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 内能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题序 一 二 三 四 评卷人 总分得分一、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8分)1.如图所示,这是我国古代人工压榨菜籽油的情景,压榨菜籽油时能闻到油香扑鼻,这是 现象;菜籽油会粘到压榨工具上,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力。 第1题图 第2题图2.如图所示,压缩空气除尘罐是一种能够快速清除键盘等物品缝隙内灰尘的产品。在使用时,罐内的高压空气从喷嘴喷出,从而对外 ,使罐体表面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如图所示,不旋转的铝件在强大压力作用下顶住高速旋转的铜件,两者接触处温度急剧升高,从而使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先进的“旋转焊接”技术,这是通过 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这个过程中, 能转化为内能。 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 (选填“A”或“B”)瓶应装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空气;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10 ℃,④30 ℃,则在 (选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得最快。 5.“曲水流觞”是古代诗酒唱酬的一件雅事。酒盏内装有质量为50 g的酒,酒盏在溪水上随溪水流动时,酒的温度会降低,则酒的内能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漂流过程中,酒的温度从30 ℃降低至26 ℃,会放出 J的热量。[c酒=3.4×103 J/(kg·℃)] 6.如图所示,这是海陆风形成的示意图,因为砂土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 (选填“大”或“小”),白天,阳光下陆地升温较 (选填“快”或“慢”),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从海面流向陆地,形成海风。 7.甲、乙两金属块的比热容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2∶1,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甲金属块的温度升高了10 ℃,则乙金属块的温度升高了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使3 kg温度为60 ℃的水吸收6.3×105 J的热量,水的温度将升高 ℃。[c水=4.2×103 J/(kg·℃)] 二、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8.下列古诗文中的画线部分,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C.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9.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这是因为 ( )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10.小亮学习了热学知识以后发表了下列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其热量一定增加B.外界对物体做功,它的温度一定升高C.温度为-10 ℃的冰块没有内能D.使物体内能增大的方法可能是热传递11.如图所示,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四种美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冬至——煮饺子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饺子的内能B.端午节——粽叶和粽子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元宵节——刚煮熟的元宵很烫,是因为含有的热量多D.中秋节——吃月饼时,掰开月饼需要克服分子间的斥力12.关于如图甲、乙所示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水蒸气对塞子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增大B.图甲:火焰对塞子做功,塞子的内能增大C.图乙:活塞压缩空气,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图乙:活塞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大13.如图所示,这是A、B两地区的气象信息。由图可知,内陆地区A的昼夜温差较大,沿海地区B的昼夜温差较小,这主要是因为 ( )A.海水的温度比砂石的温度低B.海水的内能比砂石的内能少C.海水的比热容比砂石的比热容大D.海水吸收的热量比砂石吸收的热量多14.下表列出了一些物质的比热容,结合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比热容/[J·(kg·℃)-1]水 4.2×103煤油 2.1×103冰 2.1×103铝 0.88×103铜 0.39×103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相同B.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不变C.质量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铜吸收的热量更多D.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的热量就越多15.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实验能说明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图乙所示的实验中,下压活塞时筒内空气的内能减小C.图丙所示的实验说明分子间有引力D.图丁所示的实验中,空气推动瓶塞做功时,瓶内水汽化形成“白气”16.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质量关系为m甲=m乙>m丙,当其吸收热量的情况如图所示时,升高的温度关系为Δt甲<Δt乙=Δt丙。则关于这三个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的比热容最小B.甲、乙的比热容相等C.甲、乙的末温一定相等D.若三个物体的温度都降低1 ℃,丙放出的热量最少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共18分)17.小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组装好实验器材,在两个试管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试管由铁丝支架固定,且与容器底不接触。点燃酒精灯给大烧杯中的水加热,每隔相同的时间读出试管中水和煤油的温度并记录下来,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时间/min 0 2 4 6 8 10t水/℃ 5 10 15 20 25 30t煤油/℃ 5 15 25 35 45 55(1)实验中,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用 来体现。 A.加热时间 B.温度计示数的变化(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若要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则 应吸收更多的热量;若要使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 的温度升高得多。综合分析可知: 吸热的本领要强一些。 (3)小组同学知道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煤油的比热容为 J/(kg·℃)。若要在此两种物质中选择一种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你认为 更合适。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18.地热资源可以用来泡温泉浴。若某浴池内有40 m3、初温为85 ℃的水,当水温降到45 ℃时,就可供人们洗浴。[ρ水=1×103 kg/m3,c水=4.2×103 J/(kg·℃)](1)求这个浴池中所盛水的质量。(2)水温降低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3)若这个浴池所在房间内空气的质量为1 200 kg,空气的比热容c空气=1×103 J/(kg·℃),则吸收6×106 J的热量,空气的温度将上升多少摄氏度 (不考虑其他热交换)19.质量为500 g的某液体放出了3×104 J的热量后,温度下降了30 ℃,若此液体放出热量的60%被一质量为2 kg的铁球吸收,铁的比热容为0.45×103 J/(kg·℃)。(1)求此液体的比热容。(2)求铁球升高的温度。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扩散 引 解析:由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压榨菜籽油时能闻到油香扑鼻,这是菜籽油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菜籽油会粘到压榨工具上,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做功 降低 解析:当高压空气从喷嘴喷出时,储存罐内的高压空气对外做功,自身的内能会减小,温度降低,所以罐体会变凉。3.做功 机械 解析:当铝件与铜件相互摩擦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两者的内能都会增大,温度急剧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4.B ④ 解析:因为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若A瓶中装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的影响下,即使不发生扩散现象,二氧化氮气体也会向下进入B瓶,此时两种气体混合,不能说明是气体扩散造成的,所以B瓶中应装二氧化氮气体;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放在30 ℃下气体扩散最快。5.变小 680 解析:酒的温度降低,内能变小。酒的温度从30 ℃降低至26 ℃,放出的热量Q放=c酒m酒(t0-t)=3.4×103 J/(kg·℃)×0.05 kg×(30 ℃-26 ℃)=680 J。6.小 快 解析:因为海水的比热容比砂土的比热容大,白天,太阳照射下陆地和海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上升少;陆地吸热后,温度上升多,热空气上升,风从海面吹向陆地,形成海风。7.60 40 解析:由题意可知,m甲∶m乙=2∶1,c甲∶c乙=3∶1,甲、乙两金属块吸收的热量Q甲∶Q乙=1∶1,由Q吸=cmΔt可得,两金属块升高的温度之比==×=××=××=,由题意可知,Δt甲=10 ℃,则Δt乙=60 ℃。由Q吸=cmΔt可得,水升高的温度Δt水===50 ℃,此时水的末温t=60 ℃+50 ℃=110 ℃,因为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且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升高的温度Δt=100 ℃-60 ℃=40 ℃。 应用公式Q=cmΔt解题时应注意: (1)正确识别和恰当使用有关温度变化的词,分清“初温”“末温”“升高了(或降低了)”“升高到(或降低到)”的含义,根据题意作出正确的判断。 (2)应用公式Q=cmΔt的条件是物质的状态不能发生改变,若不考虑这个因素,结果就可能出现错误。二、选择题8 9 10 11 12 13 14 15 16B A D A D C A C A8.B 解析:“落英缤纷”“风烟望五津”“细雨不须归”,都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只有香如故”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9.A 解析: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由于另一侧的肥皂膜和细线分子间有力的作用,因此细线被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10.D 解析: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而不是热量增加;外界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如对0 ℃的冰做功,冰变为0 ℃的水,内能增大,温度不变;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故温度为-10 ℃的冰块有内能;使物体内能增大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 内能与温度有关,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一定增大,但当物体内能增大时,温度却不一定升高。温度不是判断物体内能变化的唯一因素,当物体的质量、体积或状态发生变化时,内能也会随之改变。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而不是有内能差。11.A 解析:煮饺子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饺子的内能,故A选项正确;粽叶和粽子粘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选项错误;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故C选项错误;掰开月饼需要克服分子间的引力,故D选项错误。12.D 解析:甲图中,试管内的水蒸气推动塞子冲出时,水蒸气对塞子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A、B选项错误;乙图中,迅速向下压活塞,活塞对筒内的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13.C 解析:沿海地区水多,内陆地区水少,砂石多,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得少;夜晚,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得少,使得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所以沿海地区B的昼夜温差较小,而内陆地区A的昼夜温差较大。14.A 解析: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相同,如煤油和冰的比热容相同,故A选项正确;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也会发生改变,如水和冰的比热容不相同,故B选项错误;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多,铝的比热容较大,因此铝吸收的热量比铜吸收的热量多,故C选项错误;物质吸收的热量除了与比热容有关外,还与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故D选项错误。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能根据公式c=得出“c与Q放成正比,c与m、Δt 成反比”的结论,其大小只和物质的种类、物质的状态有关。15.C 解析: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面,密度小的空气放在下面,则在重力的作用下,它们互相进入对方,不能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应将密度小的气体放在上面,密度大的气体放在下面,故A选项错误;图乙中,向下压活塞时,压缩空气做功,能使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大,故B选项错误;图丙所示的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选项正确;图丁所示的实验中,空气推动瓶塞做功时,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瓶内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白气”,故D选项错误。16.A 解析:由图可知,Q吸丙>Q吸乙=Q吸甲,甲、乙两物体的质量和吸收的热量都相同,Δt甲<Δt乙,根据c=可知,c甲>c乙;Δt乙=Δt丙,由图可知,Q吸丙>Q吸乙,根据Q放=cmΔt可知,c丙m丙>c乙m乙,又因为m丙c乙,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由于不知道甲、乙两物体的初温,因此无法比较甲、乙两物体的末温,故C选项错误;因为m甲=m乙,c甲>c乙,根据Q放=cmΔt可知,温度都降低1 ℃,甲、乙放出的热量关系为Q甲放>Q乙放,由图可知,乙、丙升高相同的温度,丙吸收的热量多,所以乙、丙温度都降低1 ℃,丙放出的热量比乙多,故D选项错误。三、实验探究题17.(1)A (2)水 煤油 水 (3)2.1×103 水四、计算题18.解:(1)由ρ=可得,这个浴池中所盛水的质量m=ρ水V=1×103 kg/m3×40 m3=4×104 kg。 (3分)(2)水温降低过程中放出的热量Q放=c水m(t-t0)=4.2×103 J/(kg·℃)×4×104 kg×(85 ℃-45 ℃)=6.72×109 J。 (3分)(3)由Q吸=cmΔt可知,空气上升的温度Δt空===5 ℃。 (3分)19.解:(1)由Q放=cmΔt可得,该液体的比热容c液===2×103 J/(kg·℃)。 (4分)(2)由题意可知,铁球吸收的热量Q吸=Q放×60%=3×104 J×60%=1.8×104 J,由Q吸=cmΔt可得,铁球升高的温度Δt'===20 ℃。 (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