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第2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第2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资源简介

《学习伴我成长》“处处可学习”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处处可学习” 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第 1 课的第二核心模块,承接 “成长离不开学习” 的认知基础,聚焦 “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展开教学。本模块以课本 P6-7 内容为依托,通过 “报纸杂志学知识”“与同学交往懂礼仪”“野外玩耍认动植物”“参观科技馆长见识”“跟人学技能”“做事中学本领” 等具象案例,打破学生 “学习仅在课堂” 的认知局限,引导学生发现 “生活处处是课堂”。其中,“玩耍是重要学习途径” 的交流园、“学做一道菜 / 种植物” 的实践活动,以及 “做事长本领” 的核心观点,构成了 “认知 - 体验 - 践行” 的完整学习链,既呼应单元 “快乐学习” 的主题,也为后续 “做学习的主人” 奠定 “主动寻找学习途径” 的能力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课堂学习的固定认知,但对 “生活中的学习途径” 缺乏系统梳理 —— 他们可能在玩耍时认过植物、读杂志时学过知识,却未将这些行为与 “学习” 建立明确关联。此阶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野外玩耍”“参观场馆”“动手做事” 等实践场景兴趣浓厚,乐于分享亲身经历,但抽象归纳能力较弱,难以自主提炼 “学习途径” 的类别;同时,部分学生存在 “只有课本 / 课堂才是学习” 的刻板印象,需通过课本案例与自身经验的联结,重塑对 “学习场景” 的认知。
三、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发现生活中的学习途径,认识到学习不仅是课堂任务,更是成长的日常需求,初步树立 “主动利用多种途径学习,为未来发展储备能力” 的朴素志向。
道德素养:在分享 “交往中学习”“合作做事” 的经历时,培养尊重他人、互助合作的品质;在实践 “学做一道菜 / 种植物” 时,体会劳动价值,增强责任意识。
法治观念:结合课本隐性渗透的 “义务教育不仅限于课堂” 理念,理解 “利用多种途径学习是珍惜受教育权利的表现”,强化 “主动学习” 的义务认知。
健全人格:通过体验多样化学习途径,打破 “学习 = 枯燥” 的认知,感受 “玩耍中学、做事中学” 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索、主动尝试的学习心态。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明白 “学习途径需主动寻找”,从 “主动读课外书”“参与实践活动” 等小事入手,初步建立 “自主规划学习途径” 的责任认知。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案例(报纸杂志、同学交往、野外玩耍等),梳理出 “阅读类、交往类、实践类” 等学习途径,明确 “处处可学习” 的内涵。
鼓励学生分享自身通过不同途径学习的经历,将课本案例与生活实际联结。
(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从 “被动接受学习途径” 转向 “主动发现学习途径”,能自主列举生活中隐藏的学习场景(如超市认价格、看新闻学知识)。
让学生理解 “不同学习途径的实际价值”(如野外玩耍不仅是娱乐,还能认动植物),体会 “多样途径对成长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课本场景解读)、经验分享法(学生经历交流)、实践体验法(模拟 “做事中学”)、小组合作法(梳理学习途径)。
课时安排:1 课时(40 分钟)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包含课本 P6-7 插图(报纸杂志学习、同学交往、野外认动植物、参观科技馆、跟叔叔学吹笛子)、短视频《多样的学习》(剪辑儿童读杂志、在公园认树叶、参观科技馆的片段)、日常场景小视频(儿童看动画片记台词、帮妈妈择菜认蔬菜、在公园看指示牌认方向)。
实物与材料:
“学习途径卡片”:每组一套,印有课本中的学习场景(如 “读《儿童画报》”“和同学合作做手工”“在小区认花草”)及空白卡片(供补充拓展);
“做事中学记录单”:每人一张,参照课本 “学做一道菜 / 种植物” 的表格,包含 “准备工作、操作过程、学习收获” 三栏;
实践道具:儿童杂志 / 报纸(如《我们爱科学》)、常见植物叶片(如枫叶、银杏叶)、简单手工材料(折纸、剪刀)、模拟种菜的花盆与种子(或豆子、棉签替代)。
其他准备:提前布置学生 “记录一次从玩耍 / 做事中学到的东西”;划分 4 人小组,每组准备彩色笔、大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侦探’找线索”(5 分钟)
教师播放 3 段日常场景小视频:①小明看动画片时跟着念台词,还记住了 “守时” 的道理;②小红帮妈妈择菜,认识了 “菠菜”“生菜” 的样子;③小刚在公园看指示牌,学会了 “东、南、西、北” 的方向。
提问互动:“同学们当‘学习侦探’,仔细看这三个场景 —— 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这算学习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争论,部分学生可能认为 “看动画片、择菜不是学习”,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小结:“有的同学觉得这些不是学习,因为没有课本、没有上课;但其实,视频里的小朋友学会了台词、认识了蔬菜、分清了方向,这些都是新本领!看来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生活里藏着很多‘学习线索’—— 今天我们就一起解锁‘处处可学习’的秘密!”(板书课题:处处可学习)
(二)探究新知:“解锁学习的 N 种途径”(25 分钟)
模块一:课本里的 “学习宝藏”—— 发现已知途径(课本 P6 内容)
分组读图:找课本中的学习途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件中的课本插图,讨论 “图中的小朋友通过什么途径学习,学到了什么”,完成 “学习途径卡片” 的初步分类;
各组分享成果,教师引导梳理:
阅读类:从报纸、儿童杂志上学知识(如课本中 “我从报纸和儿童杂志上学到许多知识”);
交往类:与同学交往中懂得友好相待(如课本中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友好相待”);
观察类:野外玩耍时认识动植物(如课本中 “在野外玩耍时,我认识了许多植物和昆虫”);
场馆类:参观科技馆增长科学知识(如课本中 “参观科技馆,使我们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
个人分享:我的 “课本同款” 经历:
提问:“课本里的这些学习途径,你们也经历过吗?比如,你有没有从杂志上学到过有趣的知识?在和同学相处时学会过什么?”
邀请 3-4 名学生分享,如 “我读《儿童文学》学到了成语故事”“和同学吵架后和好,学会了‘对不起’的重要性”,教师结合课本案例点评:“原来我们和课本里的小朋友一样,在这些途径中都学到了本领!”
模块二:“做事中学” 的魔力 —— 体验实践途径(课本 P7 内容)
课本案例引入:展示课本 P7 “做事也能长本领” 的内容,讲解:“课本告诉我们,很多本领是在‘做’中学来的,比如跟叔叔学吹笛子、学做一道菜、学种一种植物。你们有没有在‘做事’中学到过本领呢?”
小组讨论:“做事中学” 的故事:
学生分组讨论 “自己从‘做事’中学到的本领”,如 “学洗碗时学会了‘节约用水’”“学叠衣服时学会了‘分类整理’”;在超市看商品说明学知识。
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引导提炼:“‘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学会了新技能、新道理 —— 这就是‘做事中学’的魔力!”
生活联想:我的 “新发现”: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藏着‘学习途径’?比如在上学路上、看动画片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梳理补充:
通勤类:步行时看路牌 ;
媒体类:看动画片学礼貌用语、看新闻了解天气;
劳动类:帮妈妈擦桌子学 “认真细致”、整理书包学 “分类”。
小组合作:绘制 “学习途径地图”:
每组用大白纸和彩色笔,将课本途径与拓展途径按 “阅读类、交往类、实践类、其他类” 分类绘制地图,用图画或文字标注(如 “阅读类” 画一本书,旁边写 “报纸、杂志”);
各组展示地图,教师引导全班总结:“从课堂到生活,从阅读到做事,学习的途径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找,就能发现!”
(三)巩固提升:“学习途径大闯关”(7 分钟)
设置闯关任务:
第一关(阅读关):发放儿童杂志,让学生在 3 分钟内找出 “一个新知识点”,记录在 “做事中学记录单” 上;
第二关(观察关):出示三种植物叶片(枫叶、银杏叶、松针),让学生观察并说出 “叶片的不同形状”,模拟 “野外玩耍学知识”;
第三关(交往关):两人一组,模拟 “向同学请教一道难题”,体会 “交往中学习” 的过程。
闯关分享:“在闯关中,你通过什么途径学到了什么?这种途径和课堂学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 “杂志学知识很有趣”“观察叶片很新鲜”),强化 “多样途径带来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
学习途径有很多:阅读报纸杂志、与同学交往、野外玩耍、参观场馆、做事实践……
生活中处处藏着学习途径,只要我们主动观察、用心体验,就能随时学习;
不同学习途径能带来不同收获,让我们的成长更丰富。
教师升华:“同学们,学习就像一场‘寻宝游戏’,课堂是宝藏之一,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 公园、超市、家里的厨房,都是藏着‘知识宝藏’的地方。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做‘学习寻宝小达人’,每天都能在不同地方找到新的‘学习宝藏’!”
(五)课堂练习(5 分钟)
选择题(均来自课本或拓展的学习途径):
以下哪项是通过 “场馆类” 途径学习?( )
A. 读《儿童画报》 B. 参观科技馆 C. 跟妈妈学做饭
小明在和同学合作做手工时,学会了 “分工合作”,这是通过( )途径学习?
A. 交往类 B. 阅读类 C. 劳动类
判断题:
只有在学校上课才是学习,野外玩耍不算学习。( )
学叠衣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技能,还学会了 “耐心”,这是 “做事中学” 的收获。( )
从电视里学唱儿歌,也是一种学习途径。( )
八、板书设计
处处可学习
一、课本里的学习途径
阅读类:报纸、儿童杂志
交往类:与同学友好相处
观察类:野外认植物、昆虫
场馆类:参观科技馆
实践类:跟人学技能(吹笛子)、做事(做菜、种植物)
二、生活中的隐藏途径
购物类:超市认价格
媒体类:看动画学礼仪
劳动类:洗碗学节约
三、我们的行动
主动找途径
用心学本领
九、教学反思
本课时严格依托课本 “处处可学习” 的内容展开,通过 “课本插图解读 - 个人经验联结 - 实践模拟体验” 的环节设计,有效帮助学生梳理了多样的学习途径,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列举生活中的学习场景,打破了 “学习仅在课堂” 的认知。尤其是 “学习途径地图” 和 “模拟种豆子” 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抽象的 “学习途径” 变得具象可感。
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学生对 “场馆类”“野外观察类” 途径缺乏实际体验(如未去过科技馆、很少去野外),分享时参与度较低;二是 “课堂练习” 环节对 “学习途径分类” 的考查不够深入,部分学生仍混淆 “交往类” 与 “实践类”。后续教学中,可提前播放科技馆短视频、准备更多野外植物图片,弥补体验空白;同时优化练习设计,增加 “给学习场景分类” 的实操题,强化学生对途径类别的认知。
附:课堂练习【答案】
选择题:B;A
判断题:×;√;√
这份教学设计紧密围绕课本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学习途径。你若对某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实践活动的难度有调整想法,或者想补充特定案例,都可以告诉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