掉熊
猫,熊猫伤心地哭着说:“你患重感冒了,为什么要吃掉我呢?”
大老虎回答:“广告商都说了,重感冒就要吃白加黑!”从形式逻
辑的角度看,大老虎(  )
A. 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B. 违背了同一律要求
C. 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D. 违背了排中律要求
解析:  题中“白加黑”有不同含义,一方面是熊猫的外形特
征,一方面是指“白加黑”感冒药,老虎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白加
黑”有不同含义,违背了同一律要求,B正确,A、C、D不选。
1
2
3
4
5
6
4. 甲说:“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所有的鸟都不会飞。”
丙说:“你们俩说得都对。”丁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根据
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②丙的说
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丁的说法违反
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丁的说法违反了矛盾
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解析:  “你们俩说得都对”同时肯定甲、乙论断,违反了
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而不是违反排中律,
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②正确,①错误。“你们俩说得
都不对”同时否定甲、乙论断,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
的逻辑错误,而不是违反了矛盾律, 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
错误,③正确,④错误。
1
2
3
4
5
6
5. 某同学说,这一类数学题我每次都能够做对。在去年期末考试时,
我的心情非常糟,做这类题时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失误。该同学的陈
述(  )
①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 ②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 ③
违背了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④违背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解析:  材料中该同学说该类数学题每次都能做对,但是期末考
试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失误,前后相互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②④入
选。排中律是逻辑的明确性要求,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是“两不
可”,①不选。同一律要求思维具有确定性,材料违反的是矛盾
律,③不选。
1
2
3
4
5
6
6. (2024·湖北武汉期中)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
本规律。对以下语句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沈君在大课间遇见政治老师:政治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一会
儿又遇见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违反了矛盾律
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②韩梅今年还是高三学生,明年就是大学生了——违反了同一律的
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③李雷说,今年清明节他要给祖先多烧点纸钱,让他们保佑自己学
好马克思主义——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④历史老师:你是怎么认识孙中山的?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
山啊——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解析:  “最喜欢的老师”只能有一个,沈君对政治老师和语文
老师都说是最喜欢的,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
要求,①入选。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
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韩梅今年还是
高三学生,明年就是大学生了,没有违背同一律,②不选。李雷
说,今年清明节他要给祖先多烧点纸钱,让他们保佑自己学好马克
思主义,并没有违背排中律,③不选。“你是怎么认识孙中山
的?”“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啊”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
“偷换概念”的错误,④入选。
1
2
3
4
5
6
二、提升练
1. (2024·山东临沂期中)明代有《华筵趣乐谈笑酒令》一则,说:“凤凰生诞,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欤?’”。下列对蝙蝠的言论分析正确的是(  )
①蝙蝠将“鸟”“兽”偷换成不包括自己在内的“鸟”“兽”,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蝙蝠既否定了自己属于鸟,又否定了自己属于兽,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蝙蝠既否定了自己属于鸟,又否定了自己属于兽,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蝙蝠的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它确实既不是“鸟”也不是“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解析:  蝙蝠将“鸟”“兽”偷换成不包括自己在内的
“鸟”“兽”,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①正确。蝙蝠
既否定了自己属于鸟,又否定了自己属于兽,排中律要求不能
同时否定“A”与“非A”,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不是
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错误,③正确。蝙蝠属于
“兽”类,④错误。
1
2
3
4
5
6
2. (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
有可能是科学的。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 张三坚信一位哲学家的名言:“不要相信
任何人的话。” 违反了矛盾律
② 警察在抓犯罪嫌疑人时说:“不要动,举
起手来!” 违反了排中律
③ 学生上学迟到,老师问:“你今天为什么
迟到了?”学生答:“我一向守时,这是
第一次迟到。” 学生违反了同一律
④ 一个有钱人在路边摊吃饭,甲说:“那么
有钱的人,居然在路边吃饭。”乙回答:
“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 乙违反了矛盾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解析:  “坚信”和“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自相矛盾,违反了
矛盾律,①正确。“不要动”和“举起手来”是矛盾的,但从不同
时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出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
的,“不要动”是指不要跑和“举起手来”是不同的方面,没有违
反矛盾律,也没有违反排中律,②错误。学生答非所问,违反了同
一律,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③正确。“那么有钱的人,居然在路
边吃饭”“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属于偷换论题,违
反了同一律,而不是违反了矛盾律,④错误。
1
2
3
4
5
6
3. (2024·广西南宁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张三早年丧偶后一直未再婚,独自把儿子抚养成人。在一次偶
然机会中,认识了离异的李老太太,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兴趣
爱好,令两人颇感慰藉,遂决定结婚共同生活。张三的儿子张某认
为,如果父亲再婚,父亲就有了精神陪伴,自己只需要按时支付赡
养费就行。李老太太的女儿赵某得知此事后强烈反对,为了阻止二
人再婚,多次在别人面前诋毁张三,导致张三名誉受损,一度精神
抑郁。随后张某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赵某赔礼道歉,并赔偿
精神损害抚慰费两万元。
1
2
3
4
5
6
庭审中,赵某坚持认为,只有给对方造成损害才需要赔偿,我
又没有给你带来经济损害,所以我不需要进行赔偿。
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角度,说明赵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由。
1
2
3
4
5
6
答案:不正确。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求人们
遵循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②“损害”包括经济、健康、名
誉等方面的损失,与“经济损害”不是同一个概念,赵某在推理过
程中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违反了逻辑思维同一律的
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先判断正误,
然后运用同一律的知识说明理由。
1
2
3
4
5
6
三、易错练
1. (2024·四川德阳期中)丈夫带着孩子在街上玩,街上车很多,孩
子跑来跑去很危险。妻子看到了,说:“车那么多,很危险,不能
让孩子在外面乱跑!”丈夫说道:“不让孩子在外面跑,难道把孩
子关起来,不让他呼吸新鲜空气吗?”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丈夫的
回答(  )
①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说明没有保持自身同一性
③违背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④科学处理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解析:  材料中丈夫的回答把“不让孩子在外面乱跑”等同于
“把孩子关起来,不让他呼吸新鲜空气”,犯了“偷换概念”的逻
辑错误,这说明没有保持自身同一性,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①②符合题意,③不选。材料中丈夫的回答混淆了“此”与“彼”
之间的关系,④不选。
1
2
3
4
5
6
2. 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乙讨论一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
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②图书管理员
说:“只有持证的人才可以进图书馆。”甲掏出身份证说:“我有
证,那我可以进。” 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
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④甲说:“我的记忆消失
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甲说:“去年3月13
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解析:  ③中甲既说不参与这件事,后面又说参与,犯了“自相
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④中甲说自己的记忆消失了,
但却记得消失的时间,因此其说法也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矛盾
律,③④符合题意。①中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
是互相矛盾的论断,但是乙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违反了排
中律,不选。②中图书管理员说的证是指借阅证,不是指身份证,
甲用身份证代替借阅证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违反了
同一律,与题意不符。
1
2
3
4
5
6
3. 甲、乙、丙中有一人是三好学生。甲说:乙是三好学生;乙说:丙
不是三好学生;丙说:乙不是三好学生。三个人的说法中只有一个
是正确的。根据以上描述,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①甲和丙不是三好学生,乙是三好学生
②丙是三好学生,甲和乙不是三好学生
③根据矛盾律,“乙是三好学生”和“乙不是三好学生”必有一假
④根据排中律,“乙是三好学生”和“乙不是三好学生”必有一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解析:  甲和丙的说法是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两人的说法必有
一真,而三个人的说法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那么乙的说法是假
的,则丙是三好学生。由于甲、乙、丙中有一人是三好学生,则
甲、乙不是三好学生。甲和丙的说法矛盾,根据矛盾律,两人的说
法必有一假,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1
2
3
4
5
6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