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3《友善待人》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3《友善待人》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3《友善待人》教学设计
课题 5.3 友善待人 课时 1课时
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友善待人的内涵与价值,认识到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培养学生的友善品质,促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营造友善和谐的人际氛围。
教材分析 《友善待人》是2024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课时承接《文明有礼》《诚实守信》,聚焦社会生活中另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友善,从友善的含义、表现入手,阐述了友善待人对个人成长、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友善待人。教材通过生活场景、典型案例和实践活动,将友善这一道德要求具象化,帮助学生在认知和实践中培养友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识到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认同我国对友善社会建设的倡导,增强对国家道德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信心。道德修养:培养友善待人的道德品质,将友善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关爱、帮助他人,抵制冷漠、冲突等不良行为。法治观念:理解友善与法律的关系,明白友善待人有助于减少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增强在人际交往中依法处理纠纷、以友善化解矛盾的意识。健全人格: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形成宽容、豁达、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责任意识:认识到个人的友善行为对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传递友善、促进和谐的责任,为构建友善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友善待人的含义(以善意对待他人,包括尊重、关爱、帮助、宽容等);明确友善待人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掌握友善待人的具体方法,如学会倾听、换位思考、主动帮助等。 难点:在面对他人的误解、冒犯或冲突时,仍能保持友善态度并恰当处理,理解友善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在坚持原则基础上的善意相待。
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创设多样化的人际交往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友善与不友善带来的不同影响,增强对友善的认知。
小组合作探究法:围绕“友善行为表现”“友善故事分析”等议题,组织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合作与分析能力。
故事分享法:让学生分享身边的友善故事或自己的友善经历,在分享中感受友善的力量,激发践行友善的动力。
角色扮演法:设置人际冲突或互助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演绎,在实践中学会友善待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合理 引入 【生活观察】教材第42页。 问题: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因为友善温暖了彼此。结合情境,谈谈你对友善的理解。 答案示例:小薇主动与他人互换面试位置,小宇与司机互相礼让,都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的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与人为善、守望相助,让友善的行为在社会蔚然成风。 【归纳总结】知识点:友善的含义 友善,就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通过【生活观察】的感悟,让学生能够在生活经验中观察、感悟、反思、总结。
笃学 启思 【第三框】友善待人 1.友善的内涵和地位。 ①内涵 ②地位 2.我们为什么要友善待人 3.我们如何做到友善待人 4.怎样做到换位思考 5.怎样做到宽容他人 6.怎样做到助人为乐 学案引导,学生自学。
探学 展评 任务一:1.教材第43页探究与分享 问题:1.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做到友善。 答案示例: 1.做到友善待人,需要我们心怀善意,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但是,友善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忍让,宽容是有原则的,在不违背是非原则基础上,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在涉及道德底线与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 2.当同学讨论问题各抒己见时,要学会包容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当自己的过失让同学不开心时,要换位思考,主动承认错误,争取获得对方谅解;当同学需要帮助时,要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 【格言警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 解读: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链接教材: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 【格言警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解读:大海之所以广阔无垠是因为它汇聚了来自四面;方的百川之水。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 链接教材:我们要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人。 【归纳总结】知识点2:友善待人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彼此尊重、包容多样,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2.教材第44页 阅读感悟 解读 本栏目讲述了神秘好心人以“顺其自然”的名义无偿捐款,并带动起了匿名捐款潮流的感人事迹,引导我们要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传递正能量。 【用典释义】教材第43页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告诫我们要推己及人,学会换位思考。链接教材:换位思考。 【金句来“习”】“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爱无疆、仁者爱人。这种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的高尚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 链接教材:要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 【归纳总结】知识点 3:友善待人的做法(重难点)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与人为善、守望相助,让友善的行为在社会蔚然成风。 1.宽容他人 我们要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因存在差异或矛盾就回避交往、拒绝合作。当然,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与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 2.换位思考 我们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3.助人为乐 我们要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物质上予以帮助,在精神上予以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任务二:教材第45页,启思导行 问题:1.寻找身边的好人,分享他们的故事,谈谈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道德品德。 2.我们应该如何以身边的好人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示例:1.(1)身边好人的故事:捐献遗体帮助两人重见光明的26岁女孩殷斐然,诚信为本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新农人”刘明坤,危难之际拼尽全力托举落水男童上岸却不幸牺牲的好男儿张开龙,积劳成疾倒在工作一线的村支书张发国,照顾瘫痪丈夫40余年的“好媳妇”杨秀凤…… (2)他们身上体现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道德品质。 2.①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 ③我们要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让学生通过探究与分享,总结已发现、已感知到的知识,并碰撞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
固学 拓能 考查点1:友善待人的意义 典例1:“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是班长小明的口头禅,每次与其他班委商议班级事务时他都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引起了其他班委的反感。对此,下列“微点评”最恰当的是 ( ) A.诚信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B.没有主见的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C.自信能激发人的潜能并充满力量 D.待人友善、包容多样才会赢得尊重 解析:题干表明班长小明在与其他班委商议班级事务时没有尊重其他班委的想法和意见,引发了其他班委的反感,这说明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彼此尊重,才能加深班级成员之间的尊重与信任,所以D的微点评最恰当。A、C说法均正确,但与题干内容不相关。B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够全面,且与题干内容不相关。 答案:D 【方法技能】最佳型选择题 试题特点:最佳型选择题就是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干要求,其他选项符合或基本符合,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完全切题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它的最大特点是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之间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它的另一特点是设问中常常有“最”“主要”“根本”“全面”“决定性”“最主要”“最突出”等限定词。 解答方法:在解答最佳型选择题时,需要做到“三审”“两排”“一确定”。“三审”即审题干、审题肢、审题干与题肢间的关系。“两排”即排除观点错误的题肢、排除与题意不符的题肢。“一确定”即经过权衡,最后确定一个最佳选项。 考查点2:友善待人的做法 典例2:小文在体育考试跳绳项目中被同学小美不小心碰到绳子而痛失满分,小美对此心怀歉疚,连连向小文道歉。而小文却说:“没什么,你又不是故意的,不要太自责了。”小文的言行启示我们在和他人的相处中要努力做到( ) ①心胸宽广,体谅包容 ②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③换位思考,善解人意 ④放弃原则,宽容他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题干中小文的言行告诉我们,在和他人的相处中要心胸宽广,体谅包容,换位思考,善解人意,①③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宽容是有原则的,④说法错误。 答案:B 【方法技巧】启示类选择题 试题特点:此类试题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现象等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件、现象对我们的启示,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解答方法:审读题干材料及设问,抓住题干材料的中心思想,链接教材相关知识,从正面材料中得出经验,从反面材料中吸取教训。要特别注意,得到的启示必须价值观正确、行为选择正确。 通方法,解题指导,重难点突破。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会解题,能够自主分析,掌握答题技巧,培养思辨能力。
创学 联结 *关于宽容与原则的关系的认识误区* 误区①:要宽容就不能讲原则,讲原则就做不到宽容。(×) 误区辨析:(1)宽容他人。我们要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因存在差异或矛盾就回避交往、拒绝合作。 (2)宽容是有限度的,宽容绝不是一味迁就,也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毫无原则地接受一切。过分的宽容就变成了纵容,结果适得其反。 (3)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与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如果他人的行为逾越了法律的樊篱,我们就丝毫不能“宽容”了,而应该运用法律手段,否则就是纵容犯罪。 易错易混知识点的强调与总结,再次突破重难点,课堂小结与课后思考同步落实。
板书 设计 梳理思路,核心重点可视化
作业 布置 巩固重点,分层思考,针对性强。
教学 反思 一课一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