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判断的概述
1.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下列说法属于假判断的是(  )
A.雷锋是共产主义战士
B.橡胶不是导电体
C.小张与小王是朋友
D.金是价格最高的金属
2.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下列语句不表达同一判断的是(  )
A.“意志坚强的人不怕失败!”和“意志坚强的人难道怕失败吗?”
B.“空气污染的问题不能不解决。”和“空气污染的问题是该解决了。”
C.“他确实不想再待在上海了。”和“他为什么不想再待在上海了?”
D.“机动车冒黑烟就应该重罚!”和“机动车冒黑烟难道不应该重罚吗?”
3.(2024·福建南平联考)哺乳动物不但是恒温动物,而且是脊椎动物。由此可知,对下列判断的真假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哺乳动物既不是恒温动物,也不是脊椎动物——真判断
②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但不是脊椎动物——假判断
③哺乳动物不是恒温动物,而是脊椎动物——真判断
④哺乳动物既是恒温动物,又是脊椎动物——真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立法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法条的内容属于(  )
A.简单判断 B.复合判断
C.性质判断 D.关系判断
知识点二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5.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对此,美国某报刊坦言:“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属于性质判断
B.“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属于性质判断
C.“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是全称肯定判断
D.“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是特称肯定判断
6.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明确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断定,而不会产生歧义,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下列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的是(  )
①有的简单判断就不是关系判断 ②世上的事物都不是没有矛盾的 ③中国位于亚洲东部 ④上海来了二十多个医院的医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从质与量相结合的角度看,下列判断与其判断形式对应正确的是(  )
①所有玫瑰花都是带刺的——全称肯定判断
②有的农民是著名画家——单称肯定判断
③谭德塞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特称肯定判断
④全部的谎言都不是事实——全称否定判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知识点三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8.判断的最简单的形式,是肯定或否定地表明某一单个的事物的某种一般的性质(肯定判断:玫瑰花是红的;否定判断:玫瑰花不是蓝的)。根据以上定义,下面不符合题意的是(  )
A.地球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B.地球不是恒星
C.地球是圆的
D.地球不是圆的
9.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下列判断中,属于关系判断的是(  )
①小王与小张是高中同学
②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③高二(1)班的有些同学不是共青团员
④张三家距校比李四家远,李四家距校比王五家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对表中各类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 杨柳认识张华 反对称关系
② 中国和法国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对称关系
③ 中国人口多于美国,美国人口多于韩国 反传递关系
④ 李雷和韩梅梅是同学,韩梅梅和刘芳是同学 非传递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有一天,老师领着两个高中生来到了教室里,这两个女孩长得特别相似。甲同学心里想:“他们肯定是新转来的同学,不是来听课的老师!”乙同学心里想:“她们不仅是同学,而且是双胞胎姐妹!”
材料二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很讲究并且为人谦逊。他有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有人赞赏他的女儿,但他却常常说:“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挂齿。”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因此,黄公二女丑恶之名远播,到了婚嫁年龄,没有一个人来上门求亲。卫国有个人死了老婆,无钱再娶,便跑到黄家求婚。等到婚礼完毕,他揭开头巾一看,竟然是个绝代佳人。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才知道黄公过于谦虚,存心把自己的女儿说丑。于是,他的另一个女儿便有许多名门望族来争相提亲了。
(1)结合材料一,说明什么是判断,并简析下列三个语句是否属于判断。
①她们是双胞胎姐妹吗?②她们是新转来的同学。③她们不是来听课的老师。
(2)谈谈你对判断的基本特征的理解,材料二中的人物对老相公“两个女儿”美丑的判断是如何体现判断的基本特征的。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1.D 雷锋是共产主义战士,这属于真判断,A不选。橡胶不是导电体是事实,属于真判断,B不选。小张与小王是朋友,是对双方关系的断定,是真判断,C不选。“金”是价格最高的金属与实际不符,因为还有比金价格更高的金属,因此为假判断,D入选。
2.C A、B、D中的语句都是同义句,表达同一判断,与题意不符。C中的第一个语句是表示肯定的判断,第二个语句表示的是询问,二者不同义,C当选。
3.C 哺乳动物不但是恒温动物,而且是脊椎动物,这一判断是联言判断,只有当每一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为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必为假,这说明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但不是脊椎动物属于假判断;哺乳动物既是恒温动物,又是脊椎动物为真判断,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4.B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可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题干中反映了立法需要做多项工作,属于复合判断,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C、D不符合题意。
5.B “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强调中美之间的关系,属于关系判断,而不是性质判断,A错误。B判断断定了事物具有某种性质,属于性质判断,入选。全称肯定判断是相对于性质判断而言的,C判断属于关系判断,错误。D属于单称肯定判断,错误。
6.A 性质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有的简单判断就不是关系判断”“世上的事物都不是没有矛盾的”正确运用了性质判断,①②符合题意。“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是关系判断,③不符合题意。“二十多个医院的医生”有歧义,没有正确运用性质判断,④排除。
7.B 所有的S是(或不是)P,是全称肯定(或否定)判断,①④对应正确。有的S是(或不是)P,是特称肯定(或否定)判断,②属于特称肯定判断,错误。这个S是(或不是)P,是单称肯定(或否定)判断,③属于单称肯定判断,错误。
8.A 题干中描述的是简单判断中的性质判断,地球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描述的是地球和太阳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判断,而不是性质判断,A符合题意。B、C、D都是肯定地或否定地表明“地球”这一事物的某种一般的性质,都属于性质判断,不符合题意。
9.C 根据关系判断的定义,①断定的是人际关系,④断定的是位置关系,它们都属于关系判断,符合题意。②③属于性质判断,与题意不符。
10.C 杨柳认识张华,此“认识”关系为非对称关系,因为张华可能认识杨柳,也有可能不认识杨柳,①说法错误。中国和法国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为对称关系,因为中国是法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反过来法国也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②判断正确。中国人口多于美国,美国人口多于韩国,此为传递关系,因为中国人口多于韩国,③说法错误。李雷和韩梅梅是同学,韩梅梅和刘芳是同学,此为非传递关系,因为李雷可能是刘芳的同学,也有可能不是刘芳的同学,④判断正确。
11.(1)①我们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②语句①没有对认识对象进行断定,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故不属于判断;语句②表达了一种肯定,语句③表达了一种否定,都属于判断。
(2)①判断有两个基本特征。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②题中人物对老相公“两个女儿”的美丑都形成了自己的判断。这些判断都是就其女是否漂亮而进行的性质判断,有肯定或否定之分;认为其女丑陋的是假判断,赞赏的、争相提亲的都对之有了真判断。
解析:第(1)问,判断的含义、简析题干中的判断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有人赞赏他的女儿,但他却常常说:“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挂齿。”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来看,大家对黄公女儿相貌都有了自己的判断,这体现了判断“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特征;对其女儿的判断经历之前错误、之后正确的变化,这体现了判断“有真假之分”的特征,依据此组织答案。
3 / 3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1.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判断的含义、逻辑特征、分类;理解直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理解关系判断的含义、种类;正确理解复合判断的含义、组成、形式;正确认识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相关知识。 2.公共参与:恰当进行直言判断;根据准确运用直言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直言判断;正确进行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判断的概述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    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    ,二是    。
(2)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3.判断的表达——语句:判断是语句的     ,语句是判断的     。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4.判断的分类: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     和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    、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二、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的含义: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     。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2.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作用的叫作联项。
3.种类
(1)判断的质:     和否定判断
(2)判断的量
①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②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③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3)质与量的结合上: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三、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    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2.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表示关系    的叫作关系者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
3.对象之间关系表现形式: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4.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    ,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清自己的     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想一想
(1)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都是真判断吗?
提示:                                                                                                                                 (2)下列判断属于性质判断的哪种类型?
①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
提示:                                                                                      ②一切事物都不包含矛盾。
提示:                                                                                      ③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
提示:                                                                                      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
提示:                                                                                      ⑤在昨天的暴风雨中,一些树被大风刮倒了。
提示:                                                                                      ⑥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
提示:                                                                                      (3)关系判断就是判断对象之间传递关系的判断吗?
提示:                                                                                      判一判
(1)性质判断比关系判断更重要。(  )
(2)“有的科学家不是大学毕业的”属于全称否定判断。(  )
(3)甲比乙大三岁,乙比丙大三岁,是传递关系。(  )
1.教材P30“探究与分享”
这个送信人的认识错在哪里?
提示:这个送信人错在其认为“脚越多跑得越快”,这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假判断,所以这个送信人才会做出傻事。
2.教材P31“探究与分享”
上述表达是否明确或准确,为什么?
提示:①“新”的含义不明确,可以理解为“新的”学生宿舍,也可理解为“新同学”的宿舍。
②这个语句中的概念搭配不当,阳光和海水是不能被呼吸的。
③这个语句表达的条件判断是错误的,吸烟容易引发肺癌,但二者之间不是必然的条件关系。
3.教材P32“探究与分享”
上述判断分别有什么特征,相互之间有什么区别?
提示:前两个判断拆解后是概念,它们是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是简单判断。后两个判断拆解后仍然是判断,它们是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是以判断作为逻辑变项的,是复合判断。
4.教材P33“探究与分享”
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提示:第一个语句犯了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的错误,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第二个语句的不当之处在仙人掌“也不是植物”,这是把概念间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把“也不是植物”改为“也不是裸子植物”。
第三个语句的不当之处在量项“有些”的误用,应该将“有些”改为“所有”。
5.教材P33“探究与分享”
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提示: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在材料中,“该来的没来”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该来的没来”,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也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不该走的走了”,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不该走的走了”。
6.教材P35“探究与分享”
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
提示:双方位置互换后,第一句话中原来的关系依然成立,第二、三句话则不成立。因为,第一句话中的“同学”关系是对称关系,在这个关系判断中,“小明”和“小华”双方的位置互换后,原来的“关系”还能成立。第二句话中的“……比……岁数大”是反对称关系,在这个关系判断中,“小明”和“小华”双方的位置互换后,原来的“关系”不能成立。第三句话中的“信任”是非对称关系,在这个关系判断中,“小明”和“小华”双方的位置互换后,原来的“关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议题一 如何全面理解判断
【情境1】 看到某个小镇山清水秀。小李颇为感触:“看啊!”小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小赵说:“这里的人没有环境保护意识。”
这里,小李的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小张的话表达了一种肯定,小赵的话表达了一种否定,小张作了真判断,小赵作了假判断。
探究1 判断有哪些基本特征?
【情境2】 我:“老板,你这清炒油麦菜是荤菜还是素菜?”
老板:“当然是素菜了。”
我:“那这条虫是怎么回事?”
老板:“呃……它也是来吃饭的。”
我:“它吃饭凭什么我付钱?我又不认识它!”
老板哭着说:“它为了这顿饭,把命都丢了,你还想要求它AA制吗?”
探究2 结合这则笑话的内容,分析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1.正确认识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这里所说的“有所断定”,是指对事物情况的性质、关系等方面的肯定或否定。现实中的各类事物或现象,总是以其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存在,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就要相应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是一切判断的最显著的特征。
(2)判断有真假之分,这是判断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这种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就存在着主观反映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的问题,即真假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这个判断就是真判断;反之,就是假判断。
2.怎样才能形成一个恰当的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反映。要形成一个恰当的判断,首先要对认识对象的情况(如对象的性质、范围以及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等)有正确的认识。认识不正确,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要运用内涵明确、外延确定的概念构成判断。此外,在概念的搭配方面和判断的联结方面也需恰当,否则,就会产生判断不当的毛病。
3.判断与语句的联系
(1)语句是一种语言形式,判断是一种思维形式。
(2)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而判断则是语句的思想内容。
(3)没有语句,判断就没了凭借,也就无法实现判断的意义。
4.判断与语句的区别
(1)判断与语句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判断是逻辑学研究的范畴;语句则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2)判断与语句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判断是最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之一,属于精神形态的范畴;语句则是一种语言形式,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3)判断与语句并非一一对应。同一语句可表达不同的判断,同一个判断也可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4)判断都要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询问句、设问句、祈使句不表达判断。
(5)判断与语句结构不同。
1.(2023·河北高考16题)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还说如果答错了就会杀了他。
国王: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阿凡提:有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颗。
国王:大地的中心在哪里?
阿凡提:在我这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
国王: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吗?
阿凡提:比您只早一天。
结合材料,下列属于判断的是(  )
①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 ②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③如果国王不杀阿凡提,那么阿凡提没答错 ④大地的中心在阿凡提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表达。下列语句中,属于准确判断的是(  )
A.这是新学生宿舍
B.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C.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
D.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
3.(2024·河南濮阳期中)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千米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并顺利传回地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简单判断是(  )
①“天问一号”是中国火星探测器吗
②“天问一号”获取了地月合影
③“天问一号”是光学导航敏感器的载体
④“天问一号”是运动的,且具有成像功能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议题二 如何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情境】 杭州南宋皇城遗址之上,一个豪宅楼盘竟在未获得施工许可的情况下开工了一年多。尽管当地部门认定该项目为“无证施工”,令其停工,但是地产开发与这个文明古国地下珍贵文物的保护之间的冲突却日益让人担忧。该楼盘的地基已经挖到地下十米,而南宋历史遗存一般是在地下四米左右的地方,破坏已经造成。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城市开发建设中“唯经济论”的思想已经对我国的文物保护造成极大的伤害。
探究 上述情境中体现了简单判断的哪些形式和种类?
1.性质判断的结构
性质判断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个部分组成。
(1)主项是表示断定对象的。
(2)谓项是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
(3)联项是联结主项和谓项的概念。联项分为肯定联项和否定联项两种。在汉语里,“是”为肯定联项,“不是”为否定联项。联项表明判断的质,含有肯定联项的判断是肯定判断,含有否定联项的判断是否定判断。
(4)量项是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称为判断的“量”。量项有三种:全称量项,它表示在一个判断中对主项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通常用“所有”“一切”“凡是”等语词表示。特称量项,它表示在一个判断中未对主项的全部外延作断定,通常用“有些”“有的”等语词表示。单称量项,它表示在一个判断中对主项外延的某一个特定的对象作了断定,通常用“这个”“那个”等语词表示。
2.运用性质判断常见的错误
我们强调运用性质判断“质”“量”要准确,凡“质”“量”不准确的性质判断都是错误的。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缺少主项和谓项。例如:通过学习,进步很快。这个判断缺少主项,使人不知道判断的对象是谁,因而判断不完整。
(2)主谓失合(也叫主谓配合不当)。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判断的主项“中学生”指的是人,而谓项“阶段”指的是时间、时期。二者不是同一个范畴。
(3)断定过量。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这个判断使用了全称量词,是全称肯定判断。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如水银就不是固体。这个判断的错误是量项对主项的限定过大。
(4)误用多重否定。最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一般不会用错。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语气,往往用双重否定,或者为了特殊的表达意图,使用三重否定,这时候就应当格外小心。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小明考试成绩不合格”,这句话等于“谁都愿意看到小明考试成绩不合格”,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1.(2024·天津市红桥区期末)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图示: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 商品 是 有价值的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变的
特称肯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
特称否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单称肯定判断 许海峰 是 运动员
单称否定判断 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依据上述图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属于(  )
A.特称否定判断 B.全称肯定判断
C.单称否定判断 D.单称肯定判断
2.立法法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我国现行立法法自制定以来,已历经两次修改,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立法法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这一判断的性质分析正确的是(  )
①关系判断 ②性质判断 ③全称肯定判断
④单称肯定判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山东德州月考)“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都是厦门人”,这个判断的主项是(  )
A.同学
B.高二年级
C.高二年级的同学
D.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
议题三 如何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情境1】 有一位老人与一个猎人是朋友。一天,猎人送给他一只野兔,老人当即将兔子做成美味,招待猎人。几天后,有五六个人找上门来,自称是猎人的朋友。老人便拿出剩下的兔子汤招待了他们。没过几天,又来了八九个人,自称是猎人朋友的朋友。面对一帮无赖,老人端上一盆洗碗水让他们喝,说:“既然是送兔子的朋友的朋友,就应该喝兔子汤的汤!”一帮无赖只好悻悻地走了。
探究1 从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角度来看,情境中那些无赖使用的是什么关系?老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儿?
【情境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利于社会和谐。
探究2 谈谈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的意义。
1.关系判断的构成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例如,“有的被告反控某些原告。”
这个判断断定了“有的被告”与“某些原告”之间有“反控”关系。
在这个判断中,“有的”和“某些”表示关系判断对象的范围,叫作量项。“被告”和“原告”是关系的承担者,叫作关系者项。“被告”在前,称为第一关系者项,“原告”在后,称为第二关系者项(如果还有其他对象,可以以此类推)。对于两个关系者项来说,哪个作为第一关系者项,哪个作为第二关系者项,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反控”表示“有的被告”与“某些原告”之间的一种关系,叫作关系项。
这一关系判断的逻辑结构图示如下:
2.比较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
类别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构成 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组成 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划分 ①依据判断的质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②依据判断的量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 ③从质与量结合上划分为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
1.(2024·新疆乌鲁木齐统考)关系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以下各关系判断的界定准确的是(  )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对称关系
②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反对称关系
③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传递关系
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非传递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月亮与地球之间相距38万千米。在这个关系判断中,关系者项是(  )
A.月亮        B.地球
C.月亮、地球 D.相距38万千米
3.(2024·河南平顶山期中)关系判断可以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下列对关系判断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小李和小刘是双胞胎——对称关系
②蓝队支持红队——反对称关系
③直线a与直线b平行,直线b与直线c平行,所以直线a与直线c平行——传递关系
④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则甲必不是丙的儿子——非传递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基础知识·准落实】
新学知识巧梳理
一、1.断定 2.(1)肯定 否定 3.思想内容 语言形式
4.(1)性质判断 (2)联言判断
二、1.简单判断 3.(1)肯定判断 (2)②特称判断
三、1.关系 2.承担者 4.(1)性质 (2)社会地位
想一想
 (1)提示: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故不一定都是真判断。
(2)①提示:全称肯定判断。
②提示:全称否定判断。
③提示:单称肯定判断。
④提示:单称否定判断。
⑤提示:特称肯定判断。
⑥提示:特称否定判断。
(3)提示:就对象传递关系进行判断是关系判断的一种。关系判断还可能就对象间的对称性进行判断。
判一判
 (1)× (2)× (3)×
【学科素养·稳提升】
议题一
情境探究
探究1 提示:①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小李的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小李没有作判断。小张的话表达了一种肯定,小赵的话表达了一种否定。②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假的。小张作了真判断,小赵作了假判断。
探究2 提示:笑话中属于判断的语句是“当然是素菜了”“它也是来吃饭的”“它吃饭凭什么我付钱”“我又不认识它”“它为了这顿饭,把命都丢了”,这说明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而判断则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没有语句,判断就没了凭借,也就无法实现判断的意义。
跟踪训练
1.D 判断的基本特征有两个: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判断有真假之分。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这是对事实的一种陈述,并没有作出判断,不属于判断,①不符合题意。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这句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不属于判断,②不选。③属于假言判断,符合题意。大地的中心在阿凡提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是对大地中心作出了断定,属于判断,④入选。
2.B A中的“新”既可以表达“新学生”,也可以表达“新宿舍”,错误。“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属于恰当判断,B正确。“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判断中的概念搭配不当,能呼吸的只有空气,不应该包括阳光和海水,C错误。“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这个判断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断定不准确,吸烟只是患肺癌的可能条件,不是必然条件,D错误。
3.C 该题要求依据材料选择正确的简单判断,①没有断定,不是判断,不符合题意。②③有所断定,是判断而且是简单判断,入选。④是复合判断,故不符合题意。
议题二
情境探究
探究 提示:①“一个豪宅楼盘未获得施工许可”属于单称否定判断;“一个豪宅楼盘开工了一年多”“当地部门认定该项目为‘无证施工’”“该楼盘的地基已经挖到地下十米”“南宋历史遗存一般是在地下四米左右的地方”“破坏已经造成”属于单称肯定判断。
②“地产开发与这个文明古国地下珍贵文物的保护之间的冲突却日益让人担忧”属于对称关系的判断。
跟踪训练
1.D 根据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项是单称,联项“进入”是肯定,可知这句话属于单称肯定判断,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2.D “立法法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属于性质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立法法”,因此是单称判断,②④入选,①③排除。
3.A 在这个性质判断中,“高二年级所有”是表示性质判断范围的量项,“同学”是主项,“是”是联项,“厦门人”是谓项,A正确。
议题三
情境探究
探究1 提示:那些无赖将“朋友”这种非传递关系强化为传递关系。老人的智慧表现在:用反传递关系对付那些无赖不当的强化传递关系。
探究2 提示: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跟踪训练
1.D “青于蓝”“寒于水”的关系是反对称关系,①说法错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意思是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后车之鉴和前车之覆是反对称关系,②符合题意。传递关系指的是对任意的元素A、B、C来说,若元素A与元素B有某种关系并且元素B与元素C有该关系,则元素A与元素C也有该关系,因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传递关系,③符合题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属于反传递关系,因为肯定不是“万物生道”,④说法错误。
2.C 在该关系判断中,月亮是第一关系者项,地球是第二关系者项,相距38万千米是关系项,故C正确。
3.B 小李和小刘是双胞胎,小刘和小李也是双胞胎,“双胞胎”关系属于对称关系,①正确。“支持”关系是非对称关系,红队可能支持蓝队,也可能不支持蓝队,②错误。直线a与直线b平行,直线b与直线c平行,所以直线a与直线c平行,这是一种传递关系,③正确。“……是……的儿子”关系是反传递关系,因为甲肯定不是丙的儿子,④错误。
7 / 8(共90张PPT)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知道判断的基本特
征;了解形成恰当
判断的条件;学会
正确运用判断;结
合具体的判断活
动,区分判断的不
同类型 1.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判断的含义、逻辑特
征、分类;理解直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种
类;理解关系判断的含义、种类;正确理解复
合判断的含义、组成、形式;正确认识联言判
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相关知识。
2.公共参与:恰当进行直言判断;根据准确运
用直言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直言判断;正
确进行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1
学科素养·稳提升
2
教学效果·勤检测
3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一、判断的概述
1. 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 的思维形式。
2. 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
有两种:一是 ,二是 。
(2)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
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
假判断。
断定 
肯定 
否定 
3. 判断的表达——语句:判断是语句的 ,语句是判
断的 。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
达判断。
4. 判断的分类: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
和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
单判断包括 和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
断包括 、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思想内容 
语言形式 
性质判断 
联言判断 
二、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 性质判断的含义: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
。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2. 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
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
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作用的叫作联项。
简单
判断 
3. 种类
(1)判断的质: 和否定判断。
(2)判断的量
①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②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③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肯定判断 
特称判断 
(3)质与量的结合上: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
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三、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 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 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2. 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表示关系
的叫作关系者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表示关系者
项范围的叫作量项。
3. 对象之间关系表现形式: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关系 
承担者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 ,又了解对象之间的
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清自
己的 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
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性质 
社会地位 
4. 意义
想一想
(1)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都是真判断吗?
提示: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
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
是假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故不
一定都是真判断。
(2)下列判断属于性质判断的哪种类型?
①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
提示:全称肯定判断。
②一切事物都不包含矛盾。
提示:全称否定判断。
③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
提示:单称肯定判断。
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
提示:单称否定判断。
⑤在昨天的暴风雨中,一些树被大风刮倒了。
提示:特称肯定判断。
⑥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
提示:特称否定判断。
(3)关系判断就是判断对象之间传递关系的判断吗?
提示:就对象传递关系进行判断是关系判断的一种。关系判断
还可能就对象间的对称性进行判断。
判一判
(1)性质判断比关系判断更重要。 ( × )
(2)“有的科学家不是大学毕业的”属于全称否定判断。
( × )
(3)甲比乙大三岁,乙比丙大三岁,是传递关系。 ( × )
×
×
×
1. 教材P30“探究与分享”
这个送信人的认识错在哪里?
提示:这个送信人错在其认为“脚越多跑得越快”,这是一个不符
合实际的假判断,所以这个送信人才会做出傻事。
②这个语句中的概念搭配不当,阳光和海水是不能被呼吸的。
③这个语句表达的条件判断是错误的,吸烟容易引发肺癌,但二者
之间不是必然的条件关系。
2. 教材P31“探究与分享”
上述表达是否明确或准确,为什么?
提示:①“新”的含义不明确,可以理解为“新的”学生宿舍,也
可理解为“新同学”的宿舍。
3. 教材P32“探究与分享”
上述判断分别有什么特征,相互之间有什么区别?
提示:前两个判断拆解后是概念,它们是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是简单判断。后两个判断拆解后仍然是判断,它们是包含其他判断
的判断,是以判断作为逻辑变项的,是复合判断。
4. 教材P33“探究与分享”
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提示:第一个语句犯了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的错误,应该说“中学
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第二个语句的不当之处在仙人掌“也不是植物”,这是把概念间的
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把“也不是植物”改为“也不是裸
子植物”。
第三个语句的不当之处在量项“有些”的误用,应该将“有些”改
为“所有”。
5. 教材P33“探究与分享”
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提示: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在材料
中,“该来的没来”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有该来
的没来”,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该来的没
来”。“不该走的走了”也是一个省略了全称量项的判断,即“所
有不该走的走了”,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
不该走的走了”。
6. 教材P35“探究与分享”
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
成立?
提示:双方位置互换后,第一句话中原来的关系依然成立,第二、
三句话则不成立。因为,第一句话中的“同学”关系是对称关系,
在这个关系判断中,“小明”和“小华”双方的位置互换后,原来
的“关系”还能成立。第二句话中的“……比……岁数大”是反对
称关系,在这个关系判断中,“小明”和“小华”双方的位置互换
后,原来的“关系”不能成立。第三句话中的“信任”是非对称关
系,在这个关系判断中,“小明”和“小华”双方的位置互换后,
原来的“关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议题一 如何全面理解判断
【情境1】 看到某个小镇山清水秀。小李颇为感触:“看啊!”小
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小赵说:“这里的人没有环境
保护意识。”
这里,小李的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小张的话表达
了一种肯定,小赵的话表达了一种否定,小张作了真判断,小赵作了
假判断。
探究1 判断有哪些基本特征?
提示:①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
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
就不是判断。小李的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小李没有
作判断。小张的话表达了一种肯定,小赵的话表达了一种否定。②判
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
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
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假的。小张
作了真判断,小赵作了假判断。
【情境2】 我:“老板,你这清炒油麦菜是荤菜还是素菜?”
老板:“当然是素菜了。”
我:“那这条虫是怎么回事?”
老板:“呃……它也是来吃饭的。”
我:“它吃饭凭什么我付钱?我又不认识它!”
老板哭着说:“它为了这顿饭,把命都丢了,你还想要求它AA
制吗?”
探究2 结合这则笑话的内容,分析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提示:笑话中属于判断的语句是“当然是素菜了”“它也是来吃饭
的”“它吃饭凭什么我付钱”“我又不认识它”“它为了这顿饭,把
命都丢了”,这说明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
式,而判断则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没有语句,判断就没了凭借,也就
无法实现判断的意义。
1. 正确认识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这里所说的
“有所断定”,是指对事物情况的性质、关系等方面的肯定
或否定。现实中的各类事物或现象,总是以其具有或不具有
某种属性而存在,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就要相应作出肯定或
否定的回答。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是一切判断的最显
著的特征。
(2)判断有真假之分,这是判断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判断是对事
物情况的断定,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这种主观对客观的反
映,就存在着主观反映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的问题,即真假
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这个
判断就是真判断;反之,就是假判断。
2. 怎样才能形成一个恰当的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反映。要形成一个恰当的判断,首先要对认识
对象的情况(如对象的性质、范围以及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等)有
正确的认识。认识不正确,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要运用内
涵明确、外延确定的概念构成判断。此外,在概念的搭配方面和判
断的联结方面也需恰当,否则,就会产生判断不当的毛病。
3. 判断与语句的联系
(1)语句是一种语言形式,判断是一种思维形式。
(2)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而判断则
是语句的思想内容。
(3)没有语句,判断就没了凭借,也就无法实现判断的意义。
4. 判断与语句的区别
(1)判断与语句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判断是逻辑学研究的范
畴;语句则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2)判断与语句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判断是最基本的逻辑思维
形式之一,属于精神形态的范畴;语句则是一种语言形式,
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3)判断与语句并非一一对应。同一语句可表达不同的判断,同
一个判断也可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4)判断都要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询
问句、设问句、祈使句不表达判断。
(5)判断与语句结构不同。
1. (2023·河北高考16题)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还说如果答
错了就会杀了他。
国王: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阿凡提:有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颗。
国王:大地的中心在哪里?
阿凡提:在我这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
国王: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吗?
阿凡提:比您只早一天。
结合材料,下列属于判断的是(  )
①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
②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③如果国王不杀阿凡提,那么阿凡提没答错
④大地的中心在阿凡提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判断的基本特征有两个: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判断有
真假之分。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这是对事实的一种陈述,
并没有作出判断,不属于判断,①不符合题意。天上有多少颗星
星,这句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不属于判断,②不
选。③属于假言判断,符合题意。大地的中心在阿凡提毛驴右前蹄
踩着的地方,是对大地中心作出了断定,属于判断,④入选。
2. 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表达。下列语句中,属于准确判断的是
(  )
A. 这是新学生宿舍
B.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C. 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
D. 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
解析:  A中的“新”既可以表达“新学生”,也可以表达“新
宿舍”,错误。“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属于恰当
判断,B正确。“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
水”判断中的概念搭配不当,能呼吸的只有空气,不应该包括阳光
和海水,C错误。“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这个判断对认识对象
之间的关系断定不准确,吸烟只是患肺癌的可能条件,不是必然条
件,D错误。
3. (2024·河南濮阳期中)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飞离地球
约120万千米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
像,获取了地月合影,并顺利传回地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简
单判断是(  )
①“天问一号”是中国火星探测器吗
②“天问一号”获取了地月合影
③“天问一号”是光学导航敏感器的载体
④“天问一号”是运动的,且具有成像功能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  该题要求依据材料选择正确的简单判断,①没有断定,
不是判断,不符合题意。②③有所断定,是判断而且是简单判断,
入选。④是复合判断,故不符合题意。
议题二 如何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情境】 杭州南宋皇城遗址之上,一个豪宅楼盘竟在未获得施工许
可的情况下开工了一年多。尽管当地部门认定该项目为“无证施
工”,令其停工,但是地产开发与这个文明古国地下珍贵文物的保护
之间的冲突却日益让人担忧。该楼盘的地基已经挖到地下十米,而南
宋历史遗存一般是在地下四米左右的地方,破坏已经造成。有关专家
指出,当前城市开发建设中“唯经济论”的思想已经对我国的文物保
护造成极大的伤害。
探究 上述情境中体现了简单判断的哪些形式和种类?
提示:①“一个豪宅楼盘未获得施工许可”属于单称否定判断;“一
个豪宅楼盘开工了一年多”“当地部门认定该项目为‘无证施
工’”“该楼盘的地基已经挖到地下十米”“南宋历史遗存一般是在
地下四米左右的地方”“破坏已经造成”属于单称肯定判断。
②“地产开发与这个文明古国地下珍贵文物的保护之间的冲突却日益
让人担忧”属于对称关系的判断。
1. 性质判断的结构
性质判断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个部分组成。
(1)主项是表示断定对象的。
(2)谓项是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
(3)联项是联结主项和谓项的概念。联项分为肯定联项和否定联
项两种。在汉语里,“是”为肯定联项,“不是”为否定联
项。联项表明判断的质,含有肯定联项的判断是肯定判断,
含有否定联项的判断是否定判断。
(4)量项是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称为判断的“量”。量项有
三种:全称量项,它表示在一个判断中对主项的全部外延作
了断定,通常用“所有”“一切”“凡是”等语词表示。特
称量项,它表示在一个判断中未对主项的全部外延作断定,
通常用“有些”“有的”等语词表示。单称量项,它表示在
一个判断中对主项外延的某一个特定的对象作了断定,通常
用“这个”“那个”等语词表示。
2. 运用性质判断常见的错误
我们强调运用性质判断“质”“量”要准确,凡“质”“量”不准
确的性质判断都是错误的。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缺少主项和谓项。例如:通过学习,进步很快。这个判断缺
少主项,使人不知道判断的对象是谁,因而判断不完整。
(2)主谓失合(也叫主谓配合不当)。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
重要阶段”,这个判断的主项“中学生”指的是人,而谓项
“阶段”指的是时间、时期。二者不是同一个范畴。
(3)断定过量。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这个判断使用
了全称量词,是全称肯定判断。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金属
都是固体,如水银就不是固体。这个判断的错误是量项对主
项的限定过大。
(4)误用多重否定。最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一般不会用错。有
时,为了表达强烈的语气,往往用双重否定,或者为了特
殊的表达意图,使用三重否定,这时候就应当格外小心。
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小明考试成绩不合格”,这句
话等于“谁都愿意看到小明考试成绩不合格”,这显然不
符合逻辑。
1. (2024·天津市红桥区期末)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图示: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 商品 是 有价值的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变的
特称肯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
特称否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单称肯定判断 许海峰 是 运动员
单称否定判断 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依据上述图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属
于(  )
A. 特称否定判断 B. 全称肯定判断
C. 单称否定判断 D. 单称肯定判断
解析:  根据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
主项是单称,联项“进入”是肯定,可知这句话属于单称肯定判
断,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2. 立法法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我国现行立法法自制
定以来,已历经两次修改,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对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立法法是维护社会
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这一判断的性质分析正确的是(  )
①关系判断 ②性质判断 ③全称肯定判断 ④单称肯定判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立法法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属于性
质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立法法”,因此是单称判
断,②④入选,①③排除。
3. (2024·山东德州月考)“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都是厦门人”,这
个判断的主项是(  )
A. 同学 B. 高二年级
C. 高二年级的同学 D. 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
解析:  在这个性质判断中,“高二年级所有”是表示性质判断
范围的量项,“同学”是主项,“是”是联项,“厦门人”是谓
项,A正确。
议题三 如何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情境1】 有一位老人与一个猎人是朋友。一天,猎人送给他一只
野兔,老人当即将兔子做成美味,招待猎人。几天后,有五六个人找
上门来,自称是猎人的朋友。老人便拿出剩下的兔子汤招待了他们。
没过几天,又来了八九个人,自称是猎人朋友的朋友。面对一帮无
赖,老人端上一盆洗碗水让他们喝,说:“既然是送兔子的朋友的朋
友,就应该喝兔子汤的汤!”一帮无赖只好悻悻地走了。
探究1 从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角度来看,情境中那些无赖使用的
是什么关系?老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儿?
提示:那些无赖将“朋友”这种非传递关系强化为传递关系。老人的
智慧表现在:用反传递关系对付那些无赖不当的强化传递关系。
【情境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
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
和保护的义务。”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利于社
会和谐。
探究2 谈谈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的意义。
提示: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
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
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
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关系判断的构成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例如,“有的被告反控某些原告。”
这个判断断定了“有的被告”与“某些原告”之间有“反控”
关系。
在这个判断中,“有的”和“某些”表示关系判断对象的范围,叫
作量项。“被告”和“原告”是关系的承担者,叫作关系者项。
“被告”在前,称为第一关系者项,“原告”在后,称为第二关系
者项(如果还有其他对象,可以以此类推)。对于两个关系者项来
说,哪个作为第一关系者项,哪个作为第二关系者项,会影响关系
判断的性质。“反控”表示“有的被告”与“某些原告”之间的一
种关系,叫作关系项。
这一关系判断的逻辑结构图示如下:
2. 比较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
类别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
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
系的判断
构成 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组成 由关系者项、关系项
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类别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划分 ①依据判断的质分为肯定判断和否
定判断; ②依据判断的量分为全称判断、特
称判断、单称判断; ③从质与量结合上划分为全称肯定
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
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
断、单称否定判断 对称关系、反对称关
系和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反传递关
系和非传递关系
1. (2024·新疆乌鲁木齐统考)关系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
判断。以下各关系判断的界定准确的是(  )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 对称关系
②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反对称关系
③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传递关系
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非传递关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  “青于蓝”“寒于水”的关系是反对称关系,①说法错
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意思是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
引以为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后车之鉴和前车
之覆是反对称关系,②符合题意。传递关系指的是对任意的元素
A、B、C来说,若元素A与元素B有某种关系并且元素B与元素C有
该关系,则元素A与元素C也有该关系,因此,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属于传递关系,③符合题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属于反传递关系,因为肯定不是“万物生道”,④说
法错误。
2. 月亮与地球之间相距38万千米。在这个关系判断中,关系者项是
(  )
A. 月亮 B. 地球
C. 月亮、地球 D. 相距38万千米
解析:  在该关系判断中,月亮是第一关系者项,地球是第二关
系者项,相距38万千米是关系项,故C正确。
3. (2024·河南平顶山期中)关系判断可以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
关系。下列对关系判断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小李和小刘是双胞胎——对称关系 ②蓝队支持红队——反对称
关系 ③直线a与直线b平行,直线b与直线c平行,所以直线a与直线
c平行——传递关系 ④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则甲必不是
丙的儿子——非传递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小李和小刘是双胞胎,小刘和小李也是双胞胎,“双胞
胎”关系属于对称关系,①正确。“支持”关系是非对称关系,红
队可能支持蓝队,也可能不支持蓝队,②错误。直线a与直线b平
行,直线b与直线c平行,所以直线a与直线c平行,这是一种传递关
系,③正确。“……是……的儿子”关系是反传递关系,因为甲肯
定不是丙的儿子,④错误。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判断的概述
1. 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下列说法属于假判断的是
(  )
A. 雷锋是共产主义战士 B. 橡胶不是导电体
C. 小张与小王是朋友 D. 金是价格最高的金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雷锋是共产主义战士,这属于真判断,A不选。橡胶
不是导电体是事实,属于真判断,B不选。小张与小王是朋
友,是对双方关系的断定,是真判断,C不选。“金”是价格
最高的金属与实际不符,因为还有比金价格更高的金属,因此
为假判断,D入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
言形式。下列语句不表达同一判断的是(  )
A. “意志坚强的人不怕失败!”和“意志坚强的人难道怕失败
吗?”
B. “空气污染的问题不能不解决。”和“空气污染的问题是该解决
了。”
C. “他确实不想再待在上海了。”和“他为什么不想再待在上海
了?”
D. “机动车冒黑烟就应该重罚!”和“机动车冒黑烟难道不应该重
罚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A、B、D中的语句都是同义句,表达同一判断,与题意
不符。C中的第一个语句是表示肯定的判断,第二个语句表示的是
询问,二者不同义,C当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2024·福建南平联考)哺乳动物不但是恒温动物,而且是脊椎动
物。由此可知,对下列判断的真假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哺乳动物既不是恒温动物,也不是脊椎动物——真判断 ②哺乳
动物是恒温动物,但不是脊椎动物——假判断 ③哺乳动物不是恒
温动物,而是脊椎动物——真判断
④哺乳动物既是恒温动物,又是脊椎动物——真判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哺乳动物不但是恒温动物,而且是脊椎动物,这一判断
是联言判断,只有当每一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
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为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必为假,这说明哺乳
动物是恒温动物,但不是脊椎动物属于假判断;哺乳动物既是恒温
动物,又是脊椎动物为真判断,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立法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
念,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法条
的内容属于(  )
A. 简单判断 B. 复合判断
C. 性质判断 D. 关系判断
解析: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可分为简单判断
和复合判断,题干中反映了立法需要做多项工作,属于复合判断,
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C、D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二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5. 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对此,美国某报刊坦言:“与中
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属于性质判断
B. “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属于性质判断
C. “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是全称肯定判断
D. “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是特称肯定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强调中美之间的关
系,属于关系判断,而不是性质判断,A错误。B判断断定了事物
具有某种性质,属于性质判断,入选。全称肯定判断是相对于性质
判断而言的,C判断属于关系判断,错误。D属于单称肯定判断,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明确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
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断定,而不
会产生歧义,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下列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的是
(  )
①有的简单判断就不是关系判断 ②世上的事物都不是没有矛盾的 
③中国位于亚洲东部 ④上海来了二十多个医院的医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性质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
单判断。“有的简单判断就不是关系判断”“世上的事物都不是没
有矛盾的”正确运用了性质判断,①②符合题意。“中国位于亚洲
东部”是关系判断,③不符合题意。“二十多个医院的医生”有歧
义,没有正确运用性质判断,④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从质与量相结合的角度看,下列判断与其判断形式对应正确的是
(  )
①所有玫瑰花都是带刺的——全称肯定判断
②有的农民是著名画家——单称肯定判断
③谭德塞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特称肯定判断
④全部的谎言都不是事实——全称否定判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所有的S是(或不是)P,是全称肯定(或否定)判断,
①④对应正确。有的S是(或不是)P,是特称肯定(或否定)判
断,②属于特称肯定判断,错误。这个S是(或不是)P,是单称
肯定(或否定)判断,③属于单称肯定判断,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三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8. 判断的最简单的形式,是肯定或否定地表明某一单个的事物的某种
一般的性质(肯定判断:玫瑰花是红的;否定判断:玫瑰花不是蓝
的)。根据以上定义,下面不符合题意的是(  )
A. 地球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B. 地球不是恒星
C. 地球是圆的 D. 地球不是圆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题干中描述的是简单判断中的性质判断,地球绕着太阳
做圆周运动,描述的是地球和太阳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判
断,而不是性质判断,A符合题意。B、C、D都是肯定地或否定地
表明“地球”这一事物的某种一般的性质,都属于性质判断,不符
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下列判断中,属于关
系判断的是(  )
①小王与小张是高中同学 ②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③高
二(1)班的有些同学不是共青团员
④张三家距校比李四家远,李四家距校比王五家远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  根据关系判断的定义,①断定的是人际关系,④断定的
是位置关系,它们都属于关系判断,符合题意。②③属于性质判
断,与题意不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对表中各类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  )
① 杨柳认识张华 反对称关系
② 中国和法国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对称关系
③ 中国人口多于美国,美国人口多于韩国 反传递关系
④ 李雷和韩梅梅是同学,韩梅梅和刘芳是
同学 非传递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杨柳认识张华,此“认识”关系为非对称关系,因为
张华可能认识杨柳,也有可能不认识杨柳,①说法错误。中国和
法国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为对称关系,因为中国是法国的全
面战略伙伴,反过来法国也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②判断正
确。中国人口多于美国,美国人口多于韩国,此为传递关系,因
为中国人口多于韩国,③说法错误。李雷和韩梅梅是同学,韩梅
梅和刘芳是同学,此为非传递关系,因为李雷可能是刘芳的同
学,也有可能不是刘芳的同学,④判断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有一天,老师领着两个高中生来到了教室里,这两个女
孩长得特别相似。甲同学心里想:“他们肯定是新转来的同学,
不是来听课的老师!”乙同学心里想:“她们不仅是同学,而且
是双胞胎姐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材料二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很讲究并且为人谦逊。他有
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有人赞赏他的女儿,但他却常常说:
“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挂齿。”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因
此,黄公二女丑恶之名远播,到了婚嫁年龄,没有一个人来上门
求亲。卫国有个人死了老婆,无钱再娶,便跑到黄家求婚。等到
婚礼完毕,他揭开头巾一看,竟然是个绝代佳人。消息很快传开
了,人们才知道黄公过于谦虚,存心把自己的女儿说丑。于是,
他的另一个女儿便有许多名门望族来争相提亲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结合材料一,说明什么是判断,并简析下列三个语句是否属
于判断。
①她们是双胞胎姐妹吗?②她们是新转来的同学。③她们不
是来听课的老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①我们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定,
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否定
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
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
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②语句①没有对认识对象进行断定,既没有肯定什么,
也没有否定什么,故不属于判断;语句②表达了一种肯
定,语句③表达了一种否定,都属于判断。
解析: 判断的含义、简析题干中的判断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谈谈你对判断的基本特征的理解,材料二中的人物对老相公
“两个女儿”美丑的判断是如何体现判断的基本特征的。
答案: ①判断有两个基本特征。对认识对象有所断
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肯定和否定两
种。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判断
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
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有
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②题中人物对老相公“两个女儿”的美丑都形成了自己的判
断。这些判断都是就其女是否漂亮而进行的性质判断,有肯
定或否定之分;认为其女丑陋的是假判断,赞赏的、争相提
亲的都对之有了真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有
人赞赏他的女儿,但他却常常说:“小女相貌丑陋,不
足挂齿。”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来看,大家对黄
公女儿相貌都有了自己的判断,这体现了判断“对认识
对象有所断定”的特征;对其女儿的判断经历之前错
误、之后正确的变化,这体现了判断“有真假之分”的
特征,依据此组织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