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传神写照》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一)审美感知引导学生观察《人物龙凤图》《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经典古代人物画作品,通过分析画面中人物的神情、姿态、服饰以及构图、色彩、线条等艺术元素,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初步建立对中国传统人物画审美风格的认知,提升对传统绘画艺术的感知能力。(二)艺术表现借助对古代人物画表现技法的学习,如白描的线条运用、水墨写意的浓淡变化、工笔重彩的色彩搭配等,让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绘画工具(如毛笔、宣纸、墨汁),模仿古代人物画的表现方式,勾勒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神情,将所学的艺术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艺术表现能力。(三)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理解古代人物画“传神”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场景与自身情感体验,进行创意创作。例如,以现代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借鉴古代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能够体现人物内在精神气质的作品;或者利用表情包与古代人物画在“神情、动作传情”上的共通点,设计具有传统韵味的现代表情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意实践能力。(四)文化理解通过梳理中国古代人物画从先秦两汉到近现代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画的题材、风格演变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魏晋南北朝“传神”理论的提出与当时的文化思潮、隋唐人物画的鼎盛与社会繁荣的关系等。深入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识到“传神写照”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与表达,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梳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画家及艺术特点。2.理解“传神”的含义,明确古代人物画通过神情、姿态、服饰、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表现人物神采的方法。3.学会运用基本的欣赏方法(如分析艺术家、作品内容、艺术特色、价值意义)赏析古代人物画作品。(二)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古代人物画中“神形兼备”的艺术追求,准确解读作品中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与情感,如《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沉郁寡欢的复杂心境。2.引导学生将对古代人物画“传神”理念的理解转化为创意实践,在创作中既体现传统艺术韵味,又融入个人想法与现代元素。三、教学环节(一)导入环节1.教师活动:展示一组生动有趣的表情包提问学生:“这组图片是什么,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它呢?学生回答后接着问,同学们,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大家是如何判断这些表情包所表达的含义的?”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引导:“其实,通过神情和动作来传递情感与信息,不仅在现代表情包中常见,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也有着悠久的传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代人物画的世界,探索画家们是如何通过画笔‘传神写照’,表现人物神采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题《传神写照》。”同时,在PPT上呈现课题。2.学生活动:观察表情包,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通过表情包的神情、动作判断含义的经验。认真倾听教师的引导,对古代人物画“传神写照”产生好奇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与方向。3.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现代表情包入手,搭建起现代与传统的桥梁,降低学生对古代人物画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自然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二)新知讲授——古代人物画发展历史1.教师活动:中国画按题材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人物画,随后采用时间轴的形式,在PPT上依次呈现中国古代人物画不同发展时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元明清、近现代)的代表作品图片、画家信息及关键艺术特点。针对每个时期,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讲解:如先秦两汉时期,以《人物龙凤图》为例,说明其作为早期帛画,确立了工笔人物画以线描设色为主、注重神态刻画的基本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点介绍顾恺之的“传神”理论及《洛神赋图》中通过人物姿态神情展现内心情感的表现方式;隋唐时期,以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吴道子、张萱等名家作品为例,阐述该时期人物画题材广泛、风格富丽多样的特点。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同学们,对比先秦两汉和隋唐时期的人物画,大家能发现线条运用上有什么变化吗?”“从《洛神赋图》到《韩熙载夜宴图》,人物画的题材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学生活动:认真观看PPT,倾听教师讲解,在笔记本上记录不同时期古代人物画的发展特点、代表作品及画家。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所观察到的作品图片,小组内简短讨论后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与见解。3.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与具体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晰梳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脉络,直观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画的艺术特色。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后续学习“传神”理念及赏析方法奠定基础。(三)合作探究——“传神”的含义与赏析方法1.教师活动:展示《簪花仕女图》(局部)和《泼墨仙人图》两幅作品的高清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讨论问题:“大家先仔细观察这两幅画中的人物,思考他们分别是谁?在做什么?你是从哪些细节看出来的?画中的人物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情感感受?”,并给学生讨论时间。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与补充,分析《簪花仕女图》时,引导学生关注仕女的服饰(精致的发髻、华丽的纱衫)、姿态(遛狗、赏花、闲谈),体会唐代贵族女子的闲适生活与优雅气质;分析《泼墨仙人图》时,重点强调梁楷“减笔”画法下,仙人坦胸露怀、步履蹒跚的姿态所展现出的豪放不羁与洞察世事的精神状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总结“传神”的定义:“传神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抓住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个性特征,通过概括、提炼,表现出对象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气质。)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解古代人物画的赏析方法首先让学生观察《韩熙载夜宴图》思考这幅画应该从哪个画面开始观看?这几个画面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情节,随后再详细讲解每一个情节的内容。接着再来结束《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再播放一段以作者为第一视角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接着讲解欣赏人物画的具体方法,布置任务让学生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对照赏析方法进行赏析。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从艺术家(五代南唐顾闳中,画院待诏,擅绘人物)、作品内容(时代背景:南唐政权不稳;创作背景:顾闳中窥看韩熙载夜宴后默画而成;画面内容: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宴五个场景)、艺术特色(散点透视、屏风床榻分割画面、人物刻画生动、设色浓重)、价值意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对研究古代绘画、服饰、音乐等有极高价值)最后展示韩熙载的神情图追问学生从韩熙载的神情中你看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簪花仕女图》和《泼墨仙人图》,积极展开讨论,记录讨论过程中的关键观点与发现。小组代表主动发言,分享小组对作品的分析结果,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如有不同见解,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补充交流。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传神”的定义,学习《韩熙载夜宴图》的赏析方法,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将赏析方法的要点记录在笔记本上。3.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主动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加深对“传神”含义的理解。以《韩熙载夜宴图》为范例讲解赏析方法,使抽象的赏析思路变得具体可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古代人物画赏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艺术表现1.教师活动:展示古代人物画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白描造型、水墨写意、工笔重彩)的代表作品(如《五马图》《太白行吟图》《关羽擒将图》),分析每种表现形式的特点:白描以单色线条粗细、刚柔区分身份与性格;水墨写意借水墨浓淡、笔触收放表现人物心境;工笔重彩用精细线条和浓艳色彩定身份、烘托情感。2.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对古代人物画三种表现形式的分析,对比不同表现形式的差异。3.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古代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在赏析人物画的实践创作提供理论与技法支撑,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与创新思维。(五)总结与课后拓展1.教师活动: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传神”的含义、赏析方法及表现形式,强调中国古代人物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和学习传统绘画艺术。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古代人物画作品(除本节课所学外),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赏析方法,撰写一篇简短的赏析短文(200-300字),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与“传神”表现。2.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对本节课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传神写照”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的理解。记录课后作业要求,明确课后学习任务,规划课后赏析短文的写作思路。3.设计意图:教师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后作业的布置,能够延伸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赏析方法,持续培养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兴趣与文化理解能力。四、板书设计传神写照——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神采表现一、古代人物画发展历程1.先秦两汉:萌芽期,《人物龙凤图》,线描设色2.魏晋南北朝:成熟期,顾恺之“传神”,《洛神赋图》3.隋唐:鼎盛期,阎立本、吴道子,《历代帝王图》4.五代至两宋:世俗化,《韩熙载夜宴图》5.元明清:文人化,陈洪绶6.近现代:融中西,徐悲鸿、蒋兆和二、“传神”的含义:抓住对象个性特征,表现艺术形象与内在精神气质三、人物画赏析方法(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1.艺术家:顾闳中(五代南唐,画院待诏)2.作品内容:背景:南唐政权不稳,韩熙载避祸场景: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宴3.艺术特色:散点透视、屏风分割、设色浓重4.价值意义:十大传世名画,历史研究价值四、表现形式1.白描造型:线条(粗细、刚柔),《五马图》2.水墨写意:水墨(浓淡),《太白行吟图》3.工笔重彩:色彩(浓艳),《关羽擒将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