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学习任务单 【学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精准阐释文化交流的内涵(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双向传播与互动)与核心形式(贸易往来、艺术展演、教育研学、科技合作等),结合 2025 年 “中国 — 东盟文化交流年”(举办 320 场跨境展览、150 场传统音乐巡演)、“文化跨境电商专项计划”(2025 年国产汉服、非遗手作跨境交易额突破 6000 亿元)等案例,明确文化交流对 “丰富文化库存、拓展文化视野” 的推动作用。能系统梳理文化交融的本质(不同文化在相互吸收中实现创新融合,而非简单叠加)与典型表现(语言融合、艺术跨界、价值观共鸣),通过 2025 年 “中西方古典音乐跨界盛典”(二胡与小提琴合奏《丝路 共生》)、“国际饮食文化融合节”(推出 “川味咖喱饭”“粤式 tacos” 等创新菜品),理解文化交融是 “文化发展的深层动力”。能深刻把握二者辩证关系,从 2025 年 “中老铁路文化共同体项目”(先通过 “文化车厢” 展示交流,再联合开发 “傣泰融合文旅线路” 实现交融)中,领悟 “交流是基础、交融是升华” 的逻辑。 2.能力目标:具备从 2025 年时政热点中提取文化交流与交融元素的能力,例如分析 “2025 上海国际艺术双年展” 中,中国水墨与法国印象派合作的《东方光影 塞纳河》,撰写 200 字分析报告,区分作品中的 “交流体现”(技法展示)与 “交融体现”(风格融合)。能够运用本框知识设计实践活动,如为学校 “2025 国际文化周” 设计 “非遗交流展”(交流环节)与 “跨界手作工坊”(交融环节),并说明设计依据。学会辩证分析文化争议事件,如面对 2025 年 “某国外品牌抄袭中国苗银纹样设计服饰”,能从 “文化借鉴边界”“交流与侵权区分” 角度提出理性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 2025 年 “中华文化海外中心新增 25 个站点”(全球总数达 170 个)、“国风动漫《新 山海经》海外播放量破 3 亿” 等素材,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传播意识。树立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的文化态度,主动关注 2025 年 “全球文化交融论坛” 中 “文明共生” 议题,理解不同文化交融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培养跨文化沟通素养,在参与 “2025 中外学生线上研学” 时,既能分享端午包粽子、书法创作等传统技艺,也能尊重并学习他国文化精华(如日本茶道、墨西哥剪纸),践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文化交流的形式与意义:熟练掌握多元交流形式的现实案例,如贸易维度(2025 年 “跨境文化好物节” 带动国产文创出口增长 45%)、教育维度(“中德双学位文化专业” 2025 年招生突破 1000 人,课程融合中德文化研究)、艺术维度(2025 年 “中国戏曲海外巡演” 在 12 国上演《牡丹亭》英文版)。明确文化交流的三重意义:对本民族文化,实现 “走出去” 与 “引进来” 的双向滋养(如 2025 年中国从东南亚引进 “热带非遗技艺”,丰富本土手工艺体系);对人类文明,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如 “2025 全球濒危文化交流计划” 通过跨国展演挽救 3 项小众文化)。 2.文化交融的本质与作用:深入理解 “交融不是替代,而是创新共生”,结合 2025 年 “国际建筑设计大赛” 金奖作品 —— 中国榫卯技术与西方钢结构结合的 “绿色生态办公楼”,分析其如何既保留中国传统 “天人合一” 理念,又满足西方现代建筑 “环保高效” 需求。把握交融对文化发展的核心作用:激发创作灵感(如 2025 年国风音乐《梵音 水墨》融合印度梵唱与中国古筝,播放量破亿)、拓展文化市场(如 “中式汉堡” 2025 年在欧美门店超 500 家,成为文化输出载体)。 3.文化交流与交融的辩证关系:通过 2025 年 “中泰文化合作项目” 具象化理解 —— 初期 “泰国风情展”“中国非遗展” 是文化交流(单向展示);中期联合创作 “泰式旗袍”“中式冬阴功” 是文化交融(深度融合);后期培育 “中泰文化旅游带” 是二者结合(交流为交融铺路,交融让交流落地),明确 “交流是量变、交融是质变” 的关系。 (二)难点 1.区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避免将 “单向传播” 或 “简单叠加” 等同于交融,例如 2025 年 “国际书展” 中,中国展示《论语》英译版是文化交流,而某出版社推出《论语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对话录》(融合中西方哲学思想)是文化交融。需结合 “是否产生新文化成果” 的标准判断,可通过对比 2025 年 “中外电影展映”(交流)与 “中外合拍电影《丝路情缘》”(交融)强化认知。 2.在文化交融中坚守文化主体性:解决 “如何避免文化迷失” 的问题,例如 2025 年某国产动漫为迎合海外市场,大量植入西方超级英雄元素,弱化 “愚公移山” 等中国精神内核,引发争议。需结合 2025 年 “文化交融指导意见”,明确 “坚守核心” 的底线 —— 如《新 山海经》2025 年海外版虽调整叙事方式,但始终保留 “自强不息” 的中国精神,成为成功案例;同时理解 “开放包容” 的尺度 —— 如 2025 年中国传统服饰融入西方简约设计,仍以 “汉服形制” 为基础。 三、学法指导 1.案例分层分析法:选取 2025 年典型案例,按 “案例背景 — 交流 / 交融环节 — 核心价值 — 社会影响” 分层拆解。例如分析 “2025 元宇宙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背景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播;交流环节是 “虚拟博物馆参观”(用户可 “走进” 各国文化场景);交融环节是 “跨界创作工坊”(中外用户联合设计虚拟文化产品,如 “敦煌纹样 + 欧洲洛可可风格服饰”);核心价值是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深度互动;社会影响是上线半年促成 300 项文化合作。建议建立 “案例分析表”,标注每个案例的 “交流点” 与 “交融点”,深化区分认知。 2.对比探究法:横向对比 “同一主题的交流与交融案例”,如 2025 年 “中日茶道互动” 中,日本展示抹茶道、中国展示普洱茶艺是交流,而 “抹茶普洱茶” 的创新研发是交融;纵向对比 “不同时期的文化合作”,如 2015 年中外文化合作以 “展览为主”(交流),2025 年以 “联合创作为主”(交融),分析发展趋势。同时对比中西方交融路径差异(如中国侧重 “传统与现代融合”,西方侧重 “多元文化叠加”),增强辩证思维。 3.实践模拟法:结合 2025 年学校或社区的文化实践活动,模拟交流与交融过程。例如开展 “文化交流模拟课”:分组展示不同国家文化(如中国组展示剪纸、韩国组展示韩服)—— 此为交流;再合作完成 “融合作品”(如用剪纸装饰韩服,加入中国结元素)—— 此为交融。实践后撰写反思报告,分析 “如何在融合中保留本小组文化特色”,将理论转化为能力。 【怎么学】 一、自学活动 第一目: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梳理文化交流的形式与案例 阅读教材定义后,结合 2025 年时政素材,填写下表,归纳交流形式的多样性: | 交流形式 | 2025 年典型案例 | 文化传播效果 | | 贸易往来 | “文化跨境电商专项计划”:国产汉服、非遗手作通过亚马逊销往 40 国,配套文化手册(如汉服形制解读) | 带动出口额突破 6000 亿元,海外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度提升 30% | | 艺术展演 | “中国戏曲海外巡演”:在 12 国上演《牡丹亭》英文版,融入当地乐器伴奏(如在意大利加入小提琴) | 场均观众超 2000 人,推动昆曲成为 “全球热门传统艺术” | | 教育研学 | “中德双学位文化专业”:课程融合中德文化研究,学生需完成 “中德文化对比论文” 并参与跨国实践 | 2025 年招生 1200 人,培养跨文化研究人才,促成 15 项中德文化合作项目 | | 科技合作 | “2025 中瑞非遗数字化合作”:瑞士提供 3D 扫描技术,中国提供非遗资源,联合建立 “全球非遗数字库” | 挽救 5 项濒危非遗技艺,数字库访问量超 1 亿次,推动非遗全球化传播 | 思考:2025 年 “文化跨境电商” 与传统贸易相比,在文化传播上有何优势?(提示:更精准传递文化内涵,如汉服配套手册解读 “礼仪文化”) 2.分析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结合 2025 年 “中国 — 东南亚文化交流计划” 案例:中国从东南亚引进 “热带藤编技艺”,丰富本土手工艺体系;东南亚从中国引进 “非遗数字化技术”,保护本土皮影戏。思考:这一案例如何体现 “交流对本民族文化的滋养”? 阅读 2025 年 “全球濒危文化报告”:“跨国文化交流展演” 让 3 项小众文化(如非洲某部落音乐)获得国际关注,获得资金支持。讨论:文化交流对保护文化多样性有何作用? 第二目: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解读文化交融的本质与表现 分析 2025 年 “国际音乐盛典” 压轴节目《丝路 共生》:二胡(中国)与小提琴(西方)合奏,融入阿拉伯鼓点(中东),传递 “和平合作” 的丝路精神。思考:该作品是否属于文化交融?为什么?(提示:产生了 “1+1>2” 的新音乐风格) 搜集 2025 年文化交融现象,按 “领域” 分类整理,填写下表: | 交融领域 | 2025 年案例 | 交融亮点(新成果) | | 饮食 | “川味咖喱饭”:四川麻辣调料与印度咖喱结合,保留米饭主食 | 兼顾麻辣与香浓,2025 年在全国开设 300 家门店 | | 服饰 | “汉式婚纱”:汉服刺绣纹样与西方婚纱剪裁结合,搭配凤冠元素 | 既满足婚礼浪漫需求,又传递中国 “鸾凤和鸣” 文化 | | 哲学 | 《论语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对话录》:对比中西方 “美德” 理念,提出 “共生伦理” | 为全球道德建设提供新视角,2025 年翻译为 10 种语言出版 | 2.探究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结合 2025 年 “国风音乐发展报告”:2025 年播放量破亿的国风歌曲中,60% 融入外来文化元素(如《梵音 水墨》融合印度梵唱)。思考:文化交融如何激发创作灵感? 分析 “中式汉堡” 2025 年在欧美市场的成功:用中国馒头替代面包,夹西方肉饼与中式酱料,门店超 500 家。讨论:文化交融如何帮助本土文化 “走出去”? 3.把握交流与交融的关系 以 2025 年 “中老铁路文化项目” 为例,梳理发展阶段: | 阶段 | 具体内容 | 属于交流 / 交融 | 理由 | | 初期 | 铁路车厢设置 “中国文化角”“老挝文化角”,展示传统服饰、书籍 | 交流 | 单向展示,未产生新成果 | | 中期 | 联合开发 “中老双语导游系统”,推出 “傣泰风味列车餐”(中国傣味与老挝风味融合) | 交融 | 深度合作,产生新服务、新饮食 | | 后期 | 培育铁路沿线 “中老文化旅游带”,吸引跨国游客 | 二者结合 | 交流(游客体验两国文化)为交融(文旅产品创新)铺路,交融巩固交流成果 | 讨论:为什么说 “没有交流,就没有交融”? 二、学习疑惑 文化交流中,如何应对 “文化霸权” 现象?例如 2025 年某发达国家通过影视输出,大量传播其价值观,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青少年对本土文化认同下降,应建立怎样的平等交流机制? 文化交融与 “文化同质化” 的边界在哪里?2025 年 “全球流行音乐” 中,中西方元素融合增多,有人担心 “各民族文化特色会消失”,如何在交融中保护文化多样性? 面对 “文化抄袭” 事件(如 2025 年某国外品牌抄袭中国苗银纹样设计服饰,未标注来源),如何区分 “合理交融” 与 “文化侵权”?应建立怎样的国际追责机制? 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时,如何把握 “开放包容” 与 “坚守核心” 的尺度?例如 2025 年某国产游戏融入西方神话元素,是否只要保留 “中国精神内核”,就是合理交融? 文化交融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两面性,2025 年 “中外学生交流” 中,部分青少年更认同外来文化,如何引导他们树立 “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并重” 的观念? 三、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文化交流的创新形式与时代价值 材料:2025 年,“元宇宙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正式上线,平台设置三大功能:①“虚拟文化展馆”:用户通过 VR 技术 “走进” 故宫、卢浮宫等全球 100 家博物馆,可 360° 查看文物细节并收听多语言文化解读;②“跨界创作工坊”:中外用户可联合设计虚拟文化产品,如用中国敦煌纹样与法国洛可可风格创作服饰,优秀作品可转化为实体商品;③“跨文化沙龙”:定期举办 “中西方节日对话”“濒危文化保护” 等主题讨论,邀请各国文化学者参与。上线半年,注册用户超 2500 万,促成 400 项跨国文化合作,其中 12 项涉及濒危文化保护。 问题: 材料中的 “元宇宙文化交流” 属于哪种交流形式?与传统线下交流(如实体展览)相比,有何优势? 该平台如何通过交流推动文化发展?结合 “虚拟展馆”“跨界工坊” 的功能具体分析。 结合 2025 年科技发展趋势(如 AI、元宇宙),你认为还可开发哪些文化交流新形式?请设计一个具体方案(如 “AI 文化翻译助手”“虚拟文化研学”)。 探究二:文化交融中的核心坚守与创新平衡 材料:2025 年,国产动漫《丝路英雄》引发热议。该片以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为背景,融入中亚民俗文化(如哈萨克族马背技艺、波斯歌舞),采用好莱坞动画制作技术,讲述 “团结协作、和平通商” 的丝路故事。影片在国内外同步上映,海外票房突破 1.2 亿美元,被评为 “2025 年度最佳文化交融作品”;但也有观众质疑 “影片用西方叙事方式讲述中国历史,弱化了‘张骞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认为是 “文化妥协”。 问题: 《丝路英雄》体现了哪些文化交融的特征?请从内容、技术、价值观三个层面分析。 如何评价 “弱化中国精神内核” 的质疑?该片是否坚守了文化主体性?请结合 “张骞精神” 的呈现细节说明。 结合案例,谈谈在文化交融实践中,应如何平衡 “吸收外来优秀元素” 与 “坚守本民族文化核心”? 探究三:文化交流与交融对人类文明的共同意义 材料:2025 年 “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论坛” 发布《文化交融行动报告》,列举三大成果:①“跨国非遗保护计划”:中国与东南亚、中亚 10 国合作,通过联合展演、技艺培训,挽救 5 项濒危非遗(如越南竹编、吉尔吉斯族刺绣),并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②“融合文化产品全球推广”:中式汉堡、汉式婚纱等 100 种交融产品在海外落地,带动文化贸易增长 35%;③“青少年跨文化研学计划”:50 国青少年参与 “丝路文化研学”,共同创作《少年丝路畅想曲》,传递 “和平共生” 理念。报告指出,“交流让文明相知,交融让文明共生”,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 问题: 材料中的三大成果,分别体现了文化交流还是文化交融?请简要说明理由。 结合材料,分析文化交流与交融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意义。 作为青少年,你能为推动 “文明交流交融” 做些什么?请结合 2025 年 “青少年文化使者” 招募活动,设计具体行动方案。 【学得怎么样】 一、检测 (一)易错易混(1)混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本质错误: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是同一过程。解析:交流是不同文化的双向传播(量变),如 2025 元宇宙文化展馆展示各国文物;交融是文化深度融合产生新成果(质变),如中西方跨界音乐《丝路 共生》。(2)认为文化交流必然导致文化交融错误:只要进行文化交流就会实现文化交融。解析:交流是交融的基础,但交融需深度互动。如 2025 中老铁路 “文化车厢” 是交流,而 “傣泰融合文旅线路” 才是交融成果。(3)将文化交融等同于文化同化错误:文化交融会使民族文化失去特色。解析:交融是保留特色的创新,如 “泰式旗袍” 融合中泰元素;同化是失去本民族文化内核,二者本质不同。(4)认为文化交流是单向输出错误:文化交流只需推动中华文化 “走出去”。解析:交流是双向互动,既要 “走出去”(如国风动漫出海),也要 “引进来”(如 2025 引进东南亚非遗技艺)。(5)认为文化多样性阻碍文化交融错误:文化差异会限制文化交融发展。解析:多样性是交融的前提,如 2025 国际饮食节中,川味与咖喱的差异促成 “川味咖喱饭” 创新。(6)主张文化交融应全盘吸收外来文化错误:文化交融需全面接纳外来文化。解析:应坚持 “以我为主”,如 2025《丝路英雄》动漫虽用西方技术,但核心仍是中国精神。(7)将文化传播形式等同于交融结果错误:举办文化展览就是文化交融。解析:展览(如 2025 国际书展)是交流形式,而《论语与亚里士多德对话录》的创作才是交融结果。(8)认为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错误:文化交流决定文化发展。解析:交流是重要动力,但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如社会矛盾运动)。2025 文化创新成果源于实践需求而非单纯交流。(二)典例剖析1.(2025·河北·高考真题)12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改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鼓励支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研修,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深耕鲁班工坊等品牌。由此可知( )①“留学中国”能力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②吸引外国学生定居中国是扩大中外交流的主要形式③教育强国建设的立足点是利用好国际优质教育资源④深耕鲁班工坊利于推进国际合作助力教育强国建设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1993年至2023年1月,中国累计派出援助圭亚那医疗队18期263人次,在当地乔治敦公立医院、林登地区医院等开展医疗援助。为了帮助更多圭亚那民众,医疗队多次组织对偏远地区或弱势群体的义诊活动,向孤儿院捐赠物资、赠送玩具和文具,为福利院儿童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开展对圭亚那的医疗援助( )①增进了中圭两国的文化交流 ②有助于改善圭亚那民生状况③强化了中圭两国的同盟关系 ④创新了南南国家的合作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全国甲 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交流的知识,说明我国菌草技术的全球应用推广是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参考答案:1-2:BA3.【参考答案】①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②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二、自我反馈 你能否准确区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请举例说明(可结合 2025 年案例)。 面对 “某国外品牌抄袭中国非遗纹样” 的争议,你是否能从 “交流与侵权区分” 角度提出理性观点? 你设计的 “国际文化周” 活动方案中,是否明确区分了 “交流环节” 与 “交融环节”?是否体现了 “坚守文化主体性”? 通过本框学习,你的文化自信是否增强?举例说明你计划如何参与文化交流或交融实践(如关注 2025 年 “青少年文化使者” 活动)。 你认为自己在 “辩证分析文化交融中的争议事件”(如《丝路英雄》的质疑)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如何改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