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6.1《树立法治意识》教案课题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第一课时《树立法治意识》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法治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认识到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培养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成为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材分析 《树立法治意识》是 2024 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时承接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转向法治素养的培养,从法治意识的含义、重要性入手,阐述了树立法治意识的具体要求,以及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教材通过典型案例、法律条文解读和生活情境分析,帮助学生从认知层面建立对法治的认同,从行为层面明确法治要求,为提升整体法治素养搭建基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识到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认同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 道德修养:理解法治与道德的互补关系,在树立法治意识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做到依法行事与以德立身相结合。 法治观念:明确法治意识的核心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增强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学会用法律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健全人格:培养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在法治框架下规范自身行为,平衡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形成理性、自律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认识到树立法治意识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主动宣传法治精神,监督法律实施,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力量。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法治意识的内涵(对法律的尊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对法律的遵守和运用);明确树立法治意识对个人成长、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树立法治意识的具体途径,如学习法律知识、参与法治实践等。 难点:区分法治意识与法律知识的差异,避免将法治意识简单等同于记住法律条文;理解法治的精神内核(如公平、正义、权利保障),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在复杂情境中做到依法办事,抵制违法诱惑。 教学方法 案例辨析法:选取具有争议性的法治案例,如 “未成年人网络充值退款纠纷”“校园欺凌中的法律责任” 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深化对法治意识的理解。 小组合作探究法:围绕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法治意识的实践表现” 等议题,组织小组探究,培养合作与思辨能力。 情境模拟法:创设 “权利受到侵害时的选择”“面对违法现象的态度” 等情境,让学生模拟处理过程,体验法治意识的实践要求。 法治游戏法:设计 “法律知识闯关”“模拟法庭” 等游戏化活动,在趣味互动中强化法律知识记忆和法治思维培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规则与自由” 体验游戏:组织学生进行 “无规则跳绳比赛” 和 “有规则跳绳比赛” 对比活动。无规则时不限人数、不限方式,导致混乱;有规则时明确分组、顺序和安全要求,比赛有序进行。 提问引导:两次比赛的不同结果说明什么?如果把跳绳规则放大到社会生活,又会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树立法治意识》,探讨法治如何为社会生活保驾护航。 (二)认识法治意识(15 分钟) “法治意识拼图”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发放一套拼图,拼图碎片上分别写有 “尊崇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法律” 等关键词及相关案例(如 “主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拒绝购买盗版商品”)。小组合作完成拼图,并阐述对法治意识的理解。 概念辨析:呈现 “知道法律条文” 与 “具备法治意识” 的对比案例(如某人熟知交通法规却经常闯红灯),让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法治意识的核心是什么? 法治精神提炼:结合拼图成果和案例分析,教师总结:法治意识不仅是了解法律知识,更表现为对法律的敬畏、对权利的尊重、对义务的履行,以及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是 “规则之下的自由与责任”。 “法治 VS 人治” 小辩论:简要介绍古代人治与现代法治的差异,让学生分组辩论 “为什么法治优于人治”,强化对法治精神的认同。 (三)树立法治意识的意义(20 分钟) “法治案例树” 制作:各小组在卡片上写下因缺乏法治意识导致的不良后果案例(如 “因合同纠纷损失财产”“校园欺凌者承担法律责任”)和因具备法治意识获得保护的案例(如 “用法律维权追回被骗钱财”“依法举报违法行为受到表彰”),将卡片贴在 “法治案例树” 的 “枯枝” 和 “茂叶” 上,直观呈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社会现象分析:展示 “法治城市犯罪率下降”“法治乡村矛盾减少” 的数据图表,让学生讨论:这些现象说明法治意识对社会治理有何作用? 国家发展关联:播放 “我国法治建设成就” 短视频(如民法典颁布、司法改革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对实现 “法治中国” 目标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树立法治意识,能让个人在法律保护下安全生活,避免因违法而付出代价;能让社会形成稳定秩序,减少矛盾冲突;更能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基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四)如何树立法治意识(10 分钟) “法治实践清单” 共创:分组讨论 “中学生可以参与的法治实践活动”,如 “学习宪法晨读”“参观法院开放日”“模拟法庭活动”“监督社区违法现象” 等,汇总形成 “法治实践清单”,并标注每项活动的意义。 “法治意识成长树” 规划:每个学生绘制个人 “法治意识成长树”,在树叶上写下自己的短期目标(如 “本学期学习 3 部法律”“参与 1 次法治宣传”)和长期目标(如 “成为法治志愿者”),在小组内分享交流。 教师总结:树立法治意识需要 “知行合一”,既要学习法律知识(如关注 “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公众号、阅读普法书籍),更要在生活中践行(如遵守校规校纪、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还要主动传播法治精神,带动身边人增强法治意识。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法治金句” 分享: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对法治意识的理解,如 “法治意识是行为的指南针”“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等。 教师升华:法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希望同学们能让法治意识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在法律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既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也不忘用法律约束自己,共同为建设法治中国添砖加瓦。 (六)布置作业(2 分钟) “法治日记”:记录一周内自己遇到的与法律相关的事情(如看到的法律新闻、自己遵守或运用规则的经历),用法治思维分析并写下感悟。 “法治宣传员”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 “中学生法治意识” 的宣传海报或短视频,在校园内传播,评选 “最佳法治宣传小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