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长度及其测量基础巩固1.下列是某一次课堂比赛中,四名同学的单位换算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10 mm=10mm÷1000=0.01B.10cm=1×0.01 m=0.01 m2.(2024天津)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撕钢”薄如蝉翼,其厚度大约是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的五分之一,则一张“手撕钢”的厚度最接近于 ( )A.2dm B.2cm C.2mm D.0.02 mm3.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成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为150 mmB.一个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6.5d mC.课桌的高度大约是75 dm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为1mm4.按如图2-2-1所示方法,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其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5. 判断测量数据:0.3260 m、7.59 m、759 mm、759 dm,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A.1 dm、1m m、1 cm、1mB.1 cm、1 dm、1m m、1mC.1m m、1 cm、1 dm、1mD.1mm、1 dm、1 cm、1m6.(2024北京校级期中)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度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用分度值后多估读几位的方法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测量过程中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无关D.随着科技的进步,测量仪器将进一步改进,测量误差最终将被消除7.(教材变式题)给下列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8.86 。(2)我国最长的河流是长江,其长度约为6300 。(3)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0 。(4)窗户玻璃的厚度为2.5 。(5)初中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约2.6 ,课本中每张纸的厚度约为0.1 。8.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2.5k m= m= cm。(2)3 dm= μm= nm。(3)2×10 m= mm= nm。9.(2024北京通州区校级期中)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如图2-2-2所示是某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长度的情景,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小新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为了减小 ,他用同一把刻度尺的不同部位对硬币的直径测量了4 次,测量的数据为2.47 cm、2.48 cm、2.69 cm、2.49 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除去错误的数据后,硬币的直径应为 .11.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的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 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2-2-3中脚印的人的身高约为 ( )A.1.65m B.1.75 mC.1.85 m D.1.95 m12.小明想给窗户配上一块玻璃,在以下的测量工具中,用来测量窗框尺寸最合理的是 ( )A.分度值是1mm,量程是0~20cm 的学生刻度尺B.分度值是1cm,量程是0~15m的皮卷尺C.分度值是1mm,量程是0~2m 的钢卷尺D.游标卡尺13.关于长度的特殊测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滚铁环测量花坛的周长:先记下铁环转过的圈数 N,再乘铁环的周长LB.测量某一曲线的长度:用无弹性的棉线和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曲线的两端点处做上记号,再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两记号间的长度即为曲线的长度C.测量一张邮票的厚度:将100 张相同的邮票叠放起来,测出 100 张邮票的总厚度再除以100D.测量乒乓球的直径:只用一把刻度尺而不借助其他工具直接测量14.(教材变式题)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他的测量方法如图 2-2-4所示,A点是他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名同学测量中的三处错误:① ;② ;③ 。15.如图 2-2-5所示,小亮在做“长度的测量”实验:(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 cm。(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 n 圈,则纸带厚度是 (选填“A”或“B”)。素养提升16.[模型建构]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他设计了如图2-2-6所示的装置来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装置中 AB是粗细均匀的铜棒,COD 是可绕O 点转动的指针。实验时,A端固定不动,指针 C 端紧靠在铜棒 B 端,当用酒精灯给 AB 加热时,小明可以通过观察 来分析铜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第二节 长度及其测量1. D 2. D 3. B 4. A 5. D 6. B7. (1)m (2) km (3) cm (4) mm(5) dm mm8. (1)2500 2.5×10 (2)3×10 3×10°(3)2×10 0.29. 1 3.5010. 误差 2.69 cm 2.48 cm11. B 12. C 13. D14.①刻度尺没有放正②刻度线没有紧靠被测物体③读数时,视线没有正对被测物体长度的末端所对的刻度线15. (1)1.50 (2)B16.指针位置的变化(或指针偏转角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